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語:我們一起來學習與借鑒HR之父戴維·尤里奇對于人力資源的管理問題,歡迎大家閱讀!
拉姆·查蘭的文章《分拆人力資源部!》掀起了軒然大波。他認為,極少有CHRO可以在輔佐CEO和管理組織內部事務時,扮演重要角色。他認為,絕大多數的CHRO不能“將人力資源與真正的商業需求結合起來,不了解關鍵決策是如何制定的,分析不出員工或整個組織為何沒能達成企業的業績目標。”
雖然我非常尊重查蘭先生,但我相信,在不分拆人力資源部的情況下,CHRO也可以做得更好。
近年來,查蘭先生的研究重點一直傾向于組織和人才,他撰寫了諸多關于戰略執行、領導力特性及提升渠道、人才管理、變革、績效管理等話題的書籍。我相信,查蘭先生的觀點也反映了商業領袖們的持續關注點:通過塑造組織能力來贏得競爭。CEO們開始認識到,在獲取商業機會時,技術、運營、財務資源甚至戰略定位等因素,已經和組織能力越來越緊密相連、難分彼此。當CEO們希望取得更好的業績時,他們往往尋求專業的建議,以打造有競爭力的組織——這正是HR可以大施拳腳的地方。查蘭先生的文章恰恰證實了,HR在建立組織的可持續競爭優勢方面具有重大價值。
現實中,人們對于HR專業人士的期望的確越來越高。但查蘭先生有意無意間抨擊了整個HR群體(“是時候跟人力資源部說再見了”)。這有些簡單粗暴,顯然也不公平。
我認為,在人力資源(或財務、IT等)專業領域,有一種“20-60-20法則”,即,有20%的人表現卓越,為組織貢獻了很多,有20%的人陷入僵化的思維模式,無法為組織做出貢獻,剩下60%的人居于中間。批評末位20%的人當然可以,但不宜以偏概全。我不主張將焦點放在首尾各20%的人身上。頂尖的20%員工,他們已經很優秀,不再需要幫助,他們理應成為其他人的榜樣。末位的20%員工,他們也不會“領教”你的幫助。而中間的60%正在努力學習如何來驅動組織的發展,有時他們確實是因為自身能力不足,但我發現很多時候是因為高層領導不懂得HR的價值。因此,我主張教會這60%的員工如何創造價值,比如,如何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工作,或者如何與不支持自己工作的領導共事。
作為輔佐業務、傳遞價值的HR專業人士,不應當只談論人才話題。頂尖的20%HR管理者關注人才、領導力和組織能力三個方面,這些也正是60%的HR管理者應該提升的部分:
● 人才:HR應當為組織培養有能力、有意愿、能做出貢獻的人才;
● 領導力:HR應當確保各級領導者都具備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式,為員工、客戶、投資者和社區創造可持續的市場價值;
● 組織能力:識別和打造能夠驅動公司贏得競爭的組織能力(有時也被稱為文化、制度、流程、資源等)。這些能力因公司戰略而異,可能包括:服務、信息(預測分析)、創新、協作、風險管理、效率、變革(適應性、靈活性)、文化轉變、學習、戰略聚焦等。
我堅信,打造優秀的人才隊伍、領導力和組織能力,需要一個由外而內(而不是由內而外)的視角。在人才管理方面,這意味著要招聘客戶青睞的人才,而不僅僅只是做一個雇主;在領導力發展方面,這意味著高效的領導力,是由企業對客戶的品牌承諾以及投資者的無形資產所決定的;組織能力則將由公司在關鍵客戶心目中的形象決定。正如我之前指出的,這種由外而內的視角,對現有的戰略人力資源思維是一種補充。
查蘭的建議假定HR只能在“人才”領域做出貢獻,這實際上限制了人力資源創造價值的空間。當HR能夠在人才、領導力和組織能力方面為高層領導提供洞見時,他們就在創造巨大的價值。我認為與業務出身的HR相比,科班出身的HR能夠在以上三個方面做得更好。這是我與查蘭先生觀點不同的地方。
查蘭的分拆建議會產生兩個問題。
首先,它試圖用一個簡單的結構調整,來解決人力資源管理為創造業務價值帶來的根本性挑戰。我有些驚訝,查蘭先生一向以提供完整的戰略性建議著稱,怎么會將人力資源的挑戰簡化為一個治理問題。如果要提升人力資源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對以下問題進行更嚴肅的審視:HR如何創造價值,如何培養HR專業人士;如何重新構建整個HR體系。
其次,在HR治理方面,將其一分為二的建議顯然有失偏頗。HR部門的結構應當與業務架構緊密結合。一個聚焦性的業務,既不能采用分割式的HR結構,也不能是純粹的控股公司形式。在多元化的組織中,HR部門應當像一個專業服務公司一樣運行。這種方法兼顧了集中(效率、規模經濟)和分散(有效性、本地響應)的好處。事實上,許多大型組織已經將人力資源職能分為三個部分:嵌入式工作的人力資源通才(the embedded HR generalists),與業務部門高管共同解決人才、領導力和組織能力議題;專家中心(centers of expertise)提供專業領域系統的分析和建議;共享服務中心(service center)處理事務性工作。如同財務與會計、市場與銷售一樣,這三個部分都在HR職能下,有效協同工作。
我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來幫助中間的60%,這包括重新定義HR戰略(由外而內),重新界定HR產出(人才、領導力和組織能力),重新設計組織結構,創新人力資源實踐(員工、績效、信息和工作),更新HR專業人士的勝任力標準,圍繞決策開展分析而不陷于無謂的數據信息當中。
推動一個專業職能領域的進步并不容易。頂尖的20%員工并不能完全分享自己的經驗,末位的20%員工則受到了太多關注,中間60%的員工,如果被無意中傷,就會感到受挫和氣餒,因此我們要幫助他們做得更好。
[知識拓展]
百度HR管理秘密
01、招最好的人——什么是最好的人?
