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音響調音技巧十五要

        時間:2024-06-19 21:39:19 音響師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音響調音技巧十五要

          音響大概包括功放、周邊設備(包括壓限器、效果器、均衡器、VCD、DVD等)、揚聲器(音箱、喇叭)調音臺、麥克風、顯示設備等等加起來一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音響調音技巧十五要的相關介紹內容,歡迎大家參考。

          音響第一要:音質

          音質是指聲音的品質,許多人都把它與「音色」混淆了。什么叫作聲音的品質?當您在說一雙鞋子品質好的時候。您指的一定是合腳、舒服、耐穿,而不是指它的造形好不好看、時不時髦。同樣的,當您在說一件音響器材音質好、壞的時候,您也不是在說它的層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專指這件器材「耐不耐聽」!就好像耐不耐穿、合不合腳一樣。一件音質很好的器材,它表現在外的就是舒服、耐聽。您不必去探討它聽起來舒服、耐聽的原因,那是專家們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斷就行。有些器材生猛有力、速度奇快、解析力也強,但是不耐久聽,那可能就是音質的問題。一件好的音響器材,其音質就應該像一副好嗓子,讓人百聽不膩。

          或許我這么說您還是認為很抽象。其實不然,我可以再舉實列來說明。當您提到布料時,您會說:這塊料子的質很好。當您在吃牛排時,您會說:這塊牛排的肉質很好。當您在稱贊一個小孩時,會說:這個孩子的資質很好。所以,當您在聽一件音響器材或一件樂器時,您也會說:它的音質很美。從以上這些例子,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質」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音質高貴、很好、很美就代表著這件器材的本性很好,它讓人聽起來很舒服。我可以說音質是音響器材中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將它擺在第一要。

          音響第二要:音色

          音色是指聲音的顏色。在英文里,音質(TONE QUALITY)與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一看便知其所指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在中文里,音質與音色經常被混用、誤用。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把小提琴音色真冷、這把小提琴音色真暖等的說法,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而言。聲音就像光線一樣,是有顏色的,不過它并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聽到的。通常,音色愈暖聲音愈軟;音色愈冷聲音愈硬。太軟或太硬當然都不是很好。有時,音色也可以用「高貴」、「美」等字眼來形容,基本上它也是天性之一。不過,就像布料一般,布質是指它的材料,布色卻是指它的顏色,這其間還是有明顯的界線。在音響器材評論里,音色就如同顏色一般,是指它特有的顏色。有些器材的音色偏黃、有些偏白、有些偏冷、甚至您可說它是帶點憂懋的藍?傊繇懫鞑木腿鐦菲饕话,幾乎脫離不了愈貴音色愈美的事實。一把二百萬美金的小提琴其音色可能美得有著金黃色的光澤;而一把五千臺幣的小提琴其音色有可能像褪了色的畫。雖然每個人觀點各異,但是,「美」仍然有著一個大家承認的「共識」,您不能說一個朝天鼻者是「美的化身」;同樣的您不能說一件冷藍音色的器材是美。這就是我們對音色之美的共識。

          音響第三要:高、中、低各頻段量感的分布與控制力

          這個項目很容易了解,但也很容易產生文字傳達上的誤解。怎么說呢?大家都會說:這對喇叭的高音太強、低音太少。這就是高、中、低頻段的量感分布。問題出于如果把從20Hz到20KHz的頻寬只以三段來分的話,那必然會產生「不夠精確」的混淆。到底您的低音是指那里呢?多低呢?為了讓形容的文字更精確,有必要把20Hz-20kHz的頻寬加以細分。照美國TAS與Stereophile的分法很簡單,他們把高、中、低每段再細分三小段,也就是變成「較低的中頻、中頻、較高的中頻」分法。這種分法就像十二平均律一般,相當規律化。不過用在中國人身上就產生了一些翻譯上的小問題,如「較低的中頻」我們稱作「中低頻」還是「低中頻」?那么較高的低頻呢?「高低頻」嗎?對于中國人而言,老外這種分法恐怕行不通。因此很早以前我便參考樂器的頻寬,以及管弦樂團對聲音的稱呼,將20Hz-20KHz的頻率分為極低頻、低頻、中低頻、中頻、中高頻、高頻、極高頻等七段。這七段的名詞符合一般中國人的習慣稱呼,而且易記,不會混淆。

