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年防震減災日主題:減輕社區災害風險
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九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減輕社區災害風險,提升基層減災能力”,5月8日至14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關于全國防災減災日的相關知識吧~
地震與海嘯
當地時間4月2日23時43分,智利北部伊基克港南部19公里處發生地震,震源深度40公里。美國地質勘探局稱,此次地震是4月1日發生的8.2級強烈地震的余震。智利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歷史上屢發強震。
地震發生后,智利緊急事務辦公室和海軍發布了海嘯預警,并緊急疏散北部沿海低洼地區的居民。設在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4月1日晚也發布了針對中南美地區太平洋海岸的海嘯預警。在太平洋另一側的印度尼西亞官方稱,印尼可能迎來由智利地震引發的半米高海浪。
當地時間4月3日凌晨2時左右,智利方面宣布取消海嘯預警,稱“人們可以返回家中”。
地震本身就很可怕,更不用說緊隨其后的伴生災害了。對發生在海洋里的地震來說,其伴生災害中最具破壞力的就是海嘯。海嘯遠不如地震那么“轟轟烈烈”,只是緩緩往前推進,吞沒所波及的一切。其實,海嘯造成的損失往往會高于地震本身。2004年,印尼蘇門答臘附近海域發生的強地震造成的直接損失并不大,但其引發的海嘯卻造成印度洋沿岸十多個國家約30萬人死亡或失蹤。
地震是如何引發海嘯的:
地震是地下巖石突然斷裂而發生急劇運動,從而產生地震波向周圍傳播,并在相當范圍內引起大地震動的現象。
海底地震是地下巖石突然斷裂而發生的急劇運動。巖石圈板塊沿邊界進行的相對運動和相互作用是導致海底地震的主要原因。
當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制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
“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涌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并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于此種類型。
“隆起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著隆起區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積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面以達到相對平衡,于是海水從波源區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涌巨浪。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1983年5月26日,日本海7.7級地震引起的海嘯屬于此種類型。
海底地震引發海嘯的主要因素有4個:一是地震震級大。若地震震級小,則不足以激發海面至海底整個水體波動;二是板塊突升、突降的地震。當海底地震為傾滑型地震,亦即斷層上下錯動的地震,容易激發海嘯;三是海底地震震源淺,易激發海嘯;四是當地震發生在海底深部時,海嘯僅在開闊的海面傳播,海浪波動幅度并不大,一般不具殺傷力,只是當它逼進海岸時,波浪猛然抬升,才形成巨大的破壞力。當然,海嘯發生的實際情況非常復雜,除上述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受海岸地形、地貌等地理條件影響。
不過,并非所有地震都會引起海嘯。以海底地震而言,有些地震是由板塊水平滑移斷裂造成的。這種地震并未造成起始的水體抬升,因此就不會引起海嘯。
鏈接:21世紀重大海嘯
2001年6月,秘魯南部發生里氏8.4級地震并引發海嘯,造成至少78人死亡,經濟損失約3億美元。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并引發海嘯,激起的巨浪超過30米。海嘯波迅速席卷印度洋沿岸十幾個國家,造成約30萬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100億美元。
2009年9月30日,南太平洋薩摩亞群島發生里氏8.3級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淹沒了沿岸的數十個村莊,導致至少34人死亡,數十人失蹤,數千人無家可歸。
2010年2月27日,智利首都圣地亞哥西南320公里的馬烏萊附近海域發生里氏8.8級地震,并引發太平洋越洋海嘯。海嘯造成智利至少500人死亡、數千人失蹤,災民達到37.1萬人。
2010年10月25日,印尼西蘇門答臘省明打威群島附近海域發生里氏7.2級地震并引發局部海嘯,造成至少500人死亡、21人失蹤,上萬人無家可歸。
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最大海嘯波高達10米以上,造成日本2000余人喪生,超過20000人失蹤。
延伸:防患于未然才是關鍵
要想避免海嘯帶來的巨大損失,最重要的就是建立預警系統。這種系統利用地震臺網確定地震發生的位置,然后結合深海的潛標來判定是否有海嘯生成。一旦確定,就馬上利用海嘯傳播的時間來發出警報,讓可能受到影響的地區做好準備。
沿海區域的植被,如紅樹林等,也會減輕海嘯的危害。因此,保護沿海區域的生態環境,除了生態方面的好處,對減災也是大有幫助的。
另外,增加海嘯方面的知識,提高對海嘯的辨別力與警惕性也很關鍵。海嘯來臨前往往會出現以下幾種先兆:
一、海水忽然迅速退落,露出了從來沒有見過天日的海底,魚蝦蟹貝等海洋動物紛紛在海灘上掙扎。在印度洋地震海嘯時,有人就發現海水異常退落,海灘的沙子冒起了泡泡。
