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幼兒園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教學反思1
我很喜歡自己班的孩子,因為他們的思維很活躍,第一個環節,尋找小貓臉上的正方形有幾個,這只是一個引子,也是訓練孩子的擴散性思維,孩子有很明顯的爭論,不過這個爭論打開了孩子的思維方式,為他們后面的學習鋪墊了基礎。
在下面的認識正方體環節中,我讓孩子觀察正方形與正方體盒子的不同來正確認識正方體,孩子們竟然能夠從各個方面去分析和比較,比如他們發現了正方形是平面的,正方體盒子是立體的;正方形只有一個面,正方體卻又六個面,而且一樣大;正方形只有四條邊,正方體卻有12條邊;正方形只有四個角,正方體卻有8個角;在發現的過程中,我讓孩子自己來動手操作記錄它們的不同,孩子的動手操作很重要,因為他們只有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獲得知識,這些正方體特征的獲得與總結恰恰是孩子自己總結出來的,而且比我教師原先預設的要豐富的.多。
最有趣的是最后的數正方體,我的圖片提供由易到難,在數遮擋部分的正方體時,孩子就明顯有了爭議,沒關系,我讓孩子嘗試用桌子上的小正方體擺出圖形,然后再數,有過自己的操作,孩子一下子就理解了遮擋部分的正方形去哪里了的原因,解決了孩子的空間問題,孩子的興趣越來越高,到最后一張圖形時,由8個小正方體拼成的大正方體到底有幾個時,很多孩子都一口同聲地說是8個,也有個別的孩子說9個,其實圖上的正方體是有8個小正方形合起來的大正方形,我覺得對于大班上學期的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我就把最后一幅圖片做為了活動延伸,讓孩子在活動后,再去探索。
幼兒園教學反思2
本課的活動目標是在讓小朋友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會講故事,知道大人對我們很重要。在活動過程中,我首先為小朋友們介紹一個生氣的小朋友――阿貴,他為什么不高心呢?由此引起小朋友的注意,使幼兒能有較高的興趣,跟老師一起聽聽這個故事,在導課部分充分調動了小朋友的積極性,使幼兒注意傾聽。
聽完故事后,引導小朋友說出,阿貴為什么會希望這個世界上沒有大人呢?他的愿望是在哪里實現的?在夢境中阿貴在沒有大人的世界里遇到了什么困難?在此部分通過提問的方式使幼兒充分理解故事。能夠大膽來表述故事,進行自由的交流,鍛煉了小朋友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交流能力。在練習鞏固的環節,讓小朋友們對阿貴所遇到的困難按順序進一步進行表述,在這里進行這樣的處理是為了讓小朋友更好的理解故事,訓練小朋友們表達事物的條理性,讓小朋友們進一步理解大人在對自己的重要性。
在授課過程中,沒能更好地、全面地使訓練幼兒的表達能力,如果在此活動中將此部分進一步深化、擴大,幼兒的能力將得到更好的培養。
二《歌聲與微笑》教后記
在《歌聲與微笑》活動中,我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在音樂聲中互送微笑,大部分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相互贈送著微笑。有小朋友說:“我把微笑送給你讓你快樂!”還有個特別善于交往的孩子找到了聽課老師,微笑著說:“老師我喜歡你,祝你快樂!”一個小女孩走到一位老師的身邊,微笑著說:“老師,你教我唱歌比賽得了三等獎,所以我要把微笑送給你!薄
從此次活動中可以發現:情感交流有利于進一步豐富孩子們的生活經驗,音樂又能給人快樂和一種美的享受。讓孩子們在優美、富有節奏的《歌聲與微笑》的音樂聲中互送微笑,體現了“情感與音樂”的交融,使活動在輕松、愉快、溫馨、和諧的氛圍中進行,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讓孩子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了微笑的美好和所蘊涵的力量。
三語言活動《長大了》
在《長大了》活動中,當活動進行到仿編兒歌內容時出現了讓我覺得比較棘手的問題,幼兒在仿編兒歌時總是轉不過彎來,總是圍繞自己說,思維受到了限制,而聯想不到自己的東西也會變長變短。我想了想可能是我的引導上出了偏差吧,因為剛開始我只是口頭上簡單地解釋和引導了一下,似乎有點高估了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之后我便用食物和動作進行引導,這時才有一部分孩子反應過來。
從這里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啟發孩子的思維必須借助具體事物來進行,采用直觀教具,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表象。同時要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讓幼兒通過視覺觸覺等來認識事物,描述事物。
嘗試運用關聯詞――語言活動《分房子》的教后反思
在語言《分房子》活動中,結尾部分我設計了語言游戲“接龍”,讓孩子在孩子的提問要求下嘗試接答結果,“因為天氣太熱”(所以我要洗澡,所以我出汗了,所以要開空調……)“因為我愛吃蔬菜”(所以我的身體好,所以我長得高,所以……)
結尾部分的設計,將故事教學與孩子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這樣有助于幼兒更好的掌握“因為……所以……”的句式!耙驗椤浴笔且粋因果關系的短語,將這個短語的學習運用在語言游戲中,比較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能有效地調動孩子們的情緒,為幼兒正確使用短語“因為……所以………”作了鋪墊。讓幼兒能主動學習,敢于嘗試思索,說出不同的答案,較好的體現了幼兒的嘗試精神,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四《城里老鼠和鄉下老鼠》教學活動反思
《城里老鼠和鄉村老鼠》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語言活動,它通過一個生動的童話故事:城里老鼠去鄉下做客與鄉下老鼠去城里做客時所引起的一系列有趣的事,引領孩子們去了解另一環境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
為了有效開展這次活動,課前我不但自己收集許多有關城市和鄉村的圖片、照片,還讓孩子收集盡可能多的有關城市和鄉村的圖片、照片并帶到幼兒園,同時還要求孩子利用雙休日和家長一起有意識地觀察了解城市和鄉下的不同,積累一些經驗;顒拥拈_始,先讓小朋友一起在投影儀上欣賞這些畫面,聆聽小朋友的介紹,然后老師提問:“你們都看到了什么。拷o你什么感覺呢?”在此基礎上,大家對城市和鄉村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在活動中,我和小朋友圍繞“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喜歡到城里生活呢?還是喜歡到鄉下生活?通過辯論會的形式進行討論,鼓勵幼兒大膽闡述自己的意見。孩子的精彩回答讓我贊嘆不已,感觸很深。我深深喜歡這些孩子們。
其實,城里和鄉下都有自己最美的地方,城市老鼠和鄉下老鼠都為自己的家鄉感到驕傲,孩子們都說了自己喜歡城市和鄉村的理由,相信只要是適合我們自己的都是最好的,F在我們的城市和鄉下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農村的生活條件也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特別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活動中孩子勇敢的辯論是整個活動的亮點。
