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擦亮眼睛警惕招聘陷阱
7月,高校畢業生陸續踏入職場。然而,由于高校畢業生增多、部分市場需求飽和等因素,形形色色的非法單位、個人利用了大學畢業生求職心切、對現實復雜性認識不足、過于理想化的心態和特點,采取各種手段和名目詐騙錢財;一些本來沒有用人需求的合法單位也利用強勢地位,違規使用大學生這一廉價勞動力。面對五花八門的就業陷阱,很多求職的大學生卻不知該如何應對。
面對一個個就業陷阱,缺乏社會經驗的高校畢業生又該如何加以規避呢?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并請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張文軍作指導。
陷阱類別:莫名辭退
有些企業在招聘時,并不明確告知試用期,試用期的工資往往很低,企業承諾轉正后工資會大幅度上漲。但是,試用期即將結束時,企業便以各種理由炒求職者的“魷魚”。
案例:試用期未滿就被辭退。
畢業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陳鵬輝在畢業之前就遭遇了一次“莫名辭退”事件。陳鵬輝在今年5月份應聘到南京的一家公司,試用期一個月,他與公司沒有簽訂用工協議。在試用期間,陳鵬輝每天工作時間都在8小時以上,經常加班。在試用期還有5天就結束時,該公司的人事負責人找到他,叫他打一份畢業論文完成時間表。沒想到,當天下午陳彭輝就接到電話說他被辭退了,理由是他畢業論文的時間安排不符合公司規定。陳鵬輝不僅被“莫名辭退”,還一分錢都沒拿到。
危害:試用期內無理由辭退員工,不僅會讓求職者蒙受很大經濟損失,同時也對求職者的職業發展不利。
如何規避:在確定去某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該公司的員工打聽消息,詢問那里的工作情況。如果已經去了該公司,更應該主動多和同事交流這些情況,及時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頭”。一般同一單位在短時間內連續發布相同的招聘廣告,說明該企業招聘的人數多且急,求職成功的可能性較大;若一個單位數周后再次發布同樣的廣告,說明該單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問題。
陷阱類別:粉飾崗位
招聘單位在招聘廣告上把職位寫成是“市場總監”、“保險事業部經理”,結果到了崗位,應聘者卻發現其實是去做“業務員”、“保險代理員”等。有的單位也會以“到基層先鍛煉鍛煉”為幌子,欺騙求職者,使他們繼續工作下去。
案例:“高職誘惑”竟是做保險業務員。
作為應屆畢業生,需要把個人資料公開于各大招聘網站上,以求得用人單位的賞識。未曾想,這卻給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制造陷阱的機會。
畢業于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的薛明,在今年5月份的一天竟然被告知他已被一家知名保險公司錄取為“儲備經理人”。薛明在興奮之余不免納悶,自己從未向該公司投送過簡歷呀?他們怎么會知道自己的電話?但他還是興沖沖地來到該公司,可去過才知道,原來是該公司從某招聘網站上的公開資料里“選”中了自己。而所謂的預先被錄取的職位“儲備經理人”則被換成了“理財專員”。經過一番培訓后,薛明才知道,原來該公司把自己招來就是做保險業務員。薛明所學的專業是網絡編輯,與保險業沒有任何關系,而不善言談的薛明竟然被業務經理夸成了“是他見過的最適合做保險的畢業生,不做保險將是終身遺憾”,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危害:粉飾招聘崗位使得求職者就職后往往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有些求職者由于種種原因,可能選擇了安于現狀,繼續堅持這份工作,從而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如何規避:求職的時候要搞清楚職位的具體內容,仔細分析,詢問工作細節。某些用人單位提供虛而不實的職位,常常冠以好聽的頭銜,但是卻強調無需經驗,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有一些招聘單位雖在招聘廣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種職位,但其實這些職位都是做業務的,甚至是沒有底薪的業務。
