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三農論文
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服務三農論文1
摘要:現如今互聯網已經與社會各個領域融合,不僅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而且也加快了傳統產業的轉型速度。在新常態下,順應“互聯網+”的戰略導向,運用互聯網金融開拓市場,幫助我國農業發展,此次主要是針對“互聯網+金融”的戰略導向下服務“三農”的現狀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并對后續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三農;服務;現狀;趨勢;創新
1農業產業“互聯網+”應用提速
1.1生產環節提速
這一環節主要是以實時信息采集和遠程監控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這些技術手段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企業一方通過生產監控、配送、資金清算等信息化技術來完成對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掌控,從而實現生產的精細化管理。隨著互聯網渠道占比的不斷提升,電商在整個市場發展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明顯,很多的農戶和農業企業都在利用電子商務拓寬自己的銷售渠道,由此可見,一些涉農電子商務在今后的發展中必然會保持一個較高的發展勢頭,并且還會有更加科學合理的涉農方法來全面提升農業發展水平。
1.2流通環節提速
“互聯網+”使得供需雙方實現了直接對接,減去了中間的環節,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益,除此之外,涉農物流的各項優惠政策也有了極大的改變,不僅降低了省縣的單車物流成本,而且也在各大省市地區創建了物流園,進一步縮短了物流距離,提升了物流運作效率。
2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逐漸完善
近幾年我國針對農村相繼開展了網絡下鄉、三網融合等一系列工程,農村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不斷完善中,目前農村家庭寬帶的普及率已超過百分之五十。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也帶動了農民上網群體的增加,再加上智能終端價格的不斷降低也增加了農村的消費水平,智能手機等設備在農村地區的普及率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3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的現狀分析
3.1商業銀行運用互聯網技術來開展“三農”服務
現階段,我國的很多傳統金融機構開始以物理網點經營為主的1.0重資產模式向線下網點+在線金融服務平臺的2.0輕資產模式進行轉型。
3.2互聯網巨頭以電商為切入點開展涉農金融服務
現階段的互聯網巨頭為農民以及農業企業提供產品展示以及配送等服務于一體的電商服務平臺,并以此將小額信貸和投資理財都融入進來。具體見表1。
4“互聯網+”影響下的“三農”金融創新建議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互聯網影響下,我國農業的發展理念、模式、技術及市場渠道都出現了極大的變化,“三農”產業化模式的轉變從某種程度上也體現在農民的生活逐漸由傳統的經營運作模式向著集約化的方向發展,農民產業組織的形式也越來越標準化、合理化、科學化,農業領域的金融需求重點體現在產業結合和實際發展的過程中,與農業相關的資產增值及農業生產資金需求也越來越多,而需要重點關注的是,金融需求與非金融需求在進行結合混搭的時候還需要注重以下幾點:
4.1實時順應農業規模化的生產趨勢
我國的農業分布相對比較廣泛,在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東部地區以及大規模機械化的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產業化趨勢是非常明顯的。其金融需求主要體現在各個行業的公司貸款、生產經營貸款以及產業鏈融資等等!盎ヂ摼W+金融”的創新要注意與當地的產業龍頭企業以及合作社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經濟群體的實際生產需求進行有機整合,并在此基礎上以在線供應鏈金融模式來服務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4.2積極配合農產品銷售
由于受到倉儲成本以及物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國內的農產品銷售仍舊是以專業的農產品市場為主,而近幾年隨著電商直銷模式的不斷發展擴大,農產品專業市場的發展重點也逐漸向著信息化的方向靠攏,專業市場通過與市場管理方進行對接,將電商和信貸服務都融入到了專業市場發展中,不斷引導農業生產大戶與各個企業對接,借助電商平臺宣傳自己,并在此基礎上開展相關的金融服務。
4.3實時順應農業產業的融合趨勢
我國的農業生產要積極促進多元產業的融合互動,將融資由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貸款向多元化的消費類貸款轉變,并以電商為基礎,促進在線安全支付和分期支付同時進行,滿足農業領域的支付需求,從這一點來看,“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要充分關注這一點,發揮電商以及相關社交平臺的綜合屬性,做好資源引流,開展綜合金融服務。
4.4積極扶持“三農”實體經濟的發展
由于受到農產品市場需求以及農業產業化政策的影響,很多外部投資運作及農業合作社等組織形態也呈現出了快速發展的趨勢,農民土地入股等新型金融需求也發展良好,“三農”領域內“互聯網+”的發展將極大地緩解農業領域的信息不對等現象,有效降低交易的成本,而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再加上國家對涉農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支持,相信“互聯網+金融+農業”的發展模式將會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5結語
“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是我國農業領域最為領先的發展模式,它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傳統農業的發展逐漸向著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遞進,我國的農業發展也在積極地響應“互聯網+”的戰略運營模式,運用互聯網金融來開拓農業市場,將農業市場引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并將農業大戶以及相關的農業生產企業與社會各個領域進行對接,全面推進農業領域的多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守宏.當前農業農村發展中需要研究的幾個重大問題——在中國農業經濟學會20xx年年會上的講話(摘要)[A].加大城鄉統籌力度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20xx.
