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 篇1
小學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由于一年級學生的學習是要將他們日常生活中許多活動規范化、常識經驗系統化,因此,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數學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同時,正是通過經驗,學生才能經歷一個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
在設計教學環節的過程中老師就抓住這一點去思考:學生對“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學生在理解“上、下”時根據自己生活的經驗,他們只是了解到誰在“上”,誰在“下”,誰在“前”,誰在“后”,也就是說只是表面理解了“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但要從我們的數學上去理解,那就不是簡單的位置“上、下、前、后",而是要理解“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對性。
教學中老師通過情境圖,讓學生認識上、下、前、后的意義;拍手游戲、按要求排隊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孩子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由、寬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探索、發現并解決問題。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鮮明的表象。使原本枯燥的“位置”教學變得富有情趣,對“上、下、前、后”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加深了對位置的理解,使學生在游戲、活動、表演中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數學的生活魅力。
小學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 篇2
《位置》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我精心設計了讓學生用眼觀察、動口表達、動手操作、用心思考的小組活動。學生始終在教師創設的具體場景中輕松、愉快地學習,前后左右的空間位置關系。下面是我對《位置》的教學反思。
一、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數學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同時,正是通過生活經驗,學生經歷一個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在教學這節課時,由于學生在生活中對“上下”、“前后”已熟悉,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設計了“捉迷藏”,“找朋友”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認知水平,展示自己的認知個性,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為學生主動學習打下基礎。
二、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課堂教學中,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讓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例題、結論等,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把課堂作為數學活動的舞臺,讓學生在自由、活躍的氛圍中學習,使原本枯燥的教學變的有趣。但是我發現,這樣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接受,有個別同學對知識的掌握還不夠;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過程與方法的探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都有所欠缺,這說明我這節課的設計還存在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的改進。在這方面,我會更加努力,希望各位老師多加指點。
小學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 篇3
確定位置”這節課要求學生能夠用數對來表述物體所在的位置,而數對這一數學知識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所以我在教學中,遵從學生的原認知,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學到的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仡櫛竟澱n,發現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努力切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認識—抽象—實踐
在設計教學時,整個環節密切聯系,首先從現實的課堂情境導入,先讓學生對位置有個立體的認識,進而抽象到平面圖中(主題圖)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紙中位置,最后是回歸到生活中的位置,整個環節是一個從直觀到抽象的轉化過程,正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這樣的設計能使學生對概念認識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建立一個數學模型,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活動生成,效果很好。不過,在引出數對概念時,十分突然,學生比較難接受。在處理這一環節時,我又通過換座位的游戲,來彌補這個不足,從而使學生加深了對“數對”意義的理解。
。ǘ﹦撛煨缘厥褂媒滩,拓展教學知識,豐富教材內容
根據教材的安排,教學的程序是先講教材情境圖的內容,然后再說一說自己班級的位置,而我的設計是先說一說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圖作為鞏固練習。因為討論的是學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這一交換就很容易激發起學生興趣,使教材內容更加豐富了。我想現在新課標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師,那么教師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新的理念吧。
。ㄈ┏浞掷矛F場資源,把數學問題簡單化
