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普遍缺乏明確的職業奮斗目標- 好前途是設計出來的
進入新春,大學生就業的最后一輪求職高峰即將來臨。近日,記者走訪招聘會發現,很多大學生在求職時并沒有明確的目標,多是“挨家投簡歷”的拼概率式的求職方式。
“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是很多大學生在求職時常有的困惑。有人力資源專家提醒,在職業生涯中,每個人只有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合理的設計與規劃,才能使自己有一個新起點,有一個新未來,也才能在財富上追求更大的成功。
近九成大學生無職業規劃
據悉,由今晚報社主辦的 “大學生就業創業助力行動”于去年夏天啟動,內容主要包括三大行動,即“培訓行動”、“引領行動”和“助力行動”,充分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濃厚社會氛圍,切實為大學生解決就業創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作為“大學生就業創業助力行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業服務進校園”系列活動圍繞“樹立正確擇業觀、就業心理疏導、職業生涯規劃”等內容,邀請創業成功的企業家或長期在人力資源管理崗位任職的高級管理人才當講座嘉賓,面對高校畢業生和就業指導教師進行創業就業輔導,自去年9月啟動以來已舉辦30余場高端講座。
據今晚報記者在“就業服務進校園”系列講座的現場調查顯示,近九成大學生沒有職業規劃,對未來沒有非常明確的奮斗目標。在該就業指導講座現場,主講嘉賓、長期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天士力集團高級經濟師袁曉霞在開講伊始,就在來自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和天津中醫藥大學的近400名學生中,進行了一個小調查。“在座的同學,你們中已經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請舉手。”結果,舉手的不到50人。而在互動環節,很多學生提出了“因不太喜歡當前專業,對未來感到迷茫”的困惑。
本報記者在深入招聘會的摸底調查中也發現,很多學生表示,目前自己還非常年輕,談“職業規劃”尚早。即將于今年夏天畢業的小王告訴記者,他感覺就業比擇業重要,能找到份收入不錯的工作就可以,至于工作適不適合自己、是不是喜歡的,并不是最重要的。小王說,他可以在就業后“騎驢找馬”,隨時跳槽。
21歲的大四學生晨晨認為,自己還年輕,畢業剛剛走上社會,有著大把的“試錯”時間。“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就算制定了職業規劃,若是遇到很多外在突發客觀情況,也就不得不改變計劃了。我感覺剛剛進入職場,肯定是走一步看一步,反正自己還年輕,就算錯了也有時間能夠重新再來。”
但也有應屆生雖然不太懂職業規劃,卻很會算時間成本賬;诰o迫的時間賬本,開始認識到職業規劃的重要性。22歲的鞍志的時間賬本是這樣的:23歲畢業,若是打算30歲前買房結婚,在天津目前看來,在房價維持當下水平的前提下,通常需要100萬元。按照首套房首付30%計算,至少需要30萬元。再加上裝修、家電、婚禮等各項費用,總計至少40萬元。7年時間攢夠40萬元,平均每年至少存57000元,每月存4750元。這樣算下來,不僅時間緊迫,收入的高低更是大問題。“對應屆生來說,沒有兩三年的職場經驗積累,月薪是不會太高的。按照這個賬本來看,年輕人根本沒有走彎路的時間可浪費。從大學畢業到30歲,想要獨立承擔婚房費用并娶上媳婦,我就要始終努力,爭取更好的職位、獲得更好的收入。”鞍志說。
職業規劃“先下手為強”
按照中國職業規劃師協會對職業規劃的定義,職業規劃是指對職業生涯乃至人生進行持續的系統的計劃的過程,一個完整的職業規劃由職業定位、目標設定和通道設計三個要素構成。
按照這個定義,職業規劃的前提被提煉為四個原則。首先是喜好原則。即只有這個工作是自己喜歡的,才有可能在碰到強大對手的時候仍然堅持;在遇到極其困難情況時不會放棄;在有巨大誘惑的時候也不會動搖。其次是擅長原則。想要把一份工作做好,甚至是做出彩,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一定是從事自己所擅長的事、有能力做好的事。堅持從事自己擅長的事情,才有可能比別人做的好,自己也能在其中獲得樂趣。三是價值原則。即所從事的工作能讓自己認同,認為自己付出的時間與精力是值得的。只有這樣,人才會全身心投入其中。否則的話,總認為自己做的工作不值得自己投入,勢必會影響個人發展。四是發展原則。在所從事的工作是值得的前提下,這個工作還要具備一定的發展前景,自己的努力能換回更大的回報,付出的堅持能換回夠大的成長空間,人才會感覺到職業生涯有奔頭,也才會愿意主動付出。
另外,有研究表明,人的職業生涯發展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有些是主觀的,比如,自己的職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興趣、職業人格、需要、價值觀和偏好的生活方式等。有些是客觀的,比如,可供選擇的職業、機遇和報酬等。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行為博士后、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仲理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在影響人的職業生涯發展的客觀因素中,職業發展機遇在很多時候都是一個關鍵甚至是決定因素,能夠影響一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方向和進程。無論在哪個職業生涯階段,都可能出現一個或多個發展機遇。抓住這些發展機遇,不僅能給人們挖掘自身職業潛能、完善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為實現自己的職業生涯抱負提供平臺,也能為人們適應職業生涯發展需要,逐步走向職業成熟和職業成功提供契機。
