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黑板報文字內容
拜年的歷史淵源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把它叫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有一年,年又來到村子,人們發現它怕紅色的東西和響聲。于是又一年,當年來之前,人們在門上貼紅紙,掛紅燈籠,年來了,人們用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往地上摔,發出響亮的聲音,終于,年被趕跑了。于是,后來人們都有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的習俗。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秦漢以來萬千的風首朝賀。自明清開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平輩間拱手致語。拜親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F代多行團拜,歲末郵寄賀年片和賀年信。
拜年講究
時間選擇
拜年,是中國傳統的民間風俗。每逢春節,通過拜年這一特殊交際方式,既表達相互間的祝賀與祝福,又有利于增進友誼和聯絡感情。但拜年很有講究:選擇合適的時間,乃拜年的第一要素。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小時,難免影響主人休息。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所以作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
禮品選擇
一、送給長輩的春節禮物引薦
1.如拄拐托桃的壽星,招財進寶的'求財燈,以供求拜的佛像等,赤色中國結,富有喜慶顏色的傳統裝飾品,不掉為傳統而又新奇的選擇。
2.孝敬錢,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或其他老一輩。
3.糖果、點心,春節的必備物品。生果、時令特產,恭喜春節的傳統食物。
4.現在很多中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方面的問題,送禮健康,春節送一款具有保健功效的非常合適,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健康生活意識越來越濃,加上人們社會中的禮尚往來的需要,送給父母、親朋好友、公司老板、老總、同事、客戶等,達到了送禮、陳列觀賞、健康身體的需要。
二、送給孩子的春節禮物引薦
1.孩子寵愛的玩具,飾有生肖圖像的精巧飾品,可依照今年度的生肖或孩子的生日生肖來購置。
2.動物型的兒童枕頭,或虎或兔,品種繁復,心愛而適用,會吸引孩子的目光。
3.爆仗、焰火等,孩子最喜歡的新年禮品,但是只適于村莊和未禁燃放鞭炮的城市。
4.壓歲錢,裝在大紅封套里,可寫上祝愿語。
三、送給愛人的春節禮物引薦
1.老婆心儀已久的鉆戒,請匠師把其名字及生辰年代刻上去,借此表達您的喜歡意并未隨歲月淡去。
2.健身卡,送給長工夫在辦公室任務的女伴侶或老婆,讓她在新年里變得更漂亮,更有生機。
3.手鏈,附有分歧顏色、分歧造型的玉片,很時髦,也很惹人喜歡。
4.玉器齊心鎖、戀人鏈等,戀人間的禮物合適在春節時相送。
5.高檔的名牌化裝品或美容券,是送給喜歡人別致的新年禮物,愿她保持年輕。
四、送給親友的春節禮物
1.以賀新年、慶吉利、添富有為內容的盆栽,再裝飾一些艷麗別致的緞帶、賀卡飾物等,增添歡欣吉利氛圍。
2.臺毯,可選購構圖真切、顏色艷麗的式樣。
3.裝飾畫,選擇與其家庭相配的畫作。
4.元宵燈,買燈作迷,以迷相送,是元宵佳節的傳統禮品。
5.鮮花,如蝴蝶蘭、郁金噴鼻、紅掌花等,顏色艷麗又可裝飾家居。
6.年畫、掛歷、臺歷,印制精巧,合適掛在家庭任何當地。
送禮物要得體
給長輩、教師、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鮮花,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近年已成為都市現代人浪漫溫馨的拜年方式。拜年禮物還應講究衛生。比如,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一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游”中難免會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該有益于對方強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引起誤解。
此外還應注意節儉。比如,自己動手制作一個精美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戀人、同事等,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
賀年片的演變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古代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鉆。拜年鉆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后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后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明清時曾叫做“寸褚”、“紅單”。
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致美觀的飾盒里送給親友,以示莊重。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很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
這段文字揭示了當時的一種社會心態。除了拜親友是由于實心實意,余則大打折扣。官場往來,出于應酬,講究點的人家,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寫“接福”二字,為放置“飛帖”之用。所謂望門投剌(送名片),有點像現今街上奉送小廣告似的,順手給一份,不問是否交往,與其說“心到神知”,不如說“有一搭無一搭”,所以就休怪看門人“卻人不納”、“閉門不納”了。最辛苦的要算那些跑官的人了,雖說按理應向父母先拜年,為仕途計,得往后靠,先給有職有權的“大人”磕頭要緊。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郵件拜年,電話拜年和視頻拜年等。
【新年黑板報文字內容】相關文章:
迎新年黑板報文字內容11-29
新年黑板報文字11-27
班級新年黑板報內容11-27
元宵節黑板報文字內容11-29
元宵節黑板報文字內容11-28
新學期黑板報文字內容12-03
小學生黑板報文字內容08-08
2017元旦黑板報文字內容01-04
2016新年黑板報的內容11-30
初中新年黑板報內容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