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資格考試試題及答案分析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我們經常跟試題打交道,試題有助于被考核者了解自己的真實水平。大家知道什么樣的試題才是好試題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學教師資格考試試題及答案分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試題及答案分析 1
一、單選題
1.某人對某種制品的用途總是有一種慣常的固定模式,很難想到它的其他用途,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 )。
A.定勢
B.功能固著
C.認知風格
D.頓悟
【答案】:B
【解析】:
此題重在考查對名詞定義的理解。某人對某種制品的用途總是有一種慣常的固定模式,很難想到它的其他用途,這是從物體正常功能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定勢,在心理學上稱為“功能固著”,故選B。
2.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以了解學生的注意穩定性、情緒狀態和個性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測驗法
B.觀察法
C.實驗法
D.調查法
【答案】:B
【解析】:
從“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中可看出該研究方法為觀察法,故選B。
3.有的學生平時易受暗示,屈從于權威,按照他人的意見辦事,不善于適應緊急情況,這類學生的認識方式屬于( )。
A.場依存性占優勢
B.場獨立性占優勢
C.思考型
D.沖動型
【答案】:A
【解析】:
有的學生平時易受暗示,屈從于權威,按照他人的意見辦事,不善于適應緊急情況,這類學生以外部線索為依據作判斷,應屬于場依存性占優勢,故選A。
4.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時間是( )。
A.1879年
B.1905年
C.1907年
D.1913年
【答案】:D
【解析】:
1913年,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故選D。
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樣的學習動機屬于( )。
A.近景性內部動機
B.近景性外部動機
C.遠景性內部動機
D.遠景性外部動機
【答案】:C
【解析】:
內部動機由內部心理因素轉化而成;外部動機由外部客觀條件激發而成;近景性與遠景性學習動機是從學習動機與學習活動的關系及其作用的久暫來劃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樣的學習動機屬于遠景性內部動機,故選C。
6.( )是衡量一個測驗有效性、正確性的重要指標。
A.效度
B.信度
C.難度
D.區分度
【答案】:A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定義記憶。衡量一個測驗有效性、正確性的重要指標指的是效度,故選A。
7.按照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的觀點,學生將“貓”“狗”“鼠”等概括為“動物”的學習屬于( )。
A.信號學習。
B.言語聯結學習。
C.多重辨別學習。
D.概念學習。
【答案】:D
【解析】:
學生將“貓”“狗”“鼠”等概括為“動物”的學習是對同一類刺激作出共同的反應,應屬于概念學習,故選D。
8.教師對所有的對象都抱有較高的期望并肯定提高教育效果的是( )。
A.暈輪效應
B.有暈效應
C.皮格馬利翁效應
D.名人效應
【答案】:C
【解析】:
本題考查名詞理解能力。教師對所有的對象都抱有較高的期望并肯定提高教育效果的是皮格馬利翁效應,故選C。
9.問題解決是通過內在的心理加工實現的,這體現了問題解決的( )。
A.序列性
B.認知性
C.復雜性
D.目的性
【答案】:B
【解析】:
問題解決是通過內在的心理加工實現的,這體現了問題解決的認知性,故選B。
10.老師在教授課文時采用列提綱的形式來板書,這里,老師使用的學習策略是( )。
A.精細加工策略
B.組織策略
C.元認知策略
D.閱讀理解策略
【答案】:B
【解析】:
將經過精加工提煉出來的知識點加以構造,形成知識結構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即指組織策略。教學過程中,老師在教授課文時采用列提綱的形式來板書,這里,老師使用的學習策略是組織策略,故選B。
11.利用幻燈片或電影膠片可以觀察運動植物的緩慢生長過程,這是利用了( )。
A.模象直觀
B.言語直觀
C.圖片直觀
D.實物直觀
【答案】:A
【解析】:
教育心理學將直觀分為模象直觀、言語直觀和實物直觀三種類型。利用幻燈片或電影膠片可以觀察運動植物的緩慢生長過程,這是利用了模象直觀,故選A。
12.從遷移的觀點來看,“溫故而知新”屬于( )。
A.順向負遷移
B.逆向負遷移
C.逆向正遷移
D.順向正遷移
【答案】:D
【解析】:
順向遷移指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發生影響,逆向遷移指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發生影響;凡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稱正遷移,起干擾或抑制作用稱負遷移!皽毓识隆睂儆陧樝蛘w移,故選D。
13.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
B.斯金納
C.布魯納
D.奧蘇伯爾
【答案】:C
【解析】:
布魯納是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的提出者,故選C。
14.心理發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時期是( )。
A.青年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幼兒期
【答案】:B
【解析】:
心理發展分為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其中,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時期是少年期,故選B。
15.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可能是由于某種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這種動機理論屬于( )。
A.強化理論
B.成就動機理論
C.成敗歸因理論
D.需要層次理論
【答案】:D
【解析】:
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可能是由于某種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說明該生的學習活動的出發點是“某種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這種動機理論屬于需要層次理論,故選D。
二、填空題
1.加涅的學習層次結構是什么?
