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學課后反思
篇一:初中教學反思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對后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那么,我們應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呢?
自我提問
自我提問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這種方法適用于教學的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于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后如何處理”等。備課時,盡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采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后,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么”等。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后,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并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后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學診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后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后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并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交流對話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群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干、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局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可以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
案例研究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后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價格是課桌價格的5/7,椅子的價格是多少?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用多種方法算出了椅子的價格為20元。正當教師準備小結時,有學生提出椅子的價格可能是10元、5元……這時,教師不耐煩地用“別瞎猜”打斷了學生的思路。課后學生說,假如一張桌子配兩張椅子或三四張椅子,那么,椅子的價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過對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觀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并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么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后,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講授內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么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后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后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篇二:初中教學反思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一個人到學校里來上學, 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 主要的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 因此, 他的主要智慧的努力就不應當用到記憶上, 而應當用到思考上去。"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是我們數學課堂教學的靈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數學第九章《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過程中,以學生思維發展為主線展開教學,教學效果良好,F把教學時的所見所想總結了出來,與大家共享。
教材問題:現有兩根木條 a 和b ,a 長10cm ,b 長3cm ,如果再找一根木條c ,用這三根木條釘成一個三角形木板,那么對木條c 的長度有什么要求?同時教材還有一個探究:用三根長度分別為14cm ,9cm ,6cm 的木條分別試試,其中哪根木條跟a 和b 一起釘成三角形木框?
筆者教學時,讓學生用紙條代替木條進行探究,很快發現14cm 的木條太長,6cm 的木條太短,9cm 的木條可以與木條a 和b 釘成三角形木框。通過探究,感知木條c 要有一個范圍,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
接下來回憶三角形的三邊的數量關系。內容實際有兩部分,一是" 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在本學期第七章《三角形》中作為重要結論學習,學生有較多的經驗;二是" 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 ,是本章根據不等式的性質推導得到的。
然后學生探索解題。設木條c 長為xcm ,根據三角形的三邊的關系列出不等式。課本給出兩個不等式x <10+3 ,x >10-3 。最后,類比方程組的'概念,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概念。
現在讓我們重點分析學生的探索解題過程。備課時筆者的問題有:學生能否列出和課本相同的不等式?如果得不到我們如何引導?如果得到的是其他的不等式我們如何處理?列出了不等式,是否也能說出列不等式的理由?
通過教學時的觀察,學生做法大概有以下幾種:
1 .有一部分學生列出的不等式10+3 >x 和10-3 <x 。分析學生的思維過程,列出這樣的不等式的同學,自然是直接運用了數量關系" 三角形中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三角形中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 這些同學受到復習內容的影響較大。
