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端午節(jié)來歷的故事

        時間:2023-06-27 18:27:38 許清 端午節(jié)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來歷的故事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重五節(jié)、天中節(jié)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ji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jié)來歷的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來歷的故事

          端午節(jié)來歷的故事

          1、屈原投江

          傳說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戰(zhàn)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 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xù)齊諧記》和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據(jù)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shù)匕傩章動嶑R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磥,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guān),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欤荒芟吹弥背荚。”

          2、迎接伍子胥

          有些說法則與吳國大夫伍子胥有關(guān),而非屈原。

          南朝蕭梁時期宗懔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中國古代荊楚地區(qū)的歲時節(jié)令、風物故事的介紹文集。在該書的第卅節(jié)里頭記載著:“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guān)屈平也!闭J為東吳地區(qū)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guān)。關(guān)于粽子,則有當?shù)氐挠涊d:“鄉(xiāng)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紀念孝女曹娥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白娘子喝雄黃酒現(xiàn)原形

          傳說,有一條白蛇修煉了一千年,終于修成人形,化為美麗端莊的白娘子,另一條青蛇修煉了五百年,也化為富有青春活力的小青姑娘。她們二人結(jié)伴來到西湖游玩,當她們來到斷橋時,白娘子在人群中看見一位清秀的白面書生,心中暗生情意。小青便悄悄地作法,降下大雨。白面書生許仙打著傘來到湖邊乘船,

          正好看見白娘子和小青被大雨淋得很狼狽,許仙忙把自己的傘遞過去讓她們避雨,自己卻躲得很遠,任憑雨淋。白娘子看見許仙這樣老實靦腆,心里更喜歡了,許仙也對美麗的白娘子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在小青的撮合下,許仙和白娘子成了親,并且在西湖邊上開了一家藥店,治病救人,鄉(xiāng)親們都很喜歡他們。

          但是金山寺的法師法海卻認為白娘子是妖精,會禍害民間。他悄悄地告訴許仙,白娘子是白蛇化身而成,還教許仙怎樣識別白蛇。許仙將信將疑。轉(zhuǎn)眼端午節(jié)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黃酒避邪,許仙按照法海教的辦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黃酒。白娘子這時候已經(jīng)懷孕,她推卻不了許仙,喝了酒后,馬上現(xiàn)出蛇的原形,許仙立刻被嚇死了。白娘子為了救活許仙,不顧自己懷孕,千里迢迢來到昆侖圣山偷盜起死回生的靈芝草。白娘子與守護靈芝草的護衛(wèi)拼命惡戰(zhàn),護衛(wèi)被白娘子感動了,將靈芝贈給她。許仙被救活以后,知道白娘子真心愛自己,夫妻更加恩愛。

          可是法海還是容不下白蛇在人間生活。他將許仙騙進金山寺,強迫他出家為僧。白娘子和小青非常憤怒,率領(lǐng)水族士兵攻打金山寺,想救出許仙。她們不斷作法,引發(fā)洪水,金山寺被洪水包圍,這就是傳說中很有名的“水漫金山”。法海也大顯法力,白娘子因為臨產(chǎn),打不過法海,只得在小青的保護下逃跑。當她們逃到斷橋時,正遇上從金山寺逃出來的許仙。許仙與白娘子二人經(jīng)過劫難,又在初逢的斷橋相見,百感交集,不由得抱頭痛哭。白娘子剛生下兒子,法海就趕來了,他無情地將白娘子鎮(zhèn)壓在西湖邊的雷峰塔下,詛咒說,除非西湖水干,雷峰塔倒掉,否則白娘子永遠也不能再回到人間。