【答案】:
加涅早期根據學習情境由簡單到復雜、學習水平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把學習分為八類,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層級結構。
這八類學習依次是:
、傩盘枌W習;
、诖碳ひ环磻獙W習;
、圻B鎖學習;
、苎哉Z聯結學習;
、荼鎰e學習;
、薷拍顚W習;
、咭巹t或原理學習;
、嘟鉀Q問題學習。加涅的這種學習分類系統幾乎概括了心理學家所研究的一切學習類型,它不僅包括了低級的動物的學習,也包括了高級的人類的學習。
2.學習動機是如何分類的?
【答案】:根據學習動機的不同方面,學習動機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高尚的動機與低級的動機。根據學習動機內容的社會意義,可以分為高尚與低級的動機。高尚的學習動機的核心是利他主義,學生把當前的學習同國家和社會的利益聯系在一起。低級的學習動機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學習動機只來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2)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根據學習動機的作用與學習活動的關系,可以分為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近景的直接性動機是與學習活動直接相連的,來源于對學習內容或學習結果的興趣。遠景的間接性動機是與學習的社會意義和個人的前途相連的。
(3)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根據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可以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這是在所有動機劃分中,得到心理學家公認的,而且對教育實踐具有相當重要的應用價值。內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外部動機是指個體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
3.試論如何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培養。
【答案】:
1.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產生的適宜環境
(1)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教師應給學生創造一個能支持或容忍標新立異者或偏離常規思維者的環境,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給學生創造較為寬松的學習的心理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認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發揮,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
(2)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余地。在可能的條件下,應給學生一定的權利和機會,讓有創造性的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干自己想干的事,為創造性行為的產生提供機會,比如,可以提供條件使學生有機會選擇不同的課程來學習,給學生呈現應用創造性思維才能解決的問題等。
(3)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內容。應使考試真正成為選拔有能力、有創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試的形式、內容等方面都應考慮如何測評創造性的問題。比如,在學業測試中,可以增列少部分無固定答案的問題,讓學生有機會發揮其創造性。評估學生的考試成績時,也應考慮其創造性的高低。
2.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
(1)保護好奇心。應接納學生任何奇特的問題,并贊許其好奇求知。好奇是創造活動的原動力,可以引發個體進行各種探索活動,應給予鼓勵和贊賞,不應忽視或譏諷。
(2)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對學生所提問題,無論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態度接納他所提出的問題。對出現的錯誤不應全盤否定,更不應指責,應鼓勵學生正視并反思錯誤。引導學生嘗試新的探索,而不循規蹈矩。
(3)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應重視學生與眾不同的見解、觀點,并盡量采取多種形式支持學生以不同的方式來理解事物。對平常的問題的處理能提出超常見解者,教師應給予鼓勵。
(4)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非邏輯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成分,在各種創造活動中都起著重要作用,貫穿整個創造活動的始終。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猜測,進行豐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規的答案。給學生機會進行猜測,并盡量讓他們有猜測的成功體驗。在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方面,可以應用實物、圖片、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或者組織參觀、訪問、開辟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等,使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更為鮮明、完整。
(5)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通過給學生介紹或引導閱讀文學家、藝術家或科學家傳記,或帶領其參觀各類創造性展覽、與有創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學生領略到創造者對人類的貢獻,受到創造者優良品質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激發他們見賢思齊的心理需求。
3.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
(1)發散思維訓練。訓練發散思維的方法有多種,如用途擴散、結構擴散、方法擴散與形態擴散等。
用途擴散即讓學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為擴散點,盡可能多地設想它的用途。比如,盡可能多地說出別針的用途;結構擴散即以某種事物的結構為擴散點,設想出利用該結構的各種可能性。比如,盡可能多地畫出包含△結構的東西,并寫出或說出它們的名字。方法擴散即以解決某一問題或制造某種物品的方法為擴散點,設想出利用該種方法的各種可能性。比如,盡可能多地列舉出用“吹”的方法可以完成的事情。形態擴散即以事物的形態(如顏色、味道、形狀等)為擴散點,設想出利用某種形態的各種可能性。比如,利用紅色可以做什么,辦什么事。
