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簡單的三月三手抄報資料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手抄報吧,借助手抄報可以培養我們動手、動腦的習慣。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手抄報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簡單的三月三手抄報資料,歡迎閱讀與收藏。
廣西壯族三月三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狀鄉有個叫韋達桂的人,在一個土皇帝手下當臣相。達桂年紀不大,但學識淵博,才能過人,而且,十分關心壯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給他的俸祿,他都拿回鄉分給百姓,自己兩袖清風,一無所有。有一年,狀鄉大旱,鄉親們求達桂向土皇帝奏明免皇糧,達桂跪奏道:"狀鄉百姓顆粒無收,吾伴千歲前往視察。"達桂伴駕來到狀鄉,只見田土龜裂,禾穗枯焦,一群群面黃肌瘦的百姓跪在山道上告苦。達桂跪下說:"千歲親見,萬望免糧。"土皇帝無奈只可免去狀鄉皇糧。打那以后,他對達桂恨之入骨,可是鑒于達桂的聲望,又找不出什么岔子把他除了,因此施出毒計,陰謀陷害達桂。
一天,他把達桂喚道跟前:"達桂,你向來很能干,現在想叫你給我辦件事"達桂聽了,就知道土皇帝不懷好意,但他還是從容地說:"請千歲道來。"土皇帝半瞇著眼說:"我正在建一座樓閣,缺少瓦片,聽說狀人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經久耐用,我要你在兩個月以內給我弄900張狀人皮當瓦片用,到時重重有賞,如果完不成,定要從嚴懲罰。"達桂輕松的答道:"到時就請千歲親自到城門下點貨驗收吧。"
一個月過去,達桂沒有動靜,五十九天過去了,達桂依然沒有動靜。限期到了,達桂才召集900個壯家大漢,每人帶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胡椒面,來到皇城腳下,架鍋煮糯米飯,煮辣椒菜湯,一個個脫掉上衣,光著膀子,坐在城門下飲酒,喝辣椒湯,吃糯米飯。正當個個酒足飯飽,滿頭大汗淋漓的時候,土皇帝坐著八抬大轎趕到了。達桂連忙上前施禮道:"貨物已經給千歲送來了,可是這幫賤骨頭張張皮都是漏水的,能用嗎?"土皇帝下轎一看,一個個黑里透紅的皮膚上都是濕漉漉的,象是從水里撈出來的一樣,臭氣撲鼻。土皇帝用手捂著鼻子,皺著眉頭,后退幾步道:"又漏水又臭,不能用,不能用。"說完,調轉轎子回宮殿去了。
一計未成,又生二計?斓角迕鞴澚,土皇帝又把達桂換到跟前,裝著十分誠懇的樣子:"達桂,你向來很聰明,現在我有一件事非要你去干。"達桂一聽,就知道土皇帝又懷惡意,但達桂好不畏懼地說:"請皇上明說。"土皇帝瞇著眼睛說:"清明節我需要一個象宮殿后面那座大山一樣重的豬頭來祭祖,你給我在一個月內弄來,到時重重有賞,過期誤了大事要從嚴懲罰。"達桂十分輕松地笑道:"好辦,好辦。"
二十天過去,達桂沒有動靜,三十天過去,達桂依然沒有一點動靜。限期過了,土皇帝派兵來抓達桂,達桂扛著一桿大秤和兵差一道去見土皇帝:"皇上大人,壯家比山頭還要大的豬頭多得很,就是不知道宮殿后面的大山有多重,請皇上用這桿秤去稱一稱,我好回去把豬頭抬來。""這......"土皇帝啞口無言了。
土皇帝見達桂聰明過人,留在宮殿里是禍根,非得除掉他,因此有想出一條毒計。一天,他把達桂叫到跟前:"達桂,你向來聰明能干,再過一個月就是皇后坐月了,聽說壯家的公雞蛋很有營養,你給我在二十天內弄490個公雞蛋來,到時重重有賞。"達桂滿口答應。 限期到了之后,土皇帝派兵去抓達桂,達桂連忙施禮道:"非常對不起,我扶起正在坐月子,按照壯家的規矩,我得照料七七四十九天以后才能出門,到時我會給皇上送去公雞蛋的。"兵差大喝一聲:"天下男子怎么會生孩子?""男人不生小孩,公雞怎么生蛋?"兵差無言以對。只好回去報告皇上,皇上大怒,下令捉拿達桂。
壯家百姓聞訊立刻送達桂到山上的楓樹林藏了起來;时仙剿阉鳎刂匕鼑,只見山林里有剩下的糯米飯,就是不見人,皇上下令放火燒山,這天正好是三月初三;时吆,鄉親們上山在一棵合抱不過來的楓樹洞里找到了達桂的尸體,大家含著眼淚把他埋葬了。男女老少在墳前放聲痛哭?扪!哭呀!淚水灑在墳上,墳上頓時長出了一棵棵嫩綠的小楓樹,一叢叢翠蘭的紅蘭草。為了紀念達桂,鄉親們又在墓旁邊建造了廟宇,名曰:"達桂堂"。因為達桂生前喜歡喝酒,吃糯米飯,用喝酒、吃糯米飯的方法戰勝了皇帝,后來又因為拿不出公雞蛋而被害,所以,到了三月初三這一天,狀鄉家家戶戶都拿著米酒、糯米飯和熟雞蛋到達達桂墓前祭奠。正當人們陷入哀思時,天空突然雷聲大作,從廟堂 里沖出一條五色大蛇,這條大蛇向鄉親們點了點頭,就直奔宮殿把皇帝給咬死了。
