“如果回到當時,再讓你選擇,你還會讀MBA 嗎?”我們問張怡青。
她的回答并沒有明確的指向性,只是說:“念MBA 很好,但是找到個好公司、好導師更好,很多東西都要從工作中得來,MBA 只是一個幫助你思維系統化的工具。”
采訪過程中,張怡青時不時就會冒出一句:“我好像是個念MBA 的負面的教材咧。”引發她如此感慨是因為我們每每問到她如何設計MBA在職業生涯中的作用,以及MBA 對她職業推動力何在,她都無法作答:“哎,我真的沒有這些規劃,也不認為有必然的推動力呀。”
MBA 申請者分為兩種,一類是對目標非常明確的,另一類則只是模糊地想發生改變,張怡青就是第二種。申請波士頓大學商學院前,張怡青在大學畢業后的三年里做了4 份工作,最長的一份不到11 個月,工作對她來說不是太無趣、太壓抑,就是覺得公司的贏利模式賺錢太辛苦;而正是最后一份掙錢少的工作讓張怡青有時間考了托福和GMAT,申請一所美國學校的MBA。“當時長輩告訴我,MBA 在臺灣已經很普遍了,除非進入全美排名前五的學校,不然別指望讀了以后能有高薪。”張怡青說。不過她當時完全沒有把排名考慮進來,唯一的想法就是要出去看看世界,一位大學同學說:“波士頓這邊很美,亞洲人比西岸少很多。”張怡青就選擇了那里。本是第一次到美國、希望被照應的她,結果到了波士頓,唯一享受到學長照顧的就是飛機落地時的“接機服務”,接下來的一切全都要靠自己奮斗。
選擇讀波士頓大學商學院時,張怡青并沒有自己的規劃,事實上,真正進入商學院以后,她依然沒想好自己要通過MBA 學歷幫助自己在職場上得到什么,所以,她看重的是成績單上的A。說到自己的MBA生活,張怡青很直接地回答“累”,以至于MBA 畢業后,在紐約工作了半年就想回到臺北:“至少歇半年再找工作。”因為朋友的偶然介紹,她才參加了趨勢科技的面試,順利地留在那里,今年已經是她待在趨勢科技的第10 個年頭。張怡青認為MBA 并不一定能幫助你工作順風順水,適合自己的企業文化以及在日常工作中的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就像她MBA 畢業后在紐約的那家公司——面試那天她是從一堆快要倒掉的文件中找到面試官的,當時面試官說的第一句話是:不好意思啊,從昨天早晨到現在一直沒有休息——即便那家公司再好,張怡青也迅速離開了那里,如果沒有找到適合自己性格的趨勢科技,她可能短時間還是MBA 求學前那個換工作頻繁的人。
我們問張怡青:“MBA 到底在你的職業生涯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對于這個問題,她認真地思考了非常久才回答:“因為我有MBA 學位才能夠進趨勢科技,才有今天的提升?這種說法一定是錯的!我們從來不會以MBA 作為是否聘用或升遷一個人的標準,它只是一個plus。但是,MBA 幫我重新搭建了一個思維架構,教我更系統化地思考問題,它會給你很多工具,讓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這些都給我后來的工作帶來很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