五《聰明的烏龜》的教后反思
《聰明的烏龜》是一個寓意很強,角色語言比較鮮明的故事。故事中用不同的角色扮演來描述一件事,用鮮明的語言來烘托其中的寓意,教育孩子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顒又校屝∨笥寻唇巧奶攸c模仿對話。
本次活動中,在敘述故事這一環節,教者沒有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整個故事,這樣孩子在聽的過程中就沒有完全理解故事內容,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不是很濃。如果去夸張的表現故事,用故事的情節去感染孩子,讓孩子注意力集中以提高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可能效果會比較好。在第二次復述故事中教者只是看圖復述,沒有很好的引導孩子自己去看、去說,如果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來引導孩子去看圖說話,充分的讓孩子去“說、想、看、演”。本次活動的效果應該會更好些。
六語言《耷拉耳朵的小兔》
語言活動中學習材料的選擇是第一關鍵――《耷拉耳朵的小兔》也是選材于幼兒畫報,來源于幼兒中間。我用電腦放大情節,根據目標需要改編并制作了部分情節,色彩明快,動作表情明顯,直接刺激幼兒的感官。一出示這樣的圖書孩子們立即有了興趣,也營造了良好的閱讀氣氛。《耷拉耳朵的小兔》選材貼近幼兒的生活,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而且大班孩子在交往中會出現被嘲笑時和生氣時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他們在故事中會找到相同的感受,我想這樣的選材有利于清楚地表達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激發孩子的表現力。
有了適宜的材料以后,我感覺提問的技巧是展開幼兒想象力,引導幼兒觀察,充分表達自己的第二個關鍵。每一個畫面我都抓住了關鍵點去提問,每一幅圖都讓孩子學會怎樣觀察,“世界上有很多的兔子,有胖的、瘦的還有---但他們都有一對豎著的耳朵,看這只小兔有什么不一樣的呢?”孩子們很快將注意力集中到所出示的小兔子身上,發現小兔的耳朵不一樣。我覺得開放性的問題會讓孩子們更仔細地觀察、思考、再表達,所以每一幅圖片我都不會給孩子直接地講述,讓孩子自己猜測下一個情節,“你們看小伙伴們見到這只特別的兔子會怎么說?”“它是怎么對待小兔子的?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小兔子心情是什么樣的,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小兔子非常難過一心想把耳朵豎起來,怎么辦呢?你快來想一想!崩蠋熥詈笤僖龑Ш⒆雍唵蔚卣砘蜢柟逃變旱幕卮,達到分享的目的,我也發現孩子們由只能續編結尾的能力發展到猜測高潮以至于續編開始部分。《耷拉耳朵的小兔》使孩子們沉浸在續編的快樂中。孩子們為幫小兔子把耳朵豎起來及怎樣救小兔子想出了十余種辦法,在這次創編中我沒有把孩子想象的整個畫面畫出來,因為在以前的創編中這種方法雖然直觀但耗費時間太長,使注意力差的孩子精神渙散,因此我用簡單的圖譜來表示,孩子們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如:用繩子幫忙,用曲線表示,請大象則畫出他長長的鼻子,用老虎的尾巴則畫一個粗粗的尾巴。對孩子來說我想這是一個肯定,既肯定了孩子們的想法又豐富了幼兒對續編想象的理解,他也記錄了我們班不同孩子們的語言表達及想象水平,為后面的繪畫結尾及制作成完整的圖書提供了依據。
在創編結尾小兔看病的過程中,孩子們猜測小兔肯定有病,這是醫生的話需要老師點明中心“小兔沒有病,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只耳朵!保@種間接地講道理,讓孩子心理更容易接受,所以后面的討論更結合了實際生活中的感受,“如果小朋友有了錯你會怎么辦?如果你遭到了嘲笑,你生氣了怎么辦?你遇到了小兔這樣的困難怎么辦?”這里融入社會性領域的問題,既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又解決了孩子們的情緒和心理問題。
幼兒園教學反思3
活動內容
《烏鴉喝水》取材于故事,并以故事貫穿始終,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活動開始,故事導入引導幼兒思考,瓶子里的水很少,瓶口又很小,用什么辦法才能讓烏鴉才喝到水呢?根據幼兒的回答,教師出示石子、蘑菇丁、海綿,請小朋友猜一猜,試一試,哪種材料能使瓶子里的水升到瓶口,讓烏鴉喝到水呢?從而引出第一次操作。接下來,出示三種顏色的烏鴉,引出三只不同水量的瓶子,請小朋友猜一猜,這三只有水的瓶子里放進石子后,它們都可以喝到水呢?并進行第二次操作。最后,出示沙子,讓幼兒進行第三次操作,討論:為什么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沙子,水就升到瓶口了?整個活動環節清晰,層層遞進,幼兒始終保持著熱情,一直在主動探索,沒有消極等待的.現象;顒又,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幼兒在活動中學會了合作和互相交流;顒硬牧鲜瞧孔印⑹、沙子、游戲時的蘑菇丁、海綿,取自于生活,具有可操作性,幼兒玩得也很開心。
但是,活動中也存在不少問題:
1.活動材料要精確。第一環節中的活動材料,蘑菇丁、海綿及石子要同樣大小,同樣數量,便于比較。瓶子可以再大些,石子、沙子要篩選。漏斗要大些,便于操作。
2.教師提問要精準。第一次操作后的提問:“請小朋友說說,你們發現哪種材料使瓶子里的水升到瓶口了?其它的材料為什么不能使水面上升呢?”改為:“你認為哪種材料最合適,為什么?”會更恰當。讓幼兒自己比較后出結論:雖然這三種材料都能使水面上升,但是蘑菇丁、海綿都浮在水面上,堆積在瓶子上面,烏鴉喝不到水,所以石子最好。
3.集體記錄表的表格要簡單些,幼兒的標記要小些記錄效果會更好。
《烏鴉喝水》學習目標
認識“烏、鴉”等11個生字,會寫“可、石”等8個字。
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通過讀感悟“烏鴉找水—喝不著水—想辦法喝水—喝著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能用“慢慢”說句子,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
《烏鴉喝水》讀后感
我看過許多童話,如:《龜兔賽跑》、《狼來了》《烏鴉喝水》等,其中印象最深的那篇童話是是《烏鴉喝水》這篇。
這篇童話的大概內容是:一只烏鴉在夏季非常口渴,到處喝水,可怎么也找不到,突然,它發現離水井不遠處有個大水罐,里面有一些水。它高興極了,準備痛痛快快地喝水,可水罐太深,罐口又長,烏鴉覺得吧水罐推倒,就能喝到水了,可是推了半天,水罐紋絲不動。它一氣之下想用小石頭把水罐砸爛,誰知小石頭“撲通”一聲就落進了水罐里,烏鴉飛下去一看,水罐沒有爛。可烏鴉發現水平面一下上升了,烏鴉高興地大叫起來,它趕緊用嘴銜起一塊大石頭,又用爪子抓住了一塊大石頭飛到水罐上空,把兩塊石頭同時投進水罐中,水又升高了一些,但是仍然喝不到。烏鴉懷著希望,一次又一次地把石塊運來,投進了水罐中。隨著石塊一塊一塊地投入,罐里的水也一點一點地慢慢上升,終于,水罐里的水溢出罐了。烏鴉站在水罐旁邊,美美地喝了起來,多么舒服、多么痛快啊!