從那時起,桂西一帶壯族人家為了紀念達桂,年年到三月初三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搭起大棚,因為傳說在外喪生的亡靈不能進家,因此人們只好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糯米飯等祭品供祭達桂的亡靈,在布棚周圍唱起贊美和感謝達桂的壯歡。一代傳一代,就形成了現在趕三月三歌迂的習俗。
有關三月三的詩詞——麗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
后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壯族三月三的由來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關于它的來歷,民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經常唱山歌來表達愛意。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兩人不能結為夫妻,于是他們雙雙殉情。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傳說最廣是關于劉三姐的:壯族歌仙“劉三姐”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這些傳說現已難于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边@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
宋元以后,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并出現了拋繡球的游戲。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后,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到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圩活動的就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壯族對歌的場所叫歌坪,壯語“歡龍洞”。意思是到田間唱,也叫“歡窩敢”,即到巖洞外唱歌。屆期,人們用楓樹葉、黃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飯,以祭奠劉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說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樣興旺茁壯。
壯族歌墟,是壯族傳統文化的結晶,它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關于它的來歷,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以“賽歌擇婿”的故事流傳最廣。傳說在很久以前,一位壯族歌師的女兒,品貌端序、美麗,歌聲婉轉清脆。歌師一心想為女兒選一個歌才、人品都出眾的青年做女婿。消息傳開,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來賽歌,負者自然離去,歌才最好的一個小伙子留下來與歌師的女兒成了親,他們的結合被傳為佳話。從此,男女青年借歌傳情擇偶。就形成了歌墟。
壯族三月三習俗
1、包五色糯米板
節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農歷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墻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2、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3、祭祀祖先