          從20Hz-40Hz這個八度我稱為極低頻。這個頻段內的樂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號、管風琴、鋼琴等樂器能夠達到那么低的音域。由于這段極低頻并不是樂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們也很少將音符寫得那么低。除非是流行音樂以電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則極低頻對于音響迷而言實在用處不大。有些人誤認一件事情,說雖然樂器的基音沒有那么低,但是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樂器的基音就是該音最低的音,音只會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會有往下的音。這就像您將一根弦繃緊,弦的全長振動頻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長的振動就是泛音。基音與泛音的相加就是樂器的音色。換句話說,小提琴與長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會有不同的表現。

          低頻

          從40Hz-80Hz這段頻率稱為低頻。這個頻段有什么樂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縮號、低音單簧管、土巴號、法國號等。這個頻段就是構成渾厚低頻基礎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會將這個頻段誤以為是極低頻,因為它聽起來實在已經很低了。如果這個頻段的量感太少,豐潤澎湃的感覺一定沒有;而且會導致中高頻、高頻的突出,使得聲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聽。

          中低頻

          從80Hz-160Hz之間,我稱為中低頻。這個頻段是臺灣音響迷最頭痛的一段,因為它是造成耳朵轟轟然的元兇。為什么這個頻段特別容易有峰值呢?這與小房間的長、寬、高尺寸有關。大部份的人為了去除這段惱人的峰值,費盡心力吸收這個頻段,使耳朵不致于轟轟然?上,當您耳朵聽起來不致轟轟然時,下邊的低頻與上邊的中頻恐怕都已隨著中低頻的吸收而呈凹陷狀態,而使得聲音變瘦,缺乏豐潤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只因峰值消失而認為這種情形是對的。這就是許多人家里聲音不夠豐潤的原因之一。這個頻段中的樂器包括了剛才低頻段中所提及的樂器。對了,定音鼓與男低音也要加上去。

          中頻

          從160Hz-1280Hz橫跨三個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間的頻率我稱為中頻。這個頻段幾乎把所有樂器、人聲都包含進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頻段。讀者們對樂器音域的最大誤解也發生在此處。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這個頻段,但一般人卻誤以為它很高;不要以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頻的上限而已。

          從上面的描述中,您一定也了解這段中頻在音響上是多么重要了。只要這段頻率凹陷,聲音的表現馬上變瘦了。有時,這種瘦很容易被解釋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響迷都處于中頻凹陷的情況而不自知。這個頻段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

          音響第十一要:解析力

          這個名詞最容最懂,玩過相機的人都知道鏡頭解析力好壞的差距;看電視的人也知道自己的電視能把一片黑色的頭發解析得絲毫不混就是解析力好的表現。好的音響器材,即使再細微、再復雜的東西都能清楚的表達出來,這就是解析力。

          其實,細節多與暗部層次清楚也是解析力產生的結果,這就好像空間感也可合并入音場來講一樣。但是解析力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細節再生與層次感。例如由前往后一排排的層次感就不是全由解析力造成的;再者,如果真的將層次感并入解析力,那就無法對單項的名詞做明確的解釋。因此,我在此都盡可能分開來說,讀者們只要知道「音響二十要」之間彼此都有難以分割的關系就可以了。

          一般而言,如果細微的變化(低電平時)都能表現得很清楚,那么這件器材的解析力當然很好。既然有低電平時的解析力,那么有沒有高電平時的解析力呢?當然有!在極端爆棚時能將所有東西解析得很清楚,那就是高電平的解析力。

          音響第十二要:速度感與暫態反應

          其實,速度感就是暫態反應的結果,也是器材上升時間與回轉率的具體表現。老外通常會將這項說成是暫態反應而不說速度感。不過,臺灣習慣的用語是速度感。對于老中而言,速度感要比暫態反應更容易了解;旧,這二個名詞都是指器材各項反應的快慢而言。我想,在此就不必多做解釋了。

