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4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
在教學《半截蠟燭》一課時,為更好地體會人物的機智、勇敢,我設計了一個討論題:絕密情報終于沒有暴露,聯絡站沒有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也得救了。同學們,是誰保住了秘密,保住了聯絡站,挽救了一家人?
學生幾乎脫口而出:“是小女兒杰奎琳!贝蠹业淖⒁饬芸旒械搅嗣鑼懶∨畠航芸者@一段話上。
通過細讀,學生很快說出了理由,伯諾德夫人、杰克的計策失敗,保住蠟燭的重任就落到了杰奎琳身上。小小的杰奎琳充分施展出她的智慧,理由是那樣的不露破綻,“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她的語言最有特色,她嬌聲叫少校為“司令官先生”,極大地滿足了德國少校的虛榮心,順利地拿到了蠟燭,終于保住了蠟燭里的秘密。
杰奎琳巧妙偽裝出來的可愛和天真、毫無破綻的'理由打動了德國少校,對此學生心存疑問:通常,我們對德國侵略者常常描述為兇殘,而此處對小女孩的態度如何理解?是否是人性中的閃光?干干說,學生可能對納粹有錯覺,我及時補充了文章背景。在二戰中,法國投降,德法聯盟,因此名義上法國人與德國人是一起的,對德國人而言,一般的法國人與猶太人有本質的差別,因此對待他們的態度也不相同。在當時的背景下,德國人是一種權威者,主人的角色,而法國人則是仆從關系。身份完全不同。在這里,德國人沒有態度上的轉換,因此用人性是解釋不通的。德國人要對付的是法國的抵抗組織,一旦發現這家人為抵抗組織送情報,那結果就不相同。而這一家人,也正是利用了德法聯盟這層關系與德國人周旋。
小學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2
幾十年的教學工作,“常規”已經深深地烙在我的腦子里,已經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為資格的一個象征。這顯然與教學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著我們已經將被時代out了。
一、在常規套路與創新之間游走
通過不斷的培訓和業務學習,我深刻地認識到語文教育應該是最靈活多樣的,最沒有套路的,也最忌諱套路。以前鑒于學生年齡小,字詞的教學任務重,因此,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來做的,就是我們常規的做法: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教學方法,即由字詞入手,到結構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學生們都明白我們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厭倦了。
二、在教學任務與創新之間徘徊
在設計本堂課的教學時,我首先想到以課本劇的方式在課堂上呈現。反復思考后感覺不妥:這篇課文是一個嚴肅的主題,在沒有排練的情況下倉促上場,在教室那種特有的氛圍下,如果被學生們演繹成喜劇,豈不是弄扭了?
第二個思路是:講故事的方式行不行?顯然也是不合適的。情節相對簡單,無法滿足一堂課的容量。
在第二個思路的啟發下,決定來個反套路。即由面到線,再到點,即以線為主,順帶解決字詞。這樣就解決了純粹講故事的單調和干癟。
三、線索的梳理與情感價值觀的碰撞
課文的線索是比較好梳理的。如果僅僅用現成的線索掛帶必要的字詞,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鏈,也說得過去。但是,這樣能給學生帶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雖有所變化,到底還是一節平淡的課。深度,應該是一個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于是在情感價值觀上做文章,設計了三個小亮點:
一是提出四個危急情境,即“A.母親化解危機,B.危機再一次來臨,c.情況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機”來強化課堂氛圍。
二是剝離出敵對危急狀態下一般人可能面臨的三種選擇,即“屈服,反抗,周旋”來豐富和拓展課文的容量。同時教育學生:不管我們遭遇什么樣的險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在盡可能保全生命的情況下,借助環境,尋找轉機,不要做無畏的犧牲。
三是直擊人性的弱點,即敵人看到“這位可愛的小姑娘”,激發了對自己女兒的思念和疼愛,人性中最軟弱的那一點成為了敵人麻痹大意,他們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機。以此來滲透一些人文理念,構建生命化課堂,同時也提升課文的厚重。
四、實際授課與教學設計的差距
通過40分鐘的教學實踐,還是感覺到不小的差距:
1、創新的課堂實踐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適應了這種變化,整堂課學習興趣都很高,并能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而大多數孩子好像顯得更安靜了,但我可以感覺到他們也在思考。
2、今天的課堂也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應該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為一個媒體或工具,以此為依托,挖掘下去,生發開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備課時,備學生很重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體驗,圍繞他們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展開課堂教學,徹底改變牽著學生走這一現狀。只有學生真正參與了,課堂才是活的課堂,教學才有了靈動的氣息。
小學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3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秘密情報傳遞工作地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贊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這篇課文故事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而且人物刻畫手法豐富,語言細膩,學生比較喜歡;诮滩奶攸c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時,我采用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為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身經歷閱讀實踐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初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為此,課堂上我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了解人物的特點,從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這樣的教學,我有兩點體會:
