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通用13套)
自學考試,是對社會自學者進行的以學歷考試為主的高等教育國家考試,是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國家考試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形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自考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通用13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喜歡!
自考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1
第一部分選擇題(共30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l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卡”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來涂均無分。
1.一個人的能力、氣質、性格屬于該個體的
A.心理狀態 B.心理過程 C.個性傾向性 D.個性心理特征
2.人應付緊張性刺激,維護康寧心理的手段,被稱之為
A.心理沖突B.心理防御機制
C.應激 D.挫折
3.下列不屬于學校輔導人員必須具備且遵循的一些特殊的道德原則是
A.健全的人格 B.全心全意為中小學生及來訪者服務
C.尊重中小學生及來訪者 D.保持適當的人際距離
4.下列不屬于心理輔導的指導與幫助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的是
A.制定輔導層標 B.選擇輔導方案
C.實施指導幫助 D.追蹤調查
5.下列屬于影響技術的是
A.非言語關注 B.詢問
C.指導 D.情感反應
6.來訪者對自己剛剛說的話、剛剛發生的感受的一種內省反應的沉默,這屬于
A.創造性沉默 B.自發性沉默 C.沖突性沉默 D.對抗性沉默
7.輔導人員對來訪者所表達內容中認為重要的字或詞以強調性的語氣進行重復,這個技術是
A.自我開放 B.影響性摘要
C.重讀 D.重復
8.在一段時期內,連續地盡可熊詳盡地觀察對象所有的表現或活動,這種方法是
A.時間取樣法 B.軼事記錄法
C.實況詳錄法 D.事件取樣法
9.弗洛依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本我”奉行的是
A.快樂原則 B.現實原則
C.道德原則 D.理想原則
10.在夢中將對某個對象的情感轉移和投向于另一個對象方面去,這屬于“夢的工作”規律中的
A.變形 B.凝縮
C.投射 D.移置
11.下列不屬于常用的價值觀辨析法的是
A.小組討論法 B.兩難問題法
C.腦力激蕩法 D.榜樣引導法
12.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創始人是
A.斯金納 B.華生
C.巴甫洛夫 D.班杜拉
13.凡施加某種影響并有助于反應概率增加的事件叫
A.負強化 B.正強化
C.懲罰 D.消退
14.“一個人應該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這屬于不良認知中的
A.追求完美 B.過分概括
C.虛擬陳述 D.走極端
15!疤颖芾щy、挑戰與責任,要比面對它們容易得多”,這屬于不良認知中的
A.無法改變 B.不敢面對
C。過分擔憂 D.過分依賴
16.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不破壞社會道德生活的方式,把心理上積存的郁悶統統發泄出來,這種方法屬于
A.自主訓練法 B.表情調節法
C.合理宣泄法 D.呼吸調節法
17.有些入思想、行為固執,敏感多疑,心胸狹隘,自我評價過高,不接受批評,這屬于
A.癔癥型人格障礙 B.偏執型入格障礙
C.強追型人格障礙 D.攻擊型人格障礙
18.自尊心常表現于自我意識心理成分中的
A.自我認識 B.自我體驗
C.自我調控 D.自我評價
19.兒童開始根據學業的好壞、身體能力的優劣等,分化出支配型兒童和服從型兒童,這屬于小學生群體形成的
A.獨立期 B.水平分化期
C.垂贏分化期 D.部分集團形成期
20.下列心理障礙不屬于神經癥的是
A.抑郁癥 B.恐怖癥
C.焦慮癥 D.多動癥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l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卡”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無分。
21.家庭環境及早期教育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A.親子關系 B.父母親的`教莽思想、教養態度及教養方式
C.父母親的文化修養 D.父母親的個性
E.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及氣氛的影響
22.學校心理輔導的原則有
A.整體性原則 B.主體性原則
C.活動性原則 D.個別對待與面向全體相結合的原則
E.預防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23.心理測驗作為心理測量的手段具有如下特點
A.直接性 B.典型性
C.系統性 D.科學性
E,通俗性
24.小學生注意力的發展特點表現為
A.有意注意逐漸發展 B.無意注意仍起作用
C.注意的范圍依然有限D.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較好
E.注意的分配和轉移能力較強
25.初中生情緒發展特點表現為
A.情緒活動的豐富性 B.情緒體驗的沖動性
C.情緒活動的心境化 D.情緒活動的穩定性
E.情緒變化的兩級性
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共70分)
三、填空題(本大題共l0小題,每題1分,共l0分)
26.保持心理衛生的原則有_____、社會功能良好、人際關系良好和積極勞動實踐。
27·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在憲章中把健康定義為是一種生理、_____和社會適應都趨于完滿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
28.學校心理輔導從其目標和內容上,可分為兩釉類型,即_____輔導和發展性輔導。
29.心理輔導開始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有三項:一是_____;二是掌握來訪者的材料;三是進行分析、鑒別與診斷。
30.羅杰斯認為_____是使來訪者人格產生建設性變化的關鍵條件。
31.榜樣引導法的理論基礎是_____什么理論。
32.適應性認知問題的具體表現為:過分概括化、_____和極端化。
33.學習過程一般分為五大環節:預習、聽課、_____、作業、評價。
34.從情感的發震看,青春期最大的變化是從兒童期依戀父母的感情轉向去依靠 的_____感情。
35.中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過渡性、_____、社會性的特點。
四、名詞解釋(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3分,共9分)
36.解釋
37.代幣法
38.榜樣引導法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39.簡述學校心理輔導的主要內容。
40.簡述學校心理輔導的主要途徑。
41.簡述使用心理測驗的一般原則。
42.筒述人格障礙的基本特征。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7分)
43.(本題l2分)有些學生比較的自我中心,過分關注自己,不太考慮別人的需求,試論述此類學生問題的主要表現及心理咨詢要點。
44.(本題l5分)考試焦慮是學生經常遇到的一類問題,請運用系統脫敏法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并舉例說明。
自考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2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出版于1918年,標志著課程成為獨立研究領域的著作是【 】
A.《課程》 B.《課程編制》
C.《怎樣編制課程》 D.《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2.為“泰勒原理”奠定心理學基礎和方法論基礎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斯金納、博比特 B.賈德、桑代克
C.加涅、查特斯 D.布魯納、波特
3.學術中心課程的基本特征是【 】
A.學術性、創造性、結構性 B.學術性、專門性、結構性
C.學術性、主動性、基本性 D.科學性、專門性、理解性
4.被認為是現代教學研究的奠基之作的教學論著作是【 】
A.《教育學講授綱要》 B.《實驗教學論》
C.《大教學論》 D.《教學的藝術》
5.提出“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的教育家是【 】
A.盧梭 B.夸美紐斯
C.裴斯泰洛齊 D.拉特克
6.第一次把教學與道德教育統一起來的是【 】
A.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理論 B.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C.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D.裴斯泰洛齊的“基礎教養論”
7.“實驗教學論”的代表人物是【 】
A.克伯屈、斯騰豪斯 B.布魯納、馮特
C.拉伊、梅伊曼 D.普萊西、斯金納
8.兒童在熟悉了“蘿卜”、“菠菜”、“西紅柿”等概念之后,再來掌握“蔬菜”這一概念,這種學習類型是【 】
A.并列結合學習 B.歸屬學習
C.下位學習 D.上位學習
9.“教學不僅應當以兒童的昨天,而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明天作為方向”,這一觀點所符合的教學理論是【 】
A.贊可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 B.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學理論
C.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 D.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10.“考察與欣賞《老人與!返闹匾饬x”這樣的教學目標屬于【 】
A.生成性目標取向 B.行為目標取向
C.表現性目標取向 D.普遍性目標取向
11.布魯姆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包括【 】
A.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 B.智力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
C.智力技能、態度、動作技能 D.認知領域、態度、言語信息
12.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素主義教育學者、永恒主義教育學者、結構主義課程論者都主張【 】
A.課程內容即教科書知識 B.課程內容即學習者的經驗
C.課程內容即當代社會生活經驗 D.課程內容即學科知識
13.在學校課程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問題上,社會改造主義課程的觀點屬于【 】
A.被動適應論 B.主動適應論
C.調和論 D.超越論
14.課程與教學目標的行為目標取向所追求的價值是【 】
A.普遍主義 B.解放理性
C.實踐理性 D.唯科學主義
15.斯金納根據操作條件反應的學習理論,借助教學機器,使學生以個別化的方式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模式稱為【 】
A.合作教學 B.編程教學
C.個別教學 D.程序教學
16.在課程發展史上,最早論述課程組織問題的學者是【 】
A.麥克尼爾 B.博比特與查特斯
C.拉格 D.拉爾夫·泰勒
17.“泛智課程”屬于【 】
A.科目本位課程 B.學術中心課程
C.綜合學科課程 D.兒童中心課程
18.盧梭的“浪漫自然主義課程”,經裴斯泰洛齊、福祿倍爾等人的發展,后來又融入了德國的“有機整體觀”,從而發展為“鄉土教育論”,進而發展為【 】
A.“發現教學” B.“合科教學”
C.“問題解決教學” D.“國際理解教育”
19.“合成教育”的主要理論基礎是【 】
A.人本主義哲學 B.人本主義心理學
C.結構心理學 D.有機發生學原理
20.“環境教育課程”有兩種典型的組織模式,即【 】
A.情境中心模式和問題中心模式 B.班級教學模式和小組活動模式
C.單學科模式和多學科模式 D.多學科模式和學科際模式
21.提出“副學習”概念的學者是【 】
A.杜威 B.克伯屈
C.鮑爾斯和金蒂斯 D.阿普爾
22.帕克赫斯特為道爾頓計劃確立了兩條基本原則,即【 】
A.“自由原則”和“合作原則” B.“個性化原則”和“小組合作原則”
C.“創新原則”和“活動原則” D.“活動原則”和“個性化原則”
23.在課程實施的相互適應取向視野中,教師的角色是【 】
A.課程變革計劃的忠實執行者 B.課程變革方案的主動的、積極的“消費者”
C.課程開發者 D.課程計劃制定者
24.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 】
A.中心與邊緣的關系 B.主導與主體的關系
C.主體與特殊客體的關系 D.交互主體的關系
25.在古巴和林肯對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歷史分期中,測驗和測量的時期屬于【 】
A.第一代評價 B.第二代評價
C.第三代評價 D.第四代評價
26.在價值觀上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評價是【 】
A.課程與教學的目標取向評價 B.課程與教學的過程取向評價
C.課程與教學的主體取向評價 D.課程與教學的建構取向評價
27.以“先在因素、交流因素和結果因素”三個概念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評價體系是【 】
A.差別模式 B.目標達成模式
C.回應模式 D.外貌模式
28.“大眾主義”時代的教育民主或教育公平意味著【 】
A.每一個適齡兒童都有均等、公平的受教育機會
B.每一個適齡兒童所接受的是達到一定質量規格和標準的教育
C.每一個適齡兒童都應當平等地接受高質量的教育
D.每一個適齡兒童都有自由選擇教育資源、獲得自主發展的權利
29.關于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在表述上比較全面的是【 】
A.學校管理者 B.校長和教師
C.校長、教師和學生 D.校長、教師、學生和學生家長等
30.在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是【 】
A.情境教學模式 B.合作教學模式
C.隨機訪問教學模式 D.支架式教學模式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1.簡述泰勒原理的四個基本問題。
32.簡述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基本功能。
33.怎樣運用自主型教學方法?
