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兒童語言的觀察日記
你是否注意過兒童語言的發展變化呢?這里yjbys小編整理了一位細心的媽媽寫了觀察自己女兒語言的日記,歡迎閱讀。
“兒童語言的觀察日記”。題目中的“兒童語言”,是指我女兒(1990年1月25日生,下面簡稱S)降生以后的一段時間(主要到十八個月)中的語言能力的發展,而“觀察日記”,是本人對女兒這段時間里的重要語言現象所寫的觀察日記,并以此為材料,試圖說明語言發生的背景和上古漢語中的一些問題。
(一) 問題的起因
在80年代后期,我開始思考古代漢語中每個詞的詞義譜系(每個詞的本義是什么以及諸多引申義在詞義發展鏈的具體位置的問題),同時對漢語言譜系(原始階段中音義結合的特點,同源詞問題)進行研究,這樣很自然地就涉及到了原始漢語是怎樣一步步產生的問題。
要回答原始漢語是怎樣一步步產生的以及有哪些主要特征的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考慮:
(1)從目前尚存的動物,尤其是哺乳動物那里觀察人類誕生以前的動物發音情況,因為我們的原始人類語言正是從那些十分有限的發音能力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2)現代嬰兒自從降臨人世到接受母語的這段日子里,其語言能力的發展過程正是人類早期十分漫長的語言進化史在時間上的濃縮。對嬰兒出生以后語言發展過程的跟蹤觀察,可以幫助揭示人類早期和原始漢語的一些重要現象。
(3)漢語言原始層次中的兒童期語言現象,還以各種方式殘存在上古漢語文獻和方言中。
(二)對女兒S“語言-行為-夢”的觀察
機會來了。女兒S出生了。
從S出生以后,我做了下面的一些工作:
(1)觀察S從0歲到3歲半的兒童語言,其中0歲到1歲半的語言主要是語言的自發現象,和語言發生學相關,而1歲半以后則更多地是母語習得中的問題,如思維記憶、語言策略、母語不規則處的誤用等。
(2)在S 4歲5個月的時候,讓她模仿甲骨文,對她進行了有關筆順的實驗。這一實驗的目的,在于觀察S右手書寫、視覺心理和對構形整體的形式意義的理解和分析的過程中諸因素所導致的書寫次序即筆順問題。
(3)在S 5歲的時候,讓她復述她自己做的夢。目的之一是讓S自由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想,同時又可以收集像S這樣的年齡段的口語材料。我記錄了S 6歲到8歲時復述的夢,通過對S的夢的分析,觸及了人的心理底層和精神本源的問題。
(三)女兒S從0歲到1歲半的兒童語言
下面,我跟大家主要談一下對女兒S從0歲到1歲半這段時間里的語言現象的觀察和研究。
(1)出生時:哭聲
S以哭聲脫離母體來到人間,這哭聲無疑是恐懼不安的心理反映。人生第一聲一一哭聲,宣告了人的語言的開始。它是音義結合體,后來在文字上也有所表現。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說:“呱,小兒啼聲。從口,瓜聲。”至今還有“呱呱墜地”的說法。S的哭聲,即人的最初語音的韻母為a,聲母為喉擦音,這是由人類發音器官的生理狀況所決定的。
(2)2個月7天:逗引后的笑聲
S此時被逗引后發出“呃呃”的笑聲!墩f文解字》中說:“咳,小兒笑也。從口,亥聲。孩,古文咳,從子。”“咳、孩”為同源分化字。S的笑聲在聲母上大致為喉╱舌根部位,而且張口度不大。“咳”字的命名理據當為嬰兒最初笑聲的記錄。
(3)2個月10天:模仿o
這是S第一次模仿大人發音。發圓唇元音o,對于這一年齡段的嬰兒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S的語音模仿能力,是人類生理-語言水平進化的體現。
(4)3個月:笑時有聲
S在2個多月時經逗引后發出的笑聲是刺激后的反應,具有被動的性質。而S 3個月時的笑,已不僅僅是面部上的表情,而且還伴隨著笑的聲音。從語言發生的角度來看,哭聲比笑聲出現得早。嬰兒的哭聲和笑聲構成了“不安——歡愉”情緒的兩極對立,而在兩極對立的中間過渡帶則呈現出相對的平靜情緒。平靜則無聲,平靜則無言。早期語言的特征是強烈情緒的外化。
(5)7個月8天:要吃母奶的哭喊聲“m——ma——”
S餓了要吃母奶而發出哭喊聲“m——ma——”,由于情緒激烈,緊閉的雙唇音在音長上有一定的延續,所以先有“m——”的一段鼻音,然后打開雙唇,發出“ma——”。“m——ma——”的哭喊聲是嬰兒餓了以后要吃母奶的欲望表現。從嬰兒餓了發出“m——ma——”的哭喊聲到母親乳汁的滿足的過程,經過不斷的重復后,即隨著嬰兒“m——ma——”哭喊聲母親出現以后,“m——ma——”不再是單純的表示情感意義的聲音,其語義指向了這一語言環境中的安慰者母親。
(6)7個月23天:baba
“父親”義的“baba”聲晚于“母親”義的“mama”聲,從文化角度看,是由于嬰兒和母親的關系更為直接;從發音器官看,發雙唇鼻音m比雙唇音b更符合發音的自然狀態。而從發生學角度看,“父親”義用“baba”聲表達,正是由“母親”義的“mama”聲通過“語義-語音”的對立原則實現的,即嬰兒認識了母親和父親的區別后,運用m∶b的語音對立來分別稱呼。這里,我們看到了發音部位相同的聲母在相關事物的命名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語義親屬關系。