(2)推測與假設訓練。這類訓練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對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學生深入思考,靈活應對。比如,讓學生聽一段無結局的故事,鼓勵他們去猜測可能的結局,或讀文章的標題,去猜測文中的具體內容。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各種假設、想象,比如,假設你當校長,你如何管理這個學校等。
(3)自我設計訓練。教師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及其知識經驗,給他們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與工具,讓學生利用這些材料,實際動手去制作某種物品,如賀卡、圖畫、各種小模型等。學生通過實際的操作活動,完成自己的設計。此項訓練通常需要教師協助學生確定所設計的課題,并提供各種形式的幫助。
(4)頭腦風暴訓練。通過集體討論,使思維相互撞擊,進發火花,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具體應用此方法時,應遵循四條基本原則:一是讓參與者暢所欲言,對所提出的方案暫不作評價或判斷;二是鼓勵提出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的觀點;三是以獲得方案的數量而非質量為目的,即鼓勵多種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勵提出改進意見或補充意見。
4.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師的需要和不同時期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成長劃分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個階段。
【答案】:
關注生存 關注情境 關注學生
5.最早研究群體動力的心理學家勒溫,根據其研究成果,群體動力主要包括______、群體規范、______和群體成員的人際關系。
【答案】:
群體凝聚力 群體氣氛
6.在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中,布盧姆把教學目標分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大領域。
【答案】:
認知目標 情感目標 動作技能目標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試題及答案分析 2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共42分)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出版第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 )。
A、舒新城《教育通論》 B、莊澤宣《教育概論》
C、孟憲承《教育概論》 D、楊賢江《新教育大綱》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教育學人物教育思想。中國的楊賢江(化名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綱》是我國第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來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D項正確。
A、B、C項:干擾項。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D。
2、運用現代系統論方法研究教學問題,提出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教育家是( )。
B、階級性
C、永恒性
D、獨立性
C參考解析:教育永恒性是教育的屬性。只要人類社會存在,教育就永遠存在。列寧稱之為""永恒的范疇""。自人類社會產生開始,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一定的生產關系,積累了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經驗,形成一定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生產經驗、生活經驗、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等文化形態都要依靠教育世代相傳,故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長的必要條件,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前提。
3、教育的生物起源論和心理起源論的共同點是( )
A、將教育視為本能模仿
B、忽視教育的社會屬性
C、否認動物界存在教育
D、強調教育的目的性
B參考解析:本題考查教育起源論。教育的生物起源論沒有把握人類教育的目的性和社會性,把教育的起源問題生物學化,忽視了教育的社會屬性。教育的心理起源論把人類有意識的教育行為混同于無意識模仿,否定了教育活動的目的性和意識性,同樣導致了教育的生物學化,否認了教育的社會屬性。因此,二者的共同點是忽視了教育的社會屬性,本題選B。
4、一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歸根結底是由下列哪一因素決定的?( )
A、生產力水平
B、政府重視
C、人口數量
D、文化傳統
A參考解析: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對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響和最后的決定作用。這是因為:其一,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一個社會所能提供的剩余勞動的數量。這種剩余勞動數量與社會中可能受教育和辦教育的人口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其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又直接制約著一個國家在教育經費方面的支付能力。教育經費投入的數量直接影響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其三,生產力的發展不僅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的實體和可能,而且也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需要。
5、“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示泳颖負襦l,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在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中,荀況這段話強調的是( )
