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人才戰略要從根本做起
沒有播種,哪有收獲?沒有希望,哪有生機?
這樣的道理,外國公司更懂。他們肩負社會責任的偉大使命,在校園播種而收獲人才,就是希望,就是未來。
然而,國內很多企業似乎不懂此理。他們只注重收割,卻不太喜歡播種。做得稍好點的,只是與當地政府聯合,走進校園幫助大學畢業生如何應聘,或開招聘現場會。比如,告訴他們外形上有優勢的可以在簡歷上貼一張好看點的彩色照片,給人的印象會更加深刻和持久;簡歷最好言簡意賅,切忌冗長,在信息爆炸時代,懂得提煉尤為重要;最關鍵的是要自信,這樣說話讓招聘者聽上去很舒服,會想繼續聽,因而更容易脫穎而出。
顯然,這些都重要,但卻不是最重要的。國際大企業不僅注重這些,更注重肩負起社會責任,以培養訓練大學畢業生為目的。比如,IBM和微軟都有針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培養計劃——IBM有“藍色基因計劃”和“企業導師計劃”,微軟有“未來生涯體驗營計劃”和教練輔導。
先看IBM。在其全球人力資源招募策略中,應屆大學畢業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必須達到每年招聘人員的35%。每年,IBM都會預估當年可能離職的人數,然后以應屆大學畢業生來補齊人力缺口。
2005年,IBM推出“藍色基因計劃”,就是為了讓應屆大學畢業生進入社會,體驗真正的工作狀況,幫助他們從中積累工作經驗,進而了解自己的興趣與長處。在臺灣,IBM自2007年開始就與校園合作,發展了一套“企業導師計劃”,讓年輕學子提早了解職場百態,縮短學校教育與職場之間的距離。
考慮到培養女性科技人才需要更長時間,為了鼓勵女性應屆大學畢業生加入,IBM將步調繼續向下延伸,特別為這樣的女性提供為期一年的“企業導師計劃”,以一對一提供科技職場經驗分享的方式,讓她們能持續獲得職業生涯和學習計劃的專業輔導。
再看微軟。為培養職場生力軍,他們實施了一個不只以自家人才招募為目的的“未來生涯體驗營”計劃。從2004年開營至今,他們僅在臺灣就吸引超過8,000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報名,已培育出近500名職場生力軍。舉辦體驗營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大學畢業生知道什么是職場,什么叫工作態度,讓他們真正卷起袖子干活。
為了有效落實計劃,微軟一方面把每個部門的約聘名額留給實習生;另一方面要求委外業務的承辦單位,招募對象一定要優先錄用參加過體驗營計劃的大學畢業生。這樣,微軟硬是擠出更多的工作機會來實際幫扶他們。
在計劃架構上,微軟為達具體目標設計出大大小小的訓練營社區團隊,讓大學畢業生相互支持。在互動中,彼此會聊各自的工作方向,以及進行經驗分享。此外,體驗營還設立“教練”(coaching)角色,讓其職員起到指導、解決學生各方面問題的作用。
其實,類似IBM、微軟這樣的跨國公司很多。他們不是把學生當草莓,而是站在企業社會責任的高度,既要收割,更要擔當培育英才的播種者。
想吃好蘋果就得樹上摘。這些接受過培養與輔導的大學畢業生,都是很好的校園使者。企業通過校園渠道,不僅增進了校企雙方的了解和信任,而且更大程度提升了企業的形象與品牌。
國內企業,提前進校園播下希望的種子,早日收獲人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