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泥扶不上墻!”、“朽木不可雕也!”,這些來自中國的古訓,似乎已經來闡述“現代資質”的概念。我們無法知道三國時期諸葛亮在劉禪身上是否進行了大力的培養,然而始終昏庸終究成不了一代英主,“扶不起的劉阿斗”之說便由此產生了。中國人還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之說,這也似乎都在詮釋資質的相關內容。
外國的性格行為學有這樣的論述: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種邏輯在現代科學已經得到證實,“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論斷在絕大多數領域里也得到應用,“命隨相改,相由心生”這些論述似乎有迷信的嫌疑,但某種情況下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三國演義中,汝南相士許劭言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孫權則是鼻高口闊,臉方耳大,被相士稱:“此子龍相!”后來孫權真的做了吳國的大王!資質就好像在是人的本性一樣,先天遺傳加上后天環境塑造,逐漸地形成難以改變的資質特征,這些特征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長期影響著一個人的行動。三國時劉備“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云:‘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于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甯竸⒃鹌嫫溲,曰:‘此兒非常人也!’”劉備從小就具備“做天子”的理想與巨大成就力,所以一生哪怕是顛仆流離始終報有成就事業的動力,最終成就一方霸主。漢朝韓信的自控力可以從“跨下之辱”的故事中得到啟發,否則很有可能漢朝的歷史、甚至中國的歷史都會將重寫。
資質造成一個人的行為差異,在許多事例中得到證實。資質對于企業是很重要的:如果員工本身的資質如爛泥,招聘者不慎招進來后,對于工作的有效性是大打折扣的,不管以后怎樣進行訓練,爛泥扶上墻對于企業來說將耗費大量的資源,這就需要招聘者選用適當的招聘工具來進行甄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