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創設真實、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大膽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體會“數對”在確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從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喚起探究如何確定位置的欲望。在學生探究確定位置的方法時,我不急于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開動腦筋,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組織學生討論誰的方法比較好。引入“數對”表示位置的方法時,我沒有直接講授,而是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此時,本課重要的知識點從學生之口引出,使學生獲得極大的滿足感,更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中逐步抽象出數學的表示方法,也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系,重遷移,促生成,真正提高課堂的時效性。
小學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 篇4
本課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學習了簡單的描述物體方向的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也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已掌握一定描述物體位置的能力,本課需明確“橫行豎列”;先列后行;用數對表示物體位置時數字中間用逗號隔開,最后用括號將數對擴起來表示位置。在鞏固練習階段可以利用習題引出“同行或同列的位置數對有什么特點”這一問題,簡單解答,為下節課內容做鋪墊,在課與課之間形成連接。
本節課用電影院情景導入,激起學生興趣;利用有梯度的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做中學,切實體會如何“用數對表示位置”及“給定數對確定位置”;練習鞏固的環節設計了基礎題、綜合題和發展題,讓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得到鍛煉。本課結束后,學生應掌握“用數對表示位置”及“給定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小學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 篇5
這堂課先從學生的生活環境引入,一方面引起學生的思考,而且顯再不會大過突兀;另一方面將數學與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深切意識到數學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另外為引入數對的概會,加深學生對數對的認識,教學的開始從第幾列第幾行這樣淺顯易懂的方式入手,再步引入數對的概念,讓學生易于接受。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會了一些確定位置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經初步獲得了用“第幾行、第幾列”來表示位置的經驗。本節課主要將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提升,用抽象的數對來表示位置,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含,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這部分內容也是學生以后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的重要基礎。
雖然本節課程看似簡單,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由于粗心或是描述不準確而造成錯誤的答案,所以在傳授新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耐心和細心。無論如何,課堂良好的教學還是需要教師好好地備課,沒有精心備課,沒有高效的課堂。
小學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的內容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內容,是在具體的情境中根據行與列這兩個因素來確定物體的位置,繼而學習用數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
成功之處:
在教學中采用了“扶放結合”的方式來突破重難點。“扶放結合”的教學模式正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觀的體現,既要讓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教師又要很好地把握課堂,引導學生學好知識。在教學中“扶”的方面我主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引導學生用列和行來說明張亮的位置,讓學生明確用行和列才能表示具體的位置;二是對感念“數對”的引入上,可以在學生明確用行與列來確定位置后,由教師直接講解出來,并對注意事項進行說明,讓學生學會用數對表示位置。在學生的“放”上,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等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用清晰、完整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能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理解內容和方法,主動獲取知識和技能。
不足之處:
在教學例2的時候,沒有注意強調在確定一個點的位置時,一般都把該點對應橫軸上的數寫在數對的后面,把縱軸上的數寫在前面,導致進行練習時出現很多錯誤。
再教設計:
在以后的教學中還需注意知識的完整體系,不遺漏知識點,把該教學的知識點完整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注意語言的表述,規范數學語言的邏輯性,培養學生的用數學語言表達的能力。
小學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 篇7
六年級數學第一單元學習的內容是《位置》,一開始我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學生便你一言我語地說個不停,各種不同形式的描述方法都有,數學知識對于位置的描述有統一的規定。針對學生不同的描述,提出問題:同學們都用不同的方法描述自己的位置怎么辦呢?在新知的探究過程中,我都始終以圍繞班級學生的座位為研究中心,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和理解了關于位置的描述中列與行(數對關系)的規定。讓學生獲得了學習的成功感,更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這樣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中逐步抽象出數學的表示方法,也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練習題內容也都是與生活實際有密切聯系的`。如動物園示意圖;城市的地圖中“地名索引”;再如生活中的數學中所介紹的圍棋棋盤橫線和縱線的劃分,校園的建筑物也都是利用了位置的知識來確定,再如國際象棋的每個棋子所擺放的位置等等。解答這些內容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廣泛應用。
