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頸椎病養生保健知識
頸椎病的發生是由于頸椎的退行性改變,包括頸椎間盤變性和頸椎間盤邊緣的變性,頸椎其它部位如小關節、黃韌帶、鉤椎關節的增生,前、后縱韌帶增生和肥厚,項韌帶和頸部肌肉慢性勞損和痙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最新頸椎病養生保健知識,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頸椎病的類型及臨床表現
1、頸型頸椎病。
該型以青壯年居多,個別患者有頸部外傷史,多與長期低頭作業有關,常有頸部或肩部酸脹、疼痛等不適。X線片可顯示頸椎生理弧度變直或消失,有輕度退變。
2、神經根型頸椎病。
由于頸椎間盤側后方突出、鉤椎關節或關節突增生、肥大刺激或壓迫神經,表現為頸肩痛,短期內加重并向上肢放射引起手指麻木,皮膚可有麻木、過敏等感覺。同時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活。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拉患肢,即可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痛。
3、脊髓型頸椎病。
此型頸椎病40~60歲人群多見,發病慢,大約20%的人有外傷史。起病先從下肢雙側或單側發沉、發麻開始,隨之出現行走困難,下肢肌肉發緊,不能快走,重者明顯步態蹣跚,雙下肢協調性差,不能跨越障礙物,雙足有踩棉花樣的感覺。頸部發硬,頸后伸時易引起四肢麻木。有時上肢癥狀可先于下肢癥狀出現,上肢多一側或雙側先后出現麻木、疼痛。早期,晨起感到雙手無力,不能扣衣服,嚴重者寫字困難,部分患者有尿潴留。除四肢癥狀外,往往有胸及以下皮膚感覺減退,胸、腹部發緊,好像有帶子綁住了胸、腹部一樣。
4、椎動脈型頸椎病。
該型包括眩暈、頭痛、猝倒、視力障礙等征象。眩暈:頭顱旋轉時引起眩暈發作是本病的最大特點,眩暈可為旋轉性、浮動性或搖晃性;颊呦轮l軟,站立不穩。頭痛:由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使側支循環擴張引起頭痛。頭痛部位主要是枕部及頂枕部,也可放射至兩側顳部深處,以跳痛和脹痛多見,常伴惡心嘔吐、出汗等癥狀。猝倒:它是本病的一種特殊癥狀。發作時并無預兆,多發于行走或站立時,頭頸部過度旋轉或伸屈時可誘發,反向運動后癥狀消失。患者摔倒前感覺下肢突然無力而倒地,但意識清楚。這種情形多系椎動脈受刺激后血管痙攣,血流量減少所致。視力障礙:患者有突然弱視或失明,持續數分鐘后逐漸恢復,此外還有復視、眼睛閃光、黑蒙等現象。感覺障礙:面部感覺異常,口周或舌部發麻,偶有幻聽或幻嗅。
二、頸椎病的治療
1、非手術治療。以下幾種情況可采用非手術治療:①輕度頸椎間盤突出癥及頸型頸椎病;②早期脊髓型頸椎病;③頸椎病的診斷尚未肯定者;④不能耐受手術者;⑤手術恢復期的患者;⑥神經根型頸椎病。其方法有:
(1)頸椎牽引療法:大致可分為三種方式,即坐式牽引、臥式牽引和攜帶式牽引,以臥式牽引效果較好。臥式牽引,患者仰臥,床頭放置滑輪,后枕及上頸部用枕頜吊帶兜住、牽引繩通過滑輪。牽引重量為1.5~2.5公斤。坐式牽引也是用枕頜吊帶牽引,牽引重量為3~6公斤。
(2)制動療法:制動的作用是使頸部肌肉獲得充分休息,緩解因肌肉痙攣所致的`疼痛,減少突出的椎間盤或骨贅對脊髓、神經根及椎動脈的刺激,減少頸椎間盤的勞損、延緩退變。頸椎制動包括頸托、圍領和支架三類。
(3)理療:其作用是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常用的有離子導入療法,超短波、短波、石蠟療法等。
(4)推拿按摩:因對頸椎進行大力的推拿和旋轉是種很危險的操作,如有不慎可導致四肢癱瘓,故操作人員必須經嚴格培訓,手法應輕柔規范。
(5)針灸和穴位封閉:根據經絡走行,正確取穴可緩解頸肩痛癥狀。
(6)家庭療法:生活中改善與調整睡眠狀態,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選擇硬板床睡覺。工作中保持良好體位和坐姿,伏案低頭操作時不宜過長,還應定時改變頭頸部體位,定時遠視,調整桌面或工作臺的高度或傾斜度。
(7)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硫酸軟骨素A、復方軟骨素片、丹參片或復方丹參片、維生素E、維生素B1、頸痛靈及抗炎藥物。藥物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2、手術治療。凡頸椎病發展至出現明顯的脊髓、神經根、椎動脈損害,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原有頸椎病患者,在外傷或其它原因的作用下癥狀突然加重者;伴有頸椎間盤突出癥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頸椎病患者,當出現頸椎某一節段明顯不穩,頸痛明顯,經正規非手術治療無效,即使無四肢的感覺運動障礙,也應考慮手術治療,以中止可以預見的病情進展。但是,手術治療必須考慮全身狀況和病情進展程度,以及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承受能力,并經過嚴格全身檢查后謹慎進行,千萬不可倉促而為。
【最新頸椎病養生保健知識】相關文章:
6.中醫養生保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