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定位是決定職業生涯成敗的最關鍵的一步,同時也是職業生涯規劃的起點。以下YJBYS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四年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對大學生進行的認識
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一生工作經歷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動和行為。職業生涯規劃分為和組織的職業生涯規劃,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在對個人和內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個人興趣、能力和個人發展目標的有效規劃,以實現個人發展的成就最大化為目的的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
由此可見,大學生的職業選擇不是個人面臨就業時的某個單獨事件,而是貫穿于整個教育的全過程。許多大學生在當初高考填報志愿時,混淆職業與專業的區別,選擇專業時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在學生在進入大學時,高校應該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指導他們逐步完成對自己職業生涯的規劃。但從現狀來看,此項工作開展的并不容樂觀,據一項對北京人文經濟類綜合性重點大學大學生的調查中顯示,大部分學生對自己將來的職業沒有規劃:對自己將來如何一步步晉升、發展沒有設計的占62.2%;有設計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確設計的僅占4.9%。在大學期間,大學生對自己的發展規劃不明確,不能運用職業設計理論,規劃未來的工作與人生發展方向,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學生對就業的提前準備和準確,甚至影響對工作的適應性。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職業生涯規劃雖受社會發展的需求的制約,但更多的是受大學生個人自身素質影響,因為職業生涯規劃不是社會或學校強加個人身上的實施方案,而是當事人在內心動力的驅使下,結合社會職業的要求和社會發展利益,依據現實條件和機會所制定的個人化的實施方案。但由于我國長期受“包分配”思想的影響,高校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手段落后,更談不上對大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和設計。隨著社會形式、生活方式、就業方式、利益主體等方面的多樣化,高校應建立相應的職業生涯規劃咨詢機構,按照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從多方面對大學生將來的職業規劃提供科學的指導。
二、職業生涯規劃應成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內容
由于缺乏科學的指導,許多畢業生在擇業的時候存在很強的盲目性、隨機性和從眾性。雖然許多學生在畢業前擁有許多“證書”,但卻得不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原因是用人單位認為應屆畢業的大學生們只學到書本知識而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弱、缺乏團隊精神、人際溝通能力和自我認識,而且對未來的發展盲目,沒有規劃。大學作為的第一站,高校生對他們的呢?筆者認為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步驟:
1、評估自我。
評估自我是為了更好的認識自我、了解自我。要通過科學認知的方法和手段,如借助于職業興趣測驗和性格測驗以及周圍人對你的評價等,對自己的職業興趣、氣質、性格、能力等進行全面認識,清楚自己的優勢與特長、劣勢與不足。評估自我時要客觀、冷靜,不能以點代面,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又要面對自己的缺點。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設計中的盲目性,達到設計高度適宜。
2、正確進行職業分析。
現代職業具有自身的區域性、行業性、崗位性等特性。職業區域可能是城市,也可能是農村,可能是經濟發達的特區,也可能是經濟一般或貧困落后地區。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時要考慮到職業區域的具體特點,比如該地區的特殊政策、環境特征;職業角色的發展與職業所在的行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職業生涯規劃時,不能僅看重單位的大小、名氣,而要對該職業所在的行業現狀和發展前景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比如人才供給情況、平均工資狀況、行業的非正式團體規范等;不同的職業崗位對求業者的自身素質和能力有著不同的要求,在職業生涯規劃時,除了解所需要的非職業素質要求外,還要了解所需要的職業素質要求,除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外,還要了解所需要的特殊職業能力。
3、確定職業目標。
職業目標是指人們對未來職業表現出來的一種強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們對未來職業生活的構想和規劃,確立目標可以成為追求成功的驅動力,所謂“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因此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時,關鍵是要確立好目標。任何人的職業目標必然要受到社會環境和社會現實的制約,凡是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和人民利益的職業都是正確的,因此,大學生制定職業目標時應把個人志向與國家利益和社會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才有現實的可行性。目標又分短期和長期目標。長期目標一般是以后職業規劃的頂點,短期目標則一般是近期素質能力的提高等。
4、培養職業需要的實踐能力。
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知識面是用人單位選擇大學生的依據。用人單位不僅考核其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考核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對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除了構建自己合理的知識結構外,還具備從事本行業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專業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力比知識更重要,大學生只有將合理的知識結構和適用社會需要的各種能力統一起來,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一般來說,大學生應重點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決策能力、創造能力、社交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自我發展的終身學習能力、心理調適能力、隨機應變能力等。