貼近生活學習數學,能使學生意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最后我讓學生找: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對,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小學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認識左右。在這塊內容的教學上做了直觀引導,“小朋友寫字用哪只手?”(右手)將它舉起來,抓筷子用哪只手?(右手)在舉起你的右手。我們以后舉手就要舉右手。但是一到上課還是錯誤頻出,時常要提醒他們左手代表左邊,右手代表右邊。對于今天學習的知識而言,他們能正確說出誰在左邊,誰在右邊。但是今天的教學需要科學完整地表達出“誰在誰的左邊,誰在誰的右邊,誰的左邊是誰,誰的右邊是誰”。對于掛圖上的上下、前后、左右、學生能清晰地辨認。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有時他們搞不懂“誰在誰的位置”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問兩個問題:1、這個問題是讓我們確定誰的位置2、這個物體時在我們的左手邊還是右手邊?梢栽囍e起你的手來想一想,幫助學生思考。
在完成《補充習題》第4頁的第1題時遇到了寫字問題。這題能考察學生對上下左右的理解,幫助學生鞏固所學新知。但是學生不會寫字,這時只能在黑板上寫出“上、下、前、后、左、右”教他們跟著我多讀幾遍,只要能大概辨認出著幾個字然后照葫蘆畫瓢把字寫出來?粗麄儗懙猛崞甙蒜o、到筆畫也很嚴重。我覺得題目應該出示六個字讓他們圈一圈。或者可以嘗試讓學生認識這些字,并能聯系寫一寫。
這是一個九宮格的題目,最糟糕的是他們分不清“前后跟左右”,應該這個題目里答案只有上下跟左右,但是部分學生會把左右用上下來表示。我讓他們把自己放在哪個動物的位置去感知他們也很難理解。確實,我不能用我的思維去衡量建議他們。今天睡覺快醒來時突然夢到:在你的肚子(臉)前面的是前面,在你腦袋后面的是后面,在你肩膀兩側的是左右那么你看,拉幾個同學上講臺擺成九宮格。讓學生形象地說出前后、左右分別是誰。然后再把小動物等看做人讓他們去辨別?赡軙蜗笠锥。
小學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 篇9
一年級的同學對于方位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很多同學還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左右不分。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著重強調對左右的認識。
1)由教室引入本課學習內容,從學生身處的教室出發,讓學生們觀察,教室里有些什么,再出示書本的主題圖。讓學生們說一說教室里的人或者物之間的位置關系,緊密結合同學們的教室環境,學生們會覺得十分的親切熟悉,也易于接受。
2)帶領學生一起進行想想做做的游戲,并背對學生喊出口號,一起進行。學生完成后,要及時再進行強調左右手之分,設置游戲:“左手,右手,左手,左手,右手……”學生在游戲時發生錯誤,其他同學會及時的發現并進行糾正。這樣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更加深刻的認識左右方位。
3)完成思考題時,學生可以明確的感受到物體的位置是相對的,做題時,我高舉右手,背對學生,再向后轉,手不放下,學生可明顯感覺到2次右邊的不同。
4)習題練習時,要求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按照要求擺放好物體位置關系,通過擺一擺、說一說等活動,學生初步學會運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詞來描述位置關系,并具有初步的空間觀念
不足之處:沒有發揮小組同學的協作學習作用,進行相互檢查和評價!
小學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 篇10
一、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強調: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小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小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由于一年級學生的學習是要將他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活動規范化,常識經驗系統化,因此,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數學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同時,正是通過生活經驗,學生經歷一個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在教學《位置》這節課時,由于學生對“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設計了“ 用手指出自己的上面、下面、前面和后面”、“同位各用一種不同的物品擺一擺,然后說出所擺物品的上下或前后位置”。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認知水平,展示自己的認知個性,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為學生主動學習打下基礎。
二、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活動是人存在和發展的方式,人的主體性就是在活動中生成和發展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教學模式,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例題、結論等,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建立一種 “以活動促發展”的新型教學觀。
在《位置》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進行過多的、生硬的講解,而是把課堂作為數學活動的舞臺,設計了用手指出自己的上面、下面、前面和后面;同位各用一種不同的物品擺一擺,然后說出所擺物品的上下或前后位置;象老師一樣只說出一個同學的前面是誰,他的后面是誰,讓大家猜猜他是誰;兩位同學出來表演前后位置,并向后轉以及三個同學表演前后位置,讓同學體驗相對性;觀察畫面,體會上、下的相對性;拍手游戲、按要求排隊、按要求給動物分房子、看圖用上“上、下、前、后”講故事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孩子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由、寬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探索、發現并解決問題,使原本枯燥地“空間與位置”教學變得富有情趣,對“上下、前后”地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過程與方法的探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一切都蘊含在活動中。