34.簡述課程創生取向視野中教學設計的特征。
35.簡述建構主義教學觀的基本內涵。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36.關于課程的定義主要有“課程作為學科”、“課程作為目標或計劃”、“課程作為經驗或體驗”三類觀點,請你分別談談對這三類觀點的理解,并進行比較。
37.結合實際,談談應該怎樣開發隱性課程?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16分)
38.以下是羅杰斯的一個學生所報告的羅杰斯本人執教的一堂課的情況:
“這門課程完全是無組織的,確實是這樣。在任何時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師本人都不知道課堂的下一刻會出現什么,會出現哪些討論課題,會提出哪些問題,會形成什么樣的個人需要、感情和情緒。……他用一種友好的、輕松的方式與學生一起圍著一張大桌子坐下,并且說:如果我們表達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紹,那是令人高興的。接踵而來的是一陣緊張的安靜,沒人說話。最后,為了打破這種沉默,一位學生羞怯地舉起手,發了言。又是一陣令人不快的安靜,然后,又有一位學生舉手。此后,舉手更多了。教師從沒有催促任何學生發言。……”
請分析上述材料所體現的教學模式及其基本思想,并聯系實際談談此種教學模式對現實教育的意義。
自考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3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范例教學的三個基本特征是【 】
A.基本性、基礎性、范例性 B.個體性、基礎性、范例性
C.全員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2.“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計劃”,這四個基本問題構成了【 】
A.塔巴目標模式的基本內容 B.惠勒目標模式的基本內容
C.泰勒原理的基本內容 D.坦納目標模式的基本內容
3.奧蘇伯爾講解式教學的設計原則是【 】
A.包攝性較廣的原則與包攝性較弱的原則
B.說明性組織者原則與比較性組織者原則
C.上位學習原則與下位學習原則
D.逐漸分化原則與綜合貫通原則
4.布盧姆認為,“教育目標分類學”應包括認知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 】
A.情感領域 B.思維領域
C.意志領域 D.思想領域
5.“生成性目標”取向本質上是【 】
A.對“解放理性”的追求 B.對“普遍主義”價值觀的體現
C.對“實踐理性”的追求 D.對“科技理性”的追求
6.選擇社會生活經驗的根本問題是如何認識【 】
A.學校課程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問題 B.學校課程的價值問題
C.社會生活的價值問題 D.學校課程與社會生活各自的價值問題
7.教師與學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
A.課外活動 B.課堂
C.游戲 D.提問
8.提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是課程評價專家【 】
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普羅沃斯 D.萊斯
9.教材中介紹了四種典型的評價模式,其中“以所有與方案有利害關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關心的問題為中心的一種評價”是【 】
A.差別模式 B.回應模式
C.外貌模式 D.目標達成模式
10.情境教學認為測驗不應獨立于問題解決的過程,而應采用與教學過程、與教學情境融為一體的評估,稱為【 】
A.總結性評價 B.目標游離評價
C.場合驅動評價 D.內在評價
11.美國80年代以來倡導的“卓越教育”實質上體現了20世紀世界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價值取向,即【 】
A.多元主義價值觀 B.教育民主化與教育公平的理念
C.精英主義教育理念 D.主體教育觀
12.以下屬于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是【 】
A.實例式教學 B.非指導性教學
C.范例教學 D.程序教學
13.我國當下推行的“素質教育”,實質上體現了當今世界課程改革的一個共同趨勢,即追求【 】
A.國際性與民族性的內在統一 B.平等與高質量的內在統一
C.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內在統一 D.教師主體與學生主導的內在統一
14.進入20世紀70年代,課程研究內容的取向發生了重要轉變,開始由研究課程開發為主轉向研究【 】
A.如何設計課程 B.如何實施課程
C.如何理解課程 D.如何評價課程
15.美國課程論專家查特斯所提倡的課程開發方法被稱為【 】
A.活動分析 B.工作分析
C.目標分析 D.過程分析
16.認知性教學設計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
A.斯金納 B.拉伊
C.格拉澤 D.加涅
17.確立了“學科結構運動”的理論基礎與行動綱領的著作是【 】
A.《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B.《教育過程》
C.《怎樣編制課程》 D.《課程編制》
18.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性教學”理念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紐斯 B.盧梭
C.赫爾巴特 D.裴斯泰洛齊
19.施瓦布主張課程審議的主體應該是【 】
A.課程專家
B.教材專家
C.由校長、社區代表、教師、學生、教材專家、課程專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等組成的課程集體
D.教師
20.以下不屬于概念重建主義課程范式的課程專家是【 】
A.派納 B.阿普爾
C.韋克斯勒 D.哈羅普
21.首次把課程開發視為一個專門的學術研究領域,并進而開啟了課程開發科學化歷程的是【 】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22.提出“課程教學”概念的教育家是【 】
A.艾斯納 B.斯賓塞
C.韋迪 D.布勞迪
23.《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中把課程定義為“課程是指所有學科(教學科目)的總和,或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這種觀點認為課程就是【 】
A.學科 B.目標
C.計劃 D.經驗
24.“學習層級理論”的提出者是【 】
A.布魯納 B.杜威
C.加涅 D.布拉梅爾德
25.“教師作為研究者”課程思想的首倡者是【 】
A.威斯特邁 B.斯騰豪斯
C.奧利沃 D.塞勒
26.借助各種靜態的教學手段如掛圖、模型、標本、繪畫而提示內容的教學方法,被稱為【 】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27.以下涉及隱性課程問題的是【 】
A.主學習 B.副學習
C.相關學習 D.附帶學習
28.20世紀倡導社會本位綜合課程的典型課程哲學是【 】
A.要素主義 B.永恒主義
C.改造主義 D.自然主義
29.美國60年代進行的“全美課程傳播網絡”所采用的課程實施模式是【 】
A.SBCD模式 B.RD&D模式
C.蘭德模式 D.情境模式
30.“什么知識最有價值”命題的提出者是【 】
A.杜威 B.斯賓塞
C.施瓦布 D.泰勒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1.布魯納提出的發現學習的含義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
32.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方法有哪些方面的教育價值?
33.課程創生取向視野中的教學設計具有哪些特征?
34.20世紀70年代以來,課程的內涵發生了哪些重要變化?
35.學科本位綜合課程有哪幾種形態,并簡述之。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36.課程與教學目標有哪些基本來源?在每一來源的確定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7.論述學科課程的缺陷并提出改進建議。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16分)
38.古巴和林肯曾就評價的過程開出了這樣一份程序單:
第一步,在評價開始時,各有關方面訂立協議,明確各方面的權利與義務;
第二步,做好深入現場、獲得信息的安排;
第三步,確定優先協商的問題;
第四步,協商;
第五步,形成報告。
從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古巴和林肯的這份程序單反映了第幾代評價的基本思想?并結合材料分析這一代評價的基本內涵和特點。
自考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4
第一部分 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l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卡”的相應代碼涂黑。未涂、錯涂或多涂均無分。
1.下列不屬于科學化課程開發理論的代表人物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派納
2.作為學術中心課程的最基本特征,也是課程現代化最基本特征的是
A.結構性 B.實踐性 C.專門性 D.學術性
3.實踐性課程開發所采用的方法是
A. 活動分析 B.工作分析 C.審議 D.折中的藝術
4.首次明確提出把心理發展的研究作為教學總原則的基礎的是
A.夸美紐斯 B.赫爾巴特 C.盧梭 D.裴斯泰洛齊
5.被稱為課程領域中“主導的課程范式”的是
A.概念重建主義課程范式 B.泰勒原理
C.科學化課程開發理論 D.實踐性課程開發理論
6.反映了學科領域專家對課程要素之間關系的看法的是
A. 橫向組織 B.縱向組織 C.邏輯組織 D.心理組織
7.“在教育情境之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課程與教學目標”是
A.普遍性目標 B. 行為目標 C.生成性目標 D.表現性目標
8.認為課程與教學目標實際上包括“行為”和“內容”兩個方面的學者是
A.泰勒 B.梅杰 C.布盧姆 D.博比特
9.“你這門學科對那些不會成為這個領域專家的年輕人的教育有什么功用?你這門學科對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貢獻?”,這是在確定課程與教學目標時,在哪一維度上應考慮的問題?
A.學習者的需要 B.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
C.學科的發展 D.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
10.“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教育的發展,而且發展最好的手段不是通過明晰目的,而是通過批評實踐!闭腔谶@種認識,斯騰豪斯提出了一個命題,即
A.生成性目標 B.過程模式 C.程序原則 D.教師作為研究者
11.表現性目標在本質上追求的是
A.技術理性 B.實踐理性 C.解放理性 D.效率取向
12.當課程以滿足當代社會生活需求、以維持或改造社會生活為直接目的的時候,當課程開
發以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為基點、強調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的優先性的時候,這種課程就是
A.兒童本位課程 B.社會本位課程 C.學科本位課程 D. 混合取向的課程
13.下列關于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方法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通過師生的民主對話與討論來共同思考、探究和解決問題
B.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是一個典范
C.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是運用該方法的前提條件
D.學生的“自我活動性”、“自主性”是這種教學方法的核心
14.在1859年提出了“什么知識最有價值”這一著名命題的是
A.蘇格拉底 B.杜威 C.斯賓塞 D.蘇霍姆林斯基
15.下列不屬于課程內容的基本取向的是
A.學科知識 B.教師的二次教材開發
C.學習者的經驗 D.當代社會生活經驗
16.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問題是直接影響理科課程開發的一個基本問題。20世紀中葉以后,科學和技術的關系表現為
A.主導與依附 B.對等與融合 C.對立與排斥 D.前者包含后者
17。下列關于杜威教育思想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學校課程應是“經驗課程”
B.倡導“主動作業”,即把社會生活中的典型職業加以提煉概括,用于學校
C.教育即生活本身,而不是成人生活的準備
D.強調兒童中心主義
18.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講解、示范等提示活動來教授課程內容,這種類型的教學方法是
A. 提示型教學方法 B.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方法
C.傳授型教學方法 D.自主型教學方法
19.將所選出的各種課程要素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問的內在聯系,然后將之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這是課程組織的
A.連續性 B.順序性 C.整合性 D.邏輯性
20.經驗自然主義經驗課程論的代表人物是
A.裴斯泰洛齊 B.杜威 C.盧梭 D.羅杰斯
21.最古老、使用范圍最廣的課程類型是
A.學科課程 B.活動課程 C.分科課程 D. 綜合課程
22.以開發、培育主體內在的、內發的價值為目標,旨在培養豐富的具有個性的主體的課程是
A.學科課程 B.活動課程
C.分科課程 D.綜合課程
23.將特定學科內容在不同學習階段重復呈現,同時利用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學科內容不斷拓展與加深。這是
A.直線式課程 B.螺旋式課程
C.顯性課程 D.隱性課程
24.下列課程中不屬于社會本位綜合課程的是
A.“STS”課程 B.環境教育課程
C.輪形課程 D.持久生活情境課程
25.在“自由原則”與“合作原則”基礎上確立起來的,通過“作業安排”等措施而成功地將班級授課組織變革為個別化教學組織、將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變革為以學生自學研究為主的教學方法的是
A.道爾頓計劃 B.文納特卡計劃
C. 凱勒計劃 D.帕克赫斯特計劃
26.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導對評價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與解放作為評價的根本目的,這是下列哪種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本質
A.目標取向的評價 B.過程取向的評價
C.主體取向的評價 D.效果取向的評價
27.下列不屬于衡量一個完整的評價模式的指標的是
A.方法的經驗性 B. 價值的可估性
C.資料的可靠性 D.用途的目的性
28.20世紀世界課程改革運動中,國際性與民族性的內在統一要求在課程改革中體現
A.多元主義價值觀 B.教育民主化的理念
C.主體教育觀 D.教育公平的理念
29.對同一教學內容要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著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現,以使學習者對同一內容或問題進行多方面理解、獲得多種意義的建構。
這種教學模式是
A.情境教學 B.支架式教學
C.隨機訪問教學 D.協作教學
30.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構成的四要素是
A.情境、模擬、會話、意義建構 B.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
C.情境、協作、會話、主動建構 D.情景、模擬、會話、主動建構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請在答題卡上作答。
31.簡述杜威關于“反省思維”或“問題解決”的步驟。
32.簡述艾斯納的課程目標觀和斯騰豪斯的課程目標觀的異同。
33. 簡述課程內容選擇的四個基本環節。
34.簡述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關系。
35.簡述課程與教學評價的類型。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l2分,共24分)
請在答題卡上作答。
36.試論述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的基本特征及其對課堂教學改革的現實意義。
37.什么是支架式教學?請結合教學實例說明支架式教學的基本環節。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l小題。共l6分)、
請在答題卡上作答。
38.請閱讀下面一段論述:
“課程”不僅包括體現在學程、教科書或變革方案中的有計劃的具體內容,而且還包括學校和社區中各種情境因素所構成的譜系,這些情境因素會對課程變革方案作出改變。“課程實施”決不是教育計劃或技術在課程實踐中的簡單“裝配”,它應當包括變革方案在目標和方法上的調整,參與者在需要、興趣和技能方面的變化,以及組織的適應。以上論述體現了課程實施的哪一種基本取向?這一取向視野中的教學設計有什么
特征?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論述這一課程實施取向的現實意義。
自考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5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表內。
1.施瓦布倡導的實踐性課程開發的主體應是【 】
A.學科專家 B.課程集體
C.課程專家 D.一線教師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19
2.奧蘇信爾提出了有意義學習的三種類型,下列不屬于這三種類型的是【 】
A.歸屬學習 B.上位學習
C.并列結合學習 D.發現學習
正確答案:D(1分)教材P104
3.“注意課程經驗之間的橫向聯系”,這一表述符合泰勒模式中有效組織學習經驗的何種標準【 】
A.序列性 B.整合性
C.邏輯性 D.連續性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82
4.由泰勒的學生布盧姆提出的后來一度成為教育研究的顯學的是【 】
A.批判教育學 B.五段教學論
C.概念重建主義范式 D.教育目標分類學
正確答案:D(1分)教材P85
5.以下關于課程開發的過程模式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鼓勵學生探索具有教育價值的知識領域,將學生視為積極的活動者
B.強調過程本身的教育價值,主張教育過程給學生足夠的活動空間
C.強調教師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擁有充分的自主權
D.教師需要對照預定目標對學生的各項活動進行打分
正確答案:D(1分)教材P92
6.“任何學科都能夠用在智育上是誠實的方式,有效地教給任何發展階段的任何兒童!边@句話出自誰之口【 】
A.布魯納 B.瓦根舍因
C.斯金納 D.加涅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95
7.下列不屬于范例教學中所選范例的基本特征的是【 】
A.特殊性 B.基本性
C.基礎性 D.范例性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124
8.“能寫出清晰又有條理的社會學科計劃的報告”,屬于下列哪種課程目標【 】
A.普遍性目標 B.行為目標
C.生成性目標 D.表現性目標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151
9.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為完美生活作準備”,而適應“完美生活”之需要的最有價值的知識是科學,所以課程就是由實用科學知識所構成的。這一觀點是【 】
A.要素課程說 B.泛智課程說
C.赫爾巴特主義課程論 D.功利主義課程論
正確答案:D(1分)教材P216
10.要素課程說的創立者是【 】
A.赫爾巴特 B.亞里士多德
C.夸獎紐斯 D.斯賓塞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215
11.兩種或兩種以上學科既在一些主題或觀點上相互聯系起來,又保持各學科原來的相對獨立,這指的是【 】
A.相關課程 B.融合課程
C.廣域課程 D.學科課程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231
12.下列不屬于兒童本位綜合課程的是【 】
A.浪漫自然主義經驗課程 B.設計教學法
C.當代人本主義經驗課程 D."STS”課程
正確答案:D(1分)教材P237
13.下列不屬于道爾頓計劃的主要措施的是【 】
A.作業安排 B.材料整理
C.實驗室 D.成績記錄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260
14.首次提出“隱性課程”這一概念的是【 】
A.杜威 B.克信屈
C.杰克遜 D.鮑爾斯
正確答案:C(1分)教材P249
15.“同質編班”又叫【 】
A.留級制度 B.能力分組
C.降低學歷水準 D.分組教學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266
16.把整個班級分成許多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學習,這在教學組織上稱為【 】
A.個別學習 B.同步學習
C.分組學習 D.能力分組
正確答案:C(1分)教材P268
17.課程實施過程是課程變革計劃與班級或學校實踐情境在課程目標、內容、方法、組織模式諸方面相互調整、改變與適應的過程,這是課程實施基本取向中的【 】
A.忠實取向 B.相互適應取向
C.課程創生取向 D.實踐取向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277
18.把教學設計視為一種工程、一種技術的是【 】
A.忠實取向視野中的教學設計 B.相互適應取向視野中的教學設計
C.課程創生取向視野中的教學設計 D.實踐取向視野中的教學設計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502
19.在課程計劃或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需要或準備狀態進行的評價是【 】
A.總結性評價 B.形成性評價
C.診斷性評價 D.內在評價
正確答案:C(1分)教材P310
20,被看作“需要本位的評價”的.是【 】
A.目標本位評價 B.目標游離評價
C.診斷性評價 D.效果評價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311
21.從方法的角度來區分,可以將評價分為【 】
A.內部人員評價和外部人員評價 B.量的評價和質的評價
C.效果評價和內在評價 D.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312
22.在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歷史發展中.形成性評價、目標游離評價、內在評價是在下列哪一階段產生的【 】
A.第一代評價 B.第二代評價
C.第三代評價 D.第四代評價
正確答案:C(1分)教材P317
23,下列哪種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基本取向是受“實踐理性”所支配【 】
A.目標取向的評價 B.過程取向的評價
C.主體取向的評價 D.效果取向的評價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322
