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
《朗讀者》電影里描述的就是一個參與者的人生,一個普通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良知。漢娜,依舊像一個迷一樣。我像邁克一樣,對她仍舊充滿迷惑。在怎樣的情況下,看著每個人死去,卻能做到麻木。我想到一種情況,那就是那時她自身的情感已經完全死去,也許是為了生存,看著面前一個又一個人死去,她的悲傷與恐懼去了哪里?二戰結束后,她又是怎樣回憶從前,還是像她自己說的,她從來不去想。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歡迎閱讀。
【1】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
剛剛看完了《朗讀者》,象前天一樣,先去洗了澡平復下心情,然后再開始寫。
我是沖著凱特獲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的緣故來看這部電影的,看完后感覺,確實名副其實,也許能入圍提名的5位演員的表現都非常出色,但我想評委把獎頒給了凱特,更多的是對凱特在這樣一個復雜角色的把握上表示了肯定。
本片前半段,讓我有點納悶兒,好象是部情色片,估計如果要引進入我國的話,前半部肯定有大段要篩剪的。然而就在這樣一片曖昧的氛圍里,隱藏了些不尋常的東西,隨著情節的發展,這些隱藏的東西逐漸展現出來,更加重了主題的渲染力度。
對于二戰的反思,已經有很多作品,今天我看了《文匯報》,里面也登了篇對于包括《朗讀者》《刺殺希特勒》等反映二戰的電影的評價,認為現在對二戰的認識,又有了新的角度,好象文中引用的一句話:歷史就是不斷的被注解(好象是類似的意思)。這部電影給的角度,是二戰中一個原本普通的工人,在戰后審判中成為了罪犯而被判終生監禁。戰爭給普通人帶來了什么?我愿意相信凱特扮演的懵懂青年在戰爭中的迷惘,因為最終,她還是對自己的過去有了清楚的認識;我也相信本片還要反映的是那些僥幸脫獄,至今可能對當年所作所為仍毫無悔改的真正該下地獄的罪人們;同時我更愿意相信所有看過此片的人都能明白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深重的災難,不管是已經死去的,還是依然生存的,我們有義務要告訴我們的下一代。
電影如果沒有在前半段過多的'情色描寫的話,我估計可能獲得的評價會更高些吧。凱特在本片中有出色的表現,獲得大獎理所當然。在這里,稍稍對布拉德?皮特表示遺憾,《朗讀者》與《本杰明?巴頓奇事》這兩片,男女主演的年齡跨度都非常大,凱特占便宜的地方,是順時而為;而可憐的皮特,當他滿臉皺紋,要大飆演技的時候,他的角色還只能躺在襁袱里、坐在輪椅上,等到能揮灑自如的時候,人又變的越來越年輕,而我們恐怕都已經熟悉了那又帥又酷的皮特,所以只好讓他又一次引恨奧斯卡了。在此,只能鼓勵他再接再厲了。
【2】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
不知道是在什么時間,什么情況下第一次看《朗讀者》,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就去看了書。也不知道第一次看完沉溺了多久。前兩天也不知道為什么和小娟又提起了《朗讀者》以至于自己又去看見了一遍,本來是打算草草看一下里面一些激動人心的情節,關于愛、原諒、救贖與自我救贖的部分。不想到從頭到尾目不轉睛又全部看了N遍,然后又翻出原著小說來看,又是一次沉溺。
說起這部電影總想寫點什么,但卻無從著手,就像男女主角一樣,復雜又單純,麻木又敏感,冷漠又熱情,粗暴又溫柔,無情又深情。
看到過一句話叫,我們都是時代的孩子,他們也是時代的孩子。在那樣的大時代大背景當中,隨著人海浮沉。關于納粹集中營的電影我也看了一些,實在不能理解人能瘋狂自私到什么程度以至于將整批整批的無辜的人至于死地。不明白日本人何以將我們中國民族的38W人民全部屠殺。
《朗讀者》電影里描述的就是一個參與者的人生,一個普通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良知。漢娜,依舊像一個迷一樣。我像邁克一樣,對她仍舊充滿迷惑。在怎樣的情況下,看著每個人死去,卻能做到麻木。我想到一種情況,那就是那時她自身的情感已經完全死去,也許是為了生存,看著面前一個又一個人死去,她的悲傷與恐懼去了哪里?二戰結束后,她又是怎樣回憶從前,還是像她自己說的,她從來不去想。
電影里描述的她是一個文盲,她所有的思想,除了國家教育給她的,強制注入她腦子的,幾乎沒有來源,我想所以她才這么渴望知識。渴望閱讀,她知道她自己缺乏什么。
也許,她并未意識到她在納粹營中所做的事是什么性質,在世界上的影響。不過我深信,她在獄中是知道了,從她看了這么多關于集中營的書中可以看出來。我想,她在慢慢懂了以后應該是多么的驚厄。懺悔,不足以表達她的感受。承認錯誤,不足以表達她的.驚厄。
我想這就是她心甘情愿呆在獄中的原因。
關于他們的愛情,是令人動容的。這種愛情,超越了時間,超越年齡,還有仇恨。只是在那樣的大時代下,那樣的沖撞下,他們弄不懂彼此,也搞不清自己,唯有在朗讀和聽他朗讀中,找到他們純潔與善良的那片凈土。在那里,沒有戰爭,沒有仇恨。在那里,他們感受著悲傷與愛。他們閱讀著別人的人生與情感,自己卻生存在那里。那里,是他們靈魂的歸屬。
總覺得還有什么想說的,但總覺得什么話對于《朗讀者》來說,都是多余的。
【3】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
很久前看過《朗讀者》的小說和電影,當時看電影時,覺得有些內容小說有,電影沒有。小說寫的很好,側重反思,不過因為沒有德國人的那個心結,不太看的懂。而電影我的印象都放在那段奇特的感情上了。看了影評我理解漢娜因為當時社會中文盲很少,所以羞恥;而參與那場罪惡的人很多,反不為恥。而現在的德國人既想深究,又為難于承認“當時的德國參與罪惡的人太多,反不以為恥。”的現實,反思的表述晦澀難懂。電影在這方面淡化了很多,恐怕不是德國人拍的。
德國人直面歷史陰暗點的勇氣,中國人有沒有?我感覺一定程度上是性格使然,過去的傷痛不特別影響今天的生活,不提了吧,維護著今天的心平氣和。不過也不是每個人都這樣,這樣的作品我印象深的是“活著”,非常好的電影,可惜不為主流媒體推崇。
沒有經過深刻反思和普遍教育,過去犯過的錯誤,可能將來還會犯同樣的'錯,這是德國人直面歷史的原因,中國也同樣必要,可惜隨著上一代人的漸漸老去,還有多少人了解那一段痛心的歷史?而我們的價值觀,行為模式是不是真的進步了呢?
【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相關文章:
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觀后感600字10-14
央視第五期朗讀者董卿觀后感07-09
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九期觀后感07-14
2017年央視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800字07-28
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第四期觀后感700字05-22
朗讀者開場白第五期10-14
《朗讀者》第五期楊利偉觀后感08-26
中學生綜藝節目朗讀者觀后感09-29
2017央視朗讀者觀后感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