A、遺傳的先天制約
B、教育的主導作用
C、個體主觀能動性
D、環境的潛移默化
D本題考查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因素。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意思是蓬草長在意思是蓬草長在麻叢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環境里,得到健康成長。荀況的這段話說明了環境對人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本題答案選D。
6、任何時代、任何形態的教育活動,不可缺少的基本構成要素是(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技術
C、教師、學生、教學內容
D、教師、學生、教學計劃
A參考解析: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統。故選項A符合題意。
7、2001年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對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行( )
A、六三分段
B、五四分段
C、四二三分段
D、九年一貫
D參考解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故本題答案選D項。
8、強調教學重視學科基本結構和學生能力培養,提倡“發現學習”的教育家是( )
A、凱洛夫
B、贊可夫
C、布魯納
D、羅杰斯
C參考解析: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于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為認知結構論或認知發現說。
9、備課是上課的先決條件。備課應該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 )
A、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和考慮教法
B、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和準備教具
C、鉆研教材、閱讀教參和考慮教法
D、鉆研教材、閱讀教參和了解學生
A本題考查備課的要求。一般備課要做的三項工作,就是鉆研教材、了解學生、考慮教法,即我們常說的“三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故本題答案選A項。
10、美國學者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一種把大班上課、小班研究和個別教學三種教學方式結合起來的教學組織形式是( )
A、分組教學
B、復式教學
C、特朗普制
D、道爾頓制
C參考解析:特朗普制,又稱""靈活的課程表"",是指20世紀后半葉在美國一些實驗中學進行實驗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由教育學教授勞伊德·特朗普提出。把大班上課、小班研究、個別作業三種教學組織形式結合起來。首先是大班上課,即把兩個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課,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由最優秀的教師任教;然后是小班研究,每個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師或優秀學生負責,研究和討論大班授課的材料;最后是個別作業,其中部分作業由教師指定,部分作業由學生自選,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11、新學期開始的第一周,班主任李老師每天早上都把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一周后,李老師安排學生值日,同學們都非常認真負責,出色地完成了值日任務。李老師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
A、品德評價法
B、自我修養法
C、榜樣示范法
D、說服教育法
C本題考查德育方法。榜樣示范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題干中,李老師作為榜樣,以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學生,體現了榜樣示范法的運用,故本題選C。
12、蘇菲想給王老師打電話,卻沒有電話號碼,詢問同學后隨即撥通電話。通話結束后,她便忘了電話號碼。蘇菲對電話號碼的記憶屬于( )
A、內隱記憶
B、瞬時記憶
C、短時記憶
D、長時記憶
C參考解析:據記憶內容保持時長劃分:瞬時、短時、長時記憶。
(1)瞬時記憶(感覺記憶),是指客觀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覺信息會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保存下來的記憶,是記憶系統的開始階段。
(2)短時記憶(工作記憶),是指人腦中的信息在1分鐘之內加工與編碼的記憶,是信息從感覺記憶到長時記憶的過渡階段。
(3)長時記憶,是指信息經過充分加工,在頭腦中長久保持的記憶。
本題中蘇菲詢問號碼后隨即撥通然后通話之后又忘記,是電話號碼在短時記憶中保存的現象。故選項C符合題意。
13、丁老師正在上課,突然有人敲門,這時學生都不由自主將目光轉向門口。學生的這種注意屬于( )
A、有意注意
B、無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無意后注意
B參考解析:本題考查注意的分類。根據有無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種。
(1)無意注意也稱不隨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無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無意注意更多地被認為是由外部刺激物引起的一種消極被動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級形式。(2)有意注意也稱隨意注意,是有預先目的、必要時需要意志努力、主動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種積極主動、服從于當前活動任務需要的注意,屬于注意的高級形式。(3)有意后注意也叫隨意后注意,是指有預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題干中,學生被突然的敲門聲吸引,是無意注意的體現,不需要意志努力,也沒有預定目的。故本題選B。
14、曹虹確信自己能出色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各科作業。這反映了她的哪一心理品質?( )
A、自我效能
B、自我促進
C、自我監控
D、自我強化
A參考解析:本題考查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題干,曹虹確信自己能出色完成各科作業,是相信自己的表現,因此本題選A。
15、楊亮常制定學習計劃,但執行計劃時總是半途而廢。這主要反映了他意志品質的哪一特性?