。2]陳鵬.中國農村發展的三種生產理論視角[A].循環農業與新農村建設——20xx年中國農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xx.
[3]李遠行.經濟危機下的農村發展的戰略選擇[A].第二屆湖湘三農論壇論文集,20xx.
。4]劉傳明,段娟,鄭敏.城鄉信息網絡建設與農村發展[A].認識地理過程關注人類家園——中國地理學會20xx年學術年會文集,20xx.
。5]楊新元.奮力抗震救災加快農村發展[A].20xx全國農村改革與發展座談會論文集,20xx.
服務三農論文2
關鍵詞:工商畢業論文范文畢業論文范文畢業論文格式范文會計畢業論文范文
引言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家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是確保社會穩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需要。在中國,如果沒有2/3以上的農民人口的穩定,就沒有國家的穩定。如果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勢必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難點和重點都在三農。20xx年以來,中央連續六年出臺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通過強化支農政策,創新生產經營方式,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中央在新時期指導三農工作的精神,更加重視對市場機制的利用,并指出要充分發揮期貨市場引導生產、穩定市場、規避風險的功能,對期貨市場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期貨市場的功能
期貨市場服務三農的基礎是它具有發展價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一方面,期貨價格通過買賣雙方充分競爭形成,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現貨市場未來的供求狀況和價格走勢,具有前瞻性、透明性和權威性的特點,已經成為國際貿易定價的基準價格。另一方面,在期貨市場建立與未來現貨市場相反、數量相等的頭寸,無論之后期貨和現貨價格如何變動,期貨合約到期時,期貨和現貨的損益均可抵消,市場參與者達到套期保值、規避價格風險的目的。
以棉花的期現貨數據分析為例(數據來源于中國棉花信息網),驗證棉花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之間的引導關系,以期檢驗兩個變量在時間上的先導、滯后關系。具體檢驗結果為:
之后為系統默認的2期,現貨價格不是期貨價格的Granger原因的F值較小,而P值較大,因此現貨價格是期貨價格的Granger原因較弱;期貨價格不是現貨價格的Granger原因的F值較大,而且P值較小,因此期貨價格是現貨價格的Granger原因。因為人為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之間存在著Granger因果關系,現貨價格領先于期貨價格的強度較弱,而期貨價格領先于現貨價格的強度較強。因此中國棉花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具有很強的正相關性,棉花期貨價格對現貨價格具有較強的互相引導關系,較好地實現了期貨市場價格發現的功能。
二、美國期貨市場的現狀
美國期貨市場在全球占據龍頭地位。據美國期貨業協會(FIA)的統計,20xx年全球場內期貨及期權交易量達到99億張合約,其中美國為35.3億張,占到全球成交總量的35.7%。與中國同時期相比,美國交易所市場期貨及期權衍生品成交總量從1995年的6.02億張上升至20xx年的35.3億張,增長了6倍,年均增長率達到17.7%。
截至20xx年11月12日,美國共推出農產品期貨期權品種208種,其中食品飲品類69種,谷類47種,牧畜和肉類35種,油料類24種,作物收益類20種,木料類9種,還有其他類的4種。覆蓋面非常廣,在具體分支下也涉及了眾多農產品品種的細分。
在美國,農戶為避免糧食價格下跌風險,非常普遍使用期貨市場進行避險。一些較大的農業生產者直接參與期貨市場回避風險,而絕大多數中小農業生產者則是通過各種銷售合作社來參與糧食流通,銷售合作社開展期貨套期保值業務來回避價格風險。根據美國審計總署(GAO)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從事套期保值的生產者的比率介于19%~25%之間。年銷售收入在25萬美元以上的農場主更有可能使用套期保值、遠期合約等風險管理工具來規避風險。而年收入在5萬美元以下的農場主則主要采用多樣化經營來降低風險。而不同品種使用期貨和期權進行套期保值的比例也不同,分別為:棉花46%、玉米42%、小麥23%。其他田間作物24%、牛肉和豬肉20%、乳制品18%、家禽20%。
服務三農論文3
一、緒論
在當代社會,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有目共睹。而我國作為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國,農業和農村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宏偉目標,離不開金融機構對三農的服務與支持。盡管黨中央和國務院對三農一直高度關注,金融改革也逐步深化,但金融機構在三農服務中的定位一直不明確。因此,在深化金融改革的過程中,關鍵是要讓金融機構更為全面貼切的服務三農,強化金融機構服務職責,這是建設新農村的必然選擇。在金融機構服務三農越來越被重視的今天,我們從中發現正在面臨的嚴峻挑戰和重重挑戰。為了促使金融更好地為農村經濟建設創造條件、為人民的高質量生活服務,強化金融機構服務三農職責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金融機構服務中的主要問題