          多年后,小青修煉得道,重回西湖,她打敗了法海,將西湖水吸干,將雷峰塔掀倒,終于救出了白娘子。

          5、夏至說

          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有一說》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他的解釋源于《歲華紀而》中對端午的描述為“日葉正陽,時當中夏。”即端午節(jié)處于夏季之中,因此,端午節(jié)又被稱作“夏節(jié)”、“天中節(jié)”。而有關(guān)競渡、吃粽子的習俗,隋代人都將它們視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而并非是打撈投江的詩人屈原。

          6、惡日說

          在先秦時期,古人普遍認為五月是毒月,相傳初五這天邪佞當?shù)、五毒并出,因此便將五月初五視為“惡日”。在《呂氏春秋》中有一章?guī)定:人們在這一天要禁欲,齋戒;而在先秦之后,這一天也被當作不吉之日,人們都會在這天插艾葉驅(qū)災辟邪、喝雄黃酒避疫。

          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五日節(jié)、艾節(jié)、端五、重午、午日、夏節(jié),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qū)除瘟疫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端午節(jié)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yōu)槌贼兆,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shù)、白芷,喝雄黃酒。據(jù)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jié)定名為“詩人節(jié)”,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shù)、白芷,喝雄黃酒,則據(jù)說是為了避邪!爸袊宋绻(jié)”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端午節(jié)(英文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稱為端陽節(jié),為每年的農(nóng)歷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jié)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十五日。2010年,6月14日,6月15日,6月16日為法定放假日子。2010年6月16日為端午節(jié)。

          時至今日,端午節(jié)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jié)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lián)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jié)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法定節(jié)日

          《國務(wù)院關(guān)于修改〈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條規(guī)定,“全體公民放假的節(jié)日:……(五)端午節(jié),放假一天(農(nóng)歷端午當日)……”據(jù)此,自2008年開始,端午節(jié)正式列入國家法定節(jié)日。在文化逐漸多元、信息日益豐富的今天,端午節(jié)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面臨著不少挑戰(zhàn)。這迫切需要人們與時俱進,既要保持傳統(tǒng),又要適應(yīng)當今人們需要。

          名稱由來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端午”!堆嗑q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zhuǎn)音也!

          端午的多個名稱由來:

          據(jù)統(tǒng)計端午節(jié)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jié)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jié)、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重午節(jié)、天中節(jié)、夏節(jié)、五月節(jié)、菖節(jié)、蒲節(jié)、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屈原日、浴蘭節(jié)、午日節(jié)、女兒節(jié)、地臘節(jié)、詩人節(jié)、龍日、午日、燈節(jié)、五蛋節(jié)等等。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

          端陽節(jié)

          據(jù)《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jié)”。

          重午節(jié)

          午,屬十二支,農(nóng)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jié)又名“重午節(jié)”或“重五節(jié)”,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jié)”。

          天中節(jié)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jié)”。

          浴蘭節(jié)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fā)季節(jié),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jié)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jié)”之稱。

          女兒節(jié)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jié),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tài)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jié)!

          端禮節(jié)

          在湘南地區(qū)沿古俗,于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qū)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jīng)過洗禮,可以驅(qū)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jié)。

          菖蒲節(jié)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qū)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jié)也稱“菖蒲節(jié)”。

          當五汛

          在上海部分農(nóng)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qū)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qū),習慣上稱“端五節(jié)”為“當五汛”。亦有個別地區(qū)稱為“五月當午”。

          躲午節(jié)

          古時南北風俗各異,“五月”古時北方中原稱之為“惡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節(jié)這天,父母便把未滿周歲的兒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惡,故有“躲午節(jié)”之稱。

          地臘節(jié)

          道教把全年分為五臘,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據(jù)《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與《云笈七箋》中說,五月初五名地臘,五帝攢會之日,此日五帝會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道教認為一年中的幾個臘日是良辰吉日,適合祭祀祖先和諸神以獲得福佑。

          佩飾

          舊時江浙一帶端午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鐘、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fā)髻,也用以饋送!肚寮武洝吩疲骸(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鐘、鈴諸狀,騎人于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健人一說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吳曼云《江鄉(xiāng)節(jié)物詞·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qū)邪辟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yōu)閶D女裝飾品(蔡云《吳獻》注)。兒童頭上還會用雄黃酒畫上一個“王”