A、果斷性
B、堅韌性
C、理智性
D、獨立性
B本題考查意志的品質。意志具有四種品質: (1)獨立性(2)果斷性(3)自制性(4)堅韌性(堅持性)。題干楊亮總是半途而廢,說明他對學習計劃的執行不能長時間堅持,體現了堅韌性的缺乏。故本題選B。
16、青春期的學生在心理上成人感及幼稚感并存。這主要體現了學生心理發展的哪種特點? ( )
A、動蕩性
B、自主性
C、前瞻性
D、失衡性
A參考解析:動蕩性。由于受到經驗、見識等條件的限制,中學生的整個心理面貌表現出很不穩定、動蕩不安的特點。
中學生易出現的表現:跳樓;和父母或老師對著干;一點小事就火冒三丈;看不慣就動手;很在乎別人的看法等。
17、白雪自小受到母親細心照料,從未離家獨立生活。她初中入學剛住校就出現了不明原因的哭泣、無力、心疼與食欲不振。為此,母親到學校陪她住了幾天,白雪的癥狀消失,恢復正常。但母親返家,其癥狀再現。白雪的這種心理問題屬于( )
A、學習問題
B、適應問題
C、氣質問題
D,認知問題
B參考解析:白雪從不曾獨立生活到初中住校生活,屬于生活環境的改變;由于環境的改變導致出現一系列癥狀,屬于適應問題,故選項B符合題意。
18、初中生海博考試不及格,便到老師面前哭哭啼啼,苦苦哀求,表現得像一個小孩兒。他的這種心理防御機制是( )
A、否認
B、壓抑
C、退行
D、補償
C本題考查心理防御機制。退行是指一個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放棄已學到的比較成熟的應對技巧和方式,而使用原先比較幼稚的方式去應付困難和滿足自己的欲望。題干初中生海博考試不及格后,以小孩子的哭哭啼啼方式應對失敗,是退行的體現;因此本題選C。
19、張銘非常喜歡王老師,愿意接受王老師的教導,并在觀點、行動方面與王老師的要求保持一致。這說明張銘的品德發展處于哪一個階段? ( )
A、認同階段
B、服從階段
C、依戀階段
D、內化階段
A參考解析:態度與品德形成的三個過程:
依從階段的行為具有盲目性、被動性、不穩定性,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此階段態度與品德水平較低,但卻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階段,是態度與品德建立的開端環節。
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這一階段的學生行為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定性等特點。題干,張銘愿意接受并與王老師保持一致,是處于認同階段;因此本題選A。
20、張老師在工作中對學生非常嚴厲,且要求學生必須服從。他的班級管理風格屬于( )
A、仁慈型
B、民主型
C、專斷型
D、放任型
C參考解析:勒溫等人把教師的領導方式分為專斷型、放任型和民主型。題干說對學生非常嚴厲、要求學生必須服從,屬于專斷型,本題選C。
21、在課堂上,學生能準確識別班級行為準則和個人行為準則,并以這些行為準則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課堂紀律類型屬于( )
A、教師促成紀律
B、群體促成紀律
C、任務促成紀律
D、自我促成紀律
D參考解析:本題考查課堂紀律的分類,分為以下四種
1、教師促成的紀律。需要教師給較多的監督與指導。例如小學生入學時的紀律。
2、集體促成的紀律。同輩人的集體在學生社會化方面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3、任務促成的紀律。某一項任務會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而對其他誘人的活動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紀律。當外部的紀律控制被個人內化以后,成為個體自覺的行為準則時,自律便出現了。
由題干所述“以班級和個人行為準則約束自己的行為”可知符合自我促成紀律的概念。故本題答案選D項。
二、辨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8分,共32分)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22、教育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
22、參考解析:此說法正確。
教育的社會屬性包括:永恒性、歷史性、相對獨立性。
其中相對獨立性包括三方面,分別是:質的規定性、歷史繼承性、與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歷史繼承性主要是指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繼,后一時期的教育是對前一時期的繼承與發展,主要表現為教育內容的繼承和教育方法的繼承。任何教育都具有歷史繼承性。
23、德育過程就是學生品德發展過程。
23、參考解析:此說法錯誤。
德育過程是一種教育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方統一活動的過程,是培養和發展受教育者品德的過程。而品德形成過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結構不斷建構完善的過程,品德形成屬于人的發展過程,影響這一過程實現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會的、主觀的和實踐的等多種因素。
24、人的學習與動物的學習本質上是不同的。
24、參考解析:此說法正確。