(7)12個月28天:拒絕吃時的“ma——”
大人要S按照大人的意圖完成某件事時,S如果不愿意做,拒絕做,都發出“ma——”聲表示否定義。“ma——”的這種情緒的宣泄,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不”。
古代漢語中的否定副詞,其上古音按聲母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明母“m”,另一類是幫母“p”。“m”類如:“無、勿、毋、未”等,“p”類如“不、弗、非”等。不難看出,古代漢語中表示否定義諸詞的語音,正是原始人早期表達否定義的聲音的記錄,S“ma——”的聲義結合特點即為印證。也就是說,先有“m”類否定詞,而“p”類則是“m”類的語音演變的結果。
(8)14個月:喝水
S此時已會說出兩個不同音節的音,如“喝水”。S發出音節個數,即構成句子所含的音節個數的順序為:(a)單音節階段;(b)因情緒激烈,聲母時長相對增加,如“m——ma——”;(c)同音節重疊,如“mama”;(d)S從大人(主要是母親)那里已經聽懂了一些更長的完整句子,此時S會說出聽到過的“喝水”這兩個不同音節的音,并用來表達自己的要求,表明大腦的語言記憶能力的提高。另外,“喝水”的潛主語當然是“我”,這種SVO的句型是接受了母語中的基本詞序而產生的。
(9)15個月5天:OV語序的“奶喝”
S在表達動賓語義關系時,常用OV語序,如“奶喝”。S表達動賓關系時用VO語序,是從母語模仿而來的,如之前14個月時說的“喝水”。而OV語序的發生則是自發的,是S自己語言表達能力以先是名詞后是動詞的時序而增長在語序上的反映。S自發地產生OV語序這一語言現象,可以幫助我們重構原始漢語的語序為SOV型。
在甲骨文卜辭中,我們看到的是SVO型已占主導地位,即原始SOV已向SVO轉型的情況,但是仍能看到某些早期SOV語序有條件存在的痕跡。
如SOV型的肯定句:
“貞:王惟北羌伐。”(《甲骨文合集》6627)
又如SOV型的否定句:
“貞:帝不我暵。”(《甲骨文合集》10173正)
一般認為古代漢語中SOV語序是賓語前置,這是以SVO型為原始形態而產生的誤解。
(10)15個月19天:起首音“a”
S此時說名詞或動詞時,前面加上“a”聲,如“a+koko”(koko為擬聲詞,指雞)、“a+坐坐”。
“a”是發音器官中最自然的聲音,因而“a”是嬰兒最初階段出現的語音。嬰兒自言自語時也以a元音為主。在接受了母語中的詞后,由于“a”音節在嬰兒發音史上是最早出現的,所以S在使用已學會的其它詞時,因受發音條件反射的慣性作用的支配,首先便不自覺地張口發出“a”,然后再說出所要表達的詞,不管這個詞是名詞還是動詞,這樣就成為“a+koko”、“a+坐坐“。
名詞或動詞有前綴“a”的早期語言現象,在上古漢語中有不少殘留痕跡。在稱謂方面,南方方言仍保留“阿爹、阿媽、阿爺、阿婆”等說法!对娊洝分械那熬Y“有”,如《邶風·泉水》“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是在動詞前加上前綴。由于“有”的上古音為匣母之部,所以“有”可以看作是原始“a”音的變體形式。
(11)18個月:用力發出的感嘆聲
S在兩個月前為了打開某物,用力而發出感嘆聲ge,F在凡是要打開某物,如餅干袋、瓶蓋以至櫥門,都發此聲。
S因為用力而發出感嘆聲,其行為目的是明確的,類似的語義環境多次重復后,這樣ge聲和“開”義之間便建立起一種聲義關系。
(12)18個月3天:不會模仿齒音s
S在學說數字的過程中,對數字“一二三四五至十”,不會模仿其中的“三”和“四”,因為“三”和“四”的聲母都是齒音s。
嬰兒的牙齒是慢慢長齊的,在沒長牙齒以前,當然不會發齒音。從S的聲母發展序列中,可以看到首先有喉(牙)音,次有唇音,次有舌音,最后才有齒音,同時也說明了上古漢語聲母系統中傳統的唇、舌、齒、牙、喉的“五音”,從發生學角度而言,它們并不在同一時間起點上。
(13)18個月5天:用已學會的詞語表達類似物
S在此時之前已學會說“魚”。學會了說“魚”這個詞以后,看到類似在水里游的東西,如“蝦”,S也把它叫做“魚”。
S用已掌握的詞去命名類似物,反映了S對不同事物之間某種相同屬性的直觀認識。由此可見,原始人在命名新事物的時候,也會使用已有的詞來命名類似物的手段,即具有相同屬性的類似物可用同一詞語表達。這樣,從語音相同的同源詞的產生過程中,可以加深對漢語言同源詞的認識。
【兒童語言的觀察日記】相關文章:
《觀察兒童》兒童行為觀察記錄指南06-08
觀察細菌-觀察日記08-08
觀察日記10-07
觀察日記01-22
觀察的日記10-03
觀察的日記01-15
最新觀察蠶寶寶的觀察日記10-14
觀察蝸牛的觀察日記5篇10-26
觀察豆芽變化的觀察日記范文04-29
觀察日記評語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