          豆娘,舊時端五節(jié)婦女的頭飾,作文素材大全《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qū)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肚寮武洝芬短扑芜z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U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艾虎,舊時端午節(jié)驅(qū)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zhèn)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jié)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于發(fā)際身畔。端午節(jié)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jīng)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guī)《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云七寶車’!庇智甯徊於爻纭堆嗑q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端午節(jié)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qū)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qū)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zhèn)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lǐng)及鼻耳間,以避毒物!背陬~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長命縷,端午節(jié)時厭勝佩飾。亦稱續(xù)命縷、續(xù)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jié)以五色絲結(jié)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jié)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于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于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于胸前;五彩繩結(jié)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于漢代。東漢應(yīng)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后相沿成習,直至近、現(xiàn)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xù)羅制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jié)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jié),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xù)命縷分賜百官。節(jié)日戴以入!

          荷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nèi)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币约傲硪环N“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shù)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nèi)容物幾經(jīng)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qū)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fā)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jié)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各種傳統(tǒng)民俗活動

          扒龍舟扒龍船

          古代的越民族以龍為圖騰,為了表示自己是“龍種”身份,他們不僅有斷發(fā)文身的風俗,而且在每年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便有類似于今天的競渡游戲,這就是競渡習俗的由來。劃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jié)儀,乃遺俗也。先民把黃道附近的星宿分為28星宿,分四東南西北四組,東方蒼龍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端午這天,東方龍星正好到了最南邊的最中的位置,信奉天文的先民們這天自然要祭祀,這大概是龍舟競渡的來源。

          據(jù)《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fā)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槳劃舟。龍舟作為一種文化,它的出現(xiàn)比屈原所處的年代要早得多。春秋之前,古代百越地區(qū)(長江中下游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一些部族會在端午這天以龍舟競渡的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這是五月初五龍舟賽最初的樣子。《淮南子·齊俗訓》中有“胡人便于馬,越人便于舟”的記載。中國最早的“龍舟競渡”的圖形,發(fā)現(xiàn)于浙江寧波市鄞州區(qū)云龍鎮(zhèn)甲村。龍舟最初是用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后來發(fā)展為木板制作的龍形船。

          扒龍舟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版塊。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在端午前要擇吉日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福佑、風調(diào)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鄉(xiāng)秭歸,也有劃龍舟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jié)布置種種可驅(qū)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jié)重要內(nèi)容之一。如掛艾草于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边@是由于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qū)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qū)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有關(guān)艾草可以驅(qū)邪的傳說已經(jīng)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如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端午食粽

          粽,即“粽籺”,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產(chǎn)黍)做粽,稱“角黍”。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放紙鳶

          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jié)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洗草藥水

          草藥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日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是藥。端午期間,中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fā)揮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稓q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标P(guān)于洗草藥水習俗的現(xiàn)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西漢末的《大戴禮記》中,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帶來好運。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62-63]

          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jié)俗。傳到后世,即發(fā)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在端午節(jié)這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以驅(qū)邪。傳統(tǒng)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還有一說,在端午節(jié)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打午時水

          午時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時于井里打上來的水。端午節(jié)“打午時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tǒng)習俗。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龍目水”、“正陽水”之稱。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qū)邪最佳,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據(jù)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明到若烏鹙”,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鑄陽燧

          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了端午節(jié)“鑄陽燧”的禮儀習俗:“陽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認為,午月午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陽氣極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成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以鏡辟邪的習俗,在南方沿海一帶有著廣泛的應(yīng)用和遺傳,常能見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帶著銀制的鏡子等飾物,這類銀飾小鏡子等,就是用于孩子們辟邪。新建的寺廟道觀,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裝飾著銅鏡。就是現(xiàn)代小區(qū)嶄新建筑的門、窗上方,也往往能發(fā)現(xiàn)懸掛著的鏡子,這些都是用于所謂的辟邪。由此可見鏡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間根深蒂固。