人類的學習和動物的學習的本質區別是:第一,人的學習除了要獲得個體的行為經驗外,還要掌握人類世世代代積累起來的社會歷史經驗和科學文化知識;第二,人的學習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生活實踐中,在與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通過語言的中介作用進行的;第三,人的學習是一種有目的的、自覺的、積極主動的過程。
25、學校心理輔導只面向有心理問題的學生。
25、參考解析:此說法錯誤。
學校心理輔導要遵循全員參與,全方位考慮,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其主要對象是全體正常學生。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26、請簡述教育對生產力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26、參考解析:生產力的發展推動和制約著教育的發展,而教育對生產力的發展也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這主要表現在:
(1)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手段。人是生產力中最重要和最關鍵因素。通過教育可以使人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術,成為專門的人才。這些人進入生產過程之后,就能不斷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教育把可能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學知識技術再生產的手段。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通過教育,可以使科學技術知識從原來為少數人掌握到為更多人所掌握,并且運用到生產實踐中,由此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3)教育是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技術的手段。教育的主要職能是傳遞人類已有的科學知識,但它也能承擔生產新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任務,這在高等學校表現得尤為明顯。新的研究成果和發明一旦在生產中被應用,就能提高社會生產力。
27、請簡述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特點。
27、參考解析:校本課程的四個突出特征:
(1)實踐性:校本課程大多屬于實踐性課程,而不屬于學科類課程。它不以系統知識為基本內容,也不以讀書、聽講為主要學習方式,而是圍繞學生需要研討和解決的問題來組織具有多樣性、動態性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調查研究、討論探究等活動中進行生動活潑的學習。
它強調學生應在活動中學,注重直接體驗和經驗積累,反對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傾向。
(2)探索性。校本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理念。
各門校本課程應是圍繞一系列重要問題或挑戰性任務而編排學習內容、安排學習活動的,學生便按照一系列課題或主題參加學習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收集書面材料和實際材料,進而通過自己的思考、操作以及與同伴的討論去解決問題或提交作品。
(3)綜合性。各門校本課程的內容是圍繞一個一個主題或課題而從多種學科和多種現代媒體中收集組織的。
(4)以學生為主體。各門校本課程的構建都把學生的發展置于中心地位。
28、簡述中學生發散思維的基本特征。
28、參考解析:發散思維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流暢性。即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的數量的多少。
(2)變通性。即靈活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對同一問題所想出不同類型答案越多者,變通性越高。
(3)獨創性。即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匠心,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輩的意見。
29、簡述良好的性格培養途徑。
29、參考解析:
(1)樹立效仿的榜樣
(2)提供實際鍛煉的機會
(3)及時進行個別指導
(4)創設優良的集體氣氛
(5)鼓勵學生自我教育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
30、材料:
初中地理課上,為了使學生理解有關經緯線的概念和意義,劉老師提問道:“在浩瀚的太平洋上,一艘遠洋輪船出現了嚴重的故障,在自救無果的情況下,船長拿起電話向總部求救,如果你是船長,你怎么說呢?”
一學生作打電話狀:“喂,總部,我們出事了,快來救我們!
“我是總部,請報告你們的位置!眲⒗蠋熥穯,該生遲疑了一下,小聲回答:“我們在太平洋上,”他的話引起了哄堂大笑。
劉老師問:“同學們為什么笑呢?""
“太平洋那么大,到哪里找呢?”學生回答道。
“是呀,救援人員怎樣才能找到在太平洋上出事的船呢?""
學生回答:“應該報告船的準確位置!”