。ㄒ唬┙鹑跈C構服務職能不明確。當前,由于金融機構的定位不明晰,導致政策性金融機構與商業性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仍未理順。由于涉農信貸資金需求量小、頻率高,導致金融機構從事此類業務的成本高、業務范圍發展很有限,于是近年來政策性金融機構服務于三農的數量逐漸減少,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為例,其提供政策性貸款的提供,目前也主要是針對重要農副產品(糧、棉、油等)的收購。雖然基層農村發展銀行近年來也開始擴展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的信貸業務,但其所占比例相當有限;至于商業性金融機構的融資主要是以盈利為主,農業之所以很難成為其融資對象跟農業收入的不穩定、收益低、投資長等特點分不開。廣大農村、農業和農民也并不是股份制商業銀行信貸服務的重點;而農村信用社自身力量不足,無法對三農提供有效支持;于是非正規金融逐漸活躍,但依然無法滿足需求的空缺,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了嚴重阻礙。
。ǘ┺r村金融服務產品單一,金融產品仍然缺乏創新。農業銀行以傳統產品為主,難以適應縣域經濟的高速發展,涉及農業產業化企業、涉農中小企業的貸款,不僅難以設置抵押物、手續繁多、辦理周期過長,并且具有較高的準入門檻,大多數農村企業都無法達到要求。這些制度上的不完善都制約了農村和縣域三農資產業務的展開。
。ㄈ┙鹑诜⻊站W點覆蓋率低。廣大的農村區域中,金融網點的分布顯然不足,農民普遍存在存貸款困難現象。從表面上看,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在組織形式上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在農村金融機構的構成比較齊全,主要有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等正規金融機構,但是正規金融機構的網點覆蓋率比較低。
。ㄋ模┺r村信用擔保機制欠佳。由于農村信用體系及擔保機構不建全,對農村金融環境的建設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一是抵押難、擔保難。由于農業的不穩定,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相對貧窮,農民無法提供質押抵押的資產;且農業信用擔保機構數量少,專業化服務水平較低,無法為需要資金支持的農村企業及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二是風險補償機制不完善。由于三農固有的特點,金融機構的營銷成本較高,對農貸款風險較大,也沒有相關政策提供補償或者擔保,貸款產生的風險全部由相關金融機構承擔,導致風險過大而收益甚微,對涉農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積極性產生了嚴重影響。三是農村信用環境差。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比較落后,且大多數農民貸款被限制。從而導致農戶小額貸款不良占比不斷上升。因此不良貸款控制的難度和壓力將也不斷增加,經營成本隨之增高。
。ㄎ澹┙鹑诒O督管理體制缺位。金融體系之所以能夠良好運轉需,與相配套的金融監管分不開。我國金融監管至今采取一行三會的模式。盡管縣級以下分布著不少涉農金融機構覆,但不能得到大多設立在縣市一級的監管機構的有效監管。由于金融機構所在地缺乏相應的監管部門,從而加大了現場監管以及實地調查的開展難度。因此,很難防控金融活動中產生的各種風險,在出現問題之后也無法做出及時的補救措施。于此同時,相關的法律建設也不健全,并沒有完備的法律對金融機構的活動是否合理進行界定。這些監管體制的缺位都是金融機構服務三農過程中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強化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對策建議
。ㄒ唬┌l展農村普惠金融。要優化布局處于廣大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網點,從而加大金融機構為廣大農村提供基礎性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同時增設網點,為農戶提供自助銀行服務,加大金融扶貧力度。要充分發揮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信用社等各類金融之間的互補優勢,全面優化金融服務,為三農發展盡職盡責,早日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目標。
。ǘ┩苿咏鹑诋a品服務創新。在金融機構推動三農的過程中,金融產品和服務是不可缺少的。在為三農提供產品服務時,必須要從實際出發,找準定位,把握好市場需求。在傳統農區發展金融就必須立足三農,引導金融機構在做好基礎金融服務的同時有所提升和創新。比如推廣手機銀行等適合偏遠地區使用的手段、增加金融機構的服務網點、為農區安裝自助設備并及時教會農戶使用相關業務等,開發適合農區生活實際的理財產品、為農戶貸款設置簡化手續等,以切實方便農區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水準。