2 .列出不等式x <10+3 和x >10-3 的同學思維要多一步,根據不等式的對稱性由不等式10+3 >x 和10-3 <x 轉化而來。或是把" 三角形中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三角形中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 轉化為" 三角形的一邊應小于另外兩邊之和,且大于另外兩邊之差。" 更簡單一些說,三角形的第三邊不能太長,最長也要小于已知兩邊的和,不能太短,最短也要大于已知兩邊之差。這些同學思維較靈活。
3 .有一部分同學列出了x+3 >10,10+3 >x,x+10 >3 中的兩個或三個。分析學生的思維過程,他們列不等式的依據是" 三角形中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如果給與指導,他們就會加以篩選,只列出前兩個。根據經驗,在三條線段中只要看較短的兩條線段的和是否大于最長邊,就可以判斷這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
4 .利用" 三角形中任意兩邊的差小于第三邊" 也可以列出一些不等式。它們是10-3 <x ,3-10 <x ,x-10 <3 ,10-x <3 ,x-3 <10 ,3-x <10 。學生很少有這樣做的,如何篩選也比較困難。
可以看出,由于學生的知識結構的差異思維品質的不同,其解題的方法也不相同。面對學生各種解法,筆者讓同學們先小組討論,充分暴露思維過程,然后全班討論,對各種解法及思維過程給與評價。
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很好,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下面就如何發展學生的思維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暴露思維過程,發展學生思維。
暴露思維過程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都必須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教師要經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現從中走出來的過程,讓學生看到教師的思維過程。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在嘗試、探索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通過多維的交流,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要在暴露學生思維的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思路,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著重培養思維的敏捷和靈活,使他們在分析中學會思考,需要把面對的問題通過轉化、分析、綜合、假設、對比等中求得簡捷,在運用中變得靈活,在疏漏后學得縝密。
二、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發展學生思維。
系統性、邏輯性是數學的主要特征之一。數學本身的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是很緊密的,各部分知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結構嚴密的整體。數學教學主要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只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按照思維過程的規律進行思維活動 ,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教學應從較好的知識結構出發,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上,依據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和遷移條件,引導學生抓住舊知識 與新知識的連接點,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抓住邏輯推理的新起點。這樣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科學地聯系起來。新的知識一經建立,便會納入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建成新的知識系統。
三、激發求知欲望,發展學生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可感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在喚起學生數學思維情趣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地調控,讓學生在" 心求通而未通" 、" 口欲書而不能" 的" 憤徘" 狀態之中,這種" 道弗牽、強弗抑、開弗達" 的思維激發,有助于學生的數學思維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數學問題的興趣。這樣,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就啟動、開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素質得到發展,得到提高。
贊可夫有可名言:" 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 那么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就是我們一直永恒不變的追求。
篇三:初中教學反思
新的課改實驗教材綜合性增強,實踐、操作性的內容增多,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應用新教材,如何引導學生去學成為關鍵。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所改進,充分考慮學生的好奇心和榮譽感,鼓勵學生多討論多參與,讓學生有機會講述自己的見解,教師有“度”的進行課堂管理。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師由過去單一的指導者變成了學習者、參與者、組織者、合作者,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打好學習基礎的同時,又培養了自身的能力,發展了自身的特長;谶@種情況,我在教學中采取了一些比較新穎的方法,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以下即為我的幾點做法:
一、賞識學生可以無限地激發學生的內動力