這篇童話讓我明白了:碰到困難,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善于動腦筋想辦法,不可蠻干。智慧往往勝過力氣。
幼兒園教學反思4
幼兒園中班健康活動《哭哭臉和笑笑臉》教學反思
《哭哭臉和笑笑臉》是中班的一節健康活動,幼兒進入中班以后,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有自己交朋友的一些規則,在進行區域活動時也喜歡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愉快地交流。過了周末,剛來到幼兒園,就迫切地想見到自己的好朋友,想和他們分享自己過周末時經歷的好玩事情,有時幼兒也喜歡從家里帶來好吃的東西或者自己心愛的玩具和小朋友們一起分享。在和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有開心,有時也會出現一些摩擦。
幼兒在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不免會出現爭吵,有些幼兒則會通過哭泣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日常生活的滲透教育中,我們也會告訴小朋友,哭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有什么問題說出來,老師和小朋友可以一起幫忙解決,會有一些效果。正好借助《哭哭臉和笑笑臉》這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引導幼兒學會正確對待自己的情緒,知道在心情不好時,采取哪些措施可以使心情變好。
在《哭哭臉和笑笑臉》這節活動中,以聽歌曲玩游戲《找朋友》為導入,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活動,在《找朋友》這個游戲中,請幼兒與找到的好朋友互相做鬼臉,體驗游戲帶來的快樂,將幼兒喜悅的笑臉留下來,引導幼兒說出什么時候是笑臉,而什么時候臉上呈現的哭臉,重點是引導幼兒如何將心情不愉快時的`哭臉轉換成笑臉。在這部分的教學中,多采用的是講述的方法,教學方法較單一,而且和日常生活中的滲透教育相似,新穎性不足,幼兒相出的方法較少,這也是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需要改善的。中班幼兒的注意力一般能集中八分鐘左右,而一節中班的活動時間是二十五分鐘左右。要想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在活動中,老師就需要提出一些新穎的想法,讓幼兒感覺老師就像一個魔法師一樣,總能變出新奇的東西,幼兒對老師的活動充滿期待感,他們自然就會集中注意力,生怕自己一走神就錯過了精彩的東西,要想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一方面需要老師不斷學習,尤其是學會一個問題的多種教育方法,以便適用在不同的幼兒身上,另一方面也需要老師轉換說話的方式,盡量將積極向上的能量傳遞給幼兒,給幼兒一種積極向上的能量。
幼兒園教學反思5
粗心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在這首歌曲的教學當中,我認為附點的演唱是難點,最開始上的一個班,我發現唱過很多遍之后,還有很多把小附點的節奏唱成二八。在第二個班上的時候我在提問的時候就在黑板上把附點下面的'那個字用紅色框起來了,并清楚地提示他們紅色框起來的字要稍微拉長一點兒唱。并用對比教學的方式讓孩子在聽覺上有更直觀的感受,后面的孩子都更很好的突出附點音符的重音。 但不足的是,第一、沒有設計美育目標;第二、在演唱時候運用什么樣的心情、歌聲去演唱。第三、難點突破,節奏在學生對歌詞有一定的理解之后,先出現節奏再聽效果會更好。第四、在放伴奏的時候,應先告知學生。對于這首歌曲的情緒和表演我沒做太多的處理,如果能讓孩子們把自己天性中天真爛漫,淘氣可愛的一面揉合在歌曲當中也許能更好的體會歌詞的俏皮感。在今后的音樂課中需要我們改變觀念,改變以往的教學思路,開發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以全新的感覺來面對課堂。
幼兒園教學反思6
一、主題內涵
“李小多分果果,分到最后剩兩個,一個大、一個小,大的留給張小弟,小的留給他自己。”這是一首充分體現了分享與謙讓的教育思想的兒歌,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然而在實際生活教育過程中,大部分幼兒做不到將大蘋果留給他人,也許經過一定教育問幼兒選哪個時,幼兒嘴上會說選小的,但是實際去拿是一般都會拿大的(除非不喜歡)。幼兒能否理解分享與謙讓的道理,真正做到主動自發的與他人分享謙讓的行為呢?分享是幼兒將自己的所有物或所支配的物品或者事件,歡樂、幸福、好處,機會等與別人一同使用,體驗的行為,如圖書、玩具、食品,一件好玩的事等。從小培養幼兒的分享觀念,有利其建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發展,適應社會的要求。分享對于幼兒來說,僅僅是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不經意間流露或者發生與同伴交往的一種形式。而謙讓,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工作中我們也始終將分享與謙讓作為幼兒品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去對幼兒進行培養教育。然而在人們對知識、對學習、對教育重新進行思考的今天,工作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卻不免又使人困惑、令人深思。
二、案例描述與分析。
案例一:
幼兒A是中班的小朋友,性格比較內向,不太會說話,但也能與小朋友友好相處。平時玩玩具的時候總是比較被動,看見爭爭搶搶的場面總是后退一步。有一天剛從玩具架上取下一件新玩具正高興地玩著。突然幼兒B走過來說也要玩。成成不想給,兩人爭奪起來。老師看見了說:“我看誰是謙讓的好孩子!”幼兒A極不情愿地把玩具推給了,幼兒B以勝利者的姿態玩去了。幼兒A則無可奈何去玩別的玩具。
分析:看這幼兒A無聊的玩著其他的玩具,我不僅思考剛才的做法:謙讓是一種良好的品德行為,但是不是應當發自內心呢?幼兒年齡尚小,固然需要老師的教育,但像幼兒A這樣的謙讓究竟叫不叫謙讓?這種做法對其本身的成長發展究竟有多大意義?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案例二:
飯后休息時,幼兒C拿了一包QQ糖開始向同伴炫耀。幼兒們紛紛圍在她身旁等待她分發。幼兒C開始高興的分給自己的親信好友。由于包裝并不透明,當分到最后幾顆時,幼兒C在分發時沒看清楚,不小心把所有的糖都分完了。當她發現自己沒有了時,開始大哭起來跑到一旁的老師身邊說:最后一個拿到糖的小朋友把她的糖拿去了。
分析:剛開始分發時幼兒C是很開心的。當分到最后一顆時不小心也給了別人,這時才開始大哭,她的哭聲說明什么?是委屈還是不甘心?一開始時分給其他小朋友時她還是表現出了很大方的樣子。為什么給了這么多都不難過?而對最后一顆這么舍不得?是不是可以說要讓孩子做到分享容易、謙讓則難呢?因為從物質上講,分享意味著共同享有,我雖然給你了,我也還有;而謙讓卻等于如果給你了,我就沒有了,因此很難讓幼兒接受。
案例三:
下午點心吃黃瓜,幼兒D不喜歡吃黃瓜,又不能扔掉,他看到幼兒E正吃的很快,便轉頭和他說了什么便把手里的黃瓜塞給了他。幼兒E吃第二根黃瓜吃不下了時就向老師求救。老師去了解情況時幼兒D說:我是謙讓給她吃。讓我哭笑不得。
分析:像這種把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并稱之為“謙讓”的行為,并不少見,午飯時常有孩子把自己不愛吃的菜放到他人的碗中,他們為什么會稱自己的行為是謙讓?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了謙讓的含義,我們該如何對待他們的謙讓行為?
案例四
晨間活動時玩橡皮泥,幼兒自己去選擇工具。幼兒F的奶奶陪同下去拿橡皮泥。幼兒F拿了一盒較舊的橡皮泥,她奶奶在一旁馬上就說:“你這小孩真笨。這盒好拿這盒去玩!闭f著就快速拿起一盒比較新的橡皮泥給孩子。而旁邊一個來不及伸手的孩子只能拿了幼兒F原來的那盒。
分析:這可能算是家長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一致性問題,在幼兒園里我們教育孩子分享合作、團結友愛,可是有的家長教育卻是與幼兒園背道而馳,使得孩子無所適從。家長的觀念、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深刻的,上述案例中,幼兒F有了謙讓的表現,家長不但沒有表揚孩子的行為,反而說孩子笨。所以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孩子往往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分享與謙讓的觀念也得不到培養。
三、案例反思和體會:
1、幼兒園該如何對幼兒進行分享與謙讓這一品德教育?是不是可以把分享作為謙讓的基礎去對幼兒實施教育?
讓幼兒在懂得并愿意分享的基礎上去進一步理解并學會謙讓?
分享行為包括自發分享,誘發分享,被動分享。案例一即屬于被動分享。被動分享行為產生最初,在老師要求下共同分享,或在幼兒強迫下進行的“分享行為”幼兒不懂得同伴間玩玩具得規則:大家一起玩。在老師得被迫下,被動地與其他幼兒產生分享行為。有的幼兒過于膽小,如:幼兒A,被別人拿去玩具后,只是稍微作出反應,卻也只能被迫地產生“分享”。這樣“分享”使一方愉快,一方愁。
而誘發分享行為使在幼兒初步理解“分享”,卻又在道德認識水平低的情況下,產生利他行為。在平時的游戲中,幼兒往往會為爭搶玩具而大大出手,在建立了“不許隨便拿別人的玩具”這一規則下,幼兒的爭搶行為得已制止,教師進一步主導幼兒向其他幼兒“借玩具”產生另一種規則:在別人同意下,拿走玩具。因此,這樣誘發,使得幼兒都愿意與別人來分享他的積木,這時也抓住時機進行禮貌教育。
教師在發揮幼兒的主導性。積極性,能動性,注意幼兒之間的相互合作探索分享行為的過程中,幼兒的分享慷慨程度會不斷提高。這時自發分享就會產生其中、當幼兒發現某一幼兒正在為一玩具而苦苦另一幼兒借時,他會主動拿出來說:我給你玩,在嘗試分享圖書時,幼兒會主動的提出;我要和xx一起看;或者幼兒間相互商量說:我們一起看這本書吧!此時的自發的分享就以成為幼兒間社會交往的手段。
2、其次,經驗告訴我們,要讓幼兒分享是比較容易的,而謙讓對于幼兒就不太容易接受。案例二說明要使幼兒達到能夠自覺謙讓,實非易事,因為不但要有一個漫長的認識過程,還要有這種品德形成的情感態度,即要樂意去做。所以這是一個涉及到幼兒心理發展水平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往往籠而統之地把分享、謙讓混作一團去處理,使本來易于解決且對幼兒十分有利的教育機會就失去了。如兩個幼兒爭奪一本圖書,我認為,如果以兩人一起看的解決方式處理,就更利于幼兒的健康心理與品質的培養,因為既解決了矛盾沖突,又培養了幼兒合作共享的情感。在對幼兒進行謙讓教育時,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循序漸進地去實施,對于較小的幼兒可盡量滿足其心理需求,以分享教育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可在滿足其心理需求的基礎上,逐漸教育其學會輪流玩、輪流使用。如班上添置了新玩具、新圖書,幼兒都想玩、看,教師可引導幼兒想想在人多玩具少的`情況下,如何都能玩到新玩具。如可采取先輪流玩的辦法,再由此過渡到謙讓。