二、漁民在海上打到的魚數量劇增,海灘上也出現大量深海魚。2004年印尼大海嘯來臨之前,當地的孩子在海灘上看到很多奇怪的魚類,這些都是深海魚,生活在2000米以下的深海中。由于深海環境和海面有巨大差異,這些魚不可能自己游到海面,很可能是被海嘯等巨大海洋活動的暗流卷上海灘的。
三、每當火山爆發或地震發生前,動物的行為就會出現許多異常,比如鳥類會無端遷徙,狗會瘋狂地叫,牛羊會逃離圈棚以及大量螞蟻搬家等。這些都是海洋地震與海嘯來臨的前兆,一旦出現,我們應該迅速撤離海邊,去到離海較遠的空曠地帶或向高處躲避。
必須知道的空難科學知識
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N370航班失去聯系的消息,牽動著無數國人的心。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死于空難的約1000人,一旦發生飛機失事,幸存者卻寥寥無幾。但在這種緊急情況下,采取一些合理措施,仍可提高生還的概率。
1、飛機失事常十分突然,來不及向旅客發出警告,因此乘客應懂得飛機失事的各種預兆:
·機身顛簸;
·飛機急劇下降;
·艙內出現煙霧;
·艙外出現黑煙;
·發動機關閉,一直伴隨著的飛機轟鳴聲消失;
·在高空飛行時一聲巨響,艙內塵土飛揚,這是機身破裂艙內突然減壓。
2、飛機高空解體:在空中永遠要系緊安全帶
如果遇到高空解體的狀況,不論坐在飛機的哪一個部位,生還希望都很渺茫,但即便生還的機率渺茫,也要在空中系好安全帶。不然的話,飛機尚未墜地,在空中翻滾的過程中,乘客就已經在機艙中被來回撞擊喪命了。
3、起飛失事:數數座位離緊急出口差幾排
起飛后失事有可能是因為飛機出現故障或遭遇惡劣天氣。如果出現故障卻沒有爆炸起火,機上乘客有可能全部獲救;如果遭遇惡劣天氣特別是從空中下降到地面的氣流,飛機就會墜毀。
無論哪種原因,乘客在起飛前應觀察緊急出口在哪里,盡量數一下從你這排座位到出口那排座位之間有多少座位,這樣即使看不見,你也能知道什么時候趕到了緊急出口位置。
4、降落墜毀:坐在機尾較為安全
一般飛機在降落時頭稍低,這時機頭最容易遭到撞擊,機尾則完好無損,這種狀況下,坐在機尾的座位是最安全的。
比如2010年的的利比亞空難,機身完全粉碎,只有機尾基本保持完整,機上除了一名8歲男童外,其他乘客全部遇難。一些專家認為那名幸存的男童應該是坐在機尾部份。
最后,再一次為MN370航班上的所有乘客祈福。
必須知道的海上求生知識
最新消息顯示,中國、美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及菲律賓、新加坡出動了海軍空軍參與搜救失去聯系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航班。
在這種危險時刻,如果機上乘客采取合理的海上求生策略,會大大提高生存概率。
海上求生者最初遇到的困難
淹溺:落入水中,如果不會游泳而又沒穿救生衣或攜帶任何救生浮具,在水中就無法保持漂浮。如果不能及時獲救,很快就會發生溺死的危險。
浸泡和暴露:身體浸泡在水中,散熱較在陸地上要快得多。這樣,人體不能保持正常體溫,很容易造成體熱消耗過大。如果當時氣候寒冷水溫低,人體浸泡在水中的危險就更大,很快就會處于低溫昏迷直至死亡。如果人體暴露在酷熱陽光下,就容易發生曬傷、衰竭、中署等。
干渴:在海洋上干渴是威脅遇險者一大危險,死亡率隨淡水供應減少而增多。據統計,當每天有240毫升淡水時死亡率為10%,每天只有120毫升淡水時死亡率增至90%。對于求生者來說,淡水比食物更重要。
暈浪:求生者即使有幸爬上救生設備,如救生艇、救生筏、救生浮具等,因暈船會引起過度嘔吐,使身體大量失水,出現頭暈、虛弱。
危險動物:有害海洋動物侵襲對海上遇險者也是一個威脅,其中尤以鯊魚為甚。盡管海上遇險時鯊魚襲擊的機會并不多,但它直接影響求生者的士氣。
救援困難:海上自救比其它地方艱難得多。海洋是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區域,氣候變化無常?焖傩羞M的搜索飛機要發現一只救生筏或小船是很難的,要發現遇險者更難。再者,大?癖o比,搜索飛機即使發現遇險者,也無法降落。
專家們指出,海上求生有以下幾點要素:
救生設備
海上求生者如果沒有救生設備,那么在茫茫大海中得救生還的希望顯然十分微弱。據統計,約有 80%的船只在失事后15分鐘內沉沒,沉沒前大約只有1/3的救生設備能夠及時放下水,因而使許多人淹溺死亡,而爬上救生設備的人則有94%獲救。由此可見,一旦爬上救生設備,生存機會就會大大增加。
自救知識
掌握一些自救的知識對于海上遇險者是很重要的。這些知識包括有關救生設備的使用方法及基本要求、緊急情況應采取的措施、報告失事地點及棄船后的行動、呼救方法及信號的傳送等。
維生飲食
對于求生者來說,淡水比食物更為重要。人體內儲存有營養,只要每天給以適當的淡水仍能維持生命達較長一段時間。但如果沒有淡水,則很難長時間維持。
如果在海上漂流時間較長,食物不足時可捕捉魚、鳥和采集海藻補充。但若無充足淡水供應,應避免食用這些東西,否則將會消耗體內的大量水分。
求生意志
專家們認為,海上遇險的人過早死亡的原因并非是饑餓和干渴,主要是恐懼引起的。因而,海上求生者生存下來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必須具有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生存下去的堅定信念。因此,首先要克服絕望和恐懼心理,其次能經受饑餓、寒冷、干渴、暈浪的考驗。海上遇險時,如果自己臨危不懼,忙而不亂,事先又有充分的準備,那么可增加獲救的希望。
【防震減災日主題:減輕社區災害風險】相關文章:
2017防震減災日活動主題02-23
如何減輕股票的投資風險06-07
幼兒園防震減災主題班會教案201812-26
小學生防震減災主題班會教案(通用6篇)10-18
2018一年級防震減災主題班會教案12-26
小學防震減災活動倡議書10-07
幼兒園小班防震減災課程教案(精選12篇)05-11
2017幼兒園防災減災日活動方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