24.以所有與方案有利害關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關心的問題為中心的評價模式是【 】
A.目標評價模式 B.差別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應模式
正確答案:D(1分)教材P329
25.當前的課程研究方法正在走向【 】
A.“課程開發”研究與“課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B.“盤的研究”與“質的研究”的整合
C.“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的整合
D.“課程研究”與“教學研究”的整合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332
26.主張人的心靈的建構作用的同時,也承認知識具有客觀性和可靠性的一面,這類觀點屬于【 】
A.激進建構主義 B.溫和建構主義
C.個人建構主義 D.社會建構主義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348
27.被稱為“拋錨式教學”的是【 】
A.情境教學 B.支架式教學
C.隨機訪問教學 D.協作教學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354
28.情境教學的基本環節是【 】
A.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B.呈現情境、隨機訪問學習、思維發展訓練、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C.進入情境、格建支架、獨立探索、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D.導入情境、引導探索、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354
29.重視社會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識理解和意義建構中的作用,認為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不僅是一個個體的過程,還是一個社會和文化的過程,具有這一基本特征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是【 】
A.情境教學 B.支架式教學
C.隨機訪問教學 D.協作教學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359
30.認知彈性理論的代表斯皮羅等人把人的學習分為【 】
A.“機械學習”和“意義學習” B.“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
C.“上位學習”和“下位學習” D.“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
正確答案:D(1分)教材P356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1.簡述加涅的學習層級理論中的各學習類型及其基本涵義。
正確答案:教材P112
。1)信號學習、刺激一反應學習、動作鏈素學習是三種基本的學習類型。(1分)
。2)言語聯想學習實際上是一種言語鏈索學習,即根據言語刺激與反應行為的順序組合而成的反應。(1分)
。3)辨別學習實質上是一種知覺學習,即作出知覺的分化。(1分)
。4)概念學習是指學習根據類別對各種事物作出反應。(1分)
。5)規則學習是指各種定理、定律或原理的學習。(1分)
(6)問題解決或高級規則的學習,即學生通過把學習過的各種規則組合成復雜的、高級的規則,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1分)
32.簡述行為目標的本質及其缺陷。
正確答案:教材P152
行為目標取向在本質上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它體現了“唯科學主義”的教育價值觀,它以對行為的有效控制為核心。(3分)行為目標的主要缺陷包括:
第一,“行為目標”取向所體現的“唯科學主義”的教育價值觀是有缺陷的。(1分)
第二,“行為目標”的“還原論”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體性的心理和行為被原子化。(1分)
第三,人的許多高級心理素質(如價值觀、理解、情感、態度、欣賞、審美情趣,等等)是很難用外顯的、可觀察的行為來預先具體化的。(1分)
33.簡述課程與教學目標的三個基本來源及其涵義。
正確答案:教材P171
。1)學習者的需要——作為課程與教學目標來源的學習者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發展的需要,即兒童人格
發展的需要。(2分)
(2)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這包括兩個維度.從空間維度看,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是指從兒童所在的社區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的發展需求。從時間的維度看,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不僅指社會生活的當下現實需要,更重要的是社會生活的變遷趨勢和未來需求。(2分)
(3)學科知識——學科知識即學科的邏輯體系,包括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學科的探究方式、學科的發展趨勢、該學科與相關學科的關系,等等。(2分)
34.簡述經驗課程的內涵及基本特征。
正確答案:教材P219
一、內涵:經驗課程亦稱“活動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它是以兒童的主體性活動的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2分)
二、基本特征:
1、經驗課程以學習者當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經驗為課程開發的核心,課程目標的基本來源是學習者的經驗及其生長需要。(1分)
2、在經驗課程中,學習者是能動的創造性的存在。(1分)
3、在經驗課程中,學習者是整體的存在。(1分)
4、經驗課程重視學習者的個性差異。(1分)
35.簡述20世紀課程改革運動的三種張力及相應的基本價值取向。
正確答案:教材P335
。1)國際性與民族性之間的張力——多元主義教育價值觀。(2分)
。2)平等與高質里之間的張力——教育民主化與教育公平的理念。(2分)
。3)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之間的張力——主體教育觀。(2分)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36.試述課程、教學的涵義,并結合實際談談你對課程與教學關系的認識。
正確答案:教材P57
課程概念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課程作為學科,課程作為目標或設計,課程作為經驗或體驗。(3分)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活動。通過這個交往過程和活動,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態度,人格獲得一定的發展。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3分)
。ńY合工作實際論述課程與教學關系酌情給1-6分)
37.試評價課程實施的三種取向,并聯系實際,談談課程實施的基本取向研究對我國的啟示。
正確答案:教材P282
一、課程實施有三個基本取向,即“忠實取向”、“相互適應取向”與“課程創生取向”。(1分)
1、三種取向各有其存在價值。忠實取向強化了課程政策制定者和課程專家在課程變革中的作用。課程創生取向則把處于具體教育情境中的教師和學生在課程開發、課程創造中的主體性解放出來。相互適應取向則把外部專家所開發的課程與對這種課程產生影響的學校情境、社區情境的因素均予以考慮。(2分)
2、三種取向各有其局限性。忠實取向抹殺了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價值。相互適應取向帶有折衷主義色彩,課程創生取向具有濃厚的理想色彩,推行范圍是有限的。(2分)
3、從忠實取向到相互適應取向、再到課程創生取向.意味著在課程變革中從追求“技術理性”到追求“實踐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這體現了課程變革的發展方向。(1分)
二、啟示:
1、把課程實施研究納入課程變革之中,使之成為課程變革這個系統的有機構成。(1分)
2、課程變革應將具體教育情境和社區情境的因素納入自身之中,相應地,課程變革政策應具有變通性。(1分)
3、課程變革必須最大限度地弘揚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參與精神,這是課程變革成敗的關鍵。(1分)
。撓祵嶋H酌情給1-3分)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16分)
38.請閱讀下面這段論述: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現成的、表面的知識教授給別人,而是憑借正確的提問.激發對方的思考,通過對方自身的思考親自發現潛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正像接生婆幫助孕婦依靠自身的力量分娩嬰兒一樣,教育者也要幫助學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孕育真理、產生真理……
這段材料中所體現的方法為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方法的嘟一種基本形態提供了范型?這一形態的方法具有怎樣的性質?結合實例說明教師運用該教學方法的策略。
正確答案:教材P200
這段材料中所體現的“蘇格拉底對話法”或“精神助產術”,為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方法的基本形態之一——“教學對話”提供了范型。(2分)
教學對話的性質:
1、教學對話是以教師指導為特征的。(2分)
2、教學對話旨在促進學生的發展。(2分)
3、教學對話以學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達為特征。(2分)
教師組織與引導這種教學方法所需的策略:
一是恰當的提問,
二是創設對話情境。(2分)
(根據結合實例說明的情況給1-6分)
自考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6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表內。
1.以“工作分析”作為其課程開發方法的是【 】
A.查特斯 B.博比特
C.泰勒 D.派納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8
2.美國著名課程論專家施瓦布認為課程由四個要素構成,這四個要素是【 】
A.教師、學生、教材、教具 B.教師、學生、學科、教材
C.教師、學生、教材、考試 D.教師、學生、教材、環境
正確答案:D(1分)教材P17
3.“兒童與課程僅僅是確定一個單一過程的兩極。正如兩點決定一條直線那樣,兒童現在的觀點和學科中所包含的事實與真理決定著教學!边@一論述出自【 】
A.夸美紐斯 B.杜威
C.盧梭 D.裴斯泰洛齊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45
4.下列哪一理論體系是赫爾巴特的教學論建立的基礎 【 】
A.觀念心理學 B.認知心理學
C.實踐哲學 D.實用主義哲學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36
5.杜威用來消解傳統教育中課程與教學的僵硬對立的是其實用主義認識論的【 】
A.經驗概念 B.連續性原則
C.主動作業方法 D.課程教學概念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66
6.“最初幾年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的。它不在于教學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惡,防止他的思想產生謬見!边@句話中體現的是哪位教育家的何種策略【 】
A.盧梭,消極教育 B.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
C.杜威,問題解決教學 D.布魯納,發現教學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29
7.三年級數學課與四年級數學課所提供的學習經驗之間的聯系屬于泰勒模式中學習經驗的【 】
A.縱向組織 B.連續組織
C.橫向組織 D.序列組織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81
8.在泰勒模式中,課程開發的核心因素是【 】
A.目標因素 B.內容因素
C.組織因素 D.評價因素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85
9.奧蘇伯爾的意義學習的心理機制是【 】
A.接受 B.同化
C.發現 D.聯想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102
10.“非指導性教學”的根本目標在于促進人的【 】
A.自我覺醒 B.自我批判
C.自我反思 D.自我實現
正確答案:D(1分)教材P140
11.提出“學習層級理論”的是【 】
A.瓦根舍因 B.桑代克
C.加涅 D.羅杰斯
正確答案:C(1分)教材P111
12.系統確立起課程開發的過程模式的學者,其代表作是【 】
A.《課程研究與開發導論》 B.《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C.《課程開發的新維度》 D.《課程開發》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88
13.下列有關奧蘇伯爾所提出的“先行組織者”策略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先行組織者策略既是一項實驗技術,又是一項有效的教學設計技術
B.組織者既可以在學習材料之前呈現,也可以在學習材料之后呈現
C.組織者可分為說明性組織者和比較性組織者兩類
D.組織者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攝性水平上必須高于學習材料
正確答案:D(1分)教材P108
14.下列不屬于贊科夫新體系的教學論原則的是【 】
A.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 B.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
C.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 D.逐漸分化原則
正確答案:D(1分)教材P129
15.用一種折衷的態度把學習者的需要、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學科的發展并列為課程目標的`三個來源的是【 】
A.杜威 B.泰勒
C.布盧姆 D.博比特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170
16.通過師生的民主對話與討論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屬于【 】
A.提示型教學方法 B.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方法
C.傳授型教學方法 D.自主型教學方法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198
17.以下關于自主型教學方法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學生獨立地解決由本人或教師提出的課題
B.學生的自主學習可代替教師的講授
C.教師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提供適當幫助
D.學生的“自主性”是這種教學方法的核心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205
18.“學校課程不僅適應著社會生活,還不斷改造著社會生活”,這體現了學校課程與社會生活的【 】
A.被動適應關系 B.主動適應關系
C.超越關系 D.對立關系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186
19.古希臘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早在2400年前就為我們確立了教學對話的范型【 】
A.精神助產術 B.課堂討論
C.情境教學 D.啟發式教學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199
20.恰當地處理學科知識與課程內容的關系意味著要實現【 】
A.科學、藝術與道德的統一 B.學科邏輯與兒童心理邏輯的統一
C.科學與技術的統一 D.文科和理科的統一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180
21.下列哪種課程不屬于學科本位綜合課程【 】
A.相關課程 B.融合課程
C.廣域課程 D.環境教育課程
正確答案:D(1分)教材P231
22.下列不屬于課程變革過程的環節的是【 】
A.課程計劃 B.課程選擇
C.課程實施 D.課程評價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272
23.在古德萊德的課程層次理論中,學生實際體驗到的課程屬于【 】
A.正式的課程 B.理解的課程
C.經驗的課程 D.運作的課程
正確答案:C(1分)教材P273
24.從研究方法論的角度看,研究者對個案性的“深度訪談法”倍加青睞。這類研究者所持有的課程實施取向是【 】
A.課程忠實取向 B.課程相互適應取向
C.課程創生取向 D.課程實踐取向
正確答案:C(1分)教材P281
25.蘭德課程變革動因模式發現,課程變革過程包括【 】
A.啟動階段、實施階段、評價階段 B.啟動階段、合作階段、實施階段
C.啟動階段、實施階段、合作階段 D.啟動階段、合作階段、評價階段
正確答案:C(1分)教材P286
26.“全美課程傳播網絡”所采用的“研究、開發與傳播”模式體現的是課程實施的【 】
A.忠實取向 B.實踐取向
C.創生取向 D.相互適應取向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285
27.提出課程變革的情境模式的是【 】
A.伯曼和麥克考林 B.帕里斯
C.古來德曼 D.富蘭和龐弗雷特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287
28.下列不屬于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的是【 】
A.課程變革的特性 B.學校的特征
C.內部環境的特征 D.學區的特征
正確答案:C(1分)教材P288
29.教學設計是課程專家、教師、學生兩兩之間交互作用、協同進行的規劃教學的活動,這一觀點屬于【 】
A.忠實取向視野中的教學設計 B.相互適應取向視野中的教學設計
C.創生取向視野中的教學設計 D.實踐取向視野中的教學設計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303
30.評價的過程是將教育結果與預定的教育目標相對照的過程,是根據預定教育目標對教育結果進行客觀描述的過程,這一特點屬于【 】
A.第一代評價 B.第二代評價
C.第三代評價 D.第四代評價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316
二、簡答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1.簡述赫爾巴特教學的四個“形式階段”及其內涵。
正確答案:教材出處:P39
四個教學的“形式階段”:
。1)即明了(清楚、明確地感知新教材);(1分)
。2)聯合(新觀念與舊觀念結合起來);(1分)
。3)系統(新舊觀念的各種聯合與兒童的整個觀念體系統一起來,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規律,以形成具有邏輯性的、結構嚴整的知識系統或觀念體系);(2分)
。4)方法(把業已形成的知識系統通過應用于各種情境而使之進一步充實和完善)。(2分)
32.簡述斯金納程序教學設計的關鍵因素和設計過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則。
正確答案:教材出處:P3
斯金納程序教學設計的關鍵因素:
(1)程序教材的編制;
。2)教學機器的使用。(1分)
設計過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則:
。1)積極反應原則;
(2)小步子原則;(1分)
。3)即時強化原則;(1分)
。4)自定步調原則;(1分)
。5)低錯誤率原則。(1分)
33.簡述教學方法的涵義及其本質。
正確答案:教材出處:P194
教學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課程與教學目標、受特定課程內容所制約、為師生所共同遵循的教與學的操規范和步驟。(3分)
教學方法的本質:
。1)教學方法體現了特定的教育價值觀,指向于實現特定的課程與教學目標。(1)
。2)教學方法受特定的課程內容的制約。(1分)
。3)教學方法還受教學組織的影響。什么樣的教學組織形式會直接影響教學方法的選擇。(1分)
34.簡述“教學過程使教養與教育的統一”的內涵。
正確答案:教材出處:P299
。1)教養是指體現于各門學科中的學科知識;(1分)教育是指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1分)
。2)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學過程不是一個價值中立的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掌握知識、發展能力,而且與此同時會形成和改變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2分)
。3)教學過程中要明確教養與教育的關系。首先,教養和教育彼此間具有相對獨立性,二者各具特性,各有其固有的邏輯。(1分)其次,教養與教育又互為基礎,互為前提,相互制約。(1分)
35.簡述三種課程與教學評價基本取向的本質。
正確答案:教材出處:P321
。1)目標取向的評價本質: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對被評價對象的有效控制和改進。
。2)過程取向的評價本質:受“實踐理性”所支配,它強調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交互作用、強調評價者對評估情境的理解、強調過程本身的價值。
。3)主體取向的評價本質: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
36.試結合其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分析行為目標的優勢和不足。
正確答案:教材出處:P153
行為目標:是以具體的、可操作的形位的形式加以陳述的課程與教學目標,它表明課程與教學過程結束后學生身上所發生的行為變化。
行為目標的優勢:
。1)行為目標克服了普遍性目標取向模糊性的缺點,在課程與教學領域科學化的歷程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行為目標由于自身的特點便于教師有效控制教學過程。(1分)
。2)便于教師將其教學內容準確地與教育督導、學生家長、學生展開交流。(1分)
(3)便于準確評價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熟練,對保證一些相對簡單的教育目標的達成是有益的。(1分)
行為目標的主要不足表現在:
。1)該取向所體現的唯科學主義的教育價值觀是有缺陷的;(1分)
。2)行為目標的還原論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體性的心理和行為被原子化;(1分)
。3)人的許多高級心理素質是很難用外顯的、科觀察的行為來預先具體化的。(1分)
【結合實際分析酌情給1——6分】
37.如何看待同步學習、分組學習、個別學習這三種教學過程組織的基本形式之間的關系?