3、再次教師在教育幼兒謙讓的同時,也應為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發展作考慮。一個人的良好品德不僅僅是謙讓,誠實、勇敢、自信、熱情、友愛、好問以及活潑開朗的個性品質都是不可忽略的。案例一中幼兒A行為就說明過分的謙讓有時反而會成為一種懦弱,甚至對自己喪失信心。而象案例三中的幼兒D,是不是也應該好好分析一下其對謙讓的認識與理解?如果是真正不理解,可幫助其理解;如果是明知故做,那么要讓其明白,自己不喜歡的,別人可能也不喜歡,對別人施“恩”也要征得別人的同意,不要使謙讓過了“界”。把自己不喜歡的強加給別人,還美名其曰“謙讓”,豈不是扭曲謙讓?要讓其懂得,真正的謙讓是雙方都高興、都情愿、都為這件事而感到高興,而不是強加于別人。
4、最后我們經常談教育的一致性問題,從案例四中幼兒F和她的奶奶身上便表現出家園教育的不一致性,家長關心幼兒,擔心幼兒在幼兒園會吃虧,希望幫助幼兒得到最大的利益,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卻與幼兒園里的教育產生一定抵觸,成人是幼兒的鏡子,成人對事物的處理方法會直接對幼兒產生影響;蛟S羅杰斯的無條件積極關注能給我們一點啟示,以分果果為例:
我們把大的蘋果與小的蘋果都放在孩子面前,可以告訴孩子什么時候選大的,什么時候選小的,我們還可以把我們大人的選擇告訴孩子,并告訴他原因,我們也可以告訴我們希望孩子選擇哪個,但是,最后的選擇是由孩子來做的,那時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關注孩子的選擇。
四、相關問題思考
我們還要把分享和謙讓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因為分享和謙讓不僅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物質的分享謙讓可以親眼看到,精神的分享謙讓雖然看不到,卻可體會到,兩者是一種巧妙的融合。幼兒在不斷地成長,分享謙讓行為的表現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需要借助教育,借助日常生活逐步滲透,采用行為鼓勵法、榜樣示范法等各種教育方法,避免單一的說教,在潛移默化中讓幼兒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產生自發分享、自發謙讓的愿望。
幼兒園教學反思7
本次活動我上內容是《按一種特征分類》。上完課后,老師同學們都對我的這次活動提出了一些問題,而我自己通過回看上課視頻也發現了不少的問題,以下是我對這次教學活動的反思:
1、嚴重超時。小班的上課時間一般在15分鐘左右,而我本次活動的時間卻用了半個小時,比規定時間多出了一半。而導致超時的原因有兩點:導入部分的手指游戲做了太久,有大概6分多鐘;二是教具準備得不夠完善,用雙面膠把水果貼在紙上面之后是非常難撕下來的,我們大部分的時間主要耗在了撕水果上面;三是我事前沒有給幼兒一個示范讓幼兒把水果貼在哪里,導致了許多幼兒一直在上面拿著水果的圖片在沒有膠的.地方一直拍。
2、課堂秩序比較混亂。由于叫幼兒上來撕水果時沒有講明要按秩序上來,導致幼兒是一窩蜂上來的,所以造成了一個比較混亂的場面。
3、沒有把情境完全貫穿始終。活動中我設置了一個情境是小象的水果店,我是要模仿小象的聲音來給幼兒講的,但是由于到后來過于興奮了,就把小象的聲音給忘了,用回了我自己的聲音。
4、與幼兒的熟悉度不夠。由于我們當天來得比較晚,所以我們一來到幼兒園就開始上課,還沒有來得及跟他們熟悉。對于大多數幼兒來說他們對生人是比較膽怯的,所以當我在組織活動時,許多幼兒并沒有很好的配合我的活動。
5、沒有留意到幼兒們需要休息。當教室里的活動結束后我就帶著幼兒出到室外打算和他們一起玩游戲了,而沒有考慮到幼兒已經上了這么長時間的課了,他們已經很疲勞了。還好當時張園長在我旁邊提醒我。這對我以后的教學活動也是次教訓。
6、沒有注意到幼兒的已有經驗。比如我的水果中有一樣水果是桃子,或許是幼兒對桃子并不多見,也或許是我的圖片上的桃子畫得不夠形象,很多幼兒并不認得這是桃子。
7、沒有考慮到該年齡層幼兒生理發展的特點。我們教的班級雖然是小班,但是他比正常小班幼兒的年齡階段要小半年,所以我們的幼兒是偏小的,生理發展上是與平常我們所接觸的小班的幼兒是不同的。這個年齡層的幼兒手指發育得還不是很好,所以在玩手指游戲的時候有些幼兒的手指是無法完成的。
8、沒有很好的啟發幼兒思考。這次活動我并沒有完全的按照我寫的教案來上,漏了一個很重要的啟發幼兒思考的環節,就是讓幼兒思考這些水果除了按照種類、顏色分還可以怎么分。
9、沒有很好的顧到全班幼兒,課堂上比較依賴積極的幼兒。班上有幾個比較活躍的幼兒,而我每次提問都是讓幾個幼兒來回答,從而忽視了那些比較文靜的幼兒。
這是我一次非常寶貴的上課機會,為此我也做了很多準備,雖然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但是我從中也收獲了很多,給我未來的教學發展指明了前進的道路。
幼兒園教學反思8
《慌慌張張的莎莎》的目標是經過故事讓幼兒認識每一天早晨起床慌慌張張、做事丟三落四、上學遲到的莎莎,從中明白做事要有條理,就不會慌亂的道理。在實際生活中幼兒亂放物品的現象也屢見不鮮,經過故事引導幼兒養成做事認真、有條理的良好生活習慣是十分有效的。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對孩子們來說不僅僅是小學階段并且是一生都需要具有的。
在大班幼兒即將升入小學之際,為了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盡快適應小學的生活,進行本次活動,旨在經過故事中反面人物的塑造,引導幼兒從中領悟正確的行為要求——做事有條理才能快又好。
首先結合圖片講述故事一遍,然后我經過提問讓孩子先回答再討論。在觀察和認識時間時,幼兒說出是六點半,再討論莎莎此時應當做什么,而莎莎又是怎樣做的莎莎的書包應當什么時候整理等一些問題的呈現,幼兒兒能夠清楚的表達出來。經過一系列的`說理之后,再告訴幼兒故事的題目,因為前面有了很好的鋪墊,還沒等教師說,幼兒已經能夠說出故事名稱《慌慌張張的莎莎》。最終小結:每一天睡覺前應當把第二天需要的東西都整理好、準備好,需要的時候一找就能找到。
