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范文(精選9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范文(精選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1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圖文并茂地展示了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秀麗神奇的自然風景,其中無數惟妙惟肖、妙趣橫生的奇巖、怪石是教學的重點。而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特點之一,作者在字里行間也蘊含著對黃山奇趣的巖石和秀麗的景色的贊美,讓學生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贊嘆則成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因本課生字較多,要求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3、感受黃山奇石的奇、趣,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贊嘆。課后我認為我并沒能做好一個引導者的角色,教學目標沒能很好地實現。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導入環節我以導游的身份創設情境,配以圖片引領學生“進入”黃山觀賞神奇的景色。設計了旅途中遇到障礙,需要靠集體的力量清除“生字石頭”才能繼續游覽這一環節,然而令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從這第一環節就出了重大事故,多名學生出現不認識生字的情況,于是我只能慌亂地結束了這一環節。在初步感知環節中,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回顧課文內容,不知怎么讀著讀著變成了齊讀,聲音又小,造成一種非常沒有精神的感覺。在精講部分,我采取看圖學文的方法,導學第二自然段,分看、找、議、讀四步,輔以動作朗讀,讓學生體會黃山石的奇;再扶學第三自然段,鞏固四步學習方法,最后讓學生用這一方法自學第4自然段,相機進行輔導。課堂第四環節為練習鞏固,我結合課后練習讓學生模仿作者的描寫方法,說一說“天狗望月”是什么樣子的,以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象力。最后一環節為書寫指導環節,因時間浪費過多,也只能是匆匆帶過。
這節課,失敗的地方太多,這將成為我不可多得的經驗財富,現總結如下:
1、課前準備沒有做好。我選擇的是第二課時來教學,但是由于記錯展示課時間,導致第一課時基本沒有講,繼而造成學生在復習生字的環節沒能有個好的開始,這樣一來也打擊了孩子們的信心,致使之后的課堂格外沉悶,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這給我敲響了一個大大的警鐘,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做好自己該做的每件事,才能給學生起一個好的帶頭作用,如果老師萬事都得過且過、迷迷糊糊,那自己的學生也一定無法得到更好地成長。
2、對自己的學生還不夠了解。我對班里學生的評價為聰明有余,但過于活潑,在平時的課上,班級氣氛總是過于熱烈,我沒有預料到學生在面對其他教師聽課時會表現得那么緊張,沒能更好地去安撫學生,反而為了讓課堂能夠有序進行,課前故意作出嚴肅表情來整頓紀律。我想我需要的正是努力做到班主任該做的,用自己的真心去關愛每一個學生,盡快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性格,多拿出一點耐心來,多多換位思考,才能帶好整個班級。
3、教具準備得不到位。因沒有多媒體教學設備,所以我從網上下載了一些圖片,用A4紙彩印出來,但是圖片的清晰度不夠高,且較小,后排的學生根本看不清楚,造成教學無法進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就需要自己多多下功夫去搜集教學資源,提前思考需注意的問題,做好準備應對的策略。
4、時間分配不合理。課上精講環節的后半部分進行得很倉促,一方面時間不夠,另一方面學生參與度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不但想講的沒能講到,且留給學生朗讀和練習的時間也不夠,沒能做到保證學生的主體性。盡量精簡教師用語,言簡意賅,盡可能的去引導學生,這都需要我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加強鍛煉。
5、提問方式不合理。我的問題設置,包括教師用語,都不夠生動有趣,甚至于學生理解不了問題的指向,造成教學方向有些偏離,更多的是使學生無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教學目標無法實現。同時,我的教學機智不夠,面對教學過程的多個突發狀況不但沒能提前預想到,而且應對不足,沒能及時調整教學方式,還需多多向其他教師學習,積累經驗教訓。
總的來說,這次巨大的失誤,是我沒能站在學生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學生對學過的知識落實不好,沒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首先是充分暴露出教師的不足,講解不夠透徹,不夠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加之沒能反復練習、反復強調,這是我的失職。因而很感謝我的學生能夠盡力配合我的教學,我將會盡最大努力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不斷完善教學,彌補對孩子們的愧疚和歉意,愿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2
低年級講讀課文的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而且第二冊語文課本上已經全部沒有拼音,所以,對學生的閱讀加大了難度。