小學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 篇11
《認位置》這節課的內容是要認識及分辨上、下、左、右、前、后,其中辨析左、右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學習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使學生初步認識我們生活的空間,學會描述空間中物體相對位置的一種常用方法,從而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這節內容對于一年級小朋友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首先,一年級小朋友極少認識漢字,存在書面語言障礙;其次,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關系,盡管兒童在日常生活對它們有一些感性經驗,但不一定能準確判斷,尤其是對左右的認識。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對于“左右”認知有因難,當說到“誰在誰的左邊”、“誰在誰的右邊”時還需多練,學生對于左右手能分清,但是說物體左右時,需要頭腦中的左右手表象,這表象形成的快慢是較重要的。
《數學課程標準》中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指出“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通過感知和操作,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教學時,我首先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然后注意結合教室里的情境,讓學生看看課桌上的物體或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學或物體,用“上下、前后、左右”說說位置關系,同時讓學生轉換方向再說一說,這樣通過生活實例,使學生獲取大量感性材料,為正確確定左、右奠定基礎。圍繞學生間座位關系的討論,使學生體會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是相對的,所以在描述兩個物體位置時,應說清誰在誰的左邊(右邊)。再通過學生相對而立,伸出右手握一握,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對面的同學與自己的方向不一樣。初步感知對面同學的左右方向和自己的左右相反。進一步體會左、右的相對性。這樣的組織教學聯系實際,操作性強,能夠充分地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逐步發展空間觀念。其次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前,我似乎覺得“上、下”的位置關系,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接觸,應該都懂了,但后來我想:學生對“上、下”的位置關系,肯定只是表面的感知,一種比較淺顯的理解。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教學活動內容,讓學生玩游戲,說一說,想一想,練一練等,在設計過程中,我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要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積極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
小學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 篇12
《認位置》這堂課的內容是要認識及分辨上、下、左、右、前、后,其中辨析左、右是教學的一個難點。
課的開始由小朋友熟悉的教室情境圖引入,在教學了左右之后,教材安排了想想做做一的一個小游戲:“左手握拳頭,右手握拳頭,左邊拍拍手,右邊拍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庇螒蚴切∨笥褬分业囊环N形式,看著他們極認真的表情,帶著幾分欣喜,幾分緊張的跟著我做游戲,很快我就發現,他們單獨做的時候,有一部分小朋友很容易把左右混淆。總是紅著臉,飛快的換左換右。怎么辦呢?作為他們的老師,我可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怎樣能巧妙地突破這堂課中分辨左、右的教學重點、難點呢?突然,我靈機一動,想起小朋友每天早上一起來就會用右手刷牙,用右手吃早飯,來到學校又會用右手寫字等等。隨即編了一個順口溜來做小游戲:右手刷牙,右手吃飯,右手寫字。左手轉個圈,拍拍手,一起來勞動。邊說,邊做著相應的動作。因為刷牙、吃飯、寫字這些事情小朋友天天接觸,非常熟悉,他們做起來可熟練,可開心了。這些由生活中來的經驗,使小朋友很輕松的分辨了左、右手。
由此我想到,生活經驗是小朋友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尊重并意識到“生活經驗是小朋友數學數學的重要資源”,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每一位教育一線的教師們正確的選擇自己的教學方式,正確地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從而促進小朋友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其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如果對小朋友已有的生活經驗不能正確地加以分析、利用,也許就很難準確地把握信學生學習的起點,教學又會回到“灌輸”的老路上去。況且,著力實施一種“基于學生生活經驗的數學教學”這不也正是是數學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嗎?
【小學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位置》的教學反思11-02
位置教學反思12-08
位置與方向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1-03
小學教學反思之位置與方向12-20
《位置與方向》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12
小學數學《位置與方向》教學反思10-05
小學數學《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10-22
小學數學《位置與方向》的教學反思11-01
小學一年級《認位置》教學反思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