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職業規劃什么時候開始做呢?孩子的職業規劃要怎么做呢?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意思是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從他們各自的行為特點、性格取向上看出他們日后的發展趨勢,民俗中的“抓周”大概可以算是孩子一生中第一次的職業選擇。那么多大適合給孩子做職業規劃呢?我的感覺,以現在孩子心智發展水平,六七歲的年齡段是比較適合開始這項活動的。
注:抓周在民間流傳已久,它是小孩周歲時舉行的一種預測前途和性情的儀式,是第一個生日紀念日的慶祝方式。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則謂長大以后,必乘天恩祖德,官運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則謂長大以后好學,必有一筆錦繡文章,終能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盤,則謂,將來長大善于理財,必成陶朱事業?傊,長輩們對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歲之際,對小孩祝愿一番而已。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職業規劃的認知也越來越被重視,但是,目前的普遍現象,職業規劃是從大學才開始的,確切地說多數高校是從大四的時候,給臨畢業的學生做這方面的指導。課程名稱基本叫做“職業規劃與就業輔導”?催^一些這方面的教材,與其說是職業規劃,不如更象是個就業輔導或者叫面試指南,內容上感覺也太脫離實際,八成編教材的人也沒啥實戰經驗,這樣的書有點誤人子弟之嫌,呵呵……
教學生如何應對面試、如何寫簡歷……曾經就這個問題,問過很多應屆生,是否學過這樣的課程?你們是如何看待職業規劃的?得到的答案真的很讓人樂觀不起來:首先從被了解的情況看,多數學校在臨畢業前給應屆畢業生開設了“職業規劃與就業輔導”的課程,要求必須參加,由于講授這門課的老師大多沒有社會、職場的實戰經驗,也多是照本宣科,照著課本念些理論,學生們覺得沒什么作用,能聽進去多少就可想而知,但這是學校的硬性規定,不得不去。這樣的所謂規劃對學生的影響弊遠大于利。
很多孩子報考大學,選擇專業的時候多是服從家長的意愿,或者是根據社會上了解到的不全面的信息,比如哪個專業以后找工作容易,干哪行兒的以后賺錢多……于是就給自己的孩子選擇了那個專業,且不說這樣不有前瞻性的決定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負面影響(誰知道現在熱門的職業四年后會是如何呢?)單就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個人意愿、興趣、性格等因素是被強行忽略掉的。即使有提了異議的孩子,也多被家長們一句:“小孩子,你懂什么?這事還是聽爸媽的!”給扼殺在萌芽中了。往往孩子們在這樣重要的人生路口,被各種原因引導進一個錯誤的開始,經過四年的痛苦學習(因為不喜歡、沒興趣,沒目標,但必須混學分,拿畢業證,想想這個過程對于孩子的成長是多么的艱辛和無奈)。畢業時面臨找工作的困惑,這種困惑如果發展得嚴重,甚至可能會影響到這個大孩子對人生的害怕和迷茫,甚至走向極端。如果家長和社會各界真正認識到職業規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進而對社會進步、穩定發展的影響,那么真無異于是對孩子們的一個福音。
我個人認為,職業規劃從六七歲開始,并不是限制孩子的全方位興趣的發現和發展,反倒是需要更敏銳的觀察力,發現孩子的潛力并加以挖掘,規劃的過程就是幫助孩子認識自我的興趣和能力,并不是把孩子的發展局限在規劃的范圍內,要有發展的眼光,根據孩子的發展情況不斷調整規劃的內容,對孩子進行良性的引導。特別對年齡較小的孩子,更要促進其多種興趣的發展,拓寬其日后的職業發展方向。
針對孩童時期的職業規劃,更確切地講更應該叫做職業意識的培養。從那個年齡開始,注入一些職業規劃的意識給成長中的孩子。讓他們從模糊的對未來職業的印象,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完善、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著充分的心理、技能多方面的準備。記得小時候一被大人問,長大了做什么? “科學家!” 這答案標準,也會得到所有大人的認同,有志氣!但誰能告訴這個孩子,科學家到底是做什么的?真要成為科學家,需要哪些準備?沒人回答得了這些問題,于是那些想當科學家的孩子們,在長大之后談起當年都是一笑置之,把那個想法只當成一個不懂事的孩子無法實現的夢而已。
幫助孩子盡早做職業規劃,培養他們的職業意識,其實就是幫助孩子建立生存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而這兩點對于孩子的終生幸福而言可以說是最基本的。幫助孩子進行合適的職業規劃就是幫助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業領域,從而專注其中,深入鉆研,為日后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從這個角度講,盡早對孩子進行職業規劃不但對他們個人,對社會發展也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