《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課文,主要寫了黃山奇石的奇妙。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對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并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思。全文都是圍繞黃山山石的“奇”來展開的。對于寫景的文章,學生難以體會到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所以,光通過觀察圖畫,朗讀課文的效果不是很大。所以,從課后的再次回顧中,自己發現了很多問題值得深思。
課文第一自然段,首先是介紹了黃山風景區的地理位置和風景特點。我嘗試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同學們發現課文從四個方面介紹了黃山風景區。吸引同學的興趣,并要求理解“聞名,秀麗,神氣,尤其”這四個詞,可惜這個環節中,學生的互動并不多,而且能說的也寥寥數語。可能學生的感受還不夠深刻。如果能用幻燈片的放映形式呈現黃山風景區的美麗景色會好很多。
學生初讀課文第一段后,對文本只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我抓住了“尤其那些怪石,有趣極了”。進行下面的教學,通過黃山奇石是黃山最突出的景觀。分別介紹了“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這些奇石。于是,進入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學習,在進入第二閱讀時,我提出了“黃山的這些奇石”都奇在哪兒呢?這個問題,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是一個板塊式的問題,然后,學生就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從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同學都能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而且能較準確的抓住文章的關鍵字。
但在教學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如下:
1、學生個體的朗讀效果的不到保證,語文課堂上,瑯瑯的讀書聲最美。讓學生在與文本一次次的朗讀中不斷加深體會,只有多讀才能使靜止的文字表現他的情感,讓文字成為一幅幅鮮活的圖畫。所以,教師在課堂中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學生之前未接觸此類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讀的陋習。所以,造成了班級中學生朗讀水平下降。
2、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味,相當多的學生能讀通順,但讀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讓學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讀,不考慮,學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體的引導,點撥,也是徒勞。這里就要求教師掌握豐富有趣的教學手段,如:讓學生們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現的景觀。使文中的客觀文字,變的豐富真實,同時,也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必要的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讓學生對“景”了然于心。否則,很難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3、對識字教學的時間不夠。由于本課出現的“我會認”的生字較多。對學生的掌握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中,所花的時間也相應的加長。當把這些我會認的字記熟后,在帶入課文中就好學多了,而對于要求“我會寫”的生字,還是用來示范寫。請同學演板,共同觀察,糾錯而獲得正確規范的字體方式為主。寫字教學中,突出相同結構的字的這個重點。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當然,世上本無完好無缺的課,比如,學生對黃山山石“奇”理解還不夠透徹。對打比方的句式也不夠了解,時間關系,課后的生字學習批改指導未完成,但只要每堂課學生都有收獲,那就是一堂成功的課。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3
黃山奇石有趣,作者寫得也很有趣,一塊塊本無生命的石頭,被作者描繪的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在課堂上,我巧妙地利用多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處。如在品讀“猴子觀海”這塊奇石時,有的學生雖然通過反復地朗讀第三自然段,并且結合書上的插圖,知道了“云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云霧。但作者為什么要把此處的云海描繪成“翻滾的云海”呢?學生很難想象出“翻滾的云海”到底是怎樣的壯觀。這時,如果我把自己對“翻滾的云海”的理解講解給學生聽,無論我講得多么精彩,學生也很難體會、理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體驗感悟,我適時地發揮多媒體特有的功能,及時地播放了“翻滾云海”的動態畫面,學生看著如此美妙的“云海”,都紛紛發表了自己對“云海”的獨特見解。有的說“云海”真是波濤洶涌,有的說“云海”波濤滾滾,還有的說“云海”真是人間仙境,怪不得猴子在這么高的山崖一動不動,它是看得著迷了!
