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著裝社交禮儀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古代著裝禮儀
我國傳統的禮儀可分為吉、兇、軍、賓、嘉五類。與五禮相對應,古代中國對上述各種場合的著衣裝束也有相應的規定。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代著裝禮儀,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代著裝禮儀
1、夏、商、周時期的華夏服飾
原始時代的服裝形式,雖有個別考古資料的發現,但由于材料太少,還不能對該時期的服飾作詳細的說明。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族的服飾是上衣下裳,束發右衽。河南安陽出土的石雕奴隸主雕像,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著裙,腰束大帶,扎裹腿,穿翹尖鞋。這大體反映了商代服飾的情況。周初制禮作樂,對貴族和平民階層的冠服制度作了詳細規定,統治者以嚴格的等級服裝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和威嚴。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這兩種服制,對后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春秋時期胡服的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在服裝方面最重要的變化,是深衣的廣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現。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促進了漢族寬衣博帶、長裙長袍服裝的改革。趙武靈王為了軍隊的戰斗力,沖破阻力,下令全國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長褲,學習騎射,終于使趙國強盛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服裝改革,胡服從此盛行。伴隨胡服也傳來了帶鉤,它是用于結束革帶的,由于它比革帶的扎結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來。
相關知識:“胡”是個模糊用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時專指匈奴,有時泛指從東北到西北諸游牧民族,有時甚至還要更寬泛一些。因此,胡服是指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裝,他們為了游牧騎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長褲和靴子。沈括說:“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一個“全”字,或者把話說得有點過分,但胡服對漢族服飾的發展確實影響極其巨大。
3、傳統冠服制在在漢代的確立
漢代深衣仍很流行,漢代是傳統冠服制的確立時期。漢代的褲是開襠的,褲,古稱绔!墩f文》:“绔,脛衣也。”《釋名·釋衣服》:“绔,跨也,兩股各跨別也!庇纱丝梢姡敃r的绔是開襠的,外罩以裳或深衣。后雖然出現滿襠褲,但開襠褲仍長期存在。
4、魏晉南北朝時期胡服的流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服裝史上又一個大轉變的時期。由于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胡服成為社會上司空見慣的裝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裝,受胡服的影響最為強烈。他們將胡服中窄袖緊身、圓領、開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飾中來。漢族貴族也在胡服的基礎上加以變化,方法是將其長度加長,加大袖口和褲口,改左衽為右衽。但禮服仍然是傳統的漢族禮服形式。
5、隋唐時期服裝的轉變時期
隋唐時期,由于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和繁榮,使其能上承歷史服飾之源頭,下啟后世服飾制度之經道,所以,這一時期成為我國古代服飾制度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男子的常服為幞頭、袍衫、穿長靿靴。但此時的袍衫與前朝略有不同,式樣為圓領、右衽、窄袖、領袖裾無緣邊。此外,還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樣。這種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響,并且與漢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特點相結合,形成了這時期袍衫的風格。
6、宋代的服裝趨于保守
宋代的服飾,大體沿襲唐制,但在服裝式樣和名稱上略有差異。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樣有廣袖大身和窄袖緊身兩種。穿褙子和半臂的習慣極為普遍,但都不能作為禮服穿用?偟膩碚f,宋代的服飾比較拘謹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鮮艷,給人以質樸、潔凈、淡雅之感,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尤其是程朱理學的影響,有密切關系。
7、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既沿襲漢人的禮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沿襲漢唐和宋代的禮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遼金男子的服飾多為圓領、袖的缺胯袍,著長統靴或尖頭靴,下穿褲,腰間束帶。元代男子的服飾有漢族的圓領、交領袍,也有本民族的質孫服,其形制與深衣類似,衣袖窄瘦,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在腰間有無數褶裥,形如現今的百褶裙,在腰部還加有橫襕。領型有右衽交領、方領和盤領。下穿小口褲,腳穿絡縫靴。服色以白、藍、赭為主。此外,元代服飾在質料上發生了較大變化,由于棉花的廣泛種植,棉布成為服飾材料的主要品種。
8、明代的服裝繼承前代,清代服裝對近代影響較大
明代的服飾,大體上沿襲唐制,但宋元服裝形式中的某些式樣也有保留。清代的服飾對近現代服裝形式影響較大,清代男子服飾可分為三種:漢族傳統服裝;滿族民族服裝;外來西洋服裝。清代袍的式樣,是在漢族傳統基礎上加以變化,并吸取滿族服裝特點。一般袖子比較窄瘦,禮服是箭袖,又稱馬蹄袖。袍身用鈕扣系結。右衽大襟,圓領口;适业呐塾星昂笞笥宜拈_氣,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開氣。馬掛是清朝特有的服裝。它式樣多為圓領,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有長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裝傳入和辛亥革命后,我國的服裝才起了重大變化,進入了近現代服裝發展階段。
我國傳統服裝的兩種基本形式
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上衣下裳制,相傳起于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边@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這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據《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鄙弦碌男螤疃酁榻活I右衽,下裳類似圍裙的形狀,腰系帶,下系芾。這種服制對后世影響很大。
衣裳連屬制,古稱深衣,始創于周代。《禮記·深衣》注稱:“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以采也!鄙钜峦敶倪B衣裙結構類似,上衣下裳在腰處縫合為一體,領、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繡緣邊。深衣這一形制,影響于后世服飾,漢代命婦以它為禮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這種衣裳連屬的形式,甚至現今的連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傳統禮儀是什么?