擺祭壇做法事
在祖神廟里擺祭壇, 供豬、牛、羊三牲和彩色糯米飯,請師公班和道公班來做法事,祭祀祖神“婭浦”,祭壇四周高掛各村寨送來的幡旗。師公在祭祀前,首先設神壇或靈堂,點燃香燭,儀式開始,主持祭祀的師公身穿法袍,頭戴法帽,扎法帶,執法器(牙笏和鎮壇木),在念咒唱經過程中,邊唱邊舞,開壇請神。儀式中間,有兩童子分別戴紅、黑兩種木面具,持二環杖(即趕鬼棍)穿插表演雙人棍舞,雙人綢帶舞,接著童子與其他師公共同表演,以祈五谷豐登。最后,全體師公與童子各持樂器(鼓、鑼、鈸、镲)和法器(杖、牙笏、鎮壇木),由主持師公領頭以排隊一字形(少則八、九人、多則十幾人),邊打樂器邊舞蹈,變化多端,節奏從平緩到急速,從穩步行走到轉身跳躍,壯語稱之為“踩罡”或叫“踩燈”(有踩十二燈、三十六燈、七十二燈等),每次跳踩罡時, 都以隊形顯示出“!暗摗薄皦邸弊謭D樣。
抬祖神“婭浦”巡游
用彩轎拾出“婭浦”,吹奏八音,師公扮“駱垌”(即戴儺面的鳥神和蛇神)跳舞開路,巡游各村寨,驅邪祈福。駱垌舞是師公舞的一種,以打擊樂為伴奏,表演時常常先歌后舞,舞時不歌,鼓舞相隨,行舞定向則以東、西、南、北、中,再就是半蹲勾腳跨腿轉體、點步、矮步、蹲揣為主要舞姿,表現祭祀、行軍、出征、點兵、打仗、籌糧、存糧、養兵、招魂、驅邪趕鬼、喜慶、安民等內容。表達了駱越后人對駱越古國、對“婭浦”的尊敬和懷念。
放河燈
晚上在廖江里放河燈,河燈從小陸圩一直擺放到羅波圩。
演大戲
由還愿的主家出錢請戲班唱戲,一般連唱三晚,如還愿的主家多時可連唱十晚,唱戲時抬祖神“婭浦”的彩轎“唱戲”。
4、對歌擇偶
對歌擇偶習俗是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也是壯族婚姻文化的歷史縮影。
對歌擇偶習俗分為四個階段:相見對唱“初戀歌”,唱到愛慕時轉為“贈禮歌”,之后再唱“別情歌”,分手時唱“約會歌”。
“初戀歌”有六個進程:
1.游歌(又稱沿路歌),為引起對方注意而即興唱的一些與趕歌圩有關的山歌。
2.見面歌(初會歌),一般是互相問候,互通姓名、住地,并互相謙恭贊許。
3.求歌,即請求與對方正式對歌。
4.和歌(又稱接歌),被邀請的一方,與“求歌”者唱答。
5.盤歌,即一般的對歌,雙方互相盤問唱答,考察對方的聰明才智,以增進相互了解和初結情誼。
6.相交歌(又稱甜歌),這是男女之間彼此傾心、相互愛慕,為抒發情懷、披露心聲而唱的甜蜜之歌,是雙方交結情誼的一種標志,有初交歌、深交歌之分。
“贈禮歌"(又稱信歌、定情歌、贈物歌),是男女互贈信物,以表示確定關系、結締姻緣所唱的歌,此時便是定情階段。戀人在定情之后或會情之時,常以各種“思歌”(念情歌、相思歌)抒發思念的情懷,訴說相思衷腸。
“離別歌”(又稱別情歌、相送歌),是對歌將結束時,男女雙方難分難舍而對唱的歌,情人唱“別情歌”更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約會歌”,是戀人叮囑,下次歌圩再見面的歌,雖然別情難舍,但有一番叮囑在心懷,仍是充滿著期待的。
歷史淵源
從史書記載的壯族三月三來源于對北方大帝真武神的祭祀,壯族三月三是對中國古代“上巳節”的傳承,F“三月三”節日在中原地區逐漸衰落了,而壯族人民在歷史中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滲透在壯族三月三節日中,使壯族三月三在民族文化中延續傳承。
中國古代就有“三月三,上巳節”的記載。唐代時期,杜甫在《麗人行》詩中描繪唐朝的風俗寫照:“三月三天氣新,長安水邊多游人!彼沃畣栐凇豆鹬萑氯铡访鑼懥私窆鹆忠粠氯陂g的場面:“始安繁華舊風俗,帳飲傾城沸江曲”。
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記載:“交阯俗,上巳日,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駞。男女目成,則女受駞而男婚已定。”飛駞(今繡球),是壯族人公共聚會活動中娛樂傳情之常用器物。
明代鄺露所撰《赤雅》“浪花歌”記載:“峒女于春秋時,布花果笙簫于名山,五絲刺同心結,百紐鴛鴦囊。選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隊。余則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為樂,男亦三五群,歌而赴之,相得則唱和競日,解衣結帶,相贈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節,三月之歌,曰浪花歌!
