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明節青團子由來
青團是江南地區一帶的傳統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青團子由來,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節青團子由來1
清明節吃青團的來歷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并未善罷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后,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么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只只米團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后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清明節的簡介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清明節的由來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是清明節的由來。
青團子做法
原料:艾草200克;糯米粉300克;大米粉80克;豆沙餡400克;熱水200ml+120ml;白糖20克;食用油30克;
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
做法和步驟
1、稱量面團部分的材料,艾草摘去老葉清理后的,稱量200g,洗凈瀝干。鍋中水煮開,水中加一點點小蘇打(也可不加),把艾草放入焯水。
2、焯好水的艾草立刻撈出,用冷水沖涼后擠干水份。焯過水的艾草加200ml熱水,放入攪拌機中攪打成細膩的艾草糊。
3、把糯米粉、大米粉、白糖放入大盆中混合,倒入艾草糊,攪拌一下。慢慢倒入熱水,邊倒邊用筷子攪拌,直到面糊呈比較厚,但不感覺干的狀態(這個步驟我用了120ml熱水)。
4、接著倒入30克食用油,用筷子攪拌均勻。鍋中放足量水,把攪拌好的面糊擱在蒸架上,開火,蓋上蓋子,保持中大火。
5、鍋中水煮開后開始計時,五分鐘后打開蓋子,用筷子攪拌面糊一次,繼續蓋上蓋子蒸。再五分鐘后,重復步驟9,攪拌面糊一次,每蒸五分鐘攪拌一次,至少兩次。
6、面糊蒸20分鐘后的狀態,已經全部熟了,顏色都變成均勻的深綠色。關火,取出放涼。面糊放涼到手可以承受的溫度,取一張保鮮膜,挖一勺面團(約40g)放在保鮮膜中間,手蘸涼開水把面團按扁。
7、取20克豆沙餡,搓圓放在面團中間。拎起保鮮膜四個角,收攏,包成團子樣,把保鮮膜卷緊,收口朝下放置。全部包好,一共20個。
小貼士:
1、艾草焯水的時候加點小蘇打(我加了大約2g),可以讓顏色更綠。家里如果沒有,也可以不加。
2、面團中所用熱水的量只供參考,具體視面糊的狀態而定,記得不要把面糊弄的太稀。
3、蒸好的面團比較粘,解決辦法是:用手蘸涼水再接觸面團,就不會粘手了。
4、糯米食品,不容易消化,一次適量,千萬別多吃。
5、健康手工制作,無添加,室溫存放,盡早吃完。
清明節青團子由來2
一、什么是青團
青團又叫清明團子,至今已經流傳2000多年,是傳統節日清明節前后的一種特色的美食,也是南方很多地方必備的節令食物。青團由艾草、糯米、豆沙三者相輔而成,因色油綠似翡、軟滑清香,口感糯韌綿潤、肥而不腴而人們的喜愛。
二、青團的來歷
來歷一:
相傳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割肉奉君”,把清明節的前一天定為寒食節,這一天家家戶戶不能生火做飯,也不能炊煙烹食,只能吃冷食。辛勞聰慧的人民,就地取材,研究制作出了青團,他們紛紛事先將做好的青團準備好,等寒食節當天拿出來食用,這既沒有違反規定,又能補充一天的能量,而且特別環饑餓。然后各地傳開紛紛吃起了青團,后來寒食跟清明節連在一起,吃青團也就成了清明節的一項習俗了。
來歷二:
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于國中”的法規,百姓們必須“”熄炊處之,寒食三日”,人們必須寒食節來之前就要將食物準備充裕,供寒食節食而充饑。青團也就這個時候應運而生,它是以青艾(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可以保存3-5天,完全可以滿足人們祭祀和不炊而食的需求。
來歷三:
清明節吃青團,還有一個傳說,有一年的清明節,清兵為了抓住太平天國李秀成的大將——陳太平,于是開始大力搜捕。江蘇有位農民為了幫助陳太平,將他打扮成農民模樣,入田勞作,蒙混過關,后來用艾草加糯米粉做成又香又糯的青團,陳太平吃了青團之后順利逃回大本營。后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于是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就流傳開了。
雖然青團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但是最近幾年青團也成為網紅食品再次出現在大眾眼前。它從寒食到祭品再到時令佳品的轉變,不僅僅是對傳統習俗的賡續,更是人們對春日生機勃勃的無限展望。青團這兩千多年的歷史歲月,是華夏兒女的智慧結晶,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承,這些傳統習俗也由一代代人重復了兩千多回,舌尖的記憶也再流轉輪回。
三、青團的做法
清明時節雨紛紛,艾草青團香噴噴,沒有青團的春天是不完整的。那么青團怎么制作呢?
步驟1:碗中倒入糯米粉和粘米粉,邊倒入開水邊用筷子攪拌均勻。不同的面粉,吸水性也不一樣,最好緩慢加水觀察性狀。
步驟2:把面絮倒出到揉面墊上,揉成光滑的面團。也可以在揉面墊上撒點面粉,可以防粘。
步驟3:揉好的面團放入碗中,冷水上蒸鍋,大火蒸15分鐘。
步驟4:熱鍋水開倒入艾葉,大火焯水3分鐘。撈出,切成小段。倒入濕磨杯中,加入10克清水,攪打成泥。
步驟5:攪打好的艾草泥,過篩取重30克。過篩后,做出來的青團口感會更加細膩。
步驟6:取出蒸熟的面團,倒入菠菜泥,揉捏均勻。
步驟7:揉好的面團分成一個15克左右的小劑子,紅豆沙分成10克一個的餡料,取一個小劑子,用手搓圓后壓扁,放入紅豆沙,慢慢收口,搓圓稍稍壓扁。
步驟8:因為食材都是熟的,做好就可以直接開吃啦
【清明節青團子由來】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由來04-03
清明節的由來09-12
清明節由來03-25
清明節的由來04-03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03-26
清明節的由來及含義09-16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05-04
清明節由來的作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