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汶川地震7周年民眾防災減災意識有哪些變化
汶川地震七周年:民眾防災減災意識的“新常態”
2015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的七周年紀念日。曾經經歷過地震,并且在地震中都失去了孩子的幾戶家庭,在七年之后,拿出了七年前在廢墟中留下的照片,和曾經的自己合影。
楊梅芳與女兒宋曉身穿黑衣,12日來到北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廣場,獻上一束鮮花,緬懷逝去的親友。
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四川汶川的里氏8.0級特大地震為中國民眾帶來難以愈合的心靈創傷。為喚醒民眾防災減災的意識,普及推廣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經中國國務院批準,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被設立為中國全國“防災減災日”。
“地震來了應抱頭蹲到安全位置,等地震波過去,再讓老師帶著我們離開。”4歲幼童宋曉用稚嫩的童聲說。在她就讀的幼兒園中,每學期都會舉辦地震演練,她的書包里還有一本隨身攜帶的漫畫版應急手冊。
今年5月,四川開始試點居民住房地震險,投保居民在遭遇地震等巨災風險時,每戶最高可獲15萬元人民幣保險賠償。“試點啟動時,我覺得偶發性的地震很難激發大家的參保意愿,可沒想到,我周圍的朋友都在討論。”西南交大老師陳建奇表示自己準備參與投保。
今年5月12日,四川省地震局、法制辦、應急辦、住建廳等部門在成都街頭聯合舉行“科學減災、依法對應”的宣傳活動,普及戶外、家庭、公共場所、交通工具的避震常識。
除了校園、街頭的防災減災宣傳,四川官方還采取購買社工組織服務的方式,將防災減災宣傳深入社區。而不定期舉辦的防災減災論壇、地震演練,已成為汶川地震七年來普及防災減災知識的“新常態”。
如今,汶川地震所積累的應急經驗多次被運用于玉樹、蘆山等地震。而尼泊爾強震發生時,尼泊爾籍川大留學生愛中也將汶川地震的救援經驗帶回家鄉。
“汶川地震時我在災區負責搜集傷員信息,蘆山地震時我救治了兩位傷員。”愛中回憶,此次尼泊爾地震第二天他便坐著摩托車查看加德滿都7所醫院的治療情況,宣傳汶川地震救援經驗。在首支中國政府醫療隊到達尼泊爾后,愛中幫助不會使用英語的尼泊爾患者與中國政府醫療隊進行溝通。
據醫療隊隊長杜波介紹,醫療隊包含五名公共衛生專家,在為災區制定災后防疫工作方案的同時,也在受災民眾安置點和病房張貼尼文、英文宣傳單,宣傳避災自救知識和良好衛生習慣。“只有民眾防災減災意識增強,才能提高災害的應對能力。”
“雖然這七年公眾在防災減災意識上增強,但不能忘記我們曾付出的慘痛教訓。”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執行院長顧林生指出,早期由于公眾對地震災害的預防和應急知識欠缺,汶川地震時四川有數百人因臨時應急跳樓受傷,而蘆山地震時仍有民眾選擇應急跳樓。
“我們不能簡單地跟公眾講‘什么是災害’,而是讓公民有意識地、有責任地參與其中。”顧林生表示,除了開展系列防災減災活動,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集成轉化和普及防災減災法律知識也同樣重要。
【汶川地震7周年民眾防災減災意識有哪些變化】相關文章:
汶川地震八周年增強防災減災意識08-08
單位地震防災減災應急預案02-02
2022防災減災意識倡議書(精選5篇)05-10
單位地震防災減災應急預案(通用23篇)09-26
地震局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總結05-29
防災減災安全意識宣傳倡議書07-14
團隊意識培訓游戲有哪些07-11
民眾意識-明清秘密教門滋生和發展的沃土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