清代陸次云《峒溪纖志》“浪花歌”條記載:“溪峒男女,相歌于正月朔、三月三、八月十五。而三月謂之浪花歌,尤無禁忌!鼻宕f豐華撰《廖江竹枝詞》里記載:“春風釀暖雨初過,青滿平疇綠滿坡,試向黃林林外望,三三佳日好花多。胙頒真武喜分將,食罷青精糯米香,忽漫歌聲風外起,家家兒女靚新妝!泵枥L了今南寧市武鳴區羅波鎮一帶人們的壯族三月三,共同祭祀、食烏米飯、聚會交友、以歌為媒的場景。清代詩人沈自修在《粵西記俗》里記載:“武緣之俗,三月三日,各以烏米飯(即“青精糯飯”俗稱“無色飯”)祀真武。”真武,即玄武,水神名,道教所信奉的神祗之一,即道教神譜中腳踏龜蛇的北方大帝,因北方屬水,所以真武帝也被當作水神。
武鳴區廖江沿岸是舊時壯族三月三的節日場地,當地人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群眾便匯集此地過節。清光緒年間黃君鉅編成的《武緣縣圖經》記載:“答歌之習,武緣(今武鳴區)仙湖,廖江二處有之,每年三月初一日到初十日,沿江上下,數里之內,士女如云!钡跉v史上禁歌的現象屢有發生!段渚壙h圖經》曾記載,清道光年間,思恩知府李彥章喻令禁歌。當時的禁歌碑就立在歌圩的中心(今武鳴縣馬頭鎮小陸村)。民國年間,縣府也曾下令禁歌,但歌圩仍盛行如故。
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定為壯族的傳統節日。武鳴區的壯族三月三節日場地逐漸向武鳴區城市轉移。
文化特征
壯族三月三具有歷史性、傳承性、群眾性、廣泛性、豐富性、系統性、包容性以及創新性等特征。武鳴區壯族三月三是壯族一種傳統的文化形態,在一定的政治、經濟、地緣、宗教、審美等諸因素和條件,所形成的文化現象(包括婚姻文化)下,成為連接這一人們共同體的一種精神紐帶。壯族三月三體現了壯族人民的信仰觀念、文化心理、審美理念和生活追求,從各個方面反映了壯族的傳統文化特征和歷史生活風貌。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武鳴區壯族三月三歌圩作為壯民族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具有壯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民族性、歷史性和民間性,是反映武鳴區境內壯鄉人民的風土人情、民智民風、婚嫁習俗的文化載體,是壯鄉人民追溯歷史、回味過去、維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武鳴區壯族三月三歌圩承載著壯族先民民俗文化信息,宣傳壯族文化底蘊,一定程度上具有傳承民族性格,宣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情感,加強民族團結,維持社會和諧發展的文化遺存價值。
傳承狀況
。ㄒ唬└枸孜幕忌姝h境日趨消失
歌圩文化是農耕文明時代的產物,是勞動人民長期辛苦勞作的智慧結晶。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武鳴區被納入了南寧市的管轄范圍。雖給武鳴區帶來經濟發展機會,但是武鳴區的歌圩文化卻逐漸失去了其本身的地位,原始的歌圩環境逐漸變為城市的一部分,使得歌圩文化在城市化進程中顯得格格不入。
。ǘ└枸孜幕瘋鞒蟹绞饺諠u低微
壯族歌圩主要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內,以特定主題活動方式,約定俗稱,時代相傳的一種社會活動。因此壯族民歌主要依靠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幾乎沒有文字記載。在武鳴區內,民歌的傳承方式以傳統的家庭、師徒、集體傳承為主。單純的口口相傳、世代傳授的文化傳承方式顯然不足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由于歌圩文化傳承方式的日漸低微,壯族歌圩文化沒有得到足夠大的普及和推廣,仍舊徘徊在小范圍內。
。ㄈ 歌圩文化區域缺乏自我調整
歌圩文化區域有其特定的歌圩文化內涵,但由于很多文化區域缺乏對本地區民俗文化的了解,將本地區引入不正確的發展道路,缺乏適機地調整而錯失了發展本地區歌圩文化的機會。缺乏自我調整的區域文化也是歌圩文化傳承困境的原因之一。
傳承人物
盧超元,男,1948年10月出生,南寧市武鳴區羅波鎮布凌村人,壯族三月三中的歌師、儀式專家和活動組織者。1985年代表南寧市參加貴州省布依族“六月六”歌節,曾獲得“廣西民間歌手”“廣西民間歌王”的稱號,2001年獲得廣西歌師獎。2009年6月評選為第二批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三月三歌圩”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5月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三月三(壯族三月三)代表性傳承人。
李超元,男,壯族,1948年10月出生,廣西南寧市武鳴區羅波鎮布凌村人。2009年被命名為第二批自治區級項目“壯族三月三”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民間傳說
壯族三月三與神話意識有著密切的關系。武鳴區民間傳說中,駱越祖神“婭浦”曾豢養過一條叫“特掘”的禿尾蛇,這條蛇后來變成珠江的守護神禿尾龍神。傳說“婭浦”在農歷三月初三逝世,后來禿尾龍把她葬在大明山上,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禿尾龍都要回到大明山為“婭浦”掃墓,所以駱越后裔都在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為“婭浦”舉行祭祀典禮并祭掃各家的祖墳,F武鳴區壯族三月三時歌圩開臺歌都是先唱龍母的故事。現武鳴地區流行一句俗語:“三月三,龍拜山”。
上巳節起源
