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工業經濟時代,過去的生產產品轉變為生產服務或知識。發達國家的勞動者一方面適應著經濟轉型過程中物質方面的需求所產生的變化,同時也經歷了價值觀念的轉變,比如更關心工作滿意度等“后唯物主義者”的話題。
在市場從有形向無形轉變的過程中,能夠適應這種變化的優秀企業在對待員工的態度上也同樣經歷了重大的改觀,不再將員工視為成本,而是視作企業的資產,并且是超過資金和基礎設施的最寶貴、最重要的資產。因為正是有員工的存在才創造出企業的無形資產,如產品和流程、客戶以及企業經驗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識,而這些信息和知識使企業有所為有所不為。也正是員工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才為企業未來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事實上,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企業的市場價值都依賴于這種無形資產。
微軟公司前人力資源副總裁克利斯·威廉姆斯(chris williams)曾作過這樣的統計:“到1999年12月,微軟的市值達到4500億美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企業,其中,硬件設施如所有的桌椅、電腦、房屋、土地等以及銀行存款170億美元,加起來共計300億美元,如果再加上商譽及其他金融財產,還會有700億美元,那么剩下3500億美元的無形資產是什么呢?就是員工們頭腦中的聰明才智。”
優秀企業之所以對市場本身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員工角色的變化應對自如,其成功的關鍵因素就是了解在不同的階段取得成功所需要不同的技能。當今時代搜集和了解信息及創建知識要求具備腦力技能,這些技能迅速取代了手工技能而成為今天工作中的必備技能,而早在十年前,著名的管理作家查爾斯·翰迪(charles handy)就預測:到世紀轉葉時,美國80%的工作將由腦力勞動取代手工操作。今天這一預測數字有增無減。
因為后工業時代的工作更多的是聯絡而不是建造,并且聯絡工作通常包括人,所以優秀的企業也認識到了溝通、領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情商的組成因素等這些軟技能的重要意義。事實上,很多優秀的企業已經開始注意選拔和雇用那些具有軟技能的候選人,為企業而不是為某一特定的職位雇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