最終一環節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續編故事。教師給幼兒供給一個開放的空間,放手讓幼兒大膽講述的莎莎是怎樣做事情的,同時讓幼兒明確了方向,鼓勵幼兒做事要有條理,當天要用的物品提前準備好,并明白今后我上學要怎樣做,怎樣整理自我的物品。
幼兒園教學反思9
一、以自我為中心現象
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他們集長輩的疼愛于一身,一般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久而久之,有的幼兒心目中只有自我,毫無旁人。如分配玩具時,幼兒各自搶一大堆,自管自玩:外出散步時兩人拉手,走得快的根本不管走得慢的是否能跟上。這種缺乏合作精神的行為,對于他們將來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二、合作機會的缺乏
因社會大氣候的影響,如今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居住環境改善了,大多以獨門獨戶為主,家長們忙于工作,生活,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陪孩子,教育孩子。作為獨生子女的他們整日一人呆在家里,無語言,無溝通地獨自玩玩具,做游戲,更難談得上與人合作了,久而久之,在幼兒園也養成了一人坐著看書,對著魚缸里的小魚自言自語,拿著新積木不知怎么搭,也不會問旁邊搭出好多造型的同伴。如果增加幼兒平時的合作機會,積累了經驗,我想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吧。
三、合作意識的淡薄
正是由于合作機會太少了,幼兒腦中對于”合作”印象模糊,意識淡薄,從而導致他們做事事半功倍,不能圓滿完成任務。就像在一些主題活動中,我要求幼兒用棉簽畫各種顏色的菊花,每個幼兒只發了兩根棉簽,而每組桌上卻有五種顏料,且顏色不能搞混,怎么才能畫出又多又好看的菊花 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幼兒,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得出合作的好處。但從上交的美術本反映,部分幼兒限于棉簽的數量,只畫了兩種單調的顏色;部分幼兒用兩根棉簽重復使用多種顏色,使得顏料變色,畫面烏七抹黑,自己身上,臉上一團臟;只有極少部分幼兒想到了互相合作,交換棉簽顏色,畫得又快又好。
四、合作要求不明確
雖說大班幼兒有自己的'主見,但他們畢竟還小,社會經驗不豐富,在做每一件事情時,須大人認真的指導,提示,且幼兒的合作意識淡薄,更需要成人在教合作方法的同時,明確講清合作的要求,這能幫助他們更好的建立合作關系。不過,我們有些教師和家長,在疏忽中,往往忘記了交代清楚,只是口頭上不斷催促”你們自己好好合作一下!互相合作啊!”怎么合作,從何開始,幼兒搞得一頭霧水。有次我就親身經歷過,在娃娃餐廳的區域角剛布置好,開始活動時,由于我正忙于教學活動的準備,有幾個幼兒過來問我:“老師,這些碗干什么用,可不可以拿到娃娃家里去 誰做廚師,誰做服務員呀!蔽覒兜溃骸澳銈冏约荷塘,合作著玩吧!”結果,等我忙完了,回頭一看,娃娃餐廳亂七八糟,幼兒爭做廚師,正鬧得不可開焦,此次活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失敗了。
幼兒園教學反思10
一、觀察記錄
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玩具是他們最喜愛的,怎樣在玩玩具中發現科學的秘密?怎樣有效地引導幼兒感受身邊的科學、并充分體現玩中學的教育原則?這是我們一直探索研究的方向。
在開展了一段時間的汽車玩具探索活動后,我和幼兒進行了汽車賽跑游戲活動,主要是讓幼兒比比看,小汽車在平地里、沙地里、斜坡上哪里跑得更快。孩子們對這個活動特別感興趣。
我首先和孩子們在平地上玩小汽車,他們都爭著說自己的小汽車跑得快,玩的不亦樂乎。此時,我提議孩子們一起去沙地里玩小汽車。西西大聲說:“老師不行,沙地里汽車跑不起來!焙f:“汽車有輪子,在哪里都跑得起來!币粋小小的問題引起了不小的.爭論,我沒有直接給孩子們答案,我順勢引導:“那讓我們一起去試一試吧!睕]有什么比孩子們親自嘗試更有說服力的了。孩子們在沙池里艱難地推著汽車跑,議論紛紛:“我說不行吧”“全是沙子怎么跑啊”“在沙地里跑真費勁”……孩子們的議論正是我想說的?粗⒆觽兺娴眠@樣帶勁,我想活動的目標已經很好地達成了。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琪琪的小汽車在沙地里不停地跑動,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我故意問道:“琪琪,小朋友的小汽車在沙地里都跑不起來,你的怎么能跑起來呢?”琪琪自豪地說:“我這是越野車,爸爸說了越野車能在有坑的地方跑。”所有的小朋友都跑過來一睹越野車的風采,都說琪琪的車最厲害。小朋友都爭著問琪琪:“為什么越野車能在沙地里跑呢?”,琪琪好像被小朋友們的問題給難倒了,推辭說:“我回家問問爸爸就知道了。”我并沒有直接給孩子們介紹越野車的特性,而是和孩子們一起期待明天琪琪給大家帶來答案?磥硗ㄟ^這次活動孩子們對越野車有了新的興趣。
接下來的斜坡賽跑,讓孩子們更清晰地看到,斜坡上的小汽車比平地上的小汽車跑得快。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我問孩子們為什么會這樣,他們說:“因為這個高!彪m然語言簡短、描述得還不是很完整,但是能看出孩子們在思考。短短的活動在歡樂中度過,孩子們收獲頗多。
二、反思
小汽車是孩子們喜歡的玩具,如果能在愉快的游戲中啟發孩子們探索其中的科學秘密,那就更好了。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掌握科學知識是次要的,對活動感興趣、有探索的精神是我們開展活動的目標。教師在活動中應該盡可能引導幼兒去發現問題,并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
三、后記