陽春三月,萬物復蘇。農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sì)節”。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收錄在漢初的文獻里,《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后,上巳節的節期改為農歷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農歷三月三正值暮春,春天的特點就是“生發”,所以這時的民俗也都是提倡人們多活動,熱愛生命。
三月三(上巳節)的歷史十分悠久,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古時以農歷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后來,上巳節的日期固定為三月初三,后代便沿襲下來。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漢族為上巳節。三月初三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在我國北方中原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
上巳節典故
關于三月三(上巳節)的由來,一說法是,上巳節起源于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用蘭湯以驅除邪氣。蘭草被用作靈物,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吨芏Y》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敝袊赜蜻|闊,南北緯度相差幾十度,上巳時雖有的地區還很寒冷,但有的地區已很暖和了。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于水邊,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
遠古時期的農歷三月三,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高禖是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因供于郊外,又稱“郊禖”!岸C”通“媒”,有牽線搭橋、成人之美的意思,因此上巳節又是求偶節、求育節。所以上巳節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情人節。由此衍生出來的祭祀高禖、釁浴祓禊、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著名的民俗活動。
因為上巳節的主題是“祓禊”,所以古人通常在春天就要去水邊去沐浴。為何要沐。裤逶∈乔鍧。“祓禊”,它不是在室內洗浴的個人行為,而是一種具有儀式性的集體行為,跟“春”的生命力與“水”的生命力相疊加,在洗濯污垢、消除不祥之外,更是表達了追求生命的意義。
先秦時,上巳節已是懷春女孩尋覓真愛的日子,亦可被視為古代“情人節”!吨芏Y·地官》“媒氏”條稱:“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睕]有嫁妝、不合禮儀的男女也允許結合相約。
節日別稱
1、女兒節
三月三又叫女兒節,也叫“桃花節”,是一種古代漢族少女的成人禮,一般在這個日子舉行成人禮“笄禮”。女兒們“上巳春嬉”,臨水而行,在水邊游玩采蘭,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驅除邪氣。而且女子春天最愛在水邊游玩。
與日本女兒節的區別,日本女兒節也在三月三,又叫“雛祭”。因為舊歷3月3日是桃花盛開的時節,因此又有“桃花節”的叫法,是中國隋唐時期傳入日本的,但是不一樣的是,日本給幼年的小女孩也過節,主要針對幾歲的小女孩,中國則更側重未出閣的妙齡少女,這天,大人開始裝扮家中的小女孩,皆盛裝打扮,由媽媽領著互相串門,頭戴石榴花避邪求福。
2、中國的情人節
這是中國的情人節,記載于《詩經》中,比西方情人節早了1000年。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節在各代延傳開來。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更將其搖曳綺麗之風情烘至高處。自宋以后,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三月三情人節風俗在中國文化中漸漸衰微。三月三里浪漫的情愛、美好的愿景,以及曲水流觴的雅趣,至今蕩然無存。
上巳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就是男女相會,即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情人節”。《詩經·鄭風·溱洧》有云:“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彝^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上巳節民間習俗
祓禊
祓禊(指去災病,上古女巫給去晦,唐宋時流行泡溫泉,以前是在水邊河邊沐浴,用蘭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點頭身的儀式,為去災祝福之意)因為此時正當季節交換,陰氣尚未退盡,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消彌致病因素的儀式。為什么要選在巳日呢?應劭解釋說,“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臨(《風俗通義·祀典·禊》)。這種看法為許多學者贊同,如現代學者烏丙安認為該節日的原初意義是“古人春季驅邪祛瘟的衛生保健古俗”。在上古時期,節日的作用就是驅邪避災,實際原因是由于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溫恰好,人們急著去洗越冬后第一次澡。
祭祀高禖