正確答案:教材出處:P267
。1)同步學習是在教師的直接指導下整個班級的學生一起進行的學習。(1分)
(2)分組學習是把整個班級分成許多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學習。(1分)
。3)個別學習是指學生之間不交換信息,每一個人自主展開的問題解決學習。(1分)
。4)分組學習不是要取消費或替代同步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計劃性和系統性之類的原則在分組學習中依然適應。(2分)分組學習也不是要取消或取代學生的個別學習。教師在分組教學中也要努力把握每個學生的突出表現和他們在各個組中的行為。(2分)個別學習源于同步學習又回歸同步學習,個別學習與同步學習互為基礎、相互遞進。(2分)
。5)同步學習、分組學習與個別學習是具體教學過程中的基本組織形式,他們各有優勢與不足。(1分)對于任何一種學習而言,它適合于某一特定的任務,但未必適合于其它任務。所以,無論哪一種組織形式都不能認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普遍使用。在教學過程的組織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別差異、根據學習任務的性質、根據特定的學習場合的需要,優化組合這些教學組織形式。(2分)
四、材料分析題(共16分)
38.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為了加深學生對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這三種不同的三角形的特征的認識,一位教師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教師首先出示課前準備好的三個信封,其中A信封裝有一個直角三角形,只露出一個直角;B信封裝有一個鈍角三角形,只露出一個鈍角;C信封裝有直角、鈍角、銳角三角形各一個,且這3個三角形有一個角是相等的,重疊在一起后把這個銳角露出來,讓學生根據露出來的角猜信封里是什么三角形。
確定問題:信封A、B,學生都能很快猜對,但到了信封C,當學生根據露在外面的銳角才是“銳角三角形”時卻猜錯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學生們產生了疑問。
自主學習,協作探究:教師將信封C中的三個三角形貼在黑板上,引導學生重新觀察三種三角形的特征,互相交流,探究三種三角形的特征與上述問題的關系。經過反復的觀察、討論,學生們得出了任何一個銳角三角形至少有兩個銳角的結論,因此不能通過一個銳角斷定其為銳角三角形。
分析上述教學過程,其中采用了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的哪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涵義是什么?結合案例分析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正確答案:教材出處:P353
采用了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的情境教學模式。(3分)
情境教學,是指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建構意義。有時也稱“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3分)
基本特征:(1)學習者中心;(2)情境中心;(3)問題中心。
【結合案例說明特征,酌情給1——7分】
自考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7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的課程理論專家是(B)2-76
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杜威
2.實踐性課程開發的基本方法是(A)1-18
A.課程審議 B.工作分析
C.活動分析 D.綜合分析
3.“概念重建主義課程范式”的基本價值取向是(C)1-24
A.理智興趣 B.實踐興趣
C.解放興趣 D.科學興趣
4.在教育史上第一個倡導教學論的教育家是(D)1-25
A.斯賓塞 B.夸美紐斯
C.盧梭 D.拉特克
5.“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這句話出自(D)1-29
A.《理想國》 B.《兒童與課程》
C.《民主主義教育》 D.《愛彌兒》
6.第一次明確論述了“教育性教學”思想的教育家是(A)1-41
A.赫爾巴特 B.班杜拉
C.桑代克 D.斯金納
7.杜威教學理論核心的理論基礎是(C)1-41
A.發生認識論 B.主知主義心理學
C.實用主義哲學 D.科學主義哲學
8.“三大新教學論流派”指的是(A)1-49
A.發展性教學論、發現教學論、范例教學論
B.自然教學論、經驗教學論、實踐教學論
C.認知主義教學論、行為主義教學論、人本主義教學論
D.要素主義教學論、永恒主義教學論、建構主義教學論
9.課程開發的經典模式是(B)2-76
A.過程模式 B.目標模式
C.實踐模式 D.整合模式
10.提出“最近發展區”這一著名理論假設的教育家是(B)2-127
A.贊科夫 B.維果茨基
C.瓦根舍因 D.皮亞杰
11.“為完美生活做準備”這種教學目標的取向是(D)3-148
A.表現性目標取向 B.行為目標取向
C.生成性目標取向 D.普遍性目標取向
12.行為目標的具體特點是(C)3-149
A.學術性、具體性、基本性 B.可操作性、學術性、專門性
C.具體性、精確性、可操作性 D.基本性、專門性、可操作性
13.布魯姆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包括(A)3-155
A.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
B.智力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
C.智力技能、態度、動作技能
D.認知領域、態度、言語信息
14.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盧梭的“浪漫自然主義經驗課程理論”、杜威的“經驗自然主義經驗課程理論”、以及“當代人本主義經驗課程理論”都主張(C)4-190
A.課程內容即教科書知識 B.課程內容即當代社會生活經驗
C.課程內容即學習者的經驗 D.課程內容即學科知識
15.與提示型教學方法相對應的學習方式是(A)4-207
A.接受性學習 B.社會性學習
C.自主性學習 D.探究性學習
16.在課程發展史上,課程組織的基本標準與原則最早見之于(D)5-212
A.博比特的《怎樣編制課程》 B.查特斯的《課程編制》
C.拉格的《課程編制:過去與現在》 D.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17.以英國為核心發展起來的功利主義課程論形成于(C)5-216
A.17世紀 B.18世紀
C.19世紀 D.20世紀
18.“經驗自然主義經驗課程”內容的基本來源是(B)5-224
A.兒童、自然、知識、社會 B.兒童、學科知識、社會
C.自我、自然、知識、社會 D.學生經驗、歷史文化、自然
19.“兩種或兩種以上學科既在一些主題或觀點上相互聯系起來,又保持各學科原來的相對獨立”,這種課程屬于(B)5-231
A.合成課程 B.相關課程
C.融合課程 D.廣域課程
20.最早實行選修制度的學校是(C)5-242
A.美國的中學 B.英國的中學
C.德國的大學 D.法國的大學
21.螺旋式課程的最初倡導者是(C)5-246
A.布盧姆 B.施瓦布
C.布魯納 D.凱勒
22.學生向教師簽訂學習契約,這被稱為“工約”。把這種作業安排作為主要措施之一的教學組織是(B)5-261
A.班級授課制 B.道爾頓制
C.文納特卡計劃 D.凱勒計劃
23.在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看來,課程變革是(C)6-275
A.教師和學生個性的成長與發展過程 B.一個復雜的、非線性的`和不可預知的過程
C.一種線性過程 D.全面更新課程內容的過程
24.“在課程開發或課程實施還在發展或完善過程中時所采用的評價”是(A)7-310
A.形成性評價 B.總結性評價
C.診斷性評價 D.暗箱式評價
25.在古巴和林肯對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歷史分期中,把評價的本質視為描述的時期屬于(B)7-317
A.第一代評價 B.第二代評價
C.第三代評價 D.第四代評價
26.在價值觀上受“實踐理性”所支配的評價是(B)7-322
A.課程與教學的目標取向評價 B.課程與教學的過程取向評價
C.課程與教學的主體取向評價 D.課程與教學的結果取向評價
27.在理論上,迄今為止所有評價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并代表著課程與教學評價發展方向的是(C)7-329
A.差別模式 B.目標達成模式
C.回應模式 D.外貌模式
28.美國80年代以來倡導的“卓越教育”是一種(D)8-337
A.精英主義的教育 B.以高質量為核心目標的教育
C.旨在提升國際理解能力的教育 D.謀求平等與高質量兼得的教育
29.“建構主義的立場,如果認真對待的話,即是與知識、真理和客觀性等傳統概念直接相沖突的,它們要求從根本上去重建個人關于實在的觀念。”這是(D)8-348
A.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 B.信息加工建構主義的觀點
C.溫和建構主義的觀點 D.激進建構主義的觀點
30.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個新興分支“認知彈性理論”而發展起來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是(C)8-355
A.情境教學模式 B.合作教學模式
C.隨機訪問教學模式 D.支架式教學模式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1.簡述有意義學習產生的條件。2-103
答:
(1)學生具有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2)學生認知結構中具有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知識基礎。
。3)要學習的新知識本身具有邏輯意義,而不是隨意編造的無意義材料。
32.簡述確定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基本環節。3-177
答:
(1)確定教育目的。
(2)確定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基本來源。
(3)確定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基本取向。
(4)確定課程與教學目標。
33.如何理解“課程內容即學習者的經驗”?4-190
。1)學習者是主體,學習者經驗的選擇過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學習者的個性差異的過程。
。2)學習者是課程的開發者。
(3)學習者是知識與文化的創造者。
(4)學習者創造著社會生活經驗。
34.簡述教學過程的本質。6-293
。1)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過程。
(2)教學過程是教學認識過程與人類一般認識過程的統一。
。3)教學過程是教養和教育的統一。
35.簡述世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8-340
。1)在課程政策上,謀求“國家課程開發”與“校本課程開發”的統一。
。2)在課程內容上,既引進符合信息時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識,又把學習者的“個人知識”作為課程內容的有機構成。
。3)提倡多樣化的課程結構。
(4)重視課程實施研究,重視教師進修。
。5)提高課程改革的科學水平,設立課程改革的專家咨詢機構。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36.20世紀70年代以來課程內涵發生了重要變化,請你談談課程內涵的發展趨勢,并結合我國當前課程實踐狀況,分析其意義。1-54
答:
。1)從強調學科內容到強調學習者的經驗和體驗。
(2)從強調目標、計劃到強調過程本身的價值。
。3)從強調教材的單因素到強調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的整合。
(4)從只強調顯性課程到強調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并重。
。5)從強調實際課程到強調實際課程和“虛無課程”并重。
。6)從只強調學校課程到強調學校課程與校外課程并重。
37.剖析個別化教學組織的三個誤區:“留級制度”、“降低學力水準”和“能力分組”。5-265
答:
一、“留級制度”在教育實踐中已經有很長的存續歷史,它把一些未完成學習任務、未達到教學目標的兒童留在同一年級進行重復教育。實踐證明,“留級制度”帶來很多教育問題:
。1)這給被留級的學生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與壓力,降低了學生的成就動機。
(2)留級帶來很大的教育浪費,不僅浪費了學生的寶貴的年華,而且也浪費了教育的人力和物力資源。
二、“降低學力水準”是與留級相反的做法。這種做法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達到標準,降低了學力水準、放慢了教學速度。這種教學盡管暫時適應了差生的需要,但卻使大多數中等學生和一部分優等生感到學習厭倦、缺乏挑戰性。這是一種犧牲大多數人的發展而換取一部分人暫時發展的做法,是一種“偽善的平等主義”,由此必然導致“平庸教育”。這種做法盡管消除了留級現象,但卻降低了教育的整體質量,得不償失。
三、“能力分組”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是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進行編班,將具有相同能力的學生編進同一個班級。這種組織形式又叫“同質編班”!澳芰Ψ纸M”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但是,“能力分組”的教學組織只有具備了兩個前提才有意義:
(1)我們所觀察到的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是不可改變的,即使通過教育,這種能力差異也不可改變。
。2)我們確實能夠正確診斷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而且能夠對學生能力發展的未來方向作出準確預測。
但事實情況上述兩個條件都不能成立,由此看來,“能力分組”的教學組織非但不是貫徹因材施教的正確措施,而且還是一種人為地使兒童的個別差異凝固化的措施。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16分)
38.在學習《石鐘山記》一文時,出現了如下的情況:
師:作者不迷信前人的說法,自己在深夜去探究其得名的原因,這反映了他什么樣的精神?
