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介紹
祭祖:祭祖是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在民間,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應該頂禮膜拜。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刻在關心和注視著后代子孫們,塵世的人們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除夕晚飯前后,擺好香爐、燭臺或者木香碟和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類,然后將平時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譜“譜單”(世系表)請出,打開掛在墻上。全家人依次磕頭行禮,從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兩次在祖先神位(族譜)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經過行禮后把“老祖宗”送走。
臘八粥:“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一段北方過年的童謠說出了以往過年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理說,喝過臘八粥,二十三過小年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鬧完元宵,這完整的一個年過下來得個把月。但繁忙的現代人哪有時間做完這繁瑣的一套?如今的春節假日雖然是各種假中最長的,也只有一周而已。
臘八粥:臘八粥的傳統做法是先將大麥米、白云豆、赤豆、綠豆等撿好洗凈,煮成半熟,然后放進稻米、小米、黃米,再用文火熬,是粥稀稠適中,吃時加糖,并拌以預先煮熟的紅棗、栗子等。如今市場上物品如此豐富,找齊這些用料并非難事,可是有多少人會了解并有耐心遵循這些傳統的做法來熬粥?能記住那天是臘八,并買回一袋配好的粥料放在高壓鍋里煮的,已經是難得的`有心人。
送灶君: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灶君爺一年四季都在廚房,伺候一家老小吃喝,觀看男女老少的行為,二十三那天上天稟報玉帝。所以民間有說法要往他嘴巴上抹上糖,有的地方還給他抹上酒糟,意在讓他醉了不要亂說話。
穿新衣:曾幾何時,還是小孩子的我們老想先穿上新衣裳,可大人不讓,非得等到三十晚上,洗完澡再穿?扇缃,買件新衣服是件太平常的事,刻意攢好從內衣襪子到棉衣帽子等等到過年一起換上。
年夜飯:這頓飯本來是我們一年到頭最期待的也是最豐盛的一頓飯。但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把年夜飯搬到了飯店里去吃。在飯店里可以吃到自己家里做不出來的山珍海味,更省了做飯與刷碗的麻煩。
包餃子:據說,北方人過年吃餃子的歷史已經有1600多年了。餃子形似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餃子是“更歲交子”的諧音,預示著新的一年到來。每到除夕,家家戶戶剁餡的聲音構成春節特有交響曲。
戴頭花:楊白勞除夕夜回家,再沒錢也給女兒帶回一段紅頭繩。過去北方人過年的時候,姑娘媳婦愛戴頭花。愛
門神:舊俗中,除夕家家戶戶要換門神,國人信仰門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后來還有了具體的人名,如漢代的神荼、郁壘,唐代的秦叔寶、尉遲敬德,還有鐘馗。除了武將,還有文官。
掛千:除夕除了換門神,有的家庭還要掛千圖利。掛千又稱為“門箋”、“掛簽”、“掛錢”等。一般用紅紙剪成,呈長方形,上部為各種剪紙圖案和吉祥話,底部為流蘇式。這種風俗在北宋時已經流行。今天,它演變成了新時尚——即那些大紅的“中國結”。
賀年卡:宋代城市發展繁榮,為了聯絡感情,人們在拜年的時候呈上自己的謁刺(類似于名片),附上自己的問候語,久而久之,便以賀刺、貼、箋等名稱流行起來。新中國成立后,以賀年片統稱代之。
送橘:在南方,特別是廣東福建一帶,盛產柑橘,地方話里“橘”與“吉”同音,所以過年的時候大家送橘,家里擺著大橘,請客人吃橘,以示吉祥如意。
壓歲錢:過年時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是表達一種關懷的心意。
【春節習俗介紹】相關文章:
春節習俗手抄報內容介紹02-04
介紹春節習俗的作文四篇03-09
關于介紹春節習俗的作文4篇03-09
【精華】介紹春節習俗的作文3篇02-22
精選介紹春節習俗的作文3篇02-22
春節習俗的日記12-10
春節習俗征文1000字12-10
元旦的習俗英文介紹09-27
春節手抄報資料《臺灣春節習俗》07-29
春節習俗手抄報內容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