通過這一片段的教學,學生由難以理解到深刻體會。我深刻地認識到:要讓學生深刻感悟文本,首先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當孩子體驗遇到困難時,我們老師可以給他們一盞指路燈——多謀體,讓他們看圖或視頻自由地去想象,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見解。還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不要把自己生硬的講解代替學生自己的感悟。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孩子。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4
黃山奇石“奇”在哪里入手,引導著學生邊看圖片,邊學文章,首先介紹的是“仙桃石”,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猜一猜它的名字和理由,接著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仙桃石”的句子,引導他們讀一讀,抓住這里的動詞“飛”、“落”,再次引導他們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文筆之美,體會比喻句。在教授“猴子觀海”是也是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猴子觀海”的句子,抓住關鍵性的動詞,并朗讀。在講授完“仙桃石”和“猴子觀海”后,引導學生發現作者敘寫的規律:“仙桃石”是先寫名字,再寫出它的樣子和所處的位置,而“猴子觀海”是先寫出石頭的樣子和所處的位置,最后再寫出它的名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讀接下來的兩個自然段,并說說是否也發現類似的規律。這一環節是為學生仿寫訓練做準備的,很有必要。
在教授接下來的兩段時,我也是采用抓關鍵動詞和朗讀相結合的方法,學生樂在其中。在回顧全文時,創設情境,讓學生當小導游,給游人介紹黃山的奇石,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復述課文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學生也能說出黃山奇石到底“奇”在哪里?
最后還想學生展示了“天狗望月”、“仙女彈琴”、“獅子搶球”的圖片,并引導學生模仿文中描寫奇石的方法,抓住一些關鍵的動詞,用上“好像”等詞語來仿寫“仙女彈琴”。當然我也出示了一些提示,孩子們在思考后都動筆寫了起來,他們寫得都很棒,在意料之外。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5
教學策略是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學情境中為適應學生學習需要和完成教學目標而診察作出的,并隨情境變化而進行調整的教學謀劃和采取的教學措施。二年級第四單元的課文主要詮釋家鄉之美,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在這一單元中的教學中,主要是通過詮釋策略,為孩子解讀我們家鄉的自然風景,感受家鄉美!
一、教學反思
(一)教學理念
理解能力的提升,就需要孩子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與策略。詮釋策略教學為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深入理解課文中出現的詞語、句子以及段落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通過詮釋的方法幫助孩子在理解課文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有疑問的環節。
(二)教學思路
《黃山奇石》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散文,應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和體會黃山石的奇妙。通過對黃山“名字奇、樣子奇、想象奇”的詳細詮釋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黃山之美、祖國之美。
(三)教學效果
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比較成功的地方有五個:
一是在導入環節。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就是學生對“奇”的理解。在導入環節,老師將“奇”用這個字的字理結構通過謎語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對這個字的初步認識便是從字形上理解并記憶。這一環節的設計由淺入深,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容易進入狀態并激發學習興趣,同時為下面更深入地詮釋“奇”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是在交代背景環節。在本環節中,教師沒有直接進入課文主題,而是通過一段音樂視頻伴隨著老師對黃山的介紹,讓孩子對黃山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慢慢地喜歡進而開始好奇,從而激發對本節課學習的興趣。
