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來歷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冬至的來歷,歡迎大家閱讀!
冬至的來歷 篇1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英語:winter solstice),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于每年公歷12月22日左右。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倍戏絼t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冬至的來歷 篇2
冬至的來歷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用土圭法測日影,得出洛邑為中國的中心地理位置,并確定了國家建設都城的規劃。
而后,又通過詳細觀測,測出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或23日之間,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這天,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周公就把這天確定為新年開始的一天,這就是冬至的來歷。
古人解釋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據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后,太陽又逐漸北移。
諺語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因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比地面向空中發散得少,所以短期內氣溫會繼續降低。所以,天文學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延續至今。古人認為,自冬至日起,天地陽氣逐漸強盛,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聚會等習俗,多會選擇冬至。這樣,在民間,冬至又有“小年”的名字。
冬至的習俗
冬至作為最古老的節氣之一,有很多傳統風俗,最多的還是與吃有關,如吃混沌、餃子、狗肉、羊肉、湯圓等。
1.吃餛飩。餛飩是北方盛行的一種食物,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據傳,在漢朝時期,北方邊疆經常遭到匈奴侵擾,百姓生活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殘暴,濫殺無辜。百姓們對其恨之入骨,就用肉餡包成面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叫做“餛飩”,用吃混沌來發泄心中之恨。
2.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傳自漢代開國時期。相傳,在冬至這天,屠戶出身的樊噲烹制了一盆狗肉,去宮中敬獻給好兄弟漢高祖劉邦。高祖吃后,贊不絕口,連連說“人間最美佳肴,當屬狗肉也”。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俗語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聞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墻”的說法,都充分說明了狗肉的誘人魅力。
3.吃餃子。據說,醫圣張仲景告老還鄉時,在老家南陽正值大雪紛飛的寒冬。他看到百姓們個個耳朵都要凍掉了,就用羊肉、辣椒及相關驅寒藥材一起煮熟,剁碎包面皮捏成耳朵樣子,煮熟后施舍給鄉親吃,吃后很有奇效。從此,人們紛紛效法,就有了一種冬至必吃的美食餃子。諺語就有“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的說法。
4.吃羊肉。冬至吃羊肉,是中國南方和北方共有的習俗。羊肉味甘性溫,是冬至進補的重要食物之一。寒冬,常吃羊肉可以益氣補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人體的御寒能力。
5.吃八寶粥。粥類,可以滋潤養胃、有益消化的效果,在干燥的冬季進食尤其有利。為更好發揮御寒作用,煮粥時,人們多會選擇溫熱平和、健脾護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棗、核桃、花生、雞肉、羊肉、糯米、桂圓、山藥、銀耳等。
6.吃湯圓。冬至吃湯圓,在全國都有。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均有溫熱性,有較好的'健脾作用。溫熱類食品,能夠提高人體機體抗寒防病能力,尤其適合在冬天食用。
7.喝冬釀酒。江南姑蘇民間,在冬至夜,有喝冬釀酒的習俗。冬釀酒,是一種米酒,為農家用桂花和糯米一起釀造,香氣宜人,甜綿爽口,為待客饋贈之佳品。
8.祭祖。在潮汕地區,諺語有“冬節大如年”和“冬節沒返,沒祖宗”之說。這兩句話,是指外出的游子,到冬至這天一定要回家祭祖,否則就是忘了祖宗?梢姡凉澰谌藗冃闹械牡匚。
冬至的來歷 篇3
冬至的來歷
冬至,是周代出現的,到了唐朝開始成為節日,盛行于唐宋時期,相沿至今。據記載,冬至這天,日影最長,古人認為,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這一習俗一直沿用到漢朝仍是如此。
西漢時期,冬至被稱為“冬節”。《后漢書》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由此可見,西漢時期的冬至,官府不僅要舉行祝賀儀式,而且還要放假,官員不上班,商人停業,親朋互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
魏晉時期,冬至這天要接受方國和百官的朝賀。唐朝也是如此,冬至,皇帝禮會登歌,奏《昭和》。唐朝皇帝會著盛裝出席活動,百姓也會在這一天向父母尊長祭拜。
宋朝時期,冬至在民間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年節,資料記載:“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的風俗
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余,擇日拜神祭祖。并逐漸發展成節日宴飲活動,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在冬至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冬至習俗。
祭祖
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為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災,祈求來年減少饑荒與死亡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至今,我國南方沿海一帶還延續著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等。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會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吃燒臘與姜飯
潮汕地區有“東丸節,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也叫“添歲”。吃燒臘寓意來年能鴻運當頭。吃姜飯則是時節的原因,冬至需要御寒,適合進補,冬至煮臘味姜飯,適合時令。在冬至這天,廣東人還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
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習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冬至時節的習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丸。不僅自家吃,還會贈送親友表示祝福。有的還會帶上煮熟的冬至丸,準備水果、香、銀紙等祭品,上山掃墓,祭祀祖先。
吃餃子
吃餃子是北方人的傳統風俗,有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還有說是為了紀念張仲景,傳說張仲景告老還鄉后,看到百姓饑寒交迫,耳朵都凍爛了,于是煮了祛寒嬌耳湯來醫治百姓,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煮成湯,再將食材撈出,做成餡,用面片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后分給百姓,人們吃完后,凍傷的耳朵逐漸痊愈了,后來就有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會在冬至這天,吃餛飩、吃湯圓。
冬至的來歷 篇4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薄岸ㄌ毂,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在北方一直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而南方則是吃湯圓,但吃水餃最為常見。北方說到冬至首先想到的就是餃子了吧,冬至吃餃子已經成為一種傳統,想想在寒風凜冽的冬日,能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也是極好的。
每至冬至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的。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冬至吃餃子餃子可以是豬肉或牛肉、羊肉配上韭菜或茴香、大蔥、西葫等作餡。冬至吃餃子,是紀念醫德高尚的“醫圣”張仲景。當然,在北方冬至吃餃子,不僅是一種紀念,也是一種冬日進補的養生食俗。
冬至的來歷 篇5
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于春節。后來實施夏歷。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人們最早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風俗有哪些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結: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角解: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冬至節氣的特點
北方地區
冬至節氣時,北方地區的溫度已經在0℃以下了,在某些地區還有雪凍災難。
西北地區
冬至節氣時,西北地區的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天氣寒冷。
南方地區
冬至節氣時,南方地區的平均氣溫只有6℃至8℃左右。
西南地區
在西南某些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的介紹含義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不僅僅是農歷24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一個比較大的節日。
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和家里人一起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就會慢慢開始回升。
【冬至的來歷】相關文章:
冬至民俗的來歷11-23
冬至節的來歷10-24
冬至的來歷與傳說10-21
冬至節的來歷10-02
冬至餃子的來歷10-02
關于冬至的來歷08-16
冬至的來歷及習俗10-09
冬至的來歷與傳說10-09
冬至的來歷故事11-22
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03-28
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