于是,劉老師把“如何在地球上確定某一位置”的問題拋給學生來討論。
在討論中,學生們從探討如何描述自己的座位,到街道門牌號;從電影票上的座位號,到平面直角坐標系、
就這樣,關于經緯線、經緯網的概念和意義被學生們理解了。
問題:
(1)結合材料分析劉老師的教學主要體現了哪種教學原則? (8分)
(2)闡述貫徹該教學原則的基本要求。(10分)
30、參考解析:
1、劉老師的教學主要體現了啟發性教學原則。
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經過積極思考與探究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樹立求真意識和人文情懷。材料中,劉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課堂提問讓學生深入思考,并且讓學生進一步討論,理解經緯線、經緯網的概念和意義,這些舉措體現了啟發性教學原則。
2、啟發性教學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1)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主動性是啟發的首要問題。
(2)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思維能力
(3)要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進行創造性學習
(4)善于提問激疑,引導教學步步深入
(5)發揚教學民主,融洽師生關系
31、材料:
情境1:林強上課搗亂,受到同學責怪和老師批評,可他的行為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頻繁出現。后來,為了消除他的搗亂行為,當他搗亂時,老師和同學都不理他,久而久之,他的搗亂行為逐漸減少了。
情境2:杰明上課時總是不遵守紀律,干擾同學的學習。老師找他談話,他多次承諾予以改正,但很快又重犯。今天上課時,他趁陳軍站起來回答問題時,抽掉陳軍的椅子使其重重地摔了一跤。于是,老師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動資格。
情境3:興華平時課上喜歡講閑話,老師為了改變他的這種不良習慣,不像以前那樣一味地批評,而是采用新的策略,只要興華不在課上講閑話,老師就及時給予表揚。
問題:
(1)試從行為主義心理學視角,分析三種情境中教師做法的依據。(12分)
(2)該材料對教師培養學生良好行為有何啟示?(6分)
31、參考解析:
(1)行為主義理論的核心觀點認為,學習過程是有機體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系從而獲得新經驗的過程。強化在刺激——反應連結的建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刺激——反應聯結之中,個體學到的是習慣,而習慣是反復練習與強化的結果。習慣一旦形成,只要原來的或類似的刺激情景出現,習得的習慣性反應就會自動出現。斯金納是行為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正強化、懲罰、消退等概念。
情境1中,教師的做法依據的是斯金納的消退原理,消退即有機體做出以前曾被強化過的反應,如果在這一反應之后不再有強化物相伴,那么,此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便降低,稱為消退。消退是一種無強化的過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種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以達到消除某種行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減少不良行為、消除壞習慣的有效方法。材料中當林強搗亂時,老師和同學都不理他,久而久之,他的搗亂行為逐漸減少了。正是依據了消退的原理。
情境2中,教師的做法依據的是斯金納的懲罰,懲罰指的是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以后,呈現一個厭惡刺激(如體罰、譴責等),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材料中老師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動資格,屬于懲罰的運用。
情境3中,教師的做法依據的是強化中的正強化。正強化即給予一個愉快刺激,從而增強其行為出現的概率。材料中,老師只要興華不在課上講閑話,老師就及時給予表揚,正是正強化的運用。
(2)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有如下教育啟示:
、僬_運用強化理論,及時給予適當表揚,避免。例如情境3中,老師在學生上課不講閑話時給予強化,反而能夠使興華改變講閑話的不良習慣。
、诤侠磉\用消退作用,降低不良習慣發生概率。消退是指某行為被強化過,如果該行為之后不再被強化,該行為頻率會降低。例如情境1中,學生上課搗亂是為了得到老師或同學的關注,老師與同學可以不予理睬,那么此類行為就會逐漸減少。因此,消退是減少不良行為、消除壞習慣的有效方法。
③慎重使用懲罰。懲罰的運用必須慎重,懲罰一種不良行為應與強化一種良好行為結合起來,方能取得預期的效果而且,懲罰并不能使行為發生永久性的改變,它只能暫時抑制行為。例如情境2中,老師對杰明抽走同學椅子這一嚴重行為,進行了慎重的懲罰。
總之,教師可以采用獎勵與懲罰的辦法來督促學生學習,其目的就是通過外在誘因來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教師應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相關原理靈活掌握,并將其合理運用于教育教學活動之中。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試題及答案分析】相關文章:
秘書資格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02-26
證券從業資格考試試題及答案02-26
法語翻譯資格考試試題及答案01-08
秘書資格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201603-05
期貨從業資格考試基礎試題及答案10-22
2017年翻譯資格考試精選試題及答案03-26
2017護士資格考試試題及答案03-11
秘書資格考試基礎試題及答案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