5.參加有益的職業訓練。
在確立了職業目標后,行動成了關鍵環節,沒有行動,目標無從實現,因此,要指導大學參與參加有益的職業訓練。職業訓練包括職業技能的培訓,對自我職業的適應性考核、職業意向的科學測定等內容。當前,大學生進行的職業訓練較少,其實高校可以利用許多機會,如組織大學生參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活動、大學生畢業實習工作、大學生校園創業活動等都是職業訓練很好的形式。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邀請成功的校友、校外知名人士等回校與大學生座談交流經驗;可以通過勤工儉學形式,讓大學生從事社會兼職工作;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性的職業實踐活動,開展職業意向測評,開展職業興趣分析測評等。高校要指導大學生主動積極地參加有益的職業訓練,更早更多地了解職業,掌握職業技能,以便更好的開展自己的職業規劃設計。
6、評估與反饋。
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尤其在高科技信息時代,變化更是永恒的主題。由于影響職業生涯規劃的因素很多,有的變化是無法預測的,因此,要指導學生時刻關注環境的變化,從而不斷與修訂。
作為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該把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就業指導工作的核心內容和重要手段貫穿于大學教育的過程,除了以上提了幾個步驟,筆者以為,高校在指導學生就業過程中還要注意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三、 職業規劃應該貫穿大學4年教育的全過程
既然是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的全過程之中,高校就業指導部門除了要建立了相應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和職能部門外,還應該從大學生一年級開始,對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指導。當然,由于四個年級的學生的特點不一樣,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徑也不相同。對此,筆者做以下思考:
大一:主要是要使學生加深對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的認識,增強大學生學習專業的自學性,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目標并讓學生初步了解將來所從事的職業,為將來制定的職業目標打下基礎。由于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選擇的是大學生某專業方面的特長,大學生邁入社會后的貢獻,主要靠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來實現。如果職業生涯設計離開了所學專業,無形當中增加了許多“補課”負擔,個人的價值就難以實現。因此,大學生對所學的專業知識要精深、廣博,除了要掌握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精深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拓寬專業知識面,掌握或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相近的若干專業知識和技術。同時要為每一位學生建立“人才庫”檔案,記錄學生的特點、興趣、職業能力傾向等內容。
大二:要讓大學生了解應具備的各種素質,鼓勵學生通過參加各項活動,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如鼓勵學生參加兼職工作、社會實踐活動,并要求具有堅持性,最好能在課余時間后長時間從事與自己未來職業或本專業有關的工作,如參與學生科研工作,提高自己的責任感、主動性和受挫能力;同時增強英語口語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通過英語和計算機的相關證書考試,并開始有選擇地輔修其他專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檢驗自己的知識技能,并要根據個人興趣與能力修訂個人設計。
大三:由于臨近畢業,在指導學生加強專業學習,準備考研的同時,要指導學生開始把目標鎖定在提高求職技能上,培養學生獨立創業能力。如高?梢酝ㄟ^大學生素質拓展活動來鍛煉學生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參加和專業有關的暑期實踐工作;加強和已畢業的校友聯系,交流求職工作心得體會,學習寫簡歷、求職信,加大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等。
大四:是一個分化期,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出路應該都有了規劃,這時可指導學生對前三年的準備做一個總結:首先檢驗已確立的職業目標是否明確,前三年的準備是否已充分;然后,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專項指導,除了常規的就業指導課,比如可以聘請人力資源方面的專業人士為學生介紹各行業人才要求,讓學生接受擇業技巧培訓、組織參加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校驗自己的積累和準備等。最后,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條件,了解就業指導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資料信息、強化求職技巧、進行模擬面試等訓練,盡可能地讓學生在做出較為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進行施展演練。
在指導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時,要充分發動各有效力量,如二級學院、輔導員等人員;同時要發揮學生宣傳工作的有效陣地,如素質拓展實施中心,各類就業導報等,加強就業信息的交流。
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大學階段的規劃只是一個起步,高校應把此項工作作為高校教育的核心內容和重要手段,在各職能部門的配合下,共同探索,以提升學生就業的科學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