智商最高、成績最好?情商最高?都不是。
我們認為,最好的人有以下三點:
第一,跟百度崇尚的“簡單”文化匹配,這非常關鍵。
也是我們招人時考核的重點。當這個人跟公司的文化非常匹配,內部溝通成本、磨合成本就會大大降低。
第二,優秀的學習能力。
這對互聯網企業來說非常重要。企業每天面臨的市場環境、競爭對手格局都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企業使用一個人,用的不僅僅是他經驗上的優勢,更是他對未來新環境的快速認知、理解、和應對的能力。這樣,無論我們面臨的競爭對手是谷歌,還是騰訊、阿里,以及我們今天看到的嘀嘀打車,快的,還是美團、大眾點評等,我們都能夠快速地去應對。
第三,勝任本職工作和崗位要求。
我們曾經爭論過,到底是要招最好的人,還是招最合適的人?包括我們后面的職能團隊。最后我們認為,我們是要招最好的人。為什么呢?我們還是希望營造一個永遠不斷上進和自驅的組織。自驅的人,他愿意學習,而且能夠快速學習,不斷提升自我。
02、給最大的空間——百度最大的空間是技術
給最大的空間。這里所說的空間,不僅僅是舒適的辦理環境,自由上下班,更重要的是給他一種使命感、理想和技術平衡。任何一個企業,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百度的最大的空間,是最前沿的核心技術。很多新入職的員工,之所以選擇百度是因為百度是技術的天堂。很多人從騰訊加入到百度,對百度最大的感受和最大的欣賞點,也在這里。當公司選擇讓技術成為最核心的競爭力的時候,產品團隊和運營團隊必然會受到影響。
阿里擅長的是運營,騰訊擅長的是產品,百度擅長的是技術,這就是公司的基因。我們說給最大的空間,我們的空間是很大,某一類人會充分利用空間成長和發揮,另一類人就會受到限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03、看最后的結果
看最后的結果,百度是一個結果導向的公司,任何高績效公司都會追求結果導向,就是以結果來說話,不論資歷、年限等等,這件事情最終是不是做成了?在過去一兩年里,百度強調2+X模式的績效考核,以及人們口中的所謂的去KPI化。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就是希望真正做到,以對組織的貢獻和價值來衡量員工的產出。2015年初,有些百度員工拿到了高達50個月工資的年終獎,也有10-30個月的不等。但是如果你的結果不好,那么一定不會有獎金。
百度強調的是差異化的文化,以結果來說話。
我們也曾討論過,要不要給員工提供無息的房貸?這在百度討論過很多次,最后我們不再去討論。為什么呢?當你去做一個無息的房貸時,你本質上是希望給大家制造一個普惠的福利。普惠福利是講究平均性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去享受和擁有這種機會。而在百度,我們強調的是差異化,這和我們的文化是不一樣的。通過差異化的管理方式,人才會自驅,自動脫穎而出。
04、兩張內部名單:潛力股以及淘汰名單
2012年,360出臺了搜索之后,百度陸續出臺了幾項人才政策和機制,再次煥發百度的自驅和差異化。在過去,不同層級的人沒有晉升年限的限制。
現在,在一線員工,如果你在規定的年限內,晉升的層次沒有達到公司的要求,我們會自然的讓你OUT,要不就再給你一次轉崗的機會,如果第二次你沒有得到晉升,那就會被OUT。公司會有一個專門的淘汰的名單。
當然,公司也有一個潛力股計劃,如果你成長的非常快速,超過公司大多數人,你就會進入到潛力股名單。公司會給你最多的發展的資源、機會和空間,讓你能夠盡情地快速的奔跑。
05、績效:強制分布
強制分布在很多公司里都會去使用,百度也不例外。在2012年、2013年,百度面臨很大挑戰時,我們是怎么做的呢?加大強制分布的淘汰比例。不是為了保護人才就減免強制分布,而是加大強制分布的淘汰比例。如果說人才可以分為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五分的話,我們拉大了兩端的比例空間,擠縮了中間的空間。
原來百度中間的空間在70-80%,通過調整之后,中間的空間只有60%左右。我們鼓勵更優秀的人往前跑,不符合公司要求的自然就會被淘汰。每年,績效在最后一檔的人是要自動淘汰的;如果兩年之內,你都處于績效最后兩檔,那也是要被淘汰的。
百度通過績效不斷地去淘汰人。當然,如果你的績效,連續在第一檔和第二檔,我們會有專門的績優獎,授予一定的百度股票,激勵他更好的拼搏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