三是在學習課文內容環節。準確地說,是在感受黃山之“奇”的`環節。在本環節中,老師通過實物對比及聯系生活等等方式詮釋了黃山石之“奇”。比如,在介紹“猴子觀海”時,通過猴子的圖片與黃山中“猴子觀海”的石頭進行對比,讓學生一下子理解了這個名字的由來,其實是黃山石頭奇怪的樣子,加入了作者奇妙的想象,才起了這么一個奇怪的名字。在介紹“金雞叫天都”的過程中,通過孩子聯系生活,仔細觀察生活才明白“金雞”的含義。
四是在課后拓展環節。黃山奇石不僅僅是課文中介紹的這幾個,還有很多很多。在這一環節,老師準備了一些別的黃山奇石的圖片,要學生發揮想象力,為他們起名字。在這一環節,通過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黃山奇石中“奇”之所在。即黃山奇石的名字奇、樣子奇,想象力更是奇妙。
五是在課外延伸環節。這一環節雖然老師并沒有介紹更多的更深的知識,但是用圖片的形式向大家介紹了“黃山四絕”中的另外三絕,不光讓大家了解了黃山風景區,更激發了學生對我們祖國的秀美風光的熱愛。
二、課例點評
這節課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對學生進行閱讀策略的指導,以詮釋策略為關鍵點,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發現家鄉之美。
(一)教材處理
第四單元,是一組圍繞“美麗的家鄉”而編排的課文,本單元從多個角度,讓學生們看到家鄉的美好。這樣的安排,遵循了語文教育的規律,順應了學生身心的發展特點,致力于構建開放而有力的語文教材體系,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看到家鄉的美景,積累有關家鄉的知識,體會家鄉的親情。
(二)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內容也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在“品石”過程中,也滲透了新課程理念,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運用詮釋策略,為學生創建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如在為學生解釋“奇”之前,先讓學生對“奇”這個漢字有了大致的了解與認知。隨后在講解過程中,通過聯系實際或者對比實物等方式,來為學生充分詮釋“奇”的意義。學生在了解“奇”的基礎上,進一步為學生滲透更深層次的知識,祖國的美好山河可以通過描寫具體實物來進行展現。
(三)核心素養
綜觀這節課,老師以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以目標,較為精準地把握教材,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流程,把詮釋策略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閱讀的基本能力是作為核心素養培養的一個重點,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對授課教師是一個挑戰。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6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是10月份師傅來聽課,我認真準備的一堂課。我從問題:黃山奇石“奇”在哪里入手,引導著學生邊看圖片,邊學文章,首先介紹的是“仙桃石”,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猜一猜它的名字和理由,接著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仙桃石”的句子,引導他們讀一讀,抓住這里的動詞“飛”、“落”,再次引導他們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文筆之美,體會比喻句。在教授“猴子觀海”是也是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猴子觀海”的句子,抓住關鍵性的動詞,并朗讀。在講授完“仙桃石”和“猴子觀海”后,引導學生發現作者敘寫的規律:“仙桃石”是先寫名字,再寫出它的樣子和所處的位置,而“猴子觀海”是先寫出石頭的樣子和所處的位置,最后再寫出它的名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讀接下來的兩個自然段,并說說是否也發現類似的規律。這一環節是為學生仿寫訓練做準備的,很有必要。
在教授接下來的兩段時,我也是采用抓關鍵動詞和朗讀相結合的方法,學生樂在其中。在回顧全文時,創設情境,讓學生當小導游,給游人介紹黃山的奇石,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復述課文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學生也能說出黃山奇石到底“奇”在哪里?