。ㄈ┙∪鹑跈C構服務體系。應當培育擁有適度競爭機制的農村金融市場,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新型農村金融體系以適應三農特點,更好的服務三農。眾所周知,壟斷對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效率有害無利,因此必須要加快完善市場準人退出制度,健全建立擁有適度競爭機制的農村金融市場。要以堅持產權關系清晰、組織形式多樣化原則為前提,同時大力發展小額信貸組織、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構建高效的農村金融競爭體系。
。ㄋ模┙∪r業務風險防范意識。要健全三農業務風險防范體系。首先應當給農戶們樹立保險意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定期安排相關金融專場,普及基礎性的金融知識,從而讓農民了解認識金融,提高自身的風險意識;同時要加強對保險的宣傳力度,盡可能的增加農業保險的普及率。除此之外,要強化金融機構的責任意識。充分發揮監管部門的作用,落實責任到位,從而規范管理經營行為,充分借助財政部門部門,擔保公司以及司法部門為金融機構對三農服務提供有力保障;與此同時要完善問責機制,對各項崗位的績效進行考察。另外要健全風險管理機制。落實風險管控的責任,明確制定各類業務的風險容忍度及免責條款。最后要落實三農信貸業務調查。通過采取實地調查的方式,借助相關民政部門和組織對貸款農戶進行推薦和評級,從而對風險進行掌控。
(五)完善金融體制加強監管力度。在廣大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相對較高至于擔保方式的問題,尤為明顯。由于農村無法提供足夠的財產用來抵押擔保,對放貸的規模和質量產生了極大影響。同時不能忽視民間金融的存在,通過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其金融行為,出臺相關財政政策為民間金融發展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從而引導民間金融向有利于三農發展的方向發展,使之盡快成為農村金融市場的重要競爭主體。國家要鼓勵金融機構對三農提供服務,引導信貸資金支持三農發展。在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的前提下,相關監管部門應正視民間融資存在的合理性以及重要性,盡快通過立法確定其法律地位,規范融資運作,降低民間融資的相對高風險性,充分發揮民間融資對當前市場經濟的輔助作用,更好的為三農發展服務。
職業教育如何嫁接服務于三農論文
摘要:園藝專業課做為中等職業學校涉農專業的骨干專業課,要適應社會需求,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送教下鄉,服務“三農”。本文以秦皇島市職業技術學校為例,從利用資源和技術優勢為當地特色農業服務,把最新的技術傳授給學生和果農,指導學員生產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科學合理地安排課程內容和學校要成為科研和生產實踐之間溝通的橋梁等方面論述了職業教育如何與當地“三農”嫁接服務的問題。
關鍵詞:職業教育服務農業
職業教育不僅要面向城鎮,面向工商業、服務業,還要面向農村、農業、農民。對于職業教育來說,農村是廣闊的天地,服務“三農”是大有作為的。園藝專業課做為中等職業學校涉農專業的骨干專業課,要適應社會需求,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送教下鄉,真正解決好職業教育如何與當地“三農”嫁接服務的問題。
一、利用資源和技術優勢為當地特色農業服務
中職學校在課程設置時應充分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圍繞當地農業生產,普及和推廣適合本地特色的種植、養殖或其他項目的相關科技知識,用農業知識幫助農民致富,助推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以秦皇島市職業技術學校推廣大櫻桃的種植技術為例,秦皇島市職業技術學校地處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本地的氣候和自然地理環境極為適合大櫻桃的生長,大櫻桃色澤鮮艷味美,經濟收益高,大櫻桃的種植也有相當的規模,因此本地有大櫻桃之鄉的美譽。但是當地很多種植戶并不懂得大櫻桃的種植技術,大櫻桃的田間管理僅是簡單借用其他果木的經驗,產果率不穩定,經常欠收,渴望得到系統的培訓。同時還有很多農民擔心虧損而不敢種植。過去職校的課程設置當中沒有涉及到大櫻桃方面,現在考慮到農村的實際需求,學校組織骨干教師通過外聘專家、走訪農戶,外派學習等方式學習積累了一定的大櫻桃的種植知識,專門編寫出校本教材《大櫻桃種植技術》。該校本教材在本校園藝專業的常規教學和專門針對周邊農業知識普及的送教下鄉活動中作為正式教材推廣使用,參加本校送教下鄉的農民學員每期多達1000余人,已經持續舉辦了4期,由此使得該技術能夠廣泛傳播。鄉親們利用學到的技術發財致富,然后做大做強,大櫻桃成為品牌,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在技術支持下,山海關區大櫻桃的生產規模逐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