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復旦大學自主招生自薦信如何寫才好?
尊敬的復旦大學自主招生領導:
你們好!
我的父母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幸運地考上了大學。對于出生于外省小鎮的父親和母親來說,大學不僅是他們的夢想,更是改變他們命運的神圣殿堂。那個時候大學錄取率只有3%左右,他們從許多人中脫穎而出,經過一步步腳踏實地的拼搏,然后憑著學歷和專業成就以人才引進的方式來到上海,在這里發揮著自己的專業特長,實現了安居樂業的人生理想。
但是,每一次我跟著父母回故鄉,都會看到我父母當年同學和朋友中的許多人依然過著貧苦的日子,或者外出打工勉強養家活口,或者固守一方土地維持最低溫飽,或者成為小商小販游走在紛亂的街頭,就這樣沿著他們父輩的生活軌跡,艱難掙扎在物質生活中,默默消失在人海里。相對來說,“知識改變命運”這一信條在我的父輩這一代人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大學,是他們改變自身命運的重要一步。
我要感謝我的父母為我創設了良好的生活環境,我能在上海成長很大程度上緣自于他們多年的奮斗和努力。上海的高考環境令許多外地考生羨艷不已,考大學不再是一件稀奇事。我不必為考不上大學而過分擔憂,我也不必為自己的物質生活操心。隨著高考的一步步走近,我經常在內心叩問自己,我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比起我的父輩,也許改變命運的緊迫性在我的身上已經不再強烈,但是人生一世應該有自己的渴望與追求,有自己的價值實現。
我渴望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豐富自己的人文情懷,為使自己真正成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人類文化的保護者做好充分的準備。作為一個未來的創造者,我要繼承父輩那種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學有所成,不僅讓我的親人幸福,也為千千萬萬的草根服務。
所以,我的大學夢應該是責任與行動。在世界范圍內,貧富差距的拉大使許多與我同齡的學生至今無法如愿地接受良好的教育。當我夢想著我的大學時,心中也深感我的大學夢之重。大學的學習注定將是責任的再一次擔當,而責任付諸實踐,便產生行動。我要用在大學練就的本領服務于社會,幫助更多的人實現大學夢。
作為一個理科學生,我希望自己所選的學科既朝科學的方向靠攏,又不失人文精神——經濟學將是我的第一選擇。曾經有一個諾貝爾獎得主說,經濟學家應當是擁有良知的一群人,而非受利益所趨。
雖然我并不一定能夠如他一樣成為這個領域的拔尖人才,但是在我的能力范圍之內,我將始終用自己的學識和能力幫助弱勢群體 ——最起碼在經濟上,我與志同道合者的努力能使他們不為學習的費用而發愁,能夠圓他們的大學夢。
去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穆德“尤努斯的成就堅定了我的夢想。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聲音,知識分子應當時刻行動,墨家的實踐者的腳步應該在當代知識分子的身上回響。康德也曾經說過,知識分子應當是社會的良心。踏入大學,我就將成為社會知識分子的后備力量。我將對社會更多地關注,并且參與其中。而這一切,正是我的父輩們對我的最大期望。
為此,我要努力考進復旦這樣的理想的大學,助我實現人生的理想。我理想中的大學,是大之有道、大之有所謂。梅貽琦先生曾經說,“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楊福家教授在他的基礎上這樣解釋大學:大學有大樓、大師、大愛。在我的眼中,大樓,并不一定指高樓大廈,之時大學應當擁有超出基礎教育的完備設施;大師,不一定要有顯赫的名聲,指示應當有獨立的思考,自由的學術,能夠在精神和學術上引領學生成長;大愛,不僅僅是銘刻在校訓上的生硬的字句,更是融入整個校園的一種追求自由、努力創新、探究真理的人文氛圍。
我與復旦雖未有太多直接接觸,但神交已久,夢想已久。復旦大學在百年風雨征程中養育了屬于自己的精神,“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是復旦人的精神地標。大學,當屬于這樣的大學,它是我夢想中的大學。
我的大學夢,只是我眾多夢想中的一個,但是它卻又站在我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注定要對我未來的生活起舉足輕重的作用。
假如人生是由一層層磚石一步步搭建上去的階梯,那么處在這個時代,大學這一塊磚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我選擇復旦是經過了慎重的考慮,我相信復旦是一所能夠將我帶上人生理想高峰的大學。同樣的,我也相信當復旦選擇了我,假以時日它將為我而自豪。
大學并非我人生的終極目標,它將是一個新的起點。伴隨著我的大學夢,我將以大學為原點,畫一個很大的圓,將我的人生畫得闊大飽滿,讓我的人生與更多的人結緣,為更多的人服務。為此,我常默默地對自己說:努力吧,踏著父輩的足跡,前進!
此致
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