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電系“四進社區”活動總結
總結就是對一個時期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你想知道總結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物電系“四進社區”活動總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電系“四進社區”活動總結1
活動主題:宣傳電腦知識 普及電腦技術
活動時間:20xx年x月x日
活動主旨:通過以“宣傳電腦知識 普及電腦技術”為活動主題,以實際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對社區居民講解電腦實用知識和相關方面的技術,并通過問題舉例深入淺出的使居民了解。電腦方面的知識。從而更加方便的學習和生活。
活動過程:
在這次活動中,同學們精心策劃,嚴密安排,首先前期調查,同學們走進社區對調查居民常見的電腦問題及電腦方面的需求。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通過對調查的結果進行分分析,我們對問題進行了分類總結,并根據問題組織活動參加者討論學習,同時我們還對相對集中的問題做了宣傳板報內容涉及居民常見的電腦問題及解決方法。最后宣傳活動進社區組織同學、會員,進社區宣傳 講解,在吉林師大社區的為期一天的活動中同學們為社區居民講解了電腦方面的知識,并未有問題的居民上門服務,獲得居民的好評和贊賞。
活動的自我評估:
成功之處總結以下幾點;
1、選手準備:本次活動策劃、進行調查,到使本次活動的舉行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準備。
2、密切配合多方面的積極和努力,是活動得以完成的保證。 分工具體安排合理在活動沒有開始之前,負責人就已經把工具、勞動任務分工,一直在活動內外進行積極的配合以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
不足之處總結以下幾點:
1、設施準備不足,如無線話筒,外接音箱等設施準備的不及時,但最終還是在活動開始之前完成。
2、活動中同學們與社區居民的溝通,不夠合理言語太專業,居民聽不太懂。在活動中得到糾正。
活動意義及總結:
本次活動受到院里和學校里的高度重視,社聯領導到現場指導,并給予了廣泛好評,同時本次活動展現了協會同學的電腦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同學們的專業技能,同時還加強了同學們對社區知識的了解,加強了同學們對身邊問題的關注;顒与m小但本次活動的意義是深遠的。并且本次活動已達到組織本次大賽的初衷。
物電系“四進社區”活動總結2
由我系發起的以“感謝師恩,回饋母!睘橹黝}的“四進社區”活動在11月22日正式舉行。本系大一、大二、大三各班同學及分團委干部干事集體到“桂園新村”為教師樓打掃衛生,給辛勤工作的老師送去一片干凈整潔的休息生活環境。
一、活動的準備。
22號中午召集有關同學開會,團長認真的布置宣布了活動的安排。下午,服務團組聯部組織到校外借竹竿,成功的借到二十多根,為活動的順利展開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活動的開展。
11月22日早上8:20,活動真是展開。
唐老師向同學們宣讀了活動開展過程中需注意到的問題,然后,浩浩蕩蕩的學生隊伍開進了“桂園新村”,開始了幾個小時的辛苦工作。各班負責人經過精心的規劃和分工,活動井然有序的開展,直至結束。
縱然是寒冬時節,天氣已經冷了很多,但是,同學們熱情高昂,全然忘了這可以說惡劣的天氣,干勁十足,一直保持到活動結束。將分配到自己的勞動任務完成的漂漂亮亮。樓梯干凈了、扶欄干凈了、天花板也干凈了。
同學們一絲不茍的勞動,換來了附近居民的極大好評!
