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的祭品習俗
導語:中元節就是我們俗話說的鬼節,也叫祭祖節或盂蘭節。每年農歷7月15日是中元節,是祭祀祖先和孤魂野鬼的大節日。
中元節的祭品習俗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
中元節——農歷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
民間活動
農歷七月常見的臺北中元普渡在諸多華人社會如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與臺灣、新加坡等,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歷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游玩的眾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鐘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鐘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閩南人、臺灣人習俗在每一項供品插上一炷香與三角彩色紙旗,旗上以毛筆書寫「慶贊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陰光普照」等字樣,并寫上自己的姓名,且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一位名為面燃大士的神只,俗稱「大士爺」(信徒多尊稱其為「普渡公」)。
相傳舊歷七月,所有在陽世的亡靈,都歸「大士爺」管理。這位神只的來由有二說:一是他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他原為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中元普渡事項的神明。
有的祭祀者為求隆重,會立大士爺的牌位或以紙扎出大士爺塑像,在祭祀期間,會將大士爺牌位或塑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順利。大士爺樣貌一般是:頂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佛像,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觀音大士。
閩南人地區在中元節有一儀式稱為「搶孤」,將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將柱子涂滿油脂,令眾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勝。不但能取得獎品,且代表自己會得到神鬼的庇佑。不過這是一項危險性很高的活動,時有傷亡,在清朝,臺灣巡撫劉銘傳曾令禁止。今日在臺灣的頭城與恒春、香港福佬社群舉辦的盂蘭勝會依然有此儀式。
民間傳統節日中元節流行網祭
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鬼節,或者是老人們口中的“七月半”。中元節是中華民間特色的節日,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會祭祀逝去的親人,以體現中華民族的孝道精神,掃墓,祭拜祖先,燒冥錢元寶、紙衣蠟燭,鳴放鞭炮,還有放荷花燈,在之后全家吃個團圓飯,這些都是中元節必備的節目,F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很大一部分人因為工作、學習等原因離祖先的墓地遠,不能趕回去祭拜。因此無法為故鄉的'親人獻上自己的哀思而深表遺憾。
隨著國家倡導綠色祭祀、環保祭祀、文明祭祀文明,于是網絡祭祀也就應需而生。所謂網絡祭祀也就是在網上創建網墓紀念館。只要鼠標輕輕一點,就能為先人設立墓碑紀念,為故人燒香、點燭、獻花、行禮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創建紀念館和屬于自己姓氏的宗祠堂。 這種祭祀方式既能避免出行的高峰,又可實現國家倡導的“綠色環保低碳生活”,最主要是可以為逝去的先人獻上自己的祭念以盡孝道。因此網絡祭祀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和歡迎。
但持不同意見的人認為網絡祭祀雖然是新文明現象,但失去了傳統的祭祀方法有些接受不了。支持者認為網絡祭祀是傳統祭祀的方式的改進與分支,祭祀也是不斷發展和演變的,這是好的現象。
佛教
徒慶祝中元節的儀式稱為“盂蘭盆會”,慶祝中元節不僅是為了拜祭死去的親人,對佛教徒來說,這也是紀念目蓮的日子,藉以表揚他的孝道。
目蓮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根據《大藏經》的記載,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后,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四娘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于得到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
【中元節的祭品習俗】相關文章:
中元節的日記08-24
小暑節氣的習俗07-07
漢族的生育習俗08-17
春節習俗的日記12-10
韓國的禮儀習俗11-01
科威特的習俗禮儀02-26
中元節搞笑祝福的話11-21
中元節問候祝福語11-21
小暑的習俗是什么07-07
德國留學的飲食習俗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