生1:勇于探索。
生2:不盲從,不迷信權威。
生3:實事求是,勤于實踐。
這時我聽到了另外一個聲音:他為什么在深夜去而沒有白天去呢?
學生哄然大笑。
這句話顯然答非所問,屬于“節外生枝”。我當時一愣,隨即冷靜下來,沒有去責問這位同學,而是馬上說:“對呀,他為什么深夜去呢?xx同學動了腦筋,說明他肯于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好不好?”
然后,我就和學生一起進行探究和分析。學生們思考積極,討論熱烈,發言踴躍。有的說夜深人靜能更清楚聽到水石相擊的聲音,有的說到了晚上湖水受潮汐現象的影響,流速更快,所以發出的聲音更大……
請分析上述材料所體現的課程實施取向及其基本思想,并結合實際談談此種課程實施取向對當前課程改革的意義。6-279
答:
一、上述材料所體現的是課程實施的創生取向。
二、課程創生取向(或課程創生觀)認為,課程實施本質上是在具體教育情境中師生聯合創生新的教育經驗的過程。
三、基本思想:
1、“課程”是教師與學生聯合創造的并且是教師與學生實際體驗到的經驗。課程的性質就是地道的“經驗課程”。
2、課程知識不是一件產品或一個事件,而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在這里,課程知識是一種“人格的建構”。
3、課程變革是教師和學生個性的成長與發展過程——思維和行為上的變化,而不是一套設計和實施新課程的組織程序。
4、教師的角色是課程開發者。
四、對當前課程改革的意義:
1、增進對課程、課程實施、課程變革等內涵的理解。
2、引起對老師和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所獲經驗及其成長的重視。
3、增進對教師和學生在課程開發和課程實施中的角色的認識,強調了教師和學生在課程變革中的主體性和創造性。
自考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8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奧蘇伯爾認為,學生為得到師長的認可和表揚而學習的動機是(D)2-110
A.內在驅力 B.自我提高驅力
C.認可驅力 D.附屬驅力
2.“連續性、序列性、整合性”是(A)2-82
A.有效組織學習經驗的三個標準 B.課程目標的三個來源
C.課程評價的三個特點 D.課程內容選擇的三個取向
3.“非指導性教學”的理論基礎是(B)2-137
A.行為主義心理學 B.人本主義心理學
C.認知心理學 D.精神分析心理學
4.目標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2-76
A.塔巴 B.惠勒
C.泰勒 D.坦納
5.布盧姆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把課程與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B)3-155
A.知識、技能、技巧 B.認知、情感、動作技能
C.知、行、意 D.德、智、體
6.“體現不同性質的教育和不同階段的教育的價值,如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指的是(B)3-145
A.課程目標 B.教育目標
C.教育目的 D.教學目標
7.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人們期望的不是學生反應的一致性,而是反應的多樣性、個體性。這一特點說的是(B)3-168
A.生成性目標的特點 B.表現性目標的特點
C.行為目標的特點 D.普遍性目標的特點
8.以“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為理論基礎的課程形態是(B)5-215
A.“因素課程”說 B.“泛智課程”說
C.赫爾巴特主義課程論 D.功利主義課程論
9.以評價關注的焦點為準,可以把評價分為(C)7-309
A.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 B.目標本位評價和目標游離評價
C.效果評價和內在評價 D.量的評價和質的評價
10.支架式教學的理論基礎是(B)8-358
A.認知彈性理論 B.最近發展區理論
C.結構主義理論 D.認知發展理論
11.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學習在本質上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心理表征的過程,這種心理表征包括(B)8-351
A.結構性的知識和經驗 B.結構性的知識及非結構性的知識和經驗
C.結構性的知識及非結構性的經驗 D.以上都不對
1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80年代以來提出的“全民教育”口號,實質上就是追求(C)8-337
A.教育平等 B.教育的高質量
C.平等與高質量的內在統一 D.多元價值觀
13.校本課程是基于每一所學校及學校所在社區的特殊需要而開發的課程,因此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應是(D)8-341
A.政府、專家、校長、教師 B.專家、校長、學生家長、社區人員
C.專家、校長、教師、學生 D.校長、教師、學生、學生家長
14.杜威對課程與教學的整合以及他的整個實用主義認識論所追求的是一種(B)1-68
A.科技理性 B.實踐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15.確立了“學科結構運動”的理論基礎與行動綱領的著作是(B)1-14
A.《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B.《教育過程》
C.《課程》 D.《怎樣編制課程》
16.第一次試圖將課程與教學進行整合的教育家是(D)1-65
A.施瓦布 B.布勞迪
C.塔巴 D.杜威
17.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的是(D)2-76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18.在“學科結構運動”中誕生的一種新的課程形態是(C)1-13
A.兒童活動中心課程 B.社會問題中心課程
C.學術中心課程 D.人本主義課程
19.實踐性課程開發理論的代表是(C)1-16
A.赫爾巴特 B.布魯納
C.施瓦布 D.杜威
20.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學的心理學化”思想的教育家是(D)1-35
A.夸美紐斯 B.盧梭
C.赫爾巴特 D.裴斯泰洛齊
21.以下不屬于施瓦布所提倡的課程審議藝術的是(C)1-19
A.實踐的藝術 B.準實踐的藝術
C.建構的藝術 D.折中的藝術
22.20世紀倡導社會本位綜合課程的典型課程哲學是(C)5-233
A.要素主義 B.永恒主義
C.改造主義 D.自然主義
23.從課程論發展史上看,第一次明確提出課程選擇問題的是(B)4-178
A.杜威 B.斯賓塞
C.施瓦布 D.泰勒
24.以下著作中,被認為是繼柏拉圖《理想國》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統的教育論著的是(B)1-29
A.《教育漫話》 B.《愛彌兒》
C.《大教學論》 D.《林哈德和葛篤德》
25.以下屬于“三大新教學論流派”的是(D)1-49
A.斯金納的“程序教學” B.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
C.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 D.布魯納的“發現教學論”
26.概念重建主義課程范式的深層價值取向是(C)1-24
A.技術興趣 B.實踐興趣
C.解放興趣 D.技術理性
27.提出“虛無課程”概念的教育家是(B)1-56
A.斯賓塞 B.艾斯納
C.朱熹 D.杜威
28.贊可夫的教學新體系實現了教學目標上的轉換,這就是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D)2-128
A.全面發展 B.個性發展
C.自由發展 D.一般發展
29.教育交往的途徑很多,囊括了學校、家庭、社區的方方面面,而其主渠道是(C)6-294
A.家庭 B.社區
C.課堂 D.第二課堂
30.“美德即知識”命題的提出者是(C)4-199
A.柏拉圖 B.孔子
C.蘇格拉底 D.亞里士多德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1.赫爾巴特提出的教學的“形式階段”包括哪幾個階段?1-39
答:
(1)第一階段:“明了”,即清楚、明確地感知新教材。
。2)第二階段:“聯合”,即把新的觀念與舊的觀念結合起來。
。3)第三階段:“系統”,即把已建立起的新舊觀念的各種聯合與兒童的整個觀念體系統一起來,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規樟,以具有邏輯性的、結構嚴整的知識系統或觀念體系。
。4)第四階段:“方法”,即把業已形成的知識系統通過應用于各種情境而使之進一步充實和完善。
32.行為目標有哪些不足之處?3-153
答:
。1)“行為目標”取向所體現的“唯科學主義”的教育價值觀是有缺陷的。
(2)“行為日標”的“還原淪”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體性的心理和行為被原子化。“
。3)人的許多高級心理素質足很難用外顯的、可觀察的'行為來預先具體化的。
33.組織和引導課堂討論需要注意哪幾個方面的問題?4-204
答:
。1)創設課堂討論情境,提出富有挑戰性的、真正吸引學生的、有價值的問題與課題。只要情境創設好了,問題和課題選準了,學生自然會展開活躍的討論。
。2)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展開討論,要絕對尊重學生的人格,要創造良好的討論氛圍。教師對學生所回答的問題、所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要持適當的態度,倘若教師對學生不完整的回答采取不寬容的態度,那就會破壞討論的情境。
。3)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課堂討論習慣與規范。集體討論切忌陷入一種無政府狀態,否則會使討論流于膚淺、徒具形式。
34.課程與教學評價有哪幾種基本取向?每種取向的本質是什么?7-321
答:
。1)目標取向的評價
目標取向的評價在本質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對被評價對象的有效控制和改進。在這里,評價者是主體,被評價者是客體。
。2)過程取向的評價
過程取向的評價在本質上是受“實踐理性”所支配的,它強調評價著與被評價者的交互作用、強調評價者對評價情境的理解、強調過程本身的價值。
。3)主體取向的評價
主體取向的評價在本質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導
對評價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與解放作為評價的根
本目的。
35.世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8-340
答:
。1)在課程政策上,謀求“國家課程開發”與“校本課程開發”的統一
世界各國課程改革呈現一種看似矛盾、實則非常辯證的現象:一方面強調國家在課程改革中的主導作用,推出有力的“國家課程”;另一方面又非常強調地方、學校對課程改革的主體參與,倡導因地制宜、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
。2)在課程內容上,既引進符合信息時代要求的信息技術知識,又把學習者的“個人知識”作為課程內容的有機構成
21世紀人類將全面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時代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的“信息能力”與“計算機素養”成為各國課程改革所追求的基礎學力的內容之一。符合信息時代需求的各類信息技術知識成為課程內容的重要來源。
。3)提倡多樣化的課程結構
在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中,“學科主義”(“學科中心論”)的傳統統治地位已被動搖。經驗課程、綜合課程、選修課程等課程形態受到普遍關注。統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多樣化的課程結構已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趨勢。
。4)重視課程實施研究,重視教師進修
當人們反思20世紀課程改革的歷史進程的時候,發現大多數課程改革的共同失誤是往往滿足于課程計劃的制定,而不關注課程實施過程。許多國家推行的課程變革計劃并未真正得到實施,原因是教師對課程變革的態度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積極。
。5)提高課程改革的科學水平,設立課程改革的專家咨詢機構
各國課程教材改革的經驗表明,課程改革的過程不單純是行政命令的過程,它是政府基于對社會實際和教育實際之需要的敏銳洞察,充分發動地方、學校的積極性,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而展開的。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36.課程實施相互適應取向視野中的教學設計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并談談其對實際課堂教學的啟示。 6-278
答:
(1)“課程”不僅包括體現在學程、教科書或變革方案中的有計劃的具體內容,而且還包括學校和社區中各種情境因素所構成的譜系,這些情境因素會對課程變革方案作出改變。
。2)課程知識是廣大的、復雜的社會系統中的一個方面,實踐者(教師)所創造的課程知識與專家所創造的課程知識同等重要。他們對影響課程的各種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譜系感興趣。不論課程是在哪里創造出來的,在實施過程中都必須不斷作出調整。不斷調整以求相互適應,是課程知識的一個基本特性。
。3)傾向于把課程變革過程視為一個復雜的、非線性的和不可預知的過程。這決不是一個預期目標和升劃的線性演繹過程。課程實施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不論是否與預期目標一致,都是課程變革過程的有機構成部分。
(4)教師是主動的、積極的“消費者”。
。5)研究重心是把握課程實施的具體過程,它要求更為寬廣的方法論,既包括量化研究,也包括“質的研究”。
19.請結合具體例子,闡述范例教學的一般程序。2-126
答:
在德博萊的影響下,施滕策爾確定了范例方式教學過程的一般程序:
(1)范例性地闡明“個”的階段 ;
(2)范例性地闡明“類型”和“類”的階段;
(3)范例性地掌握法則性、范疇性關系的階段;
(4)范例性地獲得關于世界(以及生活)關系的經驗。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16分)5-228
38.經驗課程的基本特征可以描述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強調教育和課程沒有過程以外的目的,只有過程以內的目的,即促進兒童本能的生長,培養兒童適應現實社會生活的能力。第二,主張以兒童參與其中的活動及其經驗作為課程設計的中心,并且以“從做中學”作為課程組織的原則。第三,打破學科界限,采取作業的形式,分單元進行活動,反對預先規定教材范圍和進度。第四,崇尚師生合作,反對教師權威,充分發揮兒童的自主性。
請結合上述材料分析:
(1)經驗課程有哪些可以借鑒的優點?
答:
。1)經驗課程強調學習者當下的直接經驗的價值,把學習者的需要、動機、興趣作為課程開發的基點,以學習者的人格發展作為課程的目標,在經驗課程中學習者成為真正的主體,這尋到了課程的意義之源,扭轉了千百年來把課程視為學習者的控制工具的局面。
。2)經驗課程主張把人類文化遺產以兒童的經驗為核心整合起來,主張把學科知識轉化為兒童當下的活生生的經驗,強調教材的心理組織,這樣,兒童在與文化、與學科知識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人格不斷獲得發展,這種課程理路真正找到了文化遺產、學科知識的教育價值。
(3) 經驗課程主張將當代社會現實以兒童的經驗為核心整合起來,既把兒童視為社會的兒童、生活于社會現實之中的兒童,又不使兒童拘泥于當前的社會現實、被動適應當前的社會現實,而是著眼于兒童的未來,主張基于兒童的人格發展對當前的社會現實進行改造,應當說這種觀點擺正了兒童的人格發展與當前社會生活的關系。
。2)經驗課程存在哪些不足?