          浸龍舟水

          龍舟水,發(fā)生在小滿至夏至期間。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雨與龍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上,行云布雨。在自然天象上,仲夏期間正是蒼龍七宿飛升正南中天之時,在《易經(jīng)·乾卦》爻辭中曰:“飛龍在天”。在仲夏端午前后,中國南方暖濕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華南一帶交匯,往往會出現(xiàn)持續(xù)大范圍的強降水。端午強降水來時,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浸龍舟水是流行于華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習俗,因為龍舟水寓意吉祥,龍舟水及龍舟滑過的水人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按照傳統(tǒng)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jié)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qū)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肚寮武洝芬短扑芜z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右葬Υ睂毶w,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后,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一寸,長近一尺的黃紙條,上面用朱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并扎上一束蒜頭,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還在門上貼上用黃紙寫的小對聯(lián):“艾旗迎百福,蒲劍斬千邪。”

          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jié)重要習俗之一!疤斓卣撸疽;先祖者,類之本也!碧斓厥巧母荆嫦仁侨祟惖母,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畫額

          端午節(jié)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qū)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qū)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zhèn)邪。除在額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薰蒼術(shù)

          薰蒼術(shù)是端午節(jié)傳統(tǒng)習俗活動之一,在民間用蒼術(shù)消毒空氣,即將天然的蒼術(shù)捆綁在一起,燃燒后產(chǎn)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fā)出清香,還可以驅(qū)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

          挑端午擔

          寧波舊俗,毛腳女婿要在端午節(jié)挑“端午擔”送到女方家。“端午擔”,少者四色,多者八色,黃魚要成雙!“炊Y節(jié),丈人丈母要把部分“節(jié)貨”作“回禮貨”送還女婿家。

          躲端午

          躲端午,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地方民俗,是舊時流傳于中國北方中原的端午節(jié)習俗。古時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都尉嘎c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jié)”。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形成此習慣。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于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qū)除之意。

          采藥、制涼茶

          采藥是最古老的端午節(jié)習俗之一。民俗認為,端午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采藥是因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在端午采藥與設(shè)置種種可驅(qū)邪的花草,其來源久遠,這一風俗在漢代時已影響廣泛,后來也逐漸影響到東亞各國。西漢末《大戴禮記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薄稓q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敝袊耖g至今仍普遍保留著端午所采之藥最為靈驗的信仰。支撐這類俗信的原理,自然也是基于一種宇宙論式的解說:端午或這天午時,由于季節(jié)變動致使陽氣極盛,但同時也是各種草藥的生長最為茂盛之時,所以,這天采的草藥最為靈驗、有效。

          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

          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肚G楚歲時記》:“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逼丫莆斗枷,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明馮應(yīng)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藥料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兒耳鼻、肚臍,以驅(qū)毒蟲。這些活動,從衛(wèi)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nèi)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端午雨

          端午下雨南方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洗龍舟水能去晦氣、帶來吉祥。北方認為端陽無雨是豐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災;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庇衷S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跳鐘馗

          跳鐘馗: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鐘馗”。據(jù)悉,跳鐘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遺存下來的一種傳統(tǒng)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種內(nèi)容,體現(xiàn)了民眾崇尚鐘馗的剛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間,“鐘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鐘馗,寓意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壽年豐。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nóng)歷五月于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qū)邪除害、祛兇引福。

          斗草

          斗草是一種由采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游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yī)藥學的產(chǎn)生有關(guān)。漢以前不見斗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斗草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斗。據(jù)梁朝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戲!