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稱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人們通過這種巫教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因此,上巳節又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
畔浴
畔。ㄣ逶。瞎湃藗內ズ舆吽,唐宋時流行泡溫泉尤其露天溫泉池)以春水洗滌污垢,認為這樣作可以除去整個冬天所積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潔免疫,吉祥如意。當時人們認為婦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節的沐浴治療不育癥。這樣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把沐浴變成上巳節的重要內容。
修禊
上巳節還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動。沐浴是為了去災。史前人類認為生育是圖騰入居婦女體內的結果。進入父權制時代之后,人們才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無論是圖騰感生的觀念,還是夫妻交媾導致生育的認識,都承認婦女是生育的體現者,子女是由母親孕育的。然而,并不是每個婦女都能正常生育的,由于疾病原因,往往使某些婦女不孕育。當時人們認為婦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節的沐浴治療不育癥。這樣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把沐浴變成上巳節的重要內容。
羽觴
羽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雙耳酒杯,因其形狀似鳥得名;還有一說稱因觴身可插羽毛,遂被命名為“羽觴”。它的材質多種多樣,有木質、玉質、陶質等。木質羽觴較為輕盈,其他材質的則需置于荷葉上,方能平穩地在水面“行走”。
祈求生育
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稱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來自腜。最初的高禖,屬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狀。事實上,遠古時期一些裸體的婦女像有著非常發達的大腿和胸部,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肚子,這是生殖的象征。在漢代畫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還與嬰兒連在一起。遼寧地區紅山文化遺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后來高禖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河南淮陽人祖廟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權制下的高禖神。同時還出現了性具崇拜,先女陰后男根崇拜。起初上巳節是一個巫教活動,通過祭高禖、祓禊和會男女等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
互贈香草
古人認為,香草有驅邪之功,于身體大有裨益。
郊外游春
郊外游春(上巳不僅是祛邪求吉的節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潑水相戲,自由擇偶。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并以芍藥定情)
泡溫泉
泡溫泉(唐宋時期于郊外游春,然后于野外溫泉祓禊)
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也叫臨水浮卵(臨水浮卵最為古老,它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曲水流觴稱之為“流杯曲水之飲”。所謂“流杯”,也稱“流觴”,就是投杯于水的上游,聽其隨波而下,止于某處,則其人取而飲之。水一般則要彎曲才行)《荊楚歲時記》“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北娙俗诃h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并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魏明帝曾專門建了一個流杯亭。
值得一提的是,曲水流觴的風景要很雅,除了初期在自然的水邊外,混合著自然的美景,魏晉以來由于文人文化的興起,貴族多在優雅的庭院,莊嚴的宅院里,假亭山石,人工彎彎的曲水。人們整齊的正座于草上席塌,好一點的擺上屏風,還有持扇的侍從,設有香爐等。喝水后還有寫詩,應人相對。
臨水飲宴
臨水飲宴(又叫曲水宴)(流觴時,水邊設席障,茶具與花,進行宴飲,吟詩作賦。十分風雅)它和曲水流觴都是這種巫術的演變,成為文人雅士的娛樂活動。此風在唐尤甚,至宋以后則漸無聞。
射雁司蠶
上巳節期間還進行一種弋射活動,即利用一種帶絲線的箭射擊野雁,射中后即索絲而取雁。這種雁與其說是獵物,莫如說是送禮的最好贈品。南方勞動婦女則開始育蠶,采桑喂蠶。
臺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臺灣府志》)。重慶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游行,后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三月三說說
1、又是一年三月三,不負春光無限好!
