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師道
現在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歷史文化上有關“師道”的情形,使大家在觀念上,能夠“溫故而知新”,可以得到懲前毖后的準確方向。在我們的傳統歷史上,師道的尊嚴,自三代開始,就與“君”、“親”并行。所謂“作之君,作之親。”同時也便要“作之師”的。
自東周以后,有孔子的精神和人格的感召,“萬世師表”的典范,和“尊師重道”的觀念,便與“君道”分途而截然獨立。但與“親”道仍然是互相呼應。秦、漢以后的“傳經”和重視師承的風氣,雖然漸已趨向狹小而發生流弊,但這種優良傳統精神的存在,依然有其特殊的價值。
魏、晉南北朝之間,師道漸趨隳墮,但因新興佛教重視師承的作風,以及政治體制上確立了王者尊師的禮儀。“師道”為尊的精神,又走向一個新的境界。
到了中唐以后,韓愈寫了一篇《師說》與《原道》,為“尊師重道”和重視師儒的風氣,又添了一番新的景象。由于儒、佛兩家學風的影響,到了宋代,理學興起,撮取《禮記》和“叢林制度”的精神,新的“尊師重道”的面目,便從此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