          打馬球

          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中國北方民族沒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但會在端午這天射柳和打馬球,這很明顯是來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競技遺俗。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端午的衛(wèi)生習俗

          采藥。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jié)俗之一!断男≌份d:“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薄稓q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焙笪骸洱R民要術(shù)·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藥用。后來有不少地區(qū)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干,即成蛤蟆錠,涂于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藥之俗,源于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jiān)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藥草之俗。采藥是因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

          各地習俗

          【中國】

          國內(nèi)各地

          江蘇

          江蘇的端午習俗除了劃龍舟外,節(jié)日飲食主要有粽子、雄黃酒、五黃宴,節(jié)日裝飾則的五毒圖、菖蒲與艾葉、掛鐘馗像、纏臂的彩線,掛絲線粽、穿五毒衣、虎頭鞋、戴香包等。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85-86]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luò)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彩線結(jié)成的絡(luò)子中,掛在胸前。

          浙江

          端午是浙江人民歷史悠久、內(nèi)容豐富,文化與習俗多樣的一個特別的節(jié)日。從一般意義上來說,祭祖、競龍舟、吃粽子、祭龍頭、點龍睛、披紅、懸菖蒲艾葉、拴五色絲、飲雄黃酒、吃五黃、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較普遍的習俗但各地存在著習俗內(nèi)容或習俗細節(jié)上的差異。

          河北

          北平忌端午節(jié)打井水,往往于節(jié)前預汲,據(jù)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jié)兜售櫻桃桑葚,據(jù)說端午節(jié)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山東

          山東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五色線。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戴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戴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jié)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

          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山西省城鄉(xiāng)人民傳統(tǒng)的習俗;包粽子習慣在端午節(jié)的頭一天。傳統(tǒng)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飲雄黃酒,也是山西民間端午節(jié)的重要習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陜西

          陜西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lǐng)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zhèn)病”。

          甘肅

          甘肅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zhèn)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漳縣,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四川

          在四川,有艾葉水洗澡等習俗。

          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在綿陽市和遂寧市的部分地區(qū),有端午吃包面[和餃子類似,用面皮包餡煮食]的傳統(tǒng),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江西

          舊時江西建昌府端午節(jié)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

          湖北黃岡市端午節(jié)巴河鎮(zhèn)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市秭歸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大夫的活動;這一天還有曬水給小孩洗澡的習俗。五月十五又稱“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又稱“末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

          湖南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于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chǎn)。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廣東

          廣東的端午習俗除了劃龍舟、祭祀祖先外,還有午飯后,家家貼“午時符”,正午時候,用水果、粽子拜家神,燒艾草薰屋角,稱“驅(qū)蚊蟲邪魔”。用雄黃酒調(diào)朱砂,在孩子的額上、胸口、手心上點一紅點,以示避邪;以及浸泡“龍舟水”、“新抱手藝”、“送災難”的習俗。

          福建

          福建各地的端午習俗主要有煮粽水洗身、熏黃煙、送魚、唆啰嗹舞蹈、賽龍舟、拴五色絲線、蘭草水洗浴、采草藥作為午時茶、祭祖、水上捉鴨子,吃桃子、吃粽子、吃煎堆、吃碗太平燕等等。

          海南

          海南每逢端午,除了包粽子、吃粽子外,還有著洗龍舟水、賽龍舟、祛五毒、祭祀祖先等傳統(tǒng)習俗。《崖州志》中就記載到,“五月端午,保平里有賽龍船之舉。為角粽,祀祖先,以相饋遺。又采蘆花、香草、菖艾,浸水供神,浴體;蛘郯瑧议T,以辟疫。

          臺灣

          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jié)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劃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jié)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臺灣端午有“浴苦草”之俗,用苦草、菖蒲、艾蕊等燒水給孩子洗澡,以祛除百;有的地方或以“午時水”洗澡。