最后還想學生展示了“天狗望月”、“仙女彈琴”、“獅子搶球”的圖片,并引導學生模仿文中描寫奇石的方法,抓住一些關鍵的動詞,用上“好像”等詞語來仿寫“仙女彈琴”。當然我也出示了一些提示,孩子們在思考后都動筆寫了起來,他們寫得都很棒,在意料之外。
這堂課也獲得了師傅的肯定。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7
學習《黃山奇石》一課,這篇文章對于學生來講比較單調。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使出了渾身招數,多媒體教學,談話激趣,自讀自悟,比賽朗讀等形式。當“小導游”們介紹完“金雞叫天都”后,就要比賽讀出奇石的有趣。
第五小組的一名代表信心十足的站起來,當讀到“有座山峰上的幾塊巨石,就變成了一只金光閃閃的雄雞。他伸著脖子,對著天都峰不住的啼叫”這句時,只聽我班最調皮的黃毅用課本擋著嘴巴,正“喔喔喔”地小聲叫個不停,一時間,教室里聽到的小朋友都在竊喜,好不容易營造的氛圍被這只“大公雞”輕松的破壞了。我心里生氣極了,本想劈頭蓋腦的批評一頓,可轉念一想,他這個小家伙,不僅理解了課文中“不住的啼叫”等詞,而且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只不過,他用的方式不好。于是我就對他說:“你真是一個細心讀書的好孩子,是不是已經看到了那只金光閃閃的大公雞?我們讀書的時候也要像黃毅一樣,眼中有物!”幾句簡單的話語,不僅傳遞給學生新的讀書方法,而且提醒了他,鼓勵了他,此后,他讀書更認真了,發言也更積極了,我深感欣慰。試想,假如,當時我沒有控制自己,只是從擾亂課堂單方面去批評他,那一定會大大打擊他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中,我們應該善待學生的錯誤,多點贊賞,少點指責,多點肯定,少點否定,學生一定會懂得了自律,也能讓他們在成長的旅途中變得快樂而自信。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8
讀課題后,有學生問:“課題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樣的石頭?”我先讓學生查字典,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課題“黃山奇石”,懂得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為這樣的“奇石”只有黃山才有。此時,“奇”字吸引了學生,使他們產生了學習的興趣,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情緒基礎。
接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饒有興味地很快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并暗暗驚嘆,原來,黃山的“奇石”連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話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雞”、“天狗”都在黃山聚會了,那童話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觀海”、“獅子搶球”也出現在黃山的山峰了。學生由此對黃山奇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學生真正領略黃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黃山奇石的有趣,還是在學課文之時。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來感受。第一,從外形看,它真像一個大桃子,這已經很神奇了。第二,從來源看,這么大的石桃子人間少有,只能是從天上飛下來的吧,這就更神奇了。第三,從動詞的運用看,一“飛”一“落”把那石寫活了,那么大一塊石頭宛如小鳥一般輕松自如地從天上飛來,落在了山頂的石盤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來體會“仙桃石”的奇妙與有趣,自然會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觀海”的奇妙不僅在于它的外形像一只猴子蹲著,更引人注意的是這“猴子”所處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學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詞義,就會感到奇怪:這只猴子為什么要蹲在那么陡、那么險的山峰上?學生再讀課文后恍然大悟,原來猴子是為了觀看黃山秀麗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滾的云海。細究“翻滾的云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處位置之奇特了。因為平時我們從下往上看,天空中的云層通常幾乎是靜止不動的,而猴子正由于它所處的位置高,所以從上往下看到的云,就像大海的波濤那樣上下翻滾。學生明白了這一番道理,再讀課文,肯定會為“猴子觀海”這一奇石大聲叫“絕”。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于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著手臂指向前方。通過朗讀課文,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走到那里就會有位仙人幫我們指明方向。一個“仙”字給這塊石頭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覺得有趣極了。
“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個“變”字道出的。天都峰上的幾塊巨石的形狀像只雄雞本來就很奇怪了,而太陽升起時,巨石還能“變”得金光閃閃,像只美麗的金雞,這就更令人驚奇了。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太陽升起時天都峰上的景象,他們便能切實感受到“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了。
最后,我讓學生發揮想象,仿照課文,說一說其他的奇石的樣子,自然就水到渠成,同時,也“身臨其境”地感受了黃山的“奇”。
這堂課的教學,抓住“奇”字,讓學生既能體會到黃山風景的秀麗神奇和黃山怪石的有趣,又體會到了課文語言文字的生動和傳神。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9
《黃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讀著課文我們仿佛被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似乎已經不是在閱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一個個觀景臺上,美美地欣賞著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讀了課文不由心生向往黃山之情,更加喜愛黃山。
作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欲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能夠自主學習,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細致觀察能力也處于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學習重在豐富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尤其是低段教學要求,要讓學生喜歡閱讀,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還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由此課前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通過觀察圖畫與理解語言文字,培養觀察能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學習課文、感受黃山石的奇妙,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贊嘆。喜愛黃山,向往去黃山看奇石。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范文(精選9篇)】相關文章:
4.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范文(精選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