南開大學首屆EMBA學員、知名職業經理人李樹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所謂職業規劃,在他看來,就是要懂得為達成自己的理想配置所需要的資源。但這種配置,是不可能一蹶而就的,“好前途是設計出來的”。他認為,每個大學生在畢業時都應懂得自問兩個問題:“你想要什么?在不在乎你想要的?”他說,這兩個看上去特別簡單的問題,它的答案往往決定了你的未來。“我朋友的孩子上大二時就開始為大學畢業找工作寫推薦書。男孩子是學計算機專業的,特別想去位列世界500強的一家美國公司工作。他知道這是一家規模極大的跨國公司,招聘的條件高而嚴,只有少數符合條件的人才有可能被錄用。你看,他從大二開始就已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積極的為自己的‘想要’而配置所需要的資源。首先,跨國大公司對員工的英語能力要求是很高的,于是他通過努力取得了英語六級證書;公司要求新人一定要具有組織能力,于是他努力當上了校學生會干部;公司還要求員工要具有很高的專業技術水平,于是他通過了微軟的MCSE認證;如果你想成為正式員工,而不是實習生,那么還需要有在同行業大企業的相關工作經驗,于是他利用寒暑假到同類的美國外企做免費實習生。就這樣,大學畢業后,他順利地被該公司錄用。試想,假如你是他的同班同學,也想被該公司錄用,他做了兩年極具針對性的準備,而你沒有。那么,你要有多優秀才能與他競爭呢?”李樹杰說,這就是最簡單、最明確的職業規劃。他為大學應屆生提供了四個“提早”建議:一是提早做求職準備,找工作有章可循;二是提早確定目標,有的放矢做準備;三是提早做企業比較,心中有數目標精準;四是提早做準備,找準崗位先下手為強。
年輕人需注重職業積累
職業規劃能為個人在職場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而個人因為事業獲得發展,繼而獲得較好的經濟收入,擁有較佳的社會地位,自然也就更有能力承擔起家庭責任。
心理咨詢師聶羽含認為,大學畢業生的心理誤區之一是感覺還有很多時間可供揮霍,總以為有些問題距離自己還很遠,比如戀愛結婚、生孩育子。事實上,從畢業到結婚,大多數人只有七八年甚至是三五年的時間。“人的成長階段與必須要承擔的責任,是成匹配狀態的。”
28歲的劉勇去年“五一”剛剛結婚,婚前月入六千的他感覺生活輕松,每年還能出國游;楹螅鎸Ψ抠J和成倍增加的家庭生活開銷,劉勇漸漸瀟灑不起來了。此時,他想到利用跳槽,換到收入更高的企業去工作。“這些年我一直做策劃工作,主要是配合業務人員做設計方案。過去感覺收入還可以,所以始終也沒有太大的職業危機感。這次想要跳槽才發現,像我的大學同學這幾年從來沒放松自己,考取了不少資格證書,而我除了工作經驗,什么都沒有“。
“年輕人很少考慮做職業規劃的原因也是因為年輕的時候,人的責任與壓力都比較小。在這樣的前提下,自身的職業該如何發展?現有崗位有沒有發展前途?這份工作在未來能提供的收入能否讓你支撐起整個家庭的負擔?甚至是你的養老問題能否依靠目前的工作來解決?“心理咨詢師聶羽含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沒有職業規劃的人通常會呈現出兩個狀態,一是在某個沒有過多技術含量的崗位工作時間過長,這種職業積累更多的是重復式勞動,職業發展呈原地踏步的態勢;另一個是由于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導致人在做事時毫無方向感,遇到困難容易退縮,常常利用跳槽來逃避困難,結果每隔一兩年就換個工作,造成沒有職業積累。“無論是哪種情況,最后都會導致收入的多年長期持平,甚至是不斷下降。”
聶羽含提醒大學畢業生,對待職業發展萬不要掉以輕心。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壓力成倍增加時,若個人在職場的成長不能與壓力的增多成正比,那么日后的職業發展將面臨更大的困境,生活也將面臨更多的壓力。“25到35歲,通常是一個人漸進上升的階段,所謂‘出名要趁早’。職業規劃一般是確立目標、知曉差距、積極積累、有明確達成方法。由此來看,35歲前的十年是積極積累的階段,若完不成這個積累,日后靠什么去發展呢?尤其是人們到了35歲以后,老人的養老問題,孩子的教育成本,中年人生活壓力之大遠非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所能想象的,年輕人必須要意識到,這中間至多只有十年的緩沖期。”
劉勇告訴記者,面對每月幾千塊的房貸,自己又沒有注意職業積累,現在是想跳也不敢跳,好在自己只有28歲,還有及時糾正錯誤的時間。“我發現我的大學同學,現在有人都已經進入中層管理階段了,有的人在廣告公司是美術指導,有的人一畢業就改行做銷售,現在已經是拿年薪的銷售總監了。只有我還在安心的做一名策劃。”劉勇說,未來幾年他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職業發展上,最重要的是要好好的做一個職業規劃。
“很多年輕人在應聘時會發現,招聘的崗位越‘高級’,對經驗的年限要求也就越長。很多主管級別的經驗要求是三至五年,經理級別的崗位經驗要求是八至十年。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招聘要求?這是因為人的發展從年齡角度來說,應該與能力成正向倍增的關系。也就是說,在人們的意識中,40歲的人肯定比30歲的人經驗要多,技術要好。”聶羽含提醒大學畢業生,一定要重視職業規劃帶來的方向性積累指導。“只有進行正確的職業積累,未來才能贏得用人單位的認可,繼而才會有資格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