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于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
送禮的講究
一、禮輕情義重
贈送禮品應考慮具體情況和場合。一般在赴私人家宴時,應為女主人帶些小禮品,如花束、水果、土特產等。有小孩的,可送玩具、糖果。應邀參加婚禮,除藝術裝飾品外,還可贈送花束及實用物品,新年、圣誕節時,一般可送日歷、酒、茶、糖果、煙等。
二、把握送禮的時機與方式
禮物一般應當面贈送。但有時參加婚禮,也可事先送去。禮賀節日、贈送年禮,可派人送上門或郵寄。這時應隨禮品附上送禮人的名片,也可手寫賀詞,裝在大小相當的信封中,信封上注明受禮人的姓名,貼在禮品包裝皮的上方。
通常情況下,當眾只給一群人中的某一個人贈禮是不合適的。因為受禮人會有受賄和受愚弄之感,而且會使沒有受禮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輕視之感。
給關系密切的人送禮也不宜在公開場合進行,以避免給公眾留下你們關系密切完全是靠物質的東西支撐的感覺。只有禮輕情義重的特殊禮物,表達特殊情感的禮物,才適宜在大庭廣眾面前贈送。因為這時公眾已變成你們真摯友情的見證人。如一份特別的紀念品等。
三、態度友善,言辭勿失
送禮時要注意態度、動作和語言表達。平和友善、落落大方的動作并伴有禮節性的語言表達,才是受禮方樂于接受的。那種做賊式的悄悄地將禮品置于桌下或房某個角落的做法,不僅達不到饋贈的目的,甚至會恰得其反。在我國一般習慣上,送禮時自己總會過分謙虛地說:"薄禮!薄禮!""只有一點小意思"或"很對不起……"這種做法最好避免。當然,如果在贈送時一種近乎驕傲的口吻說:"這是很貴重的東西!"也不合適。在對所贈送的禮品進行介紹時,應該強調的是自己對受贈一方所懷有的好感與情義,而不是強調禮物的實際價值,否則,就落入了重禮而輕義的地步,甚至會使對方有一種接受賄賂的感覺。
送禮注意事項
1、不能送鐘表
有人說不能送鐘,因為鐘是終的諧音,給人送鐘,就等于盼著人死。而手表也屬于鐘科。
2、不能送鞋
鞋是邪的諧音。故此,凡給人送鞋(不包括送給親屬的情形),就等于給人送了去邪氣,故此,很有可能不久就會與對方失去了聯系或友誼。另外,關于不能送鞋的習俗,還有以下的說法:送鞋給誰,誰就會跟人跑了;送禮不能送鞋是怕有給他穿小鞋的意思;有些地方,鞋也叫hai,hai和害同音,所以送鞋就等于把害送給別人,所以不送鞋。
3、不能送傘
傘是散的諧音,故此,傘不能作為禮品送人(不包括雨中送傘的情形),若好朋友之間將傘作為禮物相送,將意味著日后必將分手或離散。
4、不能送梨和李子
梨和李子是離的諧音,送人這兩樣水果將意味著日后有分離的危險。
5、不能送蠟燭
蠟燭是祭祀亡人用的,故此,不能作為禮物送人。
6、不能送布娃娃
布娃娃屬于小人,久放家中容易招回邪靈,給家里帶來不安。
7、不能送人來歷不明的石頭
石頭也屬于容易招邪靈附著其上的東西,有些看似觀賞石,但是上面可能附著邪靈,送給朋友。
【古代著裝禮儀】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著裝社交禮儀11-09
女士著裝禮儀09-06
著裝基本禮儀03-30
著裝禮儀有哪些03-21
女士的商務著裝禮儀05-25
西方著裝禮儀文化03-12
前臺禮儀著裝要求03-11
男士著裝禮儀要求04-13
參加宴會的著裝禮儀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