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做到一定程度要涉及管理
相信這是多數職業規劃給IT人的忠告之一。在中國,純做技術就會很快遇到天花板,職業發展停滯不前。因此,忠告們提出:無論是做項目管理、還是參與市場管理,技術工程師、IT程序猿們在此時一定要苦練跟人打交道的本領,協調、溝通乃至八面玲瓏。這個忠告的道理在于,軟件工程不是一兩個人就可以搞定的,一個大的軟件系統必然會是數十人、幾百人甚至上千人參與。屆時,一個程序員的價值如何能跟一個管理者的價值相比呢?
但是,互聯網充斥的世界似乎在拋棄這個觀點。社交網絡的最牛公司“非死不可”10億美元收購了成立只有五百多天的Instagram已成IT界新的財富傳奇,而這家以開發照片分享技術的公司全部人員只有13人。再早兩個月,因為游戲“你畫我猜”而被游戲界大佬zygna2.3億美元收購的omgpop公司,其開發團隊也只有區區5人。如果你還認為做任何一個高價值的軟件都動輒需要幾十人、幾百人的團隊,我會再給你舉我親身經歷的案例。近日,我有幸參加了移動互聯網創業團隊的聚會,我發現所有做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項目的團隊,他們一個項目的人數不會超過5人,很多都是三人團隊(一個人做UI設計、一個人做代碼、一個人做架構),而他們開發一個軟件的周期一般不超過三個月!在那些大國企工作的人們打死也不可能三個人、三個月開發一款應用。他們必須要一個幾十人的團隊,至少半年周期,一大堆項目經理外加一個部門經理。
我們是否看到了問題本源。
技術轉管理到底是由IT行業特色決定的,還是由大國企的企業特色決定的,還是由IT開發的內容決定的?因此,如果你真的喜歡開發,享受兩周出一個功能、三個月出一個應用、愿意看到代碼實現成為產品、產品再一點點變得完美的的過程的話,不如投身于技術吧。你對代碼和架構的感覺是別人難以超越的,并會為你帶來財富及成就。
二、在IT行業,做產品經理很有前途
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在最近兩年甚囂塵上,我總能聽到這樣的觀點:“如果不喜歡開發、如果不喜歡銷售,可以做產品經理。360老板周鴻祎、騰訊老板馬化騰就是產品經理出身。”而且,兩三年前,很多大企業對產品經理開出的價碼還是不一般的高。這讓很多IT人的名片上印上“產品經理”的title。(偷偷的說一下,我也是一個小產品經理)然則,就如同半年出現的4000多家團購網之后遇到的尷尬,產品經理這個職位近來也逐漸出現了尷尬。由于IT公司對產品經理的大量招聘,導致這個職位人員的真實水平參次不齊,很多冒著產品經理的title充其量不過是個產品助理。
技術開發者認為產品經理對產品的需求往往不考慮技術架構的難度,為了一個小需求卻要求技術人員直接在最內核層面進行大改動。這類動作在開發者眼里就好比為了能讓衛生間的風水好一點而要敲掉承重墻,他們內心面對這樣的產品經理會冒出三個字“你不懂”。而負責營銷的人同樣認為產品經理不了解真實的客戶,他們認為產品經理都是被喬布斯洗腦了的完美主義者,真以為自己能做出“愛瘋”一樣的產品,殊不知真實客戶的口味卻不見得如此追求細節。在營銷人員的內心,面對產品經理同樣是三個字“你不懂”。當了產品經理,不單單是對產品負責,還得學點語言,懂點營銷,會玩scrum,……那個說相聲的老羅都在學Andriod呢!
Anyway,歸根到底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而非產品經理的頭銜。無論我們是否是產品經理,帶給企業的價值才是你的含金量。這個價值如何衡量?那就設想一下缺了你的職責和工作,整個產品、開發、市場所受多少影響,這決定了你的價值。
三、追隨自己內心的方向才能學好IT
這似乎有點像開復哥的心靈雞湯。我們總是尋找內心的方向,然后再投入,這樣看上去很有夢想的感覺。而面對IT行業無數的創業可能和迅速崛起的公司,這總給我們一種使命召喚般的情結。
不過,這里依舊存在一個小疑問。我們學說母語的時候是因為追隨自己內心的方向嗎?我們學英語的時候是因為追隨自己內心的方向嗎?我們背乘法九九表是追隨自己內心的方向嗎?……
我的意思是,必須承認,IT行業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就如同我們每天說的普通話、英語,寫的word、PPT一樣日常。如果翻墻了解一個叫可汗學院的網站,你會相信五年以后,我們的多數教育在線上實現完全可能。屆時,會寫點代碼,做個網站可能就跟現在會做四則運算,會基本英語讀寫這樣基礎而普遍。
因此,無論是否追隨內心,接觸IT行業,學點這其中有趣的東西吧。
用民工這個詞來形容當是非常貼切吧!對自己的職業規劃,要經過怎樣的激蕩才能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呢?迷茫、焦灼、憤怒、不甘……卻也只能靠著自己慢慢摸索著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