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節手抄報資料
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也是一個孝敬父母的節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拗九節手抄報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拗九節手抄報資料 篇1
拗九節傳統習俗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與霞浦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稗志殴潯庇址Q“后九節”、“孝順節”。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歲數逢九(虛歲)的人,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節歷史
在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古街區內,以經營風味佳肴、傳統閩菜著稱的“安泰樓酒家”,又在店門口設置了“拗九節”送粥點,向市民免費派發釆用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紅糖與糯米烹煮速度和服務的“拗九粥”!稗志殴潯泵赓M派送“拗九粥”,成為了“安泰樓酒家”這家老字號的傳統活動!稗志殴潯鼻,它還特地邀請福州民俗專家為食客講解“拗九節”的來歷。它的經營者說,希望藉此讓這個的福州傳統節日傳承下去!稗志殴潯保歉V萏赜械拿耖g傳統節日,又稱“孝順節”、“送窮節”。這天清早,福州人用糯米、紅糖,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特別是已出嫁的女兒,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祝福平安、健康。這種習俗依然在福州盛行。一位喝上了“拗九粥”的老母親說,“拗九粥”里不只是紅糖、花生、紅棗、桂圓等,更有著兒女的一份孝心,甜到了心頭!稗志殴潯毖堇[成為尊老敬老、崇尚孝順的社會風尚,在福州發揚光大。“拗九節”里,福州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就在陳氏祠堂里擺起了盛大的千人“孝順宴”:祠堂里里外外擺滿了一百九十五張桌子,近二千位年過半百的老人安坐席上,一邊悠閑聊天吃著美食,一邊欣賞著戲臺上閩劇的精彩表演;而村里年輕人忙里忙外,端菜送茶。這一拗九敬老節的宴席風俗,在當地已經沿襲二十多年。
拗九粥做法
1. 糯米、花生和紅豆事先用溫水浸泡2個小時左右。
2. 除紅糖和荸薺外所有材料放入電壓力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熬成粥。
3. 荸薺洗凈除蒂部外,其他地方削去皮放入燒開的水中煮5分鐘左右。
4. 取出瀝干水份備用。
5.在熬好的糯米粥中加入適量的紅糖。
6.盛出,擺上焯燙好的荸薺,好吧,送父母、送家人一碗“拗九粥”吧,濃濃的愛意哦。
拗九節手抄報資料 篇2
拗九節的來歷
正月二十九,是福州的“拗九節”。是日清晨,各家各戶都像煮臘八粥一樣,煮拗九粥過節。粥以糯米、紅糖、花生、紅棗、桂圓、荸薺、蓮子等料(多亦不拘)混合煮成。煮好之后,上面再撒上炒好的黑芝麻,其色澤雖然難看,吃起來卻很可口。凡已嫁的女子,是日必提粥回家探望父母與尊長者。盛粥的容器,必須用面積較大的海碗或小缽,粥面上用花生或紅棗等排成“!弊只颉皦邸弊謭D案,以示祝福之意,是謂“孝順粥”,再佐以豬腳等美食。若遇父母或尊長者歲數逢九或九的倍數的,還要兼送線面與太平(鴨蛋)。她們把這些食物裝在以竹蔑做成的漆有生漆的精美摜盒(禮盒)內,摜回娘家,獻給父母與尊長者,以表孝心,是為拗九。
福州過拗九節還講《目連救母》的故事。故事說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的母親因違反佛規而被打入地獄。孝子目連每天都給母親送好食的。但到了地牢門口都被小鬼食了,母親都不能食到兒子送來的'食物。后來目連想了個辦法,在食物上面撒些黑芝蔴之類看似很臟的東西。小鬼不敢食,于是母親食到了兒子送來食物,這一天正是正月二十九日。后人學習目連的孝心,擇這一天為為父母和尊長者送九。清施鴻!堕}雜記》云:《窈九》:福州俗:以正月二十九日為“窈九”,人家皆以諸果煮粥相饋,如吾鄉十二月初八僧尼所送之“臘八粥”。俗謂目連僧救母之遺,故亦稱“孝子粥”。然《續通志》引《四時寶鑒》云:“高陽氏之子,好衣敝食糜,是日死,世作糜粥破衣,祝于巷,曰‘除貧’”。此其遺俗,則又不始于目連也。又有稱“下九粥”者,初九為上九,十九為中九,二十九為下九也。福州人十分忌“九”。人們認為九是奇數,為陽數之窮,陽是旱災,初入元一百六歲中,旱災有九歲,稱為厄會,亦稱陽九。因此人們逢九就犯忌,迷信地認為人的歲數逢九則不吉利,會逢到厄難。故而在拗九節這一天,都要吃豬腳太平面和拗九粥。更有甚者,此日須向十家不同姓氏乞討十種不同的拗九粥,混合而食之。希冀食了之后,能擺脫厄運與災難,故拗九又稱過九。但文人雅士既沒有宦海風波,也沒有商海風浪,故他們對拗九的理解不同,多把拗九視為“窮九”,認為逢九必窮。于是他們利用拗九節這天,打掃室內塵穢,把不同的破舊東西扔掉,以示送窮迎富之意。在他們眼里,拗九節是送窮節。這種看法有清林祖燾一詩為證:“相傳拗九飴芳辰,各煮粥糜雜棗榛,推盡塵封投盡穢,送他窮鬼迎錢神!
