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人力資源 > 培訓發展 > 培訓師:秦始皇與萬里長城孰輕孰重

        培訓師:秦始皇與萬里長城孰輕孰重

        發布時間:2017-10-10編輯:misrong

          以下是關于一篇《培訓師:秦始皇與萬里長城孰輕孰重》文章,內容豐富,由YJBYS網絡整理編輯,供大家借鑒。

          解說:出差時為了打發無聊的候機時間,我多半會在機場書店閑逛,有次書店正在播一位有名氣的培訓師的課程,培訓師的口才很好,講得聲情并茂,現場學員聽得也是全神貫注,我剛好聽到他講了一句“萬里長城今安在,只見當年秦始皇”,我不由得一愣,懷疑自己聽錯了或者是培訓師口誤,結果再聽下來,發現是培訓師用來激勵學員情緒的一句話,他語氣堅定的解釋這句話說:萬里長城再怎么雄偉壯觀,到今天還能剩下什么呢?因為長城早已失去了本來的國防意義上的功用,后人所能記得住的只有秦始皇的不朽大名——他以此教育學員不要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要珍惜自己的名譽,因為名譽比身外之物的價值來得更長久。

          私下里,我對社會上幾近泛濫的所謂成功學課程頗多批評,看不慣培訓師們似是而非的雄辯滔滔,因為在他們慷慨激昂的表象下常常有著偽善之心以及蒼白的思想,他們向社會輸出的與其說是成功的秘訣,不如說是麻醉心靈的精神鴉片。

          ——這樣刻薄的說法,可能讓我背負“文人相輕”的嫌疑。那么我為什么如此“仇視”成功學的培訓課程呢?

          就如前面這位培訓師的道理,聽起來有沒有意義?邏輯是合理的,要每個人都輕物質而重名譽的觀點也還高尚,對吧?

          而實際上,不知是無意或故意,培訓師所引用的名句首先是錯的,以至依附其中的觀點也站不住腳,整個兒荒唐如南轅北轍。

          據《桐城縣志》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詩,曰:“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墻,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兩家的院墻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

          ——一個是“不見”,一個是“只見”,雖一字之別,意思全然不一樣了。

          按“不見”的說法,是勸人要懂得謙讓,凡事退一步看,因為圍護國家安全的“長城”雖然還在,國家的君主“秦始皇”卻早就沒了,既然人早晚要歸于塵土,兩手空空什么也帶不走,又何必為眼前的一點利益相爭不讓呢?

          而換成“只見”,則顯得“秦始皇”重于“長城”了,意思全然顛倒,對長城猶在的鐵證視而不見,卻刻意放大秦始皇虛妄之“顯耀”,以證明成功的人可以凌駕一切之上,包括巍巍萬里長城(這看似如蜉蝣撼大樹,倒是符合成功學一貫堂而皇之的說辭:什么是成功的人?即成為人上之人;人上之人意味著什么?就是要有高人一等的地位;那么,如何體現高人一等?就是通過名譽和財富,沒有財富者就沒有名譽,而沒有名譽者就沒有社會身份的優越識別性,于是乎泯然眾人矣——我彷佛明白為什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現實中被異化,恐怕與此荒唐的人生價值觀不無關系。)

          那么秦始皇、成吉思汗尚可見乎?毛澤東回答說“俱往矣”,意思是一切都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說,營銷界平常流傳的很多觀點看似頗有道理,很是能喚起一部分人的共鳴,但是未必經得起推敲,因為其往往連常識方面都不過關,只是詭辯而已。

          編輯:應屆畢業生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