三、活動的效果。
活動在培養同學感恩老師感恩學校的同時,也培養了同學們吃苦耐勞的精神
本次活動取得了很大成功,它是繼廣播體操比賽之后又一大型活動,尤其是對于新一批干事來說,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鍛煉,我們基本上了解了一個大型活動的開展,至少知道開展的基本流程。
但是,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接觸、學習、總結、反思,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物電系“四進社區”活動總結3
隨著幼兒園科學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近些年來教師的實踐探索也更加活躍,開展探究式科學活動已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在幼兒探究的過程中,記錄的使用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比較新的問題,也是困惑較多的問題。下面我就從幼兒記錄表的設計與使用,以及幼兒科學記錄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等談談科學活動中幼兒的記錄問題。
一、幼兒記錄的主要形式
幼兒的記錄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圖畫、符號、表格、簡單的文字、照片等多種直觀形象的方式都是幼兒科學記錄的適宜方式。根據記錄者、記錄方式與時機的不同,我們又可以將幼兒的記錄分成不同的形式,而不同的記錄形式在幼兒的科學探究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1、個人記錄、小組記錄和全班記錄
幼兒的個人記錄表現出幼兒個體對事物、現象及關系的理解。幼兒的個人記錄不斷積累就形成了幼兒的“成長記錄”“發展記錄”。這既是幼兒學習過程和成果的記錄,也可以成為教師評估幼兒發展的依據和證據。
幼兒小組記錄表現著幼兒小組合作學習和探索發現的過程與結果。這些記錄成為具有共同經歷的小組同伴間經驗交流和分享的內容與依據,也常常會引起孩子們的爭議和討論,引發進一步的觀察和實驗。
幼兒全班記錄常常是在幼兒個人記錄、小組記錄的基礎上產生的,并以主題墻飾的形式展示出來。它呈現了全班幼兒在圍繞某個主題,經歷一系列的探究之后所獲得的學習成果和達成的共識。
幼兒從個人記錄到小組記錄再到全班記錄的經歷,能使幼兒初步感受知識的產生和經驗的獲得從個別到一般的概括化和普遍性的過程。
2、描述性記錄和統計性記錄
描述性記錄是幼兒科學記錄常用的方式,它是用繪畫方式描述所觀察到的事物或現象。如幼兒用繪畫的方式記錄某天的天氣狀況,自由地表達自己對當日天氣的理解和認識,在他們的記錄中甚至會有人物和與天氣無關的背景。
統計性記錄則是用各種表格的方式記錄獲得的信息。如孩子們用表格統計一周、一個月或一個季節中晴天、陰天、雨天各有幾天,溫度的變化狀況如何,等等。又如孩子們用表格形式記錄小蝌蚪喜歡吃什么、哪種橋結實等。這種記錄在中班、大班幼兒的科學探究中使用較多。此外,還包括簡單的柱狀圖和曲線圖。
3、不同探究階段的記錄
在探究的不同階段,教師可以鼓勵和指導幼兒采用各種適宜的記錄形式,來支持幼兒的探究活動。
活動前的猜想記錄是幼兒在活動前記錄所要探究的問題、探究方法以及預想的探究結果,它主要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幼兒的初始想法和已有的經驗水平。
活動中的記錄是幼兒記錄在探究(主要是觀察和實驗)過程中所獲得的重要信息。幼兒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也可以在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方便易行的表格上記錄。
活動后的記錄有幾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記錄活動的結果和發現,一種是記錄存在的問題和可能發生的新現象。在許多情況下,活動后的記錄和活動前的猜想記錄設計在同一張表格上,有利于幼兒將親身經歷后的發現與活動前的猜想作比較,從而豐富、擴展和改進自己的經驗。
二、幼兒園科學活動記錄表的設計
眾所周知,就幼兒階段的年齡特點來說,幼兒認識事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主觀性、以自我為中心和擬人化,這使得他們往往不能客觀地、真實地認識事物和現象。因此,教師應尊重幼兒年齡特征和認識特點,鼓勵他們用藝術、文學的語言和形式,甚至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和形式,來表達他們對世界的認識。