千百年來,“百善孝為先”一直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農歷正月二十九是福州的`“拗九孝敬節”,榕城依然春寒料峭。這天一大早,出嫁的女兒用糯米、紅糖、花生、紅棗餑薺、紅豆、芝麻等做成“拗九粥”,送給父母品嘗以表達孝敬雙親之情。一碗甜粥贈老人,不忘父母養育情。福州這一特有的民俗習慣一直延續至今。一碗香氣四溢的“拗九粥”凝聚著子女們的孝心,體現著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優良美德。
從2005年起,每年“拗九孝敬節” 期間,市委文明辦、市老齡委等部門都聯合發出倡議,在全市開展“弘揚孝敬美德、共建和諧社會”主題系列活動,以倡導敬老愛老的道德風范,培養公民良好道德修養為重點,弘揚和宣傳社會主義榮辱觀,通過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開展一系列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充分發動廣大市民特別是青少年參與,讓他們從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每年的“拗九孝敬節”都很熱鬧。在福州大飯店,光榮院的老人歡聚一堂,青年志愿者為他們送上了節日禮物,學生們表演精彩的節目;在倉山區城門鎮瀘雷村的陳氏祠堂里,2000 名老人參加了 “孝敬宴”,聲勢浩大的“孝敬宴” 共舉辦了225 桌;市公交公司 300輛的“兩崗”、“兩號”(黨員示范崗、巾幗文明崗、青年文明號、工人先鋒號)公交車的司乘人員,為每位乘車的老年人,發放了精心制作的吉祥果、心愿卡,讓老人在出行中感受著濃濃愛心;百年老店“安泰樓”酒家門口支了一口大鍋,為過往的老年人贈送“拗九粥”;中小學生開展為老人制作一份賀卡、煮一碗拗九粥、梳一次頭、說一句感恩的話、倒一杯熱茶、整理一次房間、陪同上一次公園、演一組節目等“八個一”敬老愛老活動,學生還撰寫了活動心得體會,主辦單位共收到學生真情實感“拗九”活動感言3500多封。
“孝老愛親”不僅是美德和責任,更是城市魅力和內涵的體現。在這個福州特有的“孝敬日”里,榕城處處洋溢著“拗九粥”的芳香,涌動濃濃的敬老情。
關于拗九節的傳說
傳說一
據傳,古時候有一個叫目連的人,其母生前悍惡,死后被關在陰間牢房里,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小鬼給吃掉了。后來,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 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 這是什么?” 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 “后九”,所以這粥便叫“后九粥” 。以后又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 不管是正月廿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 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傳說二
另說源出送窮,明代學者謝肇制說:“高陽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棄破及街巷口,除貧鬼!鼻宕鷮W者多贊成此說,林祖燾〖閩中歲時雜詠〗詩:“相傳拗九屆芳辰,各煮飴糜雜棗榛。掃盡塵封投盡穢,送他窮鬼迓錢神。”
傳說三
據傳,古印度僧人目連之父常年經商,家中騾馬成群,財寶無數。其母青提則反之,她最恨出家人。目連一心向往佛、法、僧。長大后,一次他外出經商,臨行時對其母說:“孩兒出外求財,母親在家要積德積善,對出家人要如同對孩兒一樣!逼淠笐省Ul料目連走后,其母依然如故,兇悍地把登門化緣的僧尼全都趕走,吝嗇到一頓飯也不肯布施。半年后目連返家,聽說其母對出家人極不友好,遂向其母查問原因,其母一聽大怒,斥道:“你竟不信你母親?我要是對出家人不好,七日之內不得好死,死了墜入阿鼻地獄!”七天后其母果然暴死。目連大慟葬母,隨后他拋棄了榮華富貴,歸依釋迦牟尼,修成了阿羅漢,成了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經打聽知道其母死后果真墜入阿鼻地獄。他在地獄找到已變成餓鬼、正受苦刑的母親,悲哀異常,當即用缽盛飯喂其母。可飯未入口即化成火炭。目連悲號涕泣。如來佛見目連至孝,便對他說:“你雖修成了羅漢,但靠你一人的力量救不了你母親,須廣造盂蘭盆會,使天下餓鬼全能吃飽,你母親才能得救。”于是目連請十方僧眾廣設盂蘭盆會,超度眾餓鬼,其母方得脫離地獄。
傳說四
目連的母親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嗇貪婪,兒子卻極有道心且孝順。其母趁兒子外出時,天天宰殺牲畜,大肆烹嚼,無念子心,更從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苦刑的懲處。目連為了救母親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獄中見到了受苦的母親。目連心中不忍,但以他母親生前的罪孽,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連無計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教目連于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目連乃依佛囑,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連母親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目連又育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 這樣一個佛教故事能從西晉流傳到現在,而且是口口相傳,關鍵在于故事勸人向善,勸子行孝,更有“天下無不是者父母”的隱喻。
【拗九節手抄報資料】相關文章:
拗九節寄語大全12-13
英語手抄報資料10-22
語文手抄報資料10-25
元旦手抄報資料09-23
霧霾手抄報資料11-28
雞年春節手抄報資料11-13
防災減災手抄報資料01-16
安全手抄報內容資料12-12
全國愛耳日手抄報資料12-09
愛耳日手抄報主題資料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