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端午節佩香囊習俗的由來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吃粽子。在南方,人們也有賽龍舟和喝黃酒等習俗。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端午節佩香囊習俗的由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佩香囊
香包亦叫香囊,其根探于古代的“艾虎”、“艾符”。在古代,有人在端午節即將.來臨的時候.,把艾葉編成老虎形狀,或把彩綢剪成虎形,粘上艾葉一,插一在頭發上或佩帶在胸前以祛瘟辟邪,這就是艾虎。
傳說,善于降妖伏魔的張天師,于五月五日乘艾虎出游四方,所到之處,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和蟾蜍)化為灰塵,妖邪歸回地府。由此,我們透過迷信的迷霧,便可看見艾虎的功效和威力。
艾葉有殺菌祛蟲之功,虎又是傳說中的神獸,可以鎮一守門戶,二者合一制成艾虎,可見人們的心理是想以此獲得生命的保障和尋求心靈的安全感。 戴香包與民間“驅五毒”的風俗有關。
俗語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在我國華北部.分地一區,每到端午節,人們用彩紙分別剪成五毒形狀,貼在門、窗、墻壁,炕頭上、為避諸毒,有的用絲線穿住五毒模型的頭,并在每個毒卑的頭上刺上一根針或釘子掛在小孩的手臂上,表示把這些毒蟲都刺死和吊死‘有的用黃布做成葫蘆形的袋子,把用彩紙剪成的五毒裝在葫蘆袋子里,表示五毒永遠不能外出害人,也表示用葫蘆這種古代被當作鎮邪的寶物把五毒鎮住。還有的地方把五毒串成長串,在上端系、上艾篙、營蒲之類,在下端穿上三瓣大蒜組成的藕形。營蒲、艾蓄表示刀和劍要把五毒斬除,大蒜代表鎖,將它們鎖住殺死。
平湖端午節的習俗
食粽子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為屈原投汩羅,人傷其死,并將舟楫拯之,因以為俗。”《續齊諧記》“……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江祭之。”因此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賽龍舟、搖快船
賽龍舟是人們對端午節印象較深的習俗之一。在平湖,這個民間活動一直在延續,形式多種多樣。
做蚊煙
用蒼術、白芷在正午午時,房屋室內,農村里有還到豬棚頭熏煙,俗稱“做蚊煙”、驅五毒,即“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因五月里天氣炎熱,是各種蟲繁殖之時,故在床下墻角里還要撒上白石灰以示消除蚊子和螞蟻。不過現在要提倡五水共治,保護環境,不能再任性的做蚊煙啦~~
食五黃
食五黃即“黃鱔、黃魚、黃泥蛋、黃瓜、黃酒”。另用一瓶黃酒加入少量“雄黃”是中草藥中的一種藥品,大人在飯前要喝少量雄黃酒,要給小孩子抹雄黃,一般抹在鼻梁筋或額骨上點一點,也有寫上一個“王”字,俗稱解讀辟邪。
掛艾草、菖蒲、大蒜
除了粽子,端午節還有很多流傳下來的習俗。一般端午節期間,很多人家都會將艾草插在門窗上,再掛上兩把菖蒲。
端午時節盛夏來臨,蚊蟲也增多,掛艾草一方面是民俗習慣,另外艾草本身氣味強烈,能起到一定的驅蟲作用。“菖蒲的外形比較像寶劍,掛在外面可以辟邪。”
散發著強烈味道的大蒜在民間也被認為有驅邪的作用,有句老話說“小鬼摸著大蒜頭”很是倒霉,所以掛大蒜也成為端午的習俗之一。
端午節的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3、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佩香囊習俗的由來】相關文章:
端午節佩香囊活動總結(精選8篇)07-29
端午節佩香袋的由來08-29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及習俗06-07
冬至的由來與習俗12-23
中秋的習俗及由來09-13
小年的習俗與由來01-16
小年的習俗和由來10-27
白露節氣的由來及習俗04-02
關于冬至的由來及習俗12-22
冬至祭祖習俗的由來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