陷阱類別:“皮包公司”
明明沒向該公司投遞過簡歷,卻收到了面試通知,通知會告訴求職者公司給予的待遇很高,很多心急的求職者往往禁不住高薪的誘惑決定前去試試運氣,結果一試就被錄取了。而面試公司當初承諾的高工資又成了空話。
案例:被通知面試,上網查詢得知一個電話竟注冊4個公司。
畢業于徐州某高校的蔡睿前一段時間收到一個房地產公司的電子郵件,被通知去面試。由于蔡睿并未向該公司投送過簡歷,他怕遭遇“皮包公司”,為安全起見,決定上網先查一下。讓蔡睿驚訝的是,當他上網搜索后發現,該公司居然用同一個電話、地址注冊了4個公司,涉及醫藥、保險、建材等不同領域。該公司提出的給求職畢業生的待遇異常優厚,而招聘信息中對于學歷的要求竟然是中專以上即可。該公司以低學歷招聘求職畢業生,卻提出付相當高的工資,值得懷疑。經其向工商部門了解,該公司已不存在。
危害:該公司是以低標準將畢業生招進來為公司干活,而其承諾的高工資是不會兌現的,浪費求職者的時間和感情。
如何規避:求職畢業生們應該得到一些啟示,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放簡歷的公司的面試通知,應該事先向有關部門查詢、核實該公司的真實情況,并上網搜索一下該公司的網站,確定其規模與用人需求,然后再去進行面試。
陷阱類別:虛假短信
通過發送類似于“某單位因業務發展誠聘業務公關、月薪1萬元以上、可兼職”之類的手機短信找到可能上鉤的求職者,要求求職者在上崗前將一定數額的“押金”或者“培訓費”存到某賬戶。
案例:交了培訓費對方玩失蹤。
今年4月,畢業了快一年的小王也曾在網上面試被騙了2000元。詐騙方冒充天津一知名企業,以該企業的名義在網站上留信息,并向找工作的小王打電話,先是進行數次電話面試,然后假裝錄取小王,讓他攜帶身份證及一定數額的培訓費去天津培訓。
“你的見解比較獨到,思考問題也嚴謹……”小王說,對方在網上面試時,不時會稱贊他,他完全沒想到自己會被騙。
4月的一天,小王趕到天津一個比較高檔的酒店,在繳納培訓費后,對方讓小王先休息一天,第二天再去公司報到。等他按時趕過去后,才發現對方玩了失蹤,自己的2000元被騙走。
危害:求職者如果輕信這些短信,會白白浪費了錢財或者透露了個人信息。
如何規避:要相信天上不會掉餡餅,回個短信或者繳納不明不白的錢就可以獲得好的職位是不可能的。
專家:求職本身有風險,要禁得住誘惑
張文軍認為,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求職者往往心情過于迫切,由此便容易掉入企業設計的陷阱。因此,建議大家在求職時不應該只看到某個職位的誘惑,而應該事先意識到,求職本身是有風險的,可能會遇到一些陷阱。
求職者應該保持相對冷靜的心態,要有客觀冷靜的意識。事實上,很多求職陷阱都有清楚的破綻可尋。例如,以某種名義向求職者索取錢財,這是明顯的可疑行為。但是,由于人在本能上有趨利避害的心理,往往在此時不容易保持冷靜的態度。從而產生一種僥幸心理,認為或許付出100元或者幾百元就能獲得一個職位。
最后,張文軍提醒,對于求職所做的付出,求職者應該要有心理底線。很多人在求職中受騙也是僥幸心理導致的。要把握自我,不能失去判斷,尤其是不要有依賴心理,不要把改變的權利永遠放在對方手中。例如,公司一再拖延實習期,讓你陷入無限期等待狀態,此時,留或不留應該早做判斷。
鏈接:專家支招
求職的同學注意幾點:
1.應聘時要了解清楚招聘職位的要求、完整的錄用條件;
2.應聘完后,到招人單位了解在崗人員待遇、工作性質等是否與招聘宣傳相符;
3.與用工單位簽訂用工合同,對雙方權、責、利等有所規定;對一些遠期承諾,也應寫進合同中,合同可辦理公正手續;
4.使用一段時間,如被告知不符合錄用條件時,要及時要求單位人事部門拿出證明本人不符合錄用條件的證據;
5.發現用人單位侵犯自身權益,可投訴到勞動仲裁部門或工商執法部門。
簽訂合同注意事項:
1.報到后必須簽訂勞動合同。雙向選擇成功后雙方簽訂教育部門同意印制的就業協議。
2.就業協議與合同應當一致。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之間就可能產生不一致從而造成矛盾。
3.不要讓合同留下空白之處。中國人講究是“白紙黑字落筆為重”特別在發生爭議時,處理部門也都以書面的文件作為證。
【擦亮眼睛警惕招聘陷阱】相關文章:
警惕招聘中的陷阱08-08
值得警惕的招聘陷阱08-06
求職警惕以下招聘陷阱08-20
求職警惕這些招聘陷阱08-05
警惕十二類招聘陷阱07-31
理性求職警惕招聘陷阱07-26
警惕“黑中介”招聘陷阱07-09
招聘陷阱:警惕“高薪誠聘”07-17
招聘陷阱:警惕“高薪誠聘”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