2、農歷三月三,是傳統的“風箏節”,在我的故鄉,這個時候是孩子們的天堂。春風微微地吹過田野和山坡,天空中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大的小的,圓的方的,長的短的風箏。有蜈蚣,有蜻蜓,有瓦片,還有燕子……
3、農歷三月三,出門踏青山,戶外郊游多玩玩,呼吸空氣更新鮮,寫條短信發朋友,通知大家多轉轉,踏青節到了,祝你心情愉快幸福美滿!
4、三月初三,祝你快樂滿滿,好運滿滿,幸福滿滿!
5、三月三,春天來,杏花桃花開滿山;谷雨前,清明后,滿山遍野走一走;春風吹,春花飛,草長鶯飛惹人醉;走一走,游一游,健康快樂就足夠!
6、今天三月三,祝你好事接二連三!
7、三月三,咬一口春天的味道。
8、三月初三,祝你萬事皆圓滿。
9、又是一年三月三,一江春水暖,一世愛相伴。
10、又是一年三月三,祝幸福,吉祥。
11、三月如歌,萬物齊吟。南風暖窗,櫻樹花開,猶似粉蝶翩翩舞,爛若云霞;玉蘭綻放,天女散花,滿樹堆雪,如棉似絮;連翹簇簇,滿枝掛金;熙熙攘攘,皆為春開。
12、三月三,繁花依舊笑春風。
13、今日祝福三月三,鮮花蜂蝶扮春天!
14、三月三,上巳節,風微起,春正長。
15、三月三,除災求福:愿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16、三月三,一世情緣相伴永遠。
17、三月三,上巳節,花正嬌,你正好!
18、花開三月三,春光暖人心。
19、三月三,祝你元氣滿滿,幸福滿滿,生活一切都美滿!
20、三月三的記憶,愿能溫暖你。
21、三月三時節,愿你春光得意。
22、三月三,愿所得皆所期,所失亦無礙。
23、又是一年三月三,我在等花也等你。
三月三作文
聽說在農歷三月三這一天,在湖南這一邊家家都煮雞蛋,聽說這一天,是王娘娘生辰,我聽過老人們說過一個傳說,傳說:有一天,天庭上的王母。
知道人間有很多苦難,生了很大瘟疫,所以在她生日那一天,把仙丹啊、仙桃、神藥都給觀音,讓觀音去人間解決一場大瘟疫,聽后就把起東西走了。
里面東西有五六大袋,可觀音娘娘一伸手就變只有粟子大小了,不到一個時辰就下來了,又一個伸手。袋子出來了,把這時仙丹等都撒到菜里,人們收到后;就不停向觀音磕頭。
因此,觀音要人們記在三月三多吃雞蛋,也是這樣,人們到三月三就吃煮雞蛋。后來人們有就這樣的諺語:農歷三月三,薺菜當靈丹。再后就是:煮食薺菜賽仙丹。
我家也是,到了媽媽給我很多雞蛋,奶奶要我多拿幾個,我也不想浪費糧食,我也就吃了很多個雞蛋,今年我家養雞,我就也吃土雞蛋,聽說很好吃呢。
【簡單的三月三手抄報資料】相關文章:
三月三手抄報資料04-01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資料09-25
壯鄉三月三手抄報資料07-15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內容資料04-17
三月三手抄報又簡單又漂亮10-02
廣西壯族三月三手抄報資料內容10-04
簡單的植樹節手抄報資料06-30
端午節手抄報簡單資料07-14
植樹節簡單又漂亮手抄報資料03-11
簡單的圣誕節英語手抄報資料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