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佛法語錄

        時間:2024-12-14 07:48:38 一句話經典語錄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佛法語錄大全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語錄吧,語錄是不講求段落、內容間聯系的一種文體。那些被廣泛運用的語錄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佛法語錄大全,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佛法語錄大全

          1、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2、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3、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4、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5、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6、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7、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8、人于浮世,獨來獨往,獨生獨死,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9、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

          10、遠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11、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于后,將何及乎?

          12、善護口業,不嘰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

          13、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愿不得?

          14、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15、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16、有所執著,就是人心。無所執著就是道心。

          17、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來身去本三昧。

          18、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須坐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鉆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內心非賢;日行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老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19、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凈。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20、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

          21、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

          22、何為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23、自性無非、無亂、無癡、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

          24、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25、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能,護短心內非賢。

          26、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7、人命無常,朝存夕亡,如石火電光。

          28、美女在前,則以為一枝花,其實,迷魂鬼子就是她。

          29、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

          30、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可見有淫就有生死,斷淫就斷生死。

          31、時光長短,唯心所造。一切苦樂,隨境所遷。

          32、時間是剎那剎那的過,剎那剎那的催人老。

          33、有智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

          34、勿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35、禪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

          36、精進勇猛,有大愿力,難的會變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變為難。

          37、有憎愛心,就有煩惱;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38、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39、以智慧明鑒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蕩自心。

          40、用功的人要善于調和身心,務使心平氣和,無掛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臥,妙合玄機。

          41、何謂戒定慧?防非止惡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曰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曰慧。防止三業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則自照萬象,即由定生慧。

          42、佛法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43、學佛當以明心見性為本,斷惡修善為行。

          44、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

          45、能不起分別心,無心任運,就不生煩惱;心若分別,即成見塵,就有煩惱,就被苦樂境界轉了。

          46、眾生習氣毛病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給你什么藥。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47、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滾來滾去。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48、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饑,必定菜根香。如潭州龍山和尚那樣:“一池荷葉衣無數,滿地松花食有余;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49、世間七珍,雖稱為寶,享樂一時,畢竟成空,只能養生,不能脫死。若佛三寶,則能息無邊生死,遠離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樂。

          50、參禪念佛都是入道妙門,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圓融無礙。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與凈本相輔而行。

          51、不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總要認定一門,驀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干。溈山老人所謂:“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

          52、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參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者,凈中之禪,禪與凈,本相輔而行,奈何世人偏執,起門戶之見,自贊毀他,很像水火不相容。

          53、凡關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歸正軌,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貪口腹,見利忘義,則殺心不起。殺機若息,劫運潛消矣。

          54、五戒者,一殺戒,二盜戒,三淫戒,四妄語戒,五飲酒戒。此五戒名曰學處,又名學跡,是在家男女所應學故。又名路徑,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又名五大施,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

          55、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聞,那知因果理徹,如影隨形,如響斯應,若深信之者,人心則不改而善。縱遇順逆之境,必無憂喜。當知現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賊等事,皆由自造。

          56、前清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京,我那時跟光緒帝、慈禧太后們一起走。中間有一段,徒步向陜西方面跑,每日跑幾十里路,幾天沒有飯吃。路上有一個老百姓,進貢了一點番薯藤給光緒帝,他吃了還問那人是什么東西,這么好吃?

          57、人的投生,起首由于淫欲,及至出生后,就以財為主。廣慧和尚勸人疏于財利,謂:“一切罪業,皆由財寶所生。”所以五欲第一個字就是財。人有了錢財,才有衣食住,才想女色,娶妻妾。人若無財,什么事都辦不成,可見財的厲害了。

          58、妄想來了,就讓它來,我總不理會它,妄想自然會息。

          59、你我都是一個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60、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動靜、行住坐臥,要順時調護。

          61、能動靜忘懷,利水清月現。

          62、不謀其前,不慮其后,不戀當今;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窮也安然,富也安然;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63、苦樂隨緣,得失隨緣。

          64、若自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6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66、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67、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68、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69、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70、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71、當舍于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72、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73、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74、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75、“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只因不識自我。”

          76、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77、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78、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79、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圣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80、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81、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82、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靜心是也。

          83、眾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著之病。

          84、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85、眾生念念在虛妄之相上分別執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難知是假,任復念念不停,使虛妄相于心紛擾,故名曰妄念,言其虛妄之相隨念而起也。

          86、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87、一切處無心是凈;得凈之時不得作凈想,名無凈;得無凈時,亦不得作無凈想,是無無凈。(無凈無無凈,即是畢竟凈。)

          88、若起精進心,是妄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89、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90、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

          91、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92、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93、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94、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

          95、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96、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97、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98、這句出金剛經: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99、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經典: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

          100、儒家把和諧導向社會理想,道家把和諧導向事物本源,佛家則把和諧導向內心世界佛家認為,境由心生內心平和,見事皆和

          101、人生如夢隨風散!聚散,喜憂皆是緣!

          102、年齡越長,對于這句的體會就越深刻

          103、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

          104、大悲是無盡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淚來形容;大悟就是開大智慧,這個智慧不是言語能表達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興,內心的喜悅又怎么是笑聲能表達的呢?

          10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106、于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于佛教的大乘

          10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108、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109、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110、對于生活:如果人不執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記得佛家的句:一切皆為虛幻

          111、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112、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

          113、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佛法語錄】相關文章:

        做人的佛法禪語10-19

        佛法說說精彩句子11-04

        看破佛法的傷感句子08-17

        佛法名言名句摘抄08-27

        感悟人生佛法禪語句子大全02-02

        中秋語錄經典語錄02-16

        傷心的語錄經典語錄02-25

        精選經典情感語錄短句語錄09-16

        搞笑經典語錄語錄06-29

        青春語錄經典語錄07-14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亚洲精品国自产在线拍 | 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胸大 | 亚洲资源站中文在线丝袜 | 永久免费中文字幕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精品 | 亚洲手机在线人成9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