但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為孩子們提供探究和了解事實的機會,鼓勵他們在探究的重要階段進行記錄,使他們以尊重事實的方式對自然事物和現象進行客觀解釋。通過我們的反復研討,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實驗記錄表的設計方面我們獲得了許多經驗,現總結于下:
1、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實驗記錄表
雖然對于幼兒來說,只能用繪畫、簡單的符號等方法來進行記錄,但為了能從細節來培養幼兒執著、客觀、嚴謹的科學態度,因此我們建議記錄表格設計要正規,禁止隨手繪制;為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記錄表的表述建議采用圖文結合的的表達方法,文字要求采用正楷字體;同時為避免記錄表的設計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建議每張記錄表采用同一個色系來設計制作,嚴禁五顏六色。如表一表一:《中班科學活動沉與浮》實驗記錄表實驗材料碎紙片勺子積木雪花片石頭海綿實驗結果
2、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來設計記錄表小班幼兒有關科學活動記錄的經驗很少,記錄能力也很不足,所以教師提供的記錄表格必須淺顯易懂,有明確的任務指向并易于操作。而大班幼兒已積累了較多的記錄經驗,他們的記錄能力也較強,因此,教師可給予他們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鼓勵他們進行個性化的記錄。
例:一個關于運水的活動,小班表格如圖二,大班表格如圖三表二:《小班科學活動幫水寶寶搬家》實驗記錄表實驗材料籃子篩子桶子毛巾可樂瓶實驗結果表三:《大班科學活動幫水寶寶搬家》實驗記錄表實驗材料籃子篩子杯子毛巾可樂瓶猜想結果實驗結果
三、幼兒園科學活動記錄表的使用
1、記錄應體現探究性,為幼兒提示科學探究的方向在大班“物體的下落”活動中,教師在幼兒自由探索物體下落現象后,向幼兒出示記錄單(上畫一些物體),并講解記錄方法:將這些物體拋向空中,然后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在物體旁邊做記號(用“↓”表示物體下落)。
結果不盡如人意,有的幼兒在操作、記錄了兩三種物體下落的情況后,便開始在記錄單上畫自己想畫的物體,有的開始互相拋接球,有的干脆把記錄單放在一邊,專心玩玩具了。活動為什么會演變成這樣,值得教師深思。記錄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幼兒記錄什么,怎么記錄,對探究活動是否有效至關重要。
在“物體的下落”活動中,教師對記錄內容的確定和記錄方式的選擇均存在較大缺陷(如表四)。
首先,從內容來說,教師只單純讓幼兒向上拋物體,并用“↓”記錄觀察到的現象。眾所周知,所有的物體拋向空中都會下落,如果教師只要求幼兒用“↓”記錄物體是否下落,這樣的記錄還有什么意義?又如何促使幼兒進行有效的探究呢?在第二次活動中,教師重新制作記錄表擴充記錄的內容,先讓幼兒進行猜想記錄,然后進行操作,觀察并記錄不同物體下落時的狀態(如表五),這樣目的明確的記錄必然會引發幼兒的探究興趣,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其次,從記錄方式來說,教師規定幼兒只用“↓”記錄,影響了幼兒的自主思考和表達。因為如果幼兒觀察到沙袋和氣球下落時速度不同,完全可以用“↓”表示沙袋落下的情況,用“∫”表示氣球落下的情況,然后針對記錄情況分析并發現物體下落速度的不同。
而教師也可以引導幼兒進行比較,并進一步探究物體下落速度與物體本身的關系,從而延伸探究的內容。由此可見,教師在確定記錄的內容和方法時,必須考慮它們能否有效提示并促進幼兒探究,能否讓幼兒明確要探究的問題并從中發現新的問題。
表四:《大班科學活動物體下落》實驗記錄表實驗材料紙羽毛氣球繩雪花片沙包實驗結果表五:《大班科學活動物體下落》實驗記錄表實驗材料紙羽毛氣球繩雪花片沙包猜想結果實驗結果
2、重視對幼兒記錄結果的分析,發現蘊含的教育價值教師在組織中班“紙會吸水”活動時,先向幼兒出示了餐巾紙、水粉紙、蠟光紙、牛皮紙、宣紙、電光紙等,請幼兒猜想這些紙是否會吸水,并請他們把自己的猜想記下來,接著教師問幼兒想怎么記。
正當幼兒紛紛表示自己對記錄方法的想法時,教師話鋒一轉,出示了自己設計好的記錄表,并向幼兒講解記錄的方法和要求:如果猜想某一種紙會吸水,就在記錄表中寫有“猜想”的格子內打上“√”,不吸水的就打“X”。然后你們去試一試,看看到底哪種紙吸水,哪種紙不吸水。