賞識教育就是一種以尊重學生人格為前提,通過表揚、肯定學生的某些閃光點,實現對學生有效激勵作用的“正強化”教育,是在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看到學生每一點點的進步,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學生的可貴之處,使學生看到自己人的閃光點,使學生每天都在進步和成長。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獲得尊重、肯定、信任、和關懷。老師希望學生具有哪些品質,那么,你就說他已經具備哪些品質,不斷地被賞識和被肯定,學生就會越來越優秀。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美國的一個小鎮貧窮落后,鎮上沒有一個像樣的教師,以前來過幾位老師都沒有留下來。這時又來了一位男教師,當他來到學校,看到的情景是學生又臟又亂,不懂得文明禮貌,有門不走,進進出出都跳窗戶,個個都好像沒有教養。上了幾天課后,老師正在教室里備課,“嗖”地一下從窗戶跳進來一位學生,那位老師連忙把他叫到身邊,拉著他的手來看,還說著“我給你看看手相”。說著像模像樣地看著,“喲,小伙子,你的手相相當好了,如果我沒說錯的話,你將來會是這個州的州長!蹦俏粚W生還有些不相信,便問“真能嗎?”“能,我不會看錯的。小伙子,你現在就得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從那以后,那個學生果真就像老師所期望的那樣,一言一行都嚴格要求自己,就連走路的樣子都變了。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在一次州長競選中,選出的州長竟是那個當年被預測為州長的小伙子,當各屆人士和一些知名記者問其感受時,他激動地拿起話筒說:“我先給你們講一個故事……”他的那位老師并不是真會算命,而是為他設定了一個非常美好的目標,給他以極大的期待和信任。老師給以學生什么樣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行進方向。
在我的教學生活中有一次經歷讓我終生難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課堂教學時,猛然發現我的一個學生在桌上趴著睡覺,我腦門一熱當場真想“收拾”他一頓,可是我冷靜地一想,走到他身邊小聲地對他說:“你是那么聰明,老師一直對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滿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后,不動聲色地回到講臺,那個學生聽了我的話馬上坐好,積極地加入到我們的課堂中。記得第一次平時章節測試他打了68分,其它好同學有好幾個打滿分120分,他就一直覺得很不好受,根據我平時的觀察該學生確實很聰明,只是基礎差了一點,這一次綜合考試考差一點也是正常的,令我沒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學后找到我,哭著要求我批評他,說他辜負老師。我心靈受到大的沖動,我沒有想到他會有這么強的上進心,我沒有批評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勵他以后的學習中要仔細,嚴謹,好鉆研,讓他從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師沒有放棄他。從此,他的數學成績名列前茅。其實說真的,當時我剛接手這個班級的學生,我連他叫什么都不知道!可見,賞識學生不僅誘發和鼓舞了學生克服困難、積極向上的激情,并且對學生的智力,品德和個性的發展產生直影響。
二、多種多樣的興趣激勵法進行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首先教師要改變觀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方法,結合學校特點,發揮優勢,數學科課堂教學模式還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學特色。
興趣是一種巨大的激勵學習的潛在力量。在教學中,當一個學生對他所學的知識發生興趣時,就會調動自己的一切潛能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而不會感到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對此,我采取了這樣幾點做法:
。1)從現實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和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簡化復雜問題。
九年級下冊“三視圖”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有些比較復雜的立體圖形的很不好想像,我就在課前有蘿卜、地瓜刻出模型來,讓學生面對實物來解決問題,進而來培養他們的空間想像力,從而將問題簡單化。
我在第七章“可能性”時,將一個模擬搖獎器帶入教室,從生活中購買彩 票中獎的可能性有多大入手引入課題,告訴學生這一章研究的對象就是事件發生可能性。對于彩 票這樣一個生活中人人感興趣的話題,學生自然也愿意去了解,以很高的熱情去學習。從而讓學生去真正理解有用的數學的價值。
。2)用生動有趣的圖案和實物來代替抽象的理論知識,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相對于數學的推理計算,學生更容易對直觀有趣的圖案和實物產生興趣。在講解第一章“生活中的圖形”時,我將大量有趣的圖畫、實物帶入教室,讓學生感悟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幾何圖形,數學就存在于生活之中,學習數學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供很大的幫助,從而調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在講解第四章“圖案設計”一節時,我在上課時向學生展示了大量生動的幾何圖案,如仙人掌、帆船、房屋、橋梁等等,引起了學生的興趣,理解了對稱的意義及用途,體會到數學王國的瑰麗。
。3)用精彩的問題設置吸引學生。
“思維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課堂提問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于運用富有吸引力的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在講解“日歷中的方程”一節時,我讓學生隨便圈出某月日歷上一豎列上相鄰的三個數,將這三個數的和告訴我,我就能猜出這三個數是多少。這個問題一下子把學生調動了起來,學生迫切的想知道我是如何猜出這三個數的,學習熱情高漲。這時,我告訴學生,我們只需要列一個簡單的方程即可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自然對列方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心情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識,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4)用數學實驗和游戲吸引學生。
在新的實驗教材中設置了大量的實驗和游戲,我對這些資源進行了充分的利用。這些實驗和游戲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從中發現數學的一些內在規律并能熟練加以運用,在玩中學,在做中學,寓教于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講解概率的有關知識時,教材中設置了摸球游戲,讓學生通過摸球游戲感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但由于課堂上時間有限,實驗次數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我在課后又組織學生進行了大量的實驗,通過這些實驗,學生對概率有了較為清晰的初步認識,并對進一步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將一個復雜的數學問題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的很到位。
