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除夕的由來及來歷
除夕晚上的家宴俗稱年夜飯,也叫團圓飯。這時家庭成員要盡可能地齊全,許多遠在外地的家庭成員也總要在年夜飯之前趕回家中,因此這頓年夜飯又稱"“團年”。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除夕的由來及來歷,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除夕的由來及來歷
除夕這個節日是由先秦時期的逐除演變而來。所謂“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有《呂氏春秋·季冬記》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除夕最早應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的由來故事一
傳說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惡獸——夕,當大雪封山,夕聚會到附近禍害鄉鄰找食物,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這年,村子人在準備避難時,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餓暈在路邊的孩子,并帶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訴孩子,夕追到這,看到人們在伐竹就匆忙走了。孩子一思索,告訴大家,他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回家后各家的門外面掛一塊紅布。
夕再次來襲,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讓村民往火里扔碎竹節,可大家因為害怕,都僵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里扔起了竹節。由于是砍伐不久,濕濕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里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里的東西。
夕被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但是那個救了村莊的聰明孩子卻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墒且荒昴赀^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
除夕的由來故事二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種兇惡的動物,非常厲害,人們把它叫做“年”!澳辍泵扛羧倭逄斐霈F一次!澳辍边@東西一出來,就會危害人類,給人來造成很大的災難!澳辍痹谕砩铣鰜砘顒,因此人們到時都熄滅燈火,整夜不眠,躲避災害。后來發現穿紅衣,燃炮竹發出的聲響,可以把“年”趕跑。于是,每到年末時,覺著“年”快要出現的時候,人們就燃放爆竹來避邪,祈求來年好運。所以過年大放鞭炮習俗,流傳到今天。
除夕節的風俗有哪些
1、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2、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辭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
3、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并守著“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年到來。
4、貼年紅
年紅,是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5、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6、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7、壓歲錢
壓歲錢,是過年習俗之一,年晚飯后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有關除夕的由來介紹
除夕的由來介紹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于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于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后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來歷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村外來了個半大的孩子,只見這孩子長得濃眉大眼,漂亮可人。這小孩子來到村東頭見著一位老婆婆問起大家為何驚慌。老婆婆無奈告訴孩子夕又來做亂,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年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年的許諾。鄉親們一起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為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拜年的由來),把年的圖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年畫(年畫上的那個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這一天叫做除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俺Α敝械摹俺弊质恰叭;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著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它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頭發白了都不能忘記。
每年陰歷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日是一年最后一天,俗稱過年,是一年最重要的節日。在農耕的社會與作物的收獲有關,在殷墟甲骨文上,「年」字亦可能解釋為「收獲」,說文解字中解釋「谷熟」,所以古代過年就與今日原住民的豐年祭相似,表示一年的結束并慶祝作物的豐收,神人同樂,另一方面,祭祀神靈,感謝其護佑,并祈求來年好運。
過年的目的在除舊布新,因此,民間在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接著就舉行大掃除,俗稱「清」,將家內洗刷一新,意味著除去舊年的一切晦氣,掃除之后,接著要貼春聯。除了門上貼春聯之外,在室內外貼「春」或「!沟姆叫渭t紙,也在米缸或谷倉貼「滿」字,在櫥柜貼「山珍海味」,豬寮、牛寮貼「六畜興旺」。貼紅色的春聯顯現出即將來臨吉祥的新氣象。
除夕當日午后,各家張燈結彩,每家備牲醴、菜碗、粿類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會有發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業發達。還有飯上插春花,稱為「春飯」,春與剩諧音,表示富裕,另加一碗「長年菜」,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義。除夕的祭祀是感謝神明和祖先一年來的庇佑并祈求來年多福。
祭祀神靈之后,一家大小圍坐一桌吃年夜飯,俗稱「圍爐」。古人席地而座,圍著爐子吃飯,有桌子之后,將爐子放在桌下,不忘古人圍爐的舊俗,并在爐的四周攤鋪制錢,象征財旺。圍爐時所備的菜也都有吉祥意義,如菜頭取意好彩頭,長年菜取意長壽。魚圓、肉圓和蝦圓取意三元及第,魚取意年年有余,吃的時候,越慢越好,取意長久,菜中唯獨魚不能吃,要留下有剩余。
圍爐之后,長輩分壓歲錢,將爐周所攤的制錢或另用紅線穿的銅錢一百個「取其長命百歲」作為壓歲錢,現在則以紅紙包紙錢,俗稱「紅包」。
分過壓歲錢后,一家人圍坐爐邊,歡談達旦,謂之守歲,民間認為守 歲具有為父母祈壽的效用,這是孝道的表現。守歲到午夜十二時后,大家放爆竹,迎接新年。
除夕為什么要隔年飯
供隔年飯是從古代開始就延續下來的新年傳統之一。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以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當然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圖個吉利。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籽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隔年飯體現了我國人民對于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祈愿。
【除夕的由來及來歷】相關文章:
除夕的來歷01-29
除夕的來歷09-26
母親節的來歷由來05-15
重陽節的來歷由來10-13
除夕的來歷02-04
關于春節的手抄報:除夕的由來及來歷的故事07-01
5.12護士節的由來及來歷08-08
普通話的由來歷史07-14
除夕守歲的來歷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