試過以后,你們還要在寫有“實驗結果”的格子內打“√”或“X”。如此交代之后,幼兒便開始猜想→記錄→操作→記錄,然后教師又把幼兒集中起來,請他們說說自己的猜想與操作結果分別是怎樣的,最后教師根據幼兒記錄的情況進行總結,說只有電光紙不吸水。
在這里,我們暫且不論讓幼兒使用教師設計的統一記錄表格和記錄方法是否得當,是否會限制幼兒活動的自主性,因為這個問題前文已有所涉及。單就教師對幼兒記錄結果的分析來說,我認為教師沒有發現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在上述活動中,雖然教師只規定了打“√”或“X”這種方法,但不少幼兒仍采用自己獨特的記錄方法。如有個幼兒用了↑、↓、等記錄符號,經了解得知,他用“↑”表示有的紙吸水后浮在水面,“↓”表示有的紙吸水后沉下去了,用“”表示紙在吸水后處在半浮狀態。
如果教師重視該幼兒的記錄方法,認真仔細地分析幼兒的記錄結果,耐心地了解幼兒的想法,就會發現幼兒的記錄已不僅僅涉及紙的吸水性問題,還說明了不同的紙因吸水速度不同而導致沉浮狀態的不同。這個幼兒的觀察很細致,記錄很真實,可惜教師只關注自己原先的設計,對幼兒個性化的記錄方法和結果視而不見,因而未能及時捕捉教育契機,發現幼兒記錄結果蘊含的教育價值。由此可見,教師應重視幼兒的記錄方法和結果,善于分析和利用,從而真正發揮記錄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
另外,在“紙的吸水”活動中,我們還發現教師對幼兒的猜想記錄關注不夠,教師似乎更重視將幼兒驗證后的結果與原來的猜想作比較,因為這直接關系到由此推斷出的結論。其實幼兒的猜想是其原有經驗與認識水平的反映,教師應認真地關注幼兒的猜想情況,發現不同幼兒在認識問題或現象方面存在的差異,然后據此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與幫助,提高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3、根據不同的操作情況來選擇采用個人記錄、小組記錄或全班記錄的形式在進行運水的操作活動時教師開始是讓幼兒采用個人記錄,但是想到操作時肯定有水濺出就將記錄表與操作材料分桌擺放。實踐下來發現雖然記錄表沒有弄濕,但是在實踐中發現幼兒來來回回的操作使得整個活動室一片狼藉。
第二次活動時老師將操作活動調整成小組操作記錄,讓幼兒在合作中完成操作和記錄,其效果有了明顯的提升,甚至在合作的推動下還有的幼兒想到將籃子與篩子疊起來運水,雖然仍會漏水但是速度快的情況下還是能盛下少量的水,這些發現引起了幼兒的進一步探究。
在小班的“掉下來啦”活動中教師提供了餐巾紙、沙包、“丫”字形紙片,鼓勵幼兒仔細觀察這三種物體落下的情景。孩子們一邊觀察一邊向教師報告他們的發現。孩子們興奮地借助肢體語言與教師、同伴交流著自己的發現。接著,教師在幼兒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礎上,組織幼兒進行了經驗分享。當教師問他們能不能把樹葉落下來的樣子子己錄下來時,孩子們露出了為難的神情。
于是,教師當即用“直線落下”幫助幼兒記錄沙包下落的過程,用“曲線落下”幫助幼兒記錄餐巾紙飄落的過程,再用“螺旋線條”幫助幼兒記錄“丫”字形紙片飄落的過程。根據對小班幼兒認知及記錄等方面能力的了解,教師便預設了師幼共同記錄的方式。
果然,經驗交流的情況堅定了教師原先的預利用集體記錄幫助幼兒共同記錄所觀察到的情景。教師還自編兒歌“沙包落下來,直直快快”、“紙片落下采,轉著圈兒”、“餐巾紙落下來,搖搖擺擺”來幫助幼兒整理經驗。
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集體記錄是教師幫助幼兒提升經驗的過程,不僅有利于幼兒交流、鞏固探究中獲得的科學經驗,而且解決了幼兒記錄的困難,為幼兒學習記錄提供了榜樣。
4、記錄要符合不同年齡幼兒的特點和水平
直觀形象是幼兒階段的認識特點和表征特點,因此,小、中、大班幼兒的科學活動記錄要盡量符合年齡特點。在這個前提下,小班幼兒使用的.記錄方式應該更生動、直觀、具體,有時甚至可以使用實物作為記錄材料。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大班幼兒可以逐漸使用概括程度高一些的記錄方式,教師還可以在與幼兒共同討論的基礎上確定記錄方式,或者讓幼兒自己確定記錄方式,教師給予支持和指導。以天氣預報為例,小班幼兒的天氣記錄可以用黏貼、系扣的方式將布制的柔軟的“太陽”“云彩”“雨滴”展示在布制的背景上,給玩具娃娃穿上合適的衣服等。中、大班的幼兒則可以用描述性記錄和簡單統計的方式來記錄天氣狀況。
在小班“紙寶寶朋友”的活動中主要目的是讓幼兒在撕撕玩玩中感知縐紙、手工紙、硬紙板等各種紙張的特性,如紙板堅硬、餐巾紙輕軟、手工紙薄脆等。為了進行更直觀的比較,教師指導幼兒按不同牢度將撕下來的紙有序黏貼在記錄表上。