答:
。1)經驗課程容易導致忽略系統的學科知識的學習。盡管經驗課程倡導者的初衷并非不要學科知識,而是真正找到學科知識對兒童人格發展的意義和價值,但是,在經驗課程的實踐過程中往往導致沉醉于兒童當前的各種偶發性的沖動,縱容兒童,忽略學科知識的教育價值,走向“兒童中心主義”。
。2)經驗課程容易導致“活動主義”,忽略兒童思維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質的發展。經驗課程的經典倡導者(如杜威)都主張把兒童的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造性的培養作為經驗課程的基本目標,并主張把這些心理品質的培養與兒童對情境的操作和行動有機統一課起來。然而在經驗程的實踐中,人們往往把經驗課程誤解為讓兒童隨意地從事一些膚淺的、缺少智力價值的操作活動,從而忽略了兒童深層的心理品質的發展。
。3)經驗課程的組織要求教師有相當高的教育藝術,對于習慣了班級授課制和講解教學法的教師而言很難適應。
自考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9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標志著課程作為獨立研究領域誕生的博比特的《課程》一書出版于(A)1-3
A.1918 B.1923
C.1924 D.1949
2.“八年研究”為以下哪種理論提供了特定環境條件(D)1-10
A.學科結構 B.實踐性課程
C.發現學習 D.泰勒原理
3.概念重建主義課程范式追求的基本價值取向是(B)1-24
A.實踐興趣 B.解放興趣
C.理性興趣 D.技術興趣
4.“使感覺到的疑難或困惑理智化,成為有待解決的難題和必須尋求答案的問題”屬于杜威反省思維五個階段里的(A)1-44
A.問題的界定 B.對問題及其解決方法的邏輯推理
C.問題解決的假設 D.通過行動檢驗假設
5.提出“小步子、循序漸進、序列化、學習者參與、強化、自定步驟”教學設計原則,確立行為主義教學設計基礎的是(C)1-49
A.布魯納 B.赫爾巴特
C.斯金納 D.查特斯
6.為精確而又清晰地陳述目標,泰勒建議使用(B)2-80
A.學科結構 B.二維圖表
C.范例 D.表征系統
7.奧蘇伯爾提倡的課堂教學是(A)2-105
A.講解式教學 B.發現學習
C.程序教學 D.范例教學
8.“學生希望憑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獲得相應社會地位的動機”是以下哪種影響學習成就的動機(C)2-110
A.好奇心 B.認知驅力
C.自我提高驅力 D.附屬驅力
9.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羅杰斯創立的教學設計模式是(A)2-137
A.非指導性教學模式 B.程序教學模式
C.范例教學模式 D.發現學習
10.以下哪條教學原則屬于贊可夫在實驗研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在對實驗工作進行理論概括時定型的原則(D)2-130
A.循序漸進的原則
B.教學與訓育統一的原則
C.形式訓練與實質訓練統一的原則
D.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
11.“通過使用鐵絲與木頭發展三維形式”體現出的是(D)3-168
A.普遍性目標 B.行為目標
C.生成性目標 D.表現性目標
12.“在教育過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預先制定的作為課程指令、課程文件、課程指南而存在的目標”是(B)3-164
A.普遍性目標 B.行為目標
C.生成性目標 D.表現性目標
13.杜威認為經驗課程的基本形態是(A)4-187
A.主動作業 B.學科結構
C.自我實現 D.心理印象
14.社會改造主義課程理論屬于學校課程與社會生活關系的(B)4-188
A.被動適應論 B.主動適應論
C.超越論 D.交叉論
15.把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學習時間安排不同的課程類型,由此形成一個課程類型的組織體系,這稱為(C)5-214
A.課程開發 B.課程實施
C.課程結構 D.課程評價
16.以下不屬于學科課程基本類型的是(D)5-215
A.科目本位課程 B.學術中心課程
C.綜合學科課程 D.社會本位綜合課程
17.古希臘、古羅馬的學校中主要的教學科目是所謂的“七藝”,“七藝”作為典型代表反映了以下哪種科目本位課程的思想形態(A)5-215
。.“要素課程”說 B.“泛智課程”說
C.赫爾巴特主義課程論 D.功利主義課程論
18.社會本位綜合課程的典型范例是(B)5-234
A.廣域課程 B.科學—技術—社會課程
C.融合課程 D.經驗課程
19.螺旋式課程的最初倡導者是(B)5-246
A.夸美紐斯 B.布魯納
C.盧梭 D.克伯屈
20.課程變革正式啟動的第一階段是(B)6-271
A.課程計劃 B.課程采用
C.課程實施 D.課程評價
21.課程變革被視為一種線性過程,課程專家在課堂外制定出變革計劃,教師在課堂中實施變革計劃,這種觀點屬于課程實施的(A)6-275
A.忠實取向 B.相互適應取向
C.課程創生取向 D.技術理性取向
22.“全美課程傳播網絡”采用的課程實施模式是(C)6-284
A.課程變革的情境模式 B.蘭德課程變革動因模式
C.“研究、開發與傳播”模式 D.信息加工模式
23.一項課程變革計劃能否取得成功實施取決于課程變革的特征、學區的特征、外部環境的特征和(A)6-293
A.學校的特征 B.教育的特征
C.教學的特征 D.學生的特征
24.泰勒的評價模式屬于(C)7-311
A.量的評價 B.質的評價
C.目標本位評價 D.目標游離評價
25.在古巴和林肯對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歷史分期中,第二代評價認為評價在本質上是(B)7-315
A.測驗或測量 B.描述
C.價值判斷 D.協商
26.評價應該向聽取評價結果的人提供他們所關心的信息,評價者應該充分了解那些人所關心的問題,這種觀點屬于以下哪種評價模式(D)7-328
A.目標達成模式 B.差別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應模式
27.縱觀教學研究的一般趨勢,正在取代客觀主義認識論成為教學領域基本觀念的是以下哪種認識論(C)8-345
A.行為主義 B.認知主義
C.建構主義 D.還原主義
28.20世紀70年代以前,課程研究領域占主導地位的方法論是(C)8-334
A.經驗研究 B.理解研究
C.量的`研究 D.質的研究
29.教育必須要回歸生活世界,去感受并建構生活世界那種生動的、充滿“人格主義態度”的交往,這反映的是(C)8-339
A.多元主義價值觀 B.教育民主化
C.主體教育觀 D.唯科學主義
30.主旨在于突破“工具理性”或“技術理性”對課程領域控制的課程研究范式是(B)8-333
A.課程開發范式 B.概念重建主義范式
C.課程組織范式 D.課程實施范式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1.簡答杜威關于課程與教學整合的思想。1-67
答:
。1)課程與教學統一的第一個內涵是教材與方法的內在的連續性。杜威認為,任何把教材和方法割裂開來的做法都是極端錯誤的。
。2)課程與教學統一的第二個內涵是目標與手段的內在的連續性。杜威說:“一個目標產生于一項活動之中、作為該項活動方向的規劃,它總是既為目標、又為手段。”
。3)杜威是通過確立“主動作業”而具體實現課程與教學的統一的!爸鲃幼鳂I”體現了杜威關于兒童、學科知識、社會相統一的課程開發理念,是杜威實現課程與教學一體化的具體途徑。正是在從事“主動作業”的過程中,兒童的經驗不斷得到改造與生長。
32.簡答加涅智力技能學習的條件。2-116
答:
。1)促進先前習得的部分技能的恢復;
。2)呈現言語線索使部分技能的組合有順序;
。3)安排好作間斷復習的時機;
。4)運用各種前后關系去促進遷移。
33.簡答布盧姆等人“教育目標分類學”中情感領域的基本內容。3-157
答:
該領域將人的情感目標分為以下五類。
。1)第一類:接受(注意)。在這一水平上,學習者已經感覺到某些現象和刺激的存在。也就是說,學習者愿意接受和留心它們。
。2)第二類:反應。在這一水平上,學習者已被充分動員起來。學習者不只是對現象加以注意(這是前一目標水平),而是積極注意現象,把自己投入于所涉及的現象中,并能夠對所注意的現象做點什么。
(3)第三類:價值判斷。在這一水平上,學習者確信某一事物、現象或行為是有價值的。(4)第四類:組織,在這一水平上,學習者能夠把諸價值觀念組織成為一個系統;能夠確定這些價值觀念之間的相互關系;能夠樹立起那些起支配作用的和普遍存在的價值觀念。(5)第五類:價值觀念或價值復合體的個性化。在內化過程的這個層次上,各種價值觀念已經在個人價值觀層次結構中各自占有地位,它們已經組成為某種內部一致的系統,長期控制著個人的行為,足以使人按照這種價值觀念系統去行動。
34.簡答經驗課程的優點與缺點。5-228
答:
優點:
(1)經驗課程強調學習者當下的直接經驗的價值,把學習者的需要、動機、興趣作為課程開發的基點,以學習者的人格發展作為課程的目標,在經驗課程中學習者成為真正的主體。(2)經驗課程主張把人類文化遺產以兒童的經驗為核心整合起來,主張把學科知識轉化為兒童當下的活生生的經驗,強調教材的心理組織,這樣,兒童在與文化、與學科知識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人格不斷獲得發展。
。3)經驗課程主張將當代社會現實以兒童的經驗為核心整合起來,既把兒童視為社會的兒童、生活于社會現實之中的兒童,又不使兒童拘泥于當前的社會現實、被動適應當前的社會現實,而是著眼于兒童的未來,主張基于兒童的人格發展對當前的社會現實進行改造。
缺點:
。1)經驗課程容易導致忽略系統的學科知識的學習。
。2)經驗課程容易導致“活動主義”,忽略兒童思維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質的發展。
。3)經驗課程的組織要求教師有相當高的教育藝術,對于習慣了班級授課制和講解教學法的教師而言很難適應。
35.簡答三種典型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及內涵。8-353
答:
。1)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是指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建構意義。教師同樣是情境中的事件探究者或問題解決者,教師在與學生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中對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這里的情境是基于現實世界的真實情境的,是與現實情境一致或類似的。
(2)隨機訪問教學。
“隨機訪問教學”是另一種建構主義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個新興分支“認知彈性理論”而發展起來的。認知彈性理論認為,人的認知隨情境的不同而表現出極大的靈活性、復雜性、差異性。
。3)支架式教學。
建構主義教育學者所倡導的“支架式教學”是在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維果茨基在其“文化——歷史心理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假設。他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存在兩個水平:第一個水平是“實際發展水平”,這是兒童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發展水平;第二個水平是“潛在發展水平”,這是兒童在別人(如教師)幫助或與同伴合作的情況下解決問題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發展水平。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這個區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正是在這兩個水平的動態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兒童的心理不斷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36.請具體闡述教學方法的基本類型及內涵。4-195
答:
(1提示型教學方法
提示型教學方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各種提示活動(如講解、示范等)教授課程內容、學生接受并內化這些內容的方式。
(2)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方法
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方法是通過師生的民主對話與討論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決問題,由此獲得知識技能、發晨能力和人格的教學方法。
。3)自主型教學方法
自主型教學有法是學生獨立地解決由他本人或教師所提出的課題,教師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提供適當幫助,由此而獲得知識技能、發展能力與人格的教學方法。
37.請論述教學過程的本質表現。6-293
答:
。1)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過程。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因此,“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過程”是對教學過程本質的基本概括。
。2)教學過程是教學認識過程與人類一般認識過程的統一。
教學認識過程與人類一般認識過程的關系問題是關系教學過程本質的又一根本問題。
(3)教學過程是教養和教育的統一。
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教養過程,而且還是一個教育過程。所謂“教養”,是指體現于各門學科中的學科知識。所謂“教育”,這里是指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16分)
38.對于課程與教學評價存在這樣一種觀點:
每一個人的命運靠自己來主宰,但對他人又有責任和義務,他們是“自主”與“責任”的統一。評價者與被評價者、教師與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都是平等的主體,評價過程是一種民主參與、協商和交往的過程,體現價值多元、尊重差異的基本性格,反對量的評價方法,主張質的評價。
請從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基本取向出發,對以上材料展開分析。7-321
答:
(1)目標取向的評價
目標取向的評價是把評價視為將課程計劃或教學結果和預定課程與教學目標相對照的過程。在這里,預定目標是評價的唯一標準。
(2)過程取向的評價
過程取向的評價試圖使課程與教學評價走出預定目標的藩籬,強調把教師與學生在課程開發、實施以及教學運行過程中的全部情況都納入評價的范圍,強調評價者與具體評價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張凡是具有教育價值的結果,不論是否與預定目標相符合,都應當受到評價的支持與肯定。
。3)主體取向的評價
主體取向的評價認為課程與教學評價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的過程,但這種價值是多元的。在評價情境中,不論評價者還是被評價者、不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是平等的主體。
自考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10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博比特、查特斯等人于20世紀二十年代提出的課程開發理論被稱為【 】
A.科學化課程開發理論 B.實踐性課程開發理論
C.概念重建主義課程范式 D.泰勒原理
2.下列不屬于“學術中心課程”之特征的是【 】
A.結構性 B.實踐性
C.專門性 D.學術性