          音響第十三要:強弱對比與動態對比

          強弱對比也可以說是老外所說的動態對比,也就是大聲與小聲之間的對比。一般而言,強弱對比也可以分為「對比強大」的強弱對比與「對比極小」的強弱對比。我們常說古典音樂的動態很大就是指它最大聲與最小聲的對比很大;而搖滾樂雖然大聲,但是它大小聲的起伏并不大,所以我們說它雖然大聲,但是動態對比并不大。

          什么是對比極小的動態對比呢?也就是強弱很接近的細微對比。這種細微的強弱對比就像水波蕩漾般,遠遠看好像不動,近看才知道它是一直細微的在波動。強弱對比用最淺顯的說法應該是這樣的:極大的強弱對比是拍打巖岸的海浪;極小的強弱對比就是清風吹拂下的湖水波動。

          音響第十四要: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

          到底樂器的線條、形體要多大才算對?到底人聲要一縷如鏈?還是要豐潤有肉?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音響迷。理想主義者認為應該按實際樂團大小比例縮小放入家中聆聽室。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好了。當鋼琴與小提琴在演奏奏鳴曲時,鋼琴的形體不知道要超過小提琴多少倍(音量亦然)。如果在錄音時不增加小提琴的音量,小提琴往往被鋼琴掩沒(現場音樂會往往就是如此)。所以在錄音時,錄音師都會刻意平衡一下小提琴的音量。再來說到整個管弦樂團與小提琴做協奏演出時,如果完全按比例縮小,那么小提琴的音應該要細小得不能再細小,而不是我們在CD上所聽到的那么清楚、強勁。所以,正確的「樂器與人聲大小比例」不是一味的照章縮小,而是按照合理的音樂要作大小比例。樂器如此,人聲亦然。

          其實,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最值得注意的不是比例縮小與否的問題,而是因為頻率響應曲線扭曲所造成的誤解。例如您的房間在100Hz左右有嚴重峰值的話,定音鼓敲起來一定會特別的大、特別有勁;大提琴、低音提琴亦然。這才是真正錯誤的比例。所以,在評寫「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時,應該特別注意頻率響應曲線扭曲所造成的影響。

          音響第十五要:樂器與人聲的質感、空氣感

          「質感」這個名詞相當抽象,我們常說這家俱的木頭質感很好、這套真皮沙發的質感很好;或這個大理石的質感很好。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了解,所謂「質感」京是指該物體「材質的本性」。不過,我們在此說的并不是音質的那個質感,而是樂器演奏、打擊接觸那一剎那動作所發生的質感。因此,當我們在說:「小提琴的擦弦質感很好」,就意謂著「它錄得很像小提琴」。當我們說:「鈸的敲擊質感很好」,也就是說「它敲起來像真的」。反過來說,當我們認為「小提琴擦弦質感不夠」時說的就是「它不像真的」。由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所謂質感也就是指「傳真度」。雷射唱盤剛推出時,大家都覺得小提琴的聲音不像,就是指它的擦弦質感不像。

          而「形體感」則更容易了解,當我們聽單簧管吹奏時,我們說它的形體感真好,那也是「傳真度」的一種?傊,質感與形體感皆是「傳真與否」的代名詞。至于「空氣感」又是什么呢?當我們在形容拉奏、敲擊鍵盤樂器時,我們用的是「某某樂器的質感很好」?墒,當我們在形容管樂器時,我們通常不用「質感」二字,而用「空氣感」,也就是說吹氣的感覺。說得更清楚些,「空氣感」是指聲波振動的感覺,而質感大部分是「接觸」后剎那的感覺。當然,弦樂群除了拉奏時的擦弦質感外,它同時還有弦樂空氣中產生的「空氣感」。

        【音響調音技巧十五要】相關文章:

        音響調音十五要技巧06-22

        音響師的調音技巧07-14

        音響調音技巧八要素06-26

        KTV音響系統調音技巧08-24

        音響師調音的四大技巧08-04

        音響師調音的難點06-29

        音響師必備秘籍專業調音臺使用技巧08-10

        KTV音響基本調音技術09-20

        音響調音基礎知識10-16

        調音臺調音技巧分析08-18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