對于年齡大的幼兒來說,他們不僅能用語言表述“堅硬”“松軟”“薄脆”這些感覺,還會借助生活經驗用各種替代的方法來表達(如畫上芝麻餅干表示手工紙的薄脆),可是這樣的表達對小班幼兒來說很困難。案例中教師采用的記錄方法既方便又直觀,可以讓小班幼兒一目了然地認識事物的屬性,符合小班幼兒的特點。
當然,實物黏貼也不是任何活動都適用。一些容易黏貼、大小合適的探究材料(如樹葉、紙張、布等)比較適合采用實物黏貼的記錄方式。此外,教師可以根據活動內容提供一些實物照片或實物簡筆畫,這與實物黏貼有異曲同工之妙。
總體來說,教師要把握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要采用讓不同年齡幼兒看得懂的記錄方式,支持幼兒的科學活動和學習活動。用很多的文字來記錄是不可取的,“做給成人看”更是方向性的偏差。
5、記錄要把握好時機和方式
教師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時特別要注意把握好記錄的時機、內容和方式,一方面要記下活動的重要過程和關鍵步驟,避免錯過重要信息,另一方面要避免讓記錄成為幼兒的負擔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有些探究活動可能只需要活動后的記錄,而不需要活動前和活動中的記錄;小班幼兒的記錄可能更多的是在教師帶領和幫助下的全班記錄,而不是個人記錄和小組記錄?傊,記錄要簡單易行,能支持和促進幼兒的探究活動。
如探究顏色是幼兒非常喜愛的活動,小班甚至中班幼兒看到顏色就會迫不及待地動手操作。此時,如果教師讓孩子們先別操作,而先進行猜想記錄是不適宜的,如果孩子們已在操作而讓他們停下來更不適宜,因為這會影響孩子們的探究熱情,甚至挫傷孩子們探究的積極性。
因此,教師要給孩子們一段時間自由地操作,讓他們充分感知材料的特性,然后關注自己是怎樣配出某種顏色的,如綠色或紫色。而且,孩子們在記錄時,用教師事先剪好的彩色圓點進行記錄比用彩色水筆涂色記錄要簡便易行。
一般來說,在探究活動結束后,幼兒要嘗試將記錄的信息和數據進行整理,用適當的、簡明的形式把數據、信息轉化成證據,這樣容易看出規律,有助于形成解釋和得出結論。實際上,教師在設計記錄方式時就應該考慮數據、信息向證據轉化的方式,使幼兒從記錄單上就能“讀出”“觀察到”結果、規律和結論。因此,對幼兒來說,“記錄、處理信息和數據,并把它們轉換成證據的過程”是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一次完成的,這也使得這個過程變得簡單和容易。
6、不是所有的科學活動都需要記錄
人們雖然積極倡導幼兒的科學探究,但幼兒的年齡特點注定幼兒園的科學活動是多樣的,探究式的科學活動不是唯一的形式。幼兒科學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方式應包括:具有較高結構的探究式科學活動,探究式技術活動,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活動,各種區域中的科學活動,表演游戲與文學作品等。
總之,孩子們更多的科學學習是在生活中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的,科學教育應滲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幼兒的科學記錄主要用于具有較高結構的探究式科學活動之中,其他形式的科學活動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不需要各種活動都記錄,也不需要每個活動都記錄。
幼兒園科學活動實驗記錄為幼兒調整認識、整理經驗、形成科學的概念奠定了基礎。因此教師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應該明確記錄內容,在確定記錄方法時要尊重幼兒,選擇適宜的記錄方法,并有意識地培養幼兒記錄的習慣和能力,使幼兒樂于探究,逐漸理解科學結論必須建立在事實之上,從而形成正確的科學探究態度。
總之,要想提高幼兒科學探究中記錄的質量,使幼兒的科學記錄變得生動而有意義,我們仍然需要從內容到形式、從作用到時機,作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究,以積累經驗,改進策略,完善認識。
【物電系“四進社區”活動總結】相關文章:
社區四進社區活動總結(精選4篇)08-09
法律進社區活動總結10-30
法律進社區活動總結「精選」11-24
憲法宣傳進社區的活動總結11-27
黨員進社區活動總結09-05
黨員進社區個人活動總結09-05
社區四進社區活動總結范文(精選3篇)08-08
進社區防詐騙宣傳活動總結11-03
科協科教進社區活動總結09-01
銀行進社區宣傳活動總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