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給學員上課的過程中,有許多人會講述在履行承諾與責任的過程中承受的那份壓力與無奈。我們就讓學員找出一件他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做一個假設推理。比如有人說:“不得不打卡上班”。通過一系列的假設推理。就會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如果不打卡上班,那么就會死掉。然后反過來讓學員說:“因為不想死掉,所以寧愿打卡上班。”每每講到這里,學員都會哈哈大笑。笑過之后,引人深思。語言的暗示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一句“不得不”,充滿了勉強,被迫、不情愿。一個人在不得不做的狀態下去做事,是不會有高效率和創造力的。當我們引導學員換了一個詞叫做“寧愿”的時候,情況就大為改觀。“寧愿”里面有主動,有愿意,同時也有那份承受力。只有選擇“寧愿”,才會主動承擔責任、兌現承諾,才會有高效率。才會成為《把信交給加西亞》中,那個出色地完成任務的人——羅文。
想想我們的工作生活中,有多少是“不得不”的事情。如果你“不得不”的事情比例越大,那么你的痛苦與壓力就會越大;如果你的“寧愿”做的事情比例越大,那么你的承擔責任的能力就會越大,你就會越來越快樂和有能量,人生也就會越來越走向成功與幸福。看看下邊這個例子:
齊瓦勃出生在美國鄉村,只受過很短的學校教育。15歲那年,家中一貧如洗的他就到一個山村做了馬夫。然而雄心勃勃的齊瓦勃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著發展的機遇。三年后,齊瓦勃終于來到鋼鐵大王卡耐基所屬的一個建筑工地打工。一踏進建筑工地,齊瓦勃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優秀的人的決心。當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時候,齊瓦勃卻默默地積累著工作經驗,并自學建筑知識。
一天晚上,同伴們在閑聊,惟獨齊瓦勃躲在角落里看書。那天恰巧公司經理到工地檢查工作,經理看了看齊瓦勃手中的書,又翻開他的筆記本,什么也沒說就走了。第二天,公司經理把齊瓦勃叫到辦公室,問:“你學那些東西干什么?”齊瓦勃說:“‘我想我們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經驗、又有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或管理者,對嗎?”經理點了點頭。不久,齊瓦勃就被升任為技師。打工者中,有些人諷刺挖苦齊瓦勃,他回答說:“我不光是在為老板打工,更不單純為了賺錢,我是在為自己的夢想打工,為自己的遠大前途打工。我們只能在業績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產生的價值,遠遠超過所得的薪水,只有這樣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獲得機遇!”抱著這樣的信念,齊瓦勃一步步升到了總工程師的職位上。25歲那年,齊瓦勃又做了這家建筑公司的總經理。
卡內基的鋼鐵公司有一個天才的工程師兼合伙人瓊斯,在籌建公司最大“的布拉德鋼鐵廠時,他發現了齊瓦勃超人的工作熱情和管理才能。當時身為總經理的齊瓦勃,每天都是最早來到建筑工地。當瓊斯問齊瓦勃為什么總來這么早的時候,他回答說:”只有這樣,當有什么急事的時候,才不至于被耽擱。“工廠建好后,瓊斯推薦齊瓦勃做了自己的副手,主管全廠事務。兩年后,瓊斯在一次事故中喪生,齊瓦勃便接任了廠長一職。因為齊瓦勃的天才管理藝術及工作態度,布拉德鋼鐵廠成了卡內基鋼鐵公司的靈魂。因為有了這個工廠,卡內基才敢說:”什么時候我想占領市場,市場就是我的。因為我能造出又便宜又好的鋼材。“幾年后,齊瓦勃被卡內基任命為鋼鐵公司的董事長。
……
后來,齊瓦勃終于自己建立了大型的伯利恒鋼鐵公司,并創下了非凡的業績,真正完成了他從一個打工者到創業者的飛躍。
可以說,如果你認為你是在為別人工作,那你就永遠只能為別人工作。如果你認為你是在為自己工作,那你終將會有自己的一番事業。
齊瓦勃的案例給我們的啟發里:生命里一個選擇的過程,對于責任與承諾,你選擇“不得不”還是“寧愿”,見賢思齊,齊瓦勃給了我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