3.下述不屬于施瓦布提出的三種課程審議藝術的是【 】
A.實踐的藝術 B.準實踐的藝術
C.折中的藝術 D.整合的藝術
4.理論化、系統化的教學論的創立者是【 】
A.夸美紐斯 B.赫爾巴特
C.盧梭 D.裴斯泰洛齊
5.下列不屬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三大新教學論流派”的是【 】
A.實驗教學論 B.發展性教學論
C.發現教學論 D.范例教學論
6.杜威所倡導的教學是【 】
A.教育性教學 B.問題解決教學
C.發現教學 D.情境教學
7.以下關于課程開發的目標模式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20世紀初課程開發科學化運動的產物
B.以目標為課程開發的基礎與核心
C.把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作為教育的廣泛目標
D.被看作課程開發的經典模式
8.布魯納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是由結構上迥異的三類表征系統及其相互作用構成的質的飛躍過程,這三類表征系統不包括【 】
A.行為表征 B.言語表征
C.符號表征 D.圖像表征
9.以下關于學習層級理論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學習新的知識技能,是以已經習得的知識技能為基礎的
B.學習較為復雜的、抽象的知識技能,是以較為簡單、具體的知識技能為基礎
C.前一層級的學習為后一層級的學習做好準備
D.教師設計教學時,通過分析后一層級學習的結果確定學生的內部條件,以確保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10.程序教學設計的關鍵因素是【 】
A.程序教材的編制和教學機器的使用 B.程序教材的編制和教學范例的使用
C.教學范例的編制和先行概念的使用 D.即時強化的策略和教學機器的使用
11.奧蘇伯爾提出的教學策略是【 】
A.發現學習 B.程序教學
C.最近發展區 D.先行組織者
12.“參觀動物園并討論那兒有趣的事情”這一課程目標屬于【 】
A.普遍性目標 B.行為目標
C.生成性目標 D.表現性目標
13.在學科本位綜合課程中,“能夠涵蓋整個知識領域的課程整體”指的是【 】
A.融合課程 B.廣域課程
C.相關課程 D.綜合課程
14.中國古代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屬于學科課程中的【 】
A.科目本位課程 B.學術中心課程
C.綜合學科課程 D.兒童中心課程
15.持有課程創生取向的學者會認為,教師的角色是【 】
A.課程消費者 B.課程執行者
C.課程開發者 D.教書匠
16.把某項課程變革計劃付諸實施的具體過程稱為【 】
A.課程變革 B.課程實施
C.課程計劃 D.課程采用
17.課程知識主要是由課程專家在課堂之外,用他們認為是最好的方法為教師的實施而創造的,這一觀點屬于課程實施的【 】
A.忠實取向 B.相互適應取向
C.創生取向 D.實踐取向
18.古德萊德所劃分的五個課程層次中,“理解的課程”和“經驗的課程”屬于課程變革過程中的【 】
A.課程變革階段 B.課程實施階段
C.課程計劃階段 D.課程采用階段
19.搜集課程開發或實施過程各個局部優缺點的資料,將其作為進一步修訂和完善課程之依據的評價是【 】
A.總結性評價 B.形成性評價
C.診斷性評價 D.內在評價
20.只就課程計劃所涉及的學生經驗的類型、課程內容的性質、組織等來對課程計劃作出判斷,至于效果則在評價關注的范圍之外。這類評價是【 】
A.診斷性評價 B.質的評價
C.內在評價 D.效果評價
21.追求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化”,以“自然科學范式”為理論基礎的評價是【 】
A.目標取向的.評價 B.過程取向的評價
C.主體取向的評價 D.效果取向的評價
22.從評價與預定目標的關系來區分,可以將評價分為【 】
A.目標本位評價和目標游離評價 B.量的評價和質的評價
C.效果評價和內在評價 D.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23.認為評價就是測量,評價者的工作就是測量技術員的工作——選擇測量工具、組織測量、提供測量數據。這一基本特點屬于【 】
A.第一代評價 B.第二代評價
C.第三代評價 D.第四代評價
24.被人們稱為“傳統評價模式”的是【 】
A.差別模式 B.外貌模式
C.目標達成模式 D.回應模式
25.將課程置于廣泛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種族等背景上來理解,聯系個人深層的精神世界和生活體驗而尋找課程的意義。這種課程研究取向被稱為【 】
A.程序主義 B.課程開發范式
C.概念重建主義范式 D.課程理解范式
26.“謀求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實現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融合”,意味著在課程改革中應確立起【 】
A.多元主義價值觀 B.教育民主化的理念
C.主體教育觀 D.教育公平的理念
27.強調知識建構的社會性質,強調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識形成中的作用,這種觀點屬于【 】
A.激進建構主義 B.溫和建構主義
C.個人建構主義 D.社會建構主義
28.基于“認知彈性理論”而發展起來的教學模式是【 】
A.情境教學 B.支架式教學
C.隨機訪問教學 D.協作教學
29.通過提供一套恰當的概念框架而幫助學習者理解特定知識、建構知識意義的教學模式是【 】
A.情境教學 B.支架式教學
C.隨機訪問教學 D.協作教學
30.隨機訪問教學的基本環節是【 】
A.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B.呈現情境、隨機訪問學習、思維發展訓練、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C.進入情境、引導探索、獨立探索、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D.出現情境、引導探索、思維發展訓練、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1.簡述20世紀70年代以來課程內涵變化的趨勢。
32.簡述在按照目標模式進行的課程開發中,如何確定教育目標。
33.簡述教學過程的本質。
34.簡述相互適應取向和課程創生取向視野中的教學設計的特征。
35.簡述情境教學的基本內涵和基本特征。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36.試以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中“認知領域”目標的分類為例,說明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的典型特征。
37.班級授課組織有哪些基本特征?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在教育實踐中改進我國班級授課組織。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16分)
38.以下是一則有關“垃圾的分類與處理”的教學案例:
確定課題。一位同學從家里帶來了小區居委會發的兩張宣傳紙,上面介紹了如何使用小區配備的不同顏色垃圾箱對垃圾做分類處理。人們現在是按照宣傳紙上的要求做的嗎?這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在老師的支持下,同學們決定對這個問題探究一番。
進行調查。學生們在周圍小區里調查垃圾分類處理的實施情況,結果令人失望:大部分人都不按要求處理垃圾。這是為什么呢?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設計了調查問卷,對現象背后的原因展開調查,發現原來是垃圾箱上只有一張小小的圖片,人們往往看不清楚,所以就隨手亂扔了。
行動改進。為了改變垃圾分類處理得不到落實的情況,同學們決定從校內開始。他們請有專長的同學設計了如下廣告語:“我專吃廢玻璃!”“我喜歡吃廢電池!”等貼在校園里的垃圾箱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總結交流。在活動結束前進行的總結交流中,同學們紛紛表示,通過這次活動,自己不但增長了關于垃圾分類處理的知識,而且更加關注周圍生活了,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也提高了。還有同學提議,給區長寫信,建議他把在校園里取得成效的做法在全區推廣。
這則案例中的教學活動采用了哪種類型的教學方法?結合材料說明這種教學方法的特征以及運用這種教學方法需注意的問題。
自考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11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提出“教育主要是為了成人生活,而非為了兒童生活。教育的基本責任是在準備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的教育家是【 】
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哈普羅
2.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圣經”的課程著作是【 】
A.《兒童與課程》 B.《怎樣編制課程》
C.《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D.《課程》
3.實踐性課程開發理論的代表人物是【 】
A.布魯納 B.麥克尼爾
C.施瓦布 D.派納
4.標志著理論化、系統化的教學論確立的教育著作是【 】
A.《教學的藝術》 B.《大教學論》
C.《實驗教學論》 D.《教育學講授綱要》
5.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學的心理學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
A.福祿貝爾 B.奧蘇貝爾
C.斯金納 D.裴斯泰洛齊
6.“發展性教學論”、“發現教學論”、“范例教學論”這三大新教學論流派的共同理論基礎是【 】
A.認知理論 B.建構主義理論
C.情感理論 D.行為主義理論
7.學習根據類別對各種事物作出反應,學習對事物分門別類的一種能力,這種學習屬于【 】
A.辨別學習 B.問題解決學習
C.規則學習 D.概念學習
8.學生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和面積計算公式,然后學習“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與面積計算,這種學習類型是【 】
A.上位學習 B.下位學習
C.概念學習 D.并列結合學習
9.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普遍性目標”取向的特點是【 】
A.普遍性、規范性、模糊性 B.學術性、專門性、規范性
C.學術性、普遍性、基本性 D.基本性、專門性、理解性
10.布魯姆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的取向屬于【 】
A.表現性目標取向 B.普遍性目標取向
C.行為目標取向 D.生成性目標取向
11.在學校課程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問題上,認為“教育與社會是互動的、有機統一的,學校課程不僅適應著社會生活,而且還不斷改造著社會生活”,這種觀點是【 】
A.被動適應論 B.主動適應論
C.調和論 D.超越論
12.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在教學方法類型上屬于【 】
A.提示型 B.復合型
C.自主型 D.共同解決問題型
13.赫爾巴特提出的關于教學的四個“形式階段”包括明了、聯合、系統和【 】
A.復習 B.訓練
C.探究 D.方法
14.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相應的學習觀是【 】
A.有意義發現學習 B.有意義接受學習
C.有意義經驗學習 D.有意義機械學習
15.課程與教學目標的“生成性目標”取向追求的是【 】
A.普遍主義 B.實踐理性
C.唯科學主義 D.解放理性
16.課程的水平組織的基本標準是【 】
A.順序性 B.整合性
C.連續性 D.邏輯性
17.經驗自然主義的經驗課程的終極目的是【 】
A.使人成為“自然人”
B.個人經驗與社會整體的持續生長
C.使人之個性完全獲得自由與獨立,使人獲得解放,使社會日臻公正
D.使人獲得全面發展
18.克伯屈“設計教學法”中,“設計”的核心是【 】
A.個體已有的經驗 B.做中學
C.自愿的活動 D.交互作用
19.20世紀倡導社會本位綜合課程的典型課程哲學是【 】
A.實用主義 B.自然主義
C.人本主義 D.改造主義
20.提出“附帶學習”概念的學者是【 】
A.杜威 B.克伯屈
C.杰克遜 D.阿普爾
21.“隱性課程是學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輸給學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價值和規范,它是發揮著‘霸權’功能的日常意義體系”。這一觀點屬于【 】
A.經驗自然主義的隱性課程觀 B.結構功能主義的隱性課程觀
C.再生產性的隱性課程觀 D.抵制性的隱性課程觀
22.人們為了彌補班級授課組織不能充分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缺陷,對班級授課組織提出了一系列補充措施。其中,比較有效的是【 】
A.留級制度
B.降低學力水準
C.能力分組
D.“班級授課組織內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組織
23.從課程計劃到課程實施之間有一個過渡環節,這個環節通常稱為【 】
A.課程評價 B.課程標準
C.教學活動 D.課程采用
24.在下列幾種評價類型中,最關注結果的是【 】
A.形成性評價 B.質的評價
C.效果評價 D.內在評價
25.在古巴和林肯對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歷史分期中,第三代評價認為,評價在本質上是【 】
A.測驗或測量 B.判斷
C.心理建構 D.描述
26.我們通常所稱的“傳統評價模式”是指【 】
A.差別模式 B.目標達成模式
C.回應模式 D.外貌模式
27.在課程研究領域,“課程開發范式”把課程視為【 】
A.師生經驗 B.符號表征
C.學校材料 D.學校文化
28.中國當前深化課程改革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教育熱點問題(如“重點中學”存廢之爭、擇校問題、民辦教育與私立學校問題等)大都反映了【 】
A.人們對教育公平的渴望 B.人們對提高教育地位的渴望
C.人們對提高教育質量的渴望 D.人們對受教育權利的追求
29.構成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四個要素是【 】
A.學習材料、教師與學生、合作、意義 B.文本材料、情境、交往、意義
C.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 D.教學主體、情境、合作、意義建構
30.建構主義隨機訪問教學的基本特征是【 】
A.學習者中心、情境中心、問題中心
B.學習者為中心、元認知為中心、意義建構為中心
C.重視社會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識理解和意義建構中的作用,認為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不僅是一個個體的.過程,還是一個社會和文化的過程
D.在不同情境、從不同角度建構知識的意義和理解,由此獲得可廣泛而靈活遷移的、高級的、非結構性的知識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1.簡述程序教學的基本原則。
32.簡述課程選擇的含義及其基本取向。
33.在今天的學校教育實踐中綜合課程的理想范例并不多,為什么?