(5)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事例吸引學生。
在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的前提下,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采用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一個笑話、一句生動的話、一個有趣的事例能給人以美的遐想,更重要的是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克服困難,奮發進取的信心。比如,在講解“點動成線、線動成面”時,我拿出一個乒乓球向空中一扔,乒乓球劃出了一道弧線;然后我又打開了教室中的吊扇,吊扇徐徐轉動,逐漸形成了一個面。然后我告訴學生,這分別就是“點動成線”和“線動成面”,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我調動了起來。
此外在教學中我充分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答對問題的喜悅,發現規律的興奮,而對知識不封頂,充分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去進一步探索思考,對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提出表揚,對學生的新發現、新方法盡可能的加以肯定,并給予推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學習。隨著課改實驗的不斷深入,有幸成為第一批實施新教材的一員的我越來越感覺到: 轉變評價觀念,就是要清楚評價的最終目的改變的重要性,它不在于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以便給學生貼上標簽;而是教師應真心、真誠地賞識學生和理解、鉆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通過評價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珍視學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賞學生的每一個創造,肯定學生的每一分努力;通過評價和鼓勵 ,使學生能夠認識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促進和指引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同時還要不斷的改變自己,充實自身的教師素養,才能更好的參與到課改實驗中去,培養新時代的合格人才。
篇四:初中教學反思
在步入新課改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我認為,教學中最重要的是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師角色要從傳統的教學管理者、傳授者、解惑者、控制者、主導者、仲裁者、教書者、實施者、執行者轉變為新課程教學中的組織者、參與者、創新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研究者、開發者。新課程改革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為特征。在知識傳授中,師生不再是“我主你客”、“我說你聽”的單向傳輸,而是平等的對話伙伴和合作伙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實現從“教”到“學”的轉變,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達到“教”與“學”的互動,才能實現新課程確定的目標和預期的效果。結合實際,我認為教師在角色轉變中應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切實重視教師的自身素質的提高和發展。積極參加業務培訓,主動更新教育觀念。用各種渠道使自己的業務全面提升,爭取一專多能,使自己成為“雜”家型教師,并向專家型、學者型努力。我們要不斷地實踐創新、研究反思、合作共享。比如寫教后記、教學目的、教師感言、教學歷程心得、總結反饋,回顧積累等。同時,要走出教師獨來獨往,封閉單干的工作方式,利用學校教研活動、校本培訓、課題研究等形式培訓與其他教師之間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以適應教育創新的需要。
其次,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學觀。新課程提倡“以人為本”的教學,需要教師尊重學生,建立平等互動的教學關系。尊重學生先要理解學生。教師要學會關懷學生,接近學生。學會體察學生心理反應,自覺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最終目的是為學生服務。教師的寬容、無私、熱情、鼓勵是新課程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品質。比如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多保持笑容、對后進生一句夸獎、給考試失利者一個鼓勵、給犯錯誤的學生一個“面子”,這些在教師生活中看似無關緊要,其實都體現了新的學生觀。()教師有意識的注意細節,養成習慣,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轉換了角色。
最后,正確處理繼承和創新的關系。新課程隨便是觀念的轉變,是徹底的教育革命,但并非要拋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課改要先立后破。教師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接受新思想、走進新課程,正確對待自己已經形成的教學風格和模式。把新的理念滲透到實際工作中。在遵從新課程基本思想和精神的前提下,穩妥推進課改,切忌走極端。對一些好的傳統教學,學習方法仍然要繼續發揚。比如,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文本精彩的闡釋,整理搜集的不同以及學生思維在阻塞時有很明顯的點撥作用。另如朗誦、詠、瀏覽、批注等學習文本的方法只要是學生在興趣導引下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效果是很好的。當然在角色轉換中出現的困惑是不可能避免的,需要在不斷深入領會新課程改革精神的過程中慢慢消除。
【初中教學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初中課后教學反思(精選5篇)06-30
初中物理課后的教學反思06-30
初中地理課后教學反思4篇10-10
初中體育籃球課后教學反思范文06-11
初中語文課后教學反思(4篇)10-11
初中語文課后教學反思4篇10-11
初中體育課后教學反思4篇10-10
初中語文教育課后教學反思06-11
小學課后教學反思范文06-12
初中物理課后優秀教學反思(精選7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