第二天,琪琪真的為大家帶來了關于越野車的知識,將越野車的特點從頭到尾慢慢講來,讓大家對越野車有了全新的認識。為了開拓幼兒的視野,我周末給孩子和家長們共同布置了一份作業:收集和越野車有相關特性的其他車輛的信息。布置這項作業的目的是保證幼兒園所開展的活動能得以延續和延展,滿足孩子們濃厚的興趣。
關于汽車的研究探索活動沒有結束,確切地說是剛剛開始,期待周末后分享孩子們豐富多彩的發現。
幼兒園教學反思11
整個活動在教師跟孩子之間的談話開始,漸漸地深入到主題,孩子們在老師的講解下,漸漸地了解到亂吃藥的危險性。
這個活動結束后,我覺得我們大班的孩子對生病時該怎么辦,他們的腦子里都是很清楚的,孩子們都會說,要吃藥,看醫生,打針,打點滴等。但生病時藥怎樣吃才安全,這個意識還是不強。
在活動中,給孩子們講完兩件真實的例子后,當我提問“你覺得怎樣吃藥才是安全的?”孩子一般都是回答按照醫生說的吃藥或者是爸爸媽媽會給我吃藥的,個別孩子還會說看說明書上寫的吃藥。他們所反映出的就只有這些,我們大人可能都知道有些藥盒里裝的并不是這個牌子的'藥,可能為了方便,就隨便把藥裝在了藥盒里面了,這樣其實是很危險的,有個意外的話,后果就很嚴重了。
在活動最后的延伸中,通過讓孩子們自己制作藥箱,把自己的藥放在自己的藥箱中,這樣可以讓他們自己認識到小孩子只能吃小孩子自己的藥,可以更加安全一些。
所以,通過這個活動,我覺得在以后的有關于安全主題的活動中,或者在平常的談話中,應該向孩子們灌輸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識,這樣能更好地增加,增強他們自我保護的意識,也可以增加孩子們對生活的經驗,讓他們的已有經驗可以更加豐富。
幼兒園教學反思12
幼兒園中班語言《啾比的巧克力和他的朋友》教學反思
《啾比的巧克力和他的朋友》是一個有關分享的繪本故事,故事里描述了小田鼠啾比的阿姨給了它一盒巧克力,啾比一開始并沒有準備和人家分享,后來等到它想和朋友分享的時候,朋友們已經都不在了。大叔爺爺告訴等到天氣暖和的時候朋友們回來的時候再和他們分享吧!啾比明白了以后好東西要及時地跟好朋友分享。孩子們通過故事內容的理解到了好朋友之間要懂得分享,跟別人分享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本次活動從一本簡單的繪本故事讓孩子很自然地明白分享的重要性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實現的:
一、以課件播放為載體,讓幼兒便于理解
考慮到中班幼兒的年齡特征仍以生動形象的事物吸引為主,活動的課件正是結合了視覺、聽覺兩方面的內容來吸引幼兒主動去學習去理解故事內容。課件中的小動物形象生動可愛,幼兒比較喜歡,加上課件中所加入了故事中其他動物角色的對話,孩子們非常感興趣。在觀看課件動畫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是分心的,都非常地投入。在孩子們觀看課件動畫的時候,我也在邊上和他們一起看,《指南》中也指出:“經常和幼兒一起閱讀,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結合畫面討論故事內容,學習建立畫面與故事內容的聯系!彼援敽⒆觽冇^看完課件動畫之后我便和孩子們一起回憶書中的故事情節,引導他們有條理地說出故事的大致內容。整個集體閱讀的過程中,我并沒有去引導他們,只是陪著他們一起看,所以整個閱讀過程孩子們都是在自主閱讀,而且還發現他們能夠與旁邊的小朋友討論在閱讀過程中的發現、體會和想法。正是借助了課件這一載體,孩子們對繪本故事內容的理解才會更加容易、更加明白。
二、以故事表演為手段,讓幼兒身臨其境
《指南》中建議我們教師“鼓勵幼兒用故事表演、繪畫等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圖書和故事的理解”。今天的這個故事內容就非常適合進行故事表演。故事中出現的小動物們都有自己的語言和動作,而且很容易表現。所以我邀請了部分孩子進行了故事表演,因為是語言活動,所以我也提出了一些語言方面的要求:請孩子們模仿故事中各種動物說話的語句和語氣。特別是表演棕熊、小鳥和青蛙的孩子,當“小田鼠”沒有給他們巧克力的時候,他們的臉上失落的表情表現得非常好。當表演到“小田鼠”想起來要把巧克力分享給它的朋友時,好朋友們都不見了,這時候的.“小田鼠”孤獨寂寞的心情就能夠感受到了。當然孩子們在表演的時候不可能完全照著故事中來,我也特別贊同他們能夠在表演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去豐富故事情節。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故事表演中發展幼兒的想象和創造能力。
三、以情感體驗為形式,讓幼兒遷移經驗
幼兒語言的發展貫穿于各個領域,也對其他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次活動中孩子們在故事表演里的交流與對話正是孩子們社會交往能力的鍛煉,而在表演中的小田鼠沒有給他們巧克力的那種失落的情感也在故事表演中很好的感受出來。這種情感的體驗要比我們教師的說教有用有效的多。最后我們還提出了如果你有好吃的東西和好玩的玩具應該怎么做時,孩子們已經能夠把剛才在故事中的經驗遷移到自己的生活中來了,知道應該要分享,分享才能讓別人和自己感到快樂。
幼兒園教學反思13
上課時,我就跟孩子們說今天我們要來比一比誰的小手最能干,這時我一邊敲小鈴鐺一邊說誰的小手最能干,大家都說我的小手最能干,這樣一說效果還真不錯都拍起了小手,注意力也集中了,充分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有的說我的小手能穿衣服,有的說我會做飛機,有的說我還會跳舞等等,都七嘴八舌的說開了,我加重了語氣,你們知道嗎老師的手也很能干,“看,我變了什么”這個問題對孩子來說,是他們生活中經常會回答的問題,所以孩子的熱情很好,都很積極的回應老師。如何把孩子的思路拉回來到老師這里時,老師就加重語氣,使得孩子要關注接下來老師要問的問題中了。老師告訴孩子,她的手會變魔術的時候,孩子的興趣給吸引了。學念兒歌這一環節,并不是老師直接告訴小朋友內容,而是老師做動作,請小朋友自己根據理解把兒歌的內容編出來了。學會兒歌以后,孩子對手影游戲還是很感興趣,教師馬上滿足孩子這一愿望,請小朋友自己學做魔術師,邊玩邊說。教師就在旁邊適當的引導,把孩子說的話整理一下,仿編成完整的兒歌。