34.簡述課程與教學過程取向評價的本質、價值與局限。
35.“計算機為媒體的交往”對教學領域會產生哪些影響?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36.“教學是科學,還是藝術?”談談你的看法。
37.從課程實施三種取向之關系分析我國當前的課程改革。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16分)
38.“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進行個性化的獨立思考和學習探究,并能形成個性化的理解和結論。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卻存在誤區。
在一些教師的觀念中,新課程的教學實踐就應該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不討論就不足以體現出新課改的理念。筆者曾觀摩了一些全國性的語文教學大比武活動,參賽選手共上了14節課,其中有11節課都采用了分組討論的形式。在一定意義上,不適宜的分組討論已經成為新課程下課堂教學的‘流弊’。
新課程的課堂中,滿堂問也是一種普遍現象,以為多問就體現出了新的理念。學生被教師紛繁蕪雜的‘問’搞得迷迷瞪瞪、暈頭轉向。筆者曾統計過,某個老師上公開課從開始一直‘問’到底,總共設計了60多個‘問’,課堂被‘問’得亂七八糟。”
請根據上述材料,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談談如何把握教學方法的實質,以及如何進行教學方法的選擇。
自考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12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課程作為獨立研究領域誕生的標志是美國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 】
A.《怎樣編制課程》 B.《課程》
C.《課程編制》 D.《理解課程》
2.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的圣經”是著作【 】
A.《潛在課程論》 B.《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C.《現代課程論》 D.《實踐:課程的語言》
3.在施瓦布看來,課程是由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要素所構成的。這四個要素間持續的相互作用便構成了“實踐性課程”的基本內涵。其中“實踐性課程”的中心是【 】
A.教師 B.學生
C.教材 D.環境
4.理論化、系統化教學論確立的標志是【 】
A.《普通教育學》 B.《大教學論》
C.《教育論》 D.《教育漫話》
5.“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币陨媳硎鼋沂镜慕虒W原則是【 】
A.教學的教育性 B.教學的直觀性
C.教學的循序漸進 D.教學的因材施教
6.那些在課程變革過程中被學校和社會有意或無意排除于學校課程體系之外的課程,稱為“虛無課程”。這是思考課程問題的一個獨特視角,由美國課程論專家提出,他是【 】
A.古德萊德 B.艾斯納
C.斯騰豪斯 D.奧利瓦
7.在泰勒看來,課程開發的`出發點是【 】
A.確定教育目標 B.選擇教育經驗
C.組織教育經驗 D.評價教育計劃
8.與課程教材的結構體系相匹配,在教學設計上,布魯納主張【 】
A.接受學習 B.發現學習
C.有意義學習 D.解決問題學習
9.原有觀念在概括程度、包攝范圍上高于要學習的新觀念,新學習的觀念被納入較高的上位觀念,并與之發生相互作用,這類學習是【 】
A.上位學習 B.下位學習
C.并列學習 D.結合學習
10.許多教育心理學家曾對講解式教學與發現式教學展開了對比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兩種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課堂教學應以【 】
A.發現式學習 B.講解式教學
C.合作學習 D.自主式學習
11.與傳統教學論中那種只注重智力或知識的發展相比,贊可夫的教學新體系實現了教學目標上的轉換,這就是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 】
A.一般發展 B.特殊發展
C.全面發展 D.個性發展
12.人本主義教育家在教育目標上為之心儀的目標是【 】
A.創造性發展 B.潛能的發揮
C.人格的完善 D.自我實現
13.斯騰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標”在價值取向上實際是追求【 】
A.技術理性 B.實踐理性
C.解放理性 D.工具理性
14.通過語言而提示課程內容的教學方法,被稱為【 】
A.示范 B.顯示
C.展示 D.口述
15.提出“任何學科都能夠用在智育上是誠實的方式,有效地教給任何發展階段的任何兒童”的教育家是【 】
A.奧蘇貝爾 B.贊科夫
C.布魯納 D.皮特斯
16.在一定教育價值觀的指導之下將所選出的各種課程要素妥善組織為課程結構,使各種課程要素在動態運行的課程結構系統中產生合力,以有效實現課程目標,這就是【 】
A.課程要素 B.課程組織
C.課程結構 D.課程目標
17.將所選出的各種課程要素在不同學習階段予以重復,這種課程組織的標準稱為【 】
A.連續性 B.順序性
C.整合性 D.螺旋性
18.以文化知識(科學、哲學、藝術)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從不同知識領域或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這種課程類型稱為【 】
A.要素課程 B.綜合課程
C.經驗課程 D.學科課程
19.將一門學科的內容按照邏輯體系組織起來,其前后內容基本上不重復。用這種方式組織起來的課程稱為【 】
A.直線式課程 B.螺旋式課程
C.顯性課程 D.隱性課程
20.當代個別化教學組織的范例是【 】
A.道爾頓計劃 B.文納特卡計劃
C.先行計劃 D.凱勒計劃
21.凡課程及相應的教學在有意識的教育安排下所發生的一切變化,都可稱為【 】
A.課程計劃 B.課程變革
C.課程實施 D.課程采用
22.課程實施的過程就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變革計劃的過程,這是課程實施的【 】
A.拒絕取向 B.相互適應取向
C.忠實取向 D.課程創生取向
23.在課程開發或課程實施還在發展或完善過程中時所采用的評價,稱為【 】
A.目標本位評價 B.目標游離評價
C.形成性評價 D.總結性評價
24.對課程或教學計劃實際效用的評價,稱為【 】
A.效果評價 B.內在評價
C.質的評價 D.量的評價
25.把課程視為“符號表征”,課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課程“符號”所負載的價值觀,這種課程研究的范式稱為【 】
A.課程開發范式 B.課程理解范式
C.課程反思范式 D.課程發展范式
26.一個民族、一種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獨特的民族和文化個性,稱為【 】
A.文化性 B.國際性
C.多元性 D.民族性
27.政府為保證國民的基礎學力、基本素質而開發的課程,稱為【 】
A.校本課程 B.學校課程
C.國家課程 D.個人課程
28.規范的、擁有內在的邏輯系統的、從多種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稱為【 】
A.理性知識 B.結構性知識
C.感性知識 D.非結構性知識
29.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建構意義,這種教學模式稱為【 】
A.情境教學 B.支架式教學
C.灌輸教學 D.隨機訪問教學
30.以法國教育思想家盧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德國教育家福祿倍爾為代表,流行于歐洲十八、十九世紀的一種經驗課程思潮,稱為【 】
A.當代人本主義經驗課程論 B.浪漫自然主義經驗課程論
C.批判經驗課程論 D.經驗自然主義經驗課程論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1.主體教育觀的內涵是什么?
32.試述贊科夫發展性教學理論的教學原則。
33.試述學術中心課程的內涵與基本特征。
34.簡述隱性課程的特點。
35.建構主義認識論的內涵是什么?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36.試分析布魯納的發現學習及其特征。
37.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各有哪些特征?兩者關系如何?談談當前我國教育實踐中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方面的現狀。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16分)
38. 一位教師在講授《植物的果實》一課時,課前曾布置作業,要求學生把自己認為是果實的帶到教室里來。學生帶來的有梨、蘋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蘿卜等。上課一開始,學生就對胡蘿卜是不是果實,進行了激烈的爭論,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氣氛異;钴S。教師因勢利導地指出:“當你對一個事物拿不準的時候,你就拿一個和它類似的東西和它比較,看它們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彼闷鹨粋蘋果和一個梨,問道:“它們有哪些東西相同?為什么它們是果實呢?
“都能吃。”一個學生回答。
“能吃。對,但不一定所有果實都能吃!苯處熣f。
“都是樹上長的!庇钟幸粋同學說。
“蘋果和梨都是樹上長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實都長在樹上,花草也有果實!苯處熣f。
“都是開完花結的果!庇钟幸粋同學說,教師立即加以肯定。
“都有核兒”——一個學生猛然想起,脫口而出。
“是嗎?那就要觀察它們的構造了!苯處熣f:“好,切開來研究研究。”
切開后,教師問:“那核兒是什么?知道嗎?”“是種子。”同學們回答。
教師:“它的內部構造都有種子,種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種子以外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肉!币粋同學答。
這時,教師總結:“對,平常我們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層叫皮,但科學的叫法,把種子以外的都叫果皮!蔽覀兌贾篱_花結果,果實都有兩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種子。是不是果實,主要看里面有沒有種子。又問:“胡蘿卜里面有沒有種子呀?”
“沒有種子,不是果實!睂W生回答。
試闡述以上這個案例運用了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基本內涵是什么?結合材料分析這種教學方法有何價值?運用這種教學方法需要具備什么條件?
自考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13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提出課程開發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
A.查特斯 B.奧利沃
C.博比特 D.施瓦布
2.1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發生了一場指向于教育內容現代化的“學科結構運動”,在這場運動中誕生了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即【 】
A.進步主義課程 B.要素主義課程
C.永恒主義課程 D.學術中心課程
3.在教育史上第一個倡導教學論的教育家是【 】
A.拉特克 B.赫爾巴特
C.夸美紐斯 D.斯太克
4.赫爾巴特提出的教學的“形式階段”包括明了、聯合、系統和【 】
A.復習 B.呈現
C.拓展 D.方法
5.杜威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針對傳統教學割裂兒童與學科而使兒童完整的經驗被肢解的問題,提出在經驗的基礎上真正使兒童與學科統一起來。這本不朽名著是【 】
A.《兒童與課程》 B.《民主主義與教育》
C.《我的教育信條》 D.《明日之學!
6.現代課程之父泰勒在20世紀初所創立的課程開發模式被看作是課程開發科學化運動的產物。其課程開發模式被稱為【 】
A.目標模式 B.過程模式
C.表現模式 D.普遍模式
7.斯藤豪斯認為,課程開發的任務就是要選擇活動內容,建立關于學科的過程、概念與標準等知識形式的課程,并提供實施的【 】
A.目標原則 B.過程原則
C.評價原則 D.組織原則
8.奧蘇貝爾學習理論最根本的特點是關注課堂教學中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提出了【 】
A.接受學習 B.發現學習
C.有意義學習 D.解決問題學習
9.“學生渴望認知、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及陳述和解決問題的傾向”,指的是奧蘇貝爾所說的【 】
A.好奇心 B.認知驅力
C.附屬驅力 D.自我驅力
10.維果茨基在其“文化—歷史心理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假設理論是【 】
A.潛在發展區 B.實際發展區
C.最近發展區 D.現有發展區
11.奧蘇貝爾講解式教學的設計原則是【 】
A.高速度原則 B.高難度原則
C.小步子原則 D.逐漸分化原則
12.“是教育情境的產物和問題解決的結果,是學生和教師關于經驗和價值觀生長的‘方向感’!边@指的是【 】
A.行為目標 B.生成性目標
C.表現性目標 D.體驗性目標
13.在課程發展史上,關于學校課程與社會生活關系問題存在三種典型觀點,它們是被動適應論、主動適應論和【 】
A.統一論 B.平行論
C.超越論 D.獨立論
14.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課程的`內涵發生了重要的變化,課程開始從強調學科內容到強調【 】
A.課程目標 B.課程計劃
C.學習者的經驗 D.學習過程的價值
15.赫爾巴特主義課程論是屬于【 】
A.綜合學科課程 B.經驗課程
C.科目本位課程 D.學術中心課程
16.課程要素即課程的基本構成,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概念、方法、技能、價值觀與【 】
A.原理 B.過程
C.學生 D.教師
17.把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學習時間安排不同的課程類型,由此形成一個課程類型的組織體系。這種課程類型的組織體系稱為【 】
A.課程要素 B.課程組織
C.課程結構 D.課程目標
18.最先在理論上將班級授課組織確立起來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 】
A.裴斯泰洛齊 B.福祿貝爾
C.赫爾巴特 D.夸美紐斯
19.學生在學習環境(包括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體系)中所學習到的非預期或非計劃性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課程,可稱為【 】
A.直線式課程 B.螺旋式課程
C.顯性課程 D.隱性課程
20.學生之間不交換信息,每一個人自主展開問題解決的學習,這種學習形式稱為【 】
A.分組學習 B.個別學習
C.同步學習 D.交差學習
21.從課程計劃到課程實施之間還有一個過渡環節,這個環節通常稱為【 】
A.課程計劃 B.課程變革
C.課程實施 D.課程采用
22.以一定的方法對課程或教學的計劃、活動以及結果等有關問題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稱為【 】
A.課程與教學的評價 B.課程與教學的實施
C.課程與教學的目標 D.課程與教學的內容
23.要求脫離預定目標,以課程計劃或活動的全部實際結果為評價對象,盡可能全面客觀地展示這些結果,這種評價稱為【 】
A.目標本位評價 B.目標游離評價
C.形成性評價 D.總結性評價
24.力圖把復雜的教育現象簡化為數量,進而從數量的分析與比較中推斷某一評價對象的成效。這種評價稱為【 】
A.效果評價 B.內在評價
C.質的評價 D.量的評價
25.主要受藝術、人文學科、社會理論的影響而產生,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觀性”假設的虛假性甚至欺騙性,確立了研究者價值參與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對象之個別性與獨特性,摧毀了“多數”對“實在”的專斷。這種課程研究的方法稱為【 】
A.量的研究方法 B.質的研究方法
C.縱向研究方法 D.橫向研究方法
26.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礎上的、由主體與主體之間所結成的豐富而生動的日常生活構成的世界,稱為【 】
A.科學世界 B.兒童世界
C.生活世界 D.成人世界
27.認為人的心靈在知識形成過程中處于絕對支配地位而外部世界則沒有任何獨立性,那么這種建構主義就是【 】
A.激進建構主義 B.社會建構主義
C.信息加工建構主義 D.社會文化認知觀
28.從研究內容看,正在超越課程開發研究,趨向課程開發研究與課程理解研究的整合;從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趨向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的整合。這是【 】
A.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B.文化研究的發展趨勢
C.課程研究的發展趨勢 D.社會研究的發展趨勢
29.在理念層面,建構主義認識論正在取代客觀主義認識論而成為教學領域的基本觀念;在技術層面,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引起教學領域的深刻變革;在基礎層面,教學論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學的應用學科,其研究開始置于多學科的基礎之上。這是【 】
A.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B.文化研究的發展趨勢
C.課程研究的發展趨勢 D.社會研究的發展趨勢
30.“泛智課程說”產生于文藝復興時期,其創立者為【 】
A.赫爾巴特 B.斯賓塞
C.夸美紐斯 D.盧梭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1.簡述盧梭發現教學論的基本內涵。
32.試述非指導性教學的基本特征。
33.在對評價領域的發展歷史進行四階段劃分時,古巴和林肯認為第一、二、三代評價的缺陷是什么?
34.簡述學科課程的局限。
35.客觀主義認識論的內涵是什么?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36.試分析生成性目標的價值取向及它的優勢與局限。
37.論述建構主義教學觀。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16分)
38.下面記錄的是蘇格拉底與青年尤蘇戴莫斯的一段關于“正義”的對話:
“虛偽是人們中間常有的事,是不是?”蘇格拉底問。
“當然是,”尤蘇戴莫斯回答。
“那么,我們把它放在兩邊的哪一邊呢?”蘇格拉底問。
“顯然應該放在非正義的一邊。”
“人們彼此之間也有欺騙,是不是?”蘇格拉底問。
“肯定有”,尤蘇戴莫斯回答。
“這應該放在兩邊的哪一邊呢?”
“當然是非正義的一邊。”
“是不是也有做壞事的?”
“也有”,尤蘇戴莫斯回答。
“那么,奴役人怎么樣呢?”
“也有”
“尤蘇戴莫斯,這些事都不能放在正義的一邊了?”
“如果把它們放在正義的一邊,那可就是怪事了!
“如果一個被推選當將領的人奴役一個非正義的敵國人民,我們是不是也能說他是非正義的呢?”
“當然不能!
“那么,我們得說他的行為是正義的了?”
“當然”
“如果他在作戰期間欺騙敵人,怎么樣呢?”
“這也是正義的!庇忍K戴莫斯回答。
……
“既然我們已經這樣放了,我們就應該再給它劃個界限:這一類的事,做在敵人身上是正義的,但做在朋友身上,卻是非正義的,對待朋友必須絕對忠誠坦白,你同意嗎?”蘇格拉底問。
“完全同意”,尤蘇戴莫斯回答。
這段對話反映了教學方法中的哪一種典型方法?這種方法的基本內涵是什么?其性質如何?組織與引導這種教學方法需要什么策略?
【自考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相關文章:
自考課程與教學論試卷(精選20套)11-08
歷年自考真題10-09
2024年自考《英語》真題10-23
2024年江蘇自考真題10-30
江蘇自考歷年真題(精選10篇)09-24
自考英語試卷真題(精選10篇)09-27
課程與教學論自考試題試卷(通用18套)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