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同學在寫求職信的時候望文生義,當真在用很懇切的語言向招聘單位“求”職,一副“求求你錄取我吧”的口氣。如果每個求職者都用“求”的口氣,那么誰才能勝出呢?因此,本書嘗試著和同學們一起,將“我求職”轉變?yōu)?ldquo;職求我”,看看這一轉變是否可行,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才能順利換位。
招聘公司是我的客戶
如果同學們把招聘公司當成是自己的客戶,招聘經理是客戶公司的負責人,那么咱們寫求職信的時候就要有更具個性化的稱謂,如王經理、趙總等等。這就要下功夫了解負責人及收件人的姓名。在校園招聘旺季,如果了解這方面信息有困難,而且很花時間則可以例外,只需統(tǒng)稱“尊敬的招聘經理:您好”即可。
為了使你的“客戶”愿意讀你的求職信并對你感興趣,你首先要想到的是應該節(jié)省“客戶”的時間,信要簡單明了,讀起來不累。“簡單明了”的功夫同學們都能認同,也有很多人的寫作功夫相當了得,但很多人對“讀起來不累”則不知該從何處下手。其實這也簡單,就是指行文格式、排版等方面的講究,同學們一是可以參照本書提供的范文,二是在平時多注意一些公司簡介、廣告詞句的設計和排版。
如果招聘經理在讀到你的求職信后,感到你的各方面條件都很優(yōu)秀,很適合他們的公司,那他們一定會“求”你去他們公司面試。如果在10年前提出這一“職求我”的觀點,大家恐怕很難理解,招聘公司也很難接受。那時候還沒有校園招聘這么一說。國內的單位招人就是向學校畢分辦或有關院系的負責老師發(fā)出書面通知,列明招聘名額和崗位要求,等著畢業(yè)生去應聘求職。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寶潔公司率先把全球通用的“校園招聘”這一方式帶進了中國校園,其后,許多外企及中國企業(yè)隨之效仿。如美國券商進入中國后,套用他們在美國開展校園招聘的形式,選擇北大、清華、復旦、上交大每年進行定期招聘,之后按照華爾街新員工培訓模式塑造科班的銀行家。這里不妨簡單解釋一下這種校園招聘的思路。
招聘公司先來校園進行宣傳,介紹他們公司和崗位如何有吸引力,“求”學生去聽,請學生按照要求遞交簡歷。等吸引到很多學生的興趣,收到足夠簡歷之后,這些招聘公司就從“求”學生的角度變成了挑選學生,而同學們在寫寄簡歷及面試中是在“求”招聘經理錄取。一旦招聘經理在簡歷和面試中發(fā)現了優(yōu)秀且適合的學生,并且得知有些學生很搶手時,他們又會從“被求”的角度再次轉為“求”的角度。
在這一來二往當中,招聘經理有時得“求”人兩次,“被求”一次。如果咱們自身條件優(yōu)秀,至少在簡歷和求職信方面表現得優(yōu)秀,那么招聘經理真的得“求”咱們了。從以上這個角度,相信大家應該能夠理解這一“誰求誰”的換位思路了。
但無論是求人還是被求,都不應該在態(tài)度上有多大差別,也就是說在被動的時候不要一味祈求,而應把精力放在認真準備方面;在主動的時候也不要自恃清高,而應始終把招聘公司當成長年客戶一樣看待,正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