一是教學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備好教案,然后“按圖索驥”的過程,而是開放多元、動態生成的多向對話過程。
為此,教師要認真備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點,以學定教,把學生的學情作為教學新的生成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學《半截蠟燭》時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護半截蠟燭與德軍周旋的過程中,都表現出了過人的沉著、勇敢和機智,值得我們去學習。同學們,你比較欣賞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剛一提出,一雙雙手便迫不及待的舉了起來。學生們在交流著他們獨到的見解,談著他們對人物的認識,老師適時點撥,學生在這個充滿相互信任、暢所欲言、和諧融洽的研討氛圍中,認識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課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真正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是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
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潛心讀書。在教學中,老師還應該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感悟文本語言,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的把握人物特點,在教學時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計策都很絕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讓學生與文本進行“零距離”心靈對話,學生充分閱讀感悟,又一次全面認識、了解了人物的特點。
小學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4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家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斗爭得事,贊揚了勃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個故事是一場緊張激烈但又沒有硝煙的戰斗。在教學過程,我緊緊圍繞“蠟燭”展開教學,緊扣情感這個線索,讓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從這半截蠟燭中品味勃諾德夫人的聰明、機智,領悟這半截蠟燭牽動著情報站的安危,關系到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時感悟半截蠟燭的隨時可能引爆的危險,緊緊地繃緊了學生探究的心弦,通過這樣的理解,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激動、緊張的氛圍中,學生在感悟的過程中,深深地被課文的情景所吸引,探究的熱情變得非常高漲,和文本對話的興味很高,當學生和文中的`人物開始產生對話、交流時,學生的感受自然變得比較敏感而靈敏。閱讀文本、探究文本成為一種自發的驅動。教學片斷:蠟燭在文中出現幾次?這是半截怎么樣的蠟燭?
生:我認為這是半截巧妙的蠟燭,誰也不會想到勃諾德夫人會把最重要的情報藏在這半截蠟燭中。
師:我們常說燈下黑,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勃諾德夫人和敵人作斗爭非常聰明、機智。還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1:在這樣的危急的時刻,勃諾德先想到的是情報站,然后才想到自己的一家三口,我認為她很偉大、無私。
生2:從“自動熄滅“中,我感到只要蠟燭一熄滅,熄滅的不是蠟燭而是情報站的毀壞,他們一家三口的毀滅。
生3:我感覺此時氣氛十分緊張,我能聽到勃諾德夫人一家的心跳的聲音。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感受一下。讀完以后,你感覺現在被這個德國中尉隨手點燃的蠟燭是什么呢?
生:這點燃的半截蠟燭在我眼里似乎就是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定時炸彈。
師:面對這樣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定時炸彈,面對隨時都可能奪取他們三口之家的定時炸彈,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么?
生1:吹滅。
生2:拿走。
小結:是啊,我仿佛聽到了定時炸彈上“擦擦”的秒鐘倒計時的緊張和恐懼。這時候,我們多么希望蠟燭被一陣風吹滅或者被誰拿走啊。
【教學回顧】
這篇文章像一幕幕劇本,在人物的相繼出場中,劇情被掀向高潮,而此處的兩問,恰好的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引人入勝,扣人心弦
【小學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07-08
小學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0-07
小學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3篇12-17
小學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5篇12-27
小學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5篇)12-27
《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11-30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1-27
小學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合集5篇)12-27
小學語文教師《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2-09
小學語文《半截蠟燭》說課稿設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