          國外影響

          日本

          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過中國節(jié)的傳統(tǒng)。在日本,端午的習慣是在平安時代以后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從明治時代開始,各節(jié)日都改為公歷日。日本的端午節(jié)是公歷5月5日。端午節(jié)的習俗傳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為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日本人在這一天不劃龍舟,但也跟中國人一樣會吃粽子,并在門前掛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節(jié)被日本政府正式定為法定的兒童節(jié),成為日本五大節(jié)日之一。

          端午節(jié)成為傳統(tǒng)的風俗,日本人稱“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節(jié)日特有飲食有日本粽子和柏餅。

          朝鮮半島

          韓國江陵端午祭

          朝鮮半島人民認為端午節(jié)是一個慶典,是祭天的時候。韓國人將“端午”稱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在農(nóng)業(yè)社會時期的朝鮮半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tǒng)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在祭祀舉行時會進行假面舞劇、韓式摔跤、蕩秋千、跆拳比賽等具有朝鮮地方特色的活動。韓國這天會祭拜山神,用菖蒲水洗頭、吃車輪餅、蕩秋千、穿韓國的傳統(tǒng)服裝,但不劃龍舟,不吃粽子。

          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chǎn)。韓國申報“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話是“端午節(jié)原本是中國的節(jié)日,傳到韓國已經(jīng)有1500多年了”,可見其本來源于中國,它原名“江陵祭”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直到1926年,因為其時間是從每年的陰歷四月十五持續(xù)到五月初七,與中國的端午節(jié)相近,才更名“江陵端午祭”。

          新加坡

          新加坡華人每當端午節(jié)到來時,人們總不會忘記吃粽子、賽龍舟。

          越南

          越南的端午節(jié)是越歷五月初五,又稱正陽節(jié)。端午節(jié)有吃粽子的習俗。

          美國

          從20世紀80年代始,端午賽龍舟已經(jīng)悄悄滲入了部分美國人的運動習慣,成了美國發(fā)展最快的流行體育娛樂項目之一。

          德國

          端午文化中的賽龍舟在德國落地生根已經(jīng)有整整20年的時間。

          英國

          在英國,全英中華端午龍舟賽影響力逐年擴大,已經(jīng)成為英國乃至歐洲規(guī)模最大的龍舟賽事。

          特色飲食

          粽籺:端午節(jié)食粽是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于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qū)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制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于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jié)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農(nóng)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

          打糕:端午節(jié)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jié)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于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jié)日的氣氛。

          煎堆:福建晉江地區(qū),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diào)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jié)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jié)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各國端午節(jié)美食】

          韓國:艾草糕+櫻桃茶+醍醐湯

          在韓國,端午節(jié)用于祭祀祖先、祈求豐年、保佑身體平安。端午節(jié)期間韓國人多喜食艾草餅與艾草糕、品櫻桃茶、喝醍醐湯。

          日本:粽子/槲葉糕+菖蒲酒

          粽子在日本古代稱為“茅卷”,呈圓錐形。最初是將粳米蒸熟搗碎成年糕狀后用茅葉包裹,再如水煮熟。后來改用菖蒲葉、竹葉、蘆葦葉等包裹,制作方法也逐漸多樣化。

          新加坡:娘惹粽

          每年端午節(jié),新加坡人也有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獨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醬油,精心腌制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條混炒,最后裹入透白晶瑩的糯米之中。

          越南:黃姜糯米飯+方形粽子

          端午節(jié)時,越南人會準備黃姜糯米飯,來感謝祖先的恩惠給子孫后代帶來豐衣足食的生活,并祈求祖先保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此外,越南人認為黃姜飯里的黃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瘡等功效。

        【端午節(jié)來歷的故事】相關(guān)文章:

        端午節(jié)的來歷06-20

        端午節(jié)的來歷02-21

        端午節(jié)的來歷日記06-12

        端午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03-23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10-25

        清明節(jié)來歷及故事03-28

        中秋節(jié)的來歷故事03-29

        中秋節(jié)來歷的故事08-23

        國慶節(jié)來歷故事04-0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