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幼兒有話愿意說。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求比如讓小孩子圍成一個圈子,可以根據故事情節給幼兒提供一個輕松和諧的環境,讓他們自由暢想、表演,老師改變以往的身份以魔術師出現在孩子面前。時而用神秘的聲音,時而用重重的聲音吸引著孩子。給孩子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可以沒有顧慮的邊做邊說,不怕說錯,只要把自己喜歡的說出來就可以了。
幼兒園教學反思14
手工活動“甲蟲”是在觀察甲蟲圖片的基礎上進行的,活動中,我在展臺上進行了詳細地講解和示范,結果在幼兒創作的作品中,我發現好多孩子把甲蟲的腿搓得好長,一個個不像甲蟲,倒像是螃蟹。導致這樣的原因,我想可能有這些:
第一,我在講解的`時候,只注重了腿的數量,沒有很好地引導孩子去觀察甲蟲腿的形狀,因此孩子在制作的時候,也對這個腿的形狀忽視了,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了。
第二,孩子的分泥能力不是很強。之前在玩橡皮泥的時候,沒有分泥的這個技能,這是第一次孩子們需要在大團的橡皮泥中分離出自己需要的一團,并且6塊是需要差不多大的,這對孩子來說還是有點困難。
第三,孩子的觀察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地提高。在觀察甲蟲圖片的時候,孩子對甲蟲腿的觀察還不夠細致,當自己心里有疑惑的時候,也不會再進行觀察,這就是孩子觀察能力缺乏的一種表現。
幼兒園教學反思15
一、主題活動的來源
每每與孩子閑聊時,總會時不時地聽到孩子們說:“老師,你看,這棵樹多高呀。”“老師,我長大了,以前好多衣服都不能穿了!薄袄蠋煟W的操場比我們幼兒園的大。”等等。每當這時,我總會不由自主地問問:有什么辦法知道它們到底有多高,多大呢?孩子們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用尺子,繩子、木棍等量,還有的小朋友想出用倒影來量。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了孩子對測量有一定的興趣和認識。這次的數學活動:“鋪墊子”,幫助幼兒更好的了解了這些長度、高度,培養了幼兒對測量產生興趣,嘗試借助工具測量周圍物體,進一步了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在活動中是應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測量,還是讓他們在測量中發現問題?如果他們不能從中自己發現問題,這是這個活動上下來發現的`問題。大班幼兒對圖形守恒的判斷,往往會受形狀大小以及數量的影響。在他們看來,相對于兩個一樣大的圖形拼擺位置發生改變,他們的大小就不一樣。針對幼兒這樣的一種錯誤認識,我們應該如何引導他們做出正確判斷呢?經過認真的思考和反復的探索,我設計了本活動。
二、材料選擇的原則
在數學活動中,材料選擇的恰當與否,往往哪個會影響甚至決定整個教學活動的成敗。一般來說幼兒是通過操作活動材料來獲得相關經驗的。因此,如果教師提供的活動材料能有效暴露幼兒某些認識誤區,又能在最后幫助幼兒獲得正確認識,那么,了這樣的材料就能為教學活動的有效展開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在設計該活動時我選擇了塑料的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和三角形,進行桌面的操作,兩個三角形又可以拼成同樣大小的正方形,也可以借助它來比較發現圖形的守恒;顒咏Y尾部分又選擇了大小相同的塑料墊子,進行鋪場地的活動來讓幼兒進一步感知,形狀不同的場地大小相同,使活動進行深化。
三、環節設計的思路
環節設計應圍繞活動目標,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逐步展開。就該活動而言,我首先選擇了相同大小和數量的正方形,通過拼擺不同圖案,面積大小一樣大。其次,進一步感知不同數量的正方形和三角形拼擺的不同的圖案,而面積大小相同。最后又通過比較場地的大小,用鋪墊子的方法來判斷,活動難度初步加深,讓幼兒通過操作以獲得正確的認識和經驗。整個活動過程又借助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貫穿始終用闖關的形式,更能激發幼兒的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四、活動過程的指導
當幼兒在操作活動中,拼擺圖案時,幼兒的積極性一下子被有效的激發出來了。面對不同的圖案,幼兒在評判圖案是否一樣時,產生分歧并激烈的爭論起來,面對這樣的熱鬧場面,我并沒有做出什么結論,而是誘導幼兒討論和動手驗證找到正確的結論。尤其是鋪墊子活動更激發了幼兒活動的積極性,以及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五、不足與改進
操作活動結束后沒能及時的幫助幼兒總結提煉方法,幼兒分組闖關比賽的圖表應該提前準備好,最后幾組的比賽結果也沒有說清楚。
【幼兒園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幼兒園教學教學反思06-09
幼兒園教學反思06-12
幼兒園教學反思03-18
幼兒園教學反思06-01
幼兒園的教學反思06-26
幼兒園教學反思【精選】07-05
幼兒園教學教學反思通用12-07
幼兒園詠柳教學反思06-05
幼兒園中班教學反思06-12
幼兒園大班教學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