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時間:2023-05-17 11:04:12 王娟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通用28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么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通用28篇)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1

          《追憶似水年華》的興起,標志著法國傳統小說的中介和現代小說的興起,因此馬塞爾·普魯斯特也被稱為不世出的法國作家!蹲窇浰扑耆A》是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窮盡一生所著的一個鴻篇巨制。它運用敘述性的語言為廣大讀者營造了一個又一個堪稱完美的意境,作品的文字靈動,藝術技巧高超,對于生命的體察細致入微,人物形象塑造堪稱經典,甚至還有全新的寫作模式——裂變式描寫,這些都是構成這部傳世不朽之作的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本書的內容我只讀了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卻感受頗深。因為我總是會沉陷在極其悠長的對某個人物的描寫里面而忘了作者是怎么樣來塑造上一個的人物形象的。有人說,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之所以留世是因為他那蓋世絕倫的敘述語言。這一點我非常贊同,因為在讀書的過程中深有體驗。作者在文章中的敘述性語言雖然悠長但并非以辭藻華美而吸引人的眼球,但在字里行間,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其語言的詼諧,以及其對文體的嫻熟駕馭能力。這也許與他長期模仿寫作巴爾扎克的作品有關,這使得他筆下的人物無不熠熠生輝,他筆下的人物或俗或雅,或俊或俏,個性十分鮮明。

          如:“他感到花枝招展的姑娘們像是一叢賓夕法尼亞玫瑰,巴黎歌劇院像一只海底水族缸。一位侍者“個子非常高,長著一頭烏黑的秀發,臉上像撲了粉一樣,使人更容易想起某些珍禽而不是人類。他不停地從大廳這頭跑到那頭,似乎沒有目的,叫人想起一只南美大鸚鵡。這些大鸚鵡以其艷麗的羽毛色澤和不可理解的騷動不安填滿了動物園的大鳥籠!

          在這段話中,除了優美的敘述語言之外,還可以看出普魯斯特在為我們描述“花枝招展”的姑娘們和一位侍者所引用的“隱喻”,而像這樣的句子,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比比皆是,由此我們也看出了“隱喻”是普魯斯特較為喜歡應用的敘述語言技巧。如,在談到主人公的女友安德烈時,文中寫到:“這種病人只從別人身上得到健康,就像某些星球借其他發光星體的光以及某些物體只容電流通過一樣!痹偃纾骸懊窟^兩分鐘,德夏呂斯先生的媚眼秋波好似強烈地向絮比安提出同一問題,猶如貝多芬探詢的短句,按同一間隔反復出現一一配以過分華麗的前奏曲一一用以引出新的動機,變調和‘主題再現’曲。”

          從這些語言中,我們可以對馬塞爾·普魯斯特獨特的敘述性語言的魅力窺見一斑。除此之外,馬塞爾·普魯斯特還喜歡用復合式的長句,一個句子中包含有幾個附屬句,冗長與瑣碎也就成了他獨特的敘述語言風格。魯斯特的復合句式由之而構成的一連串從屬句的用途就在于不僅把某一瞬間的內心體驗,而且同時把環境、景色、體驗發生于其中的情勢統統納入一個完整的句子,換句話說,似乎使一個人的內心和外表在同一個時間里呈現出來。

          如:“維爾迪蘭夫人面對我們新客人,像德·夏呂斯先生(戈達爾沒有看見他)啦,像我啦,聽到康布爾梅夫婦到了,故意不露聲色,不以為然,不動身子,對這條消息的宣布不做出反應,只顧同大夫談話,優雅地扇著扇子,操著法蘭西劇院舞臺上一個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調說道:‘男爵正是這么對我們說的……’這對戈達爾來說太過分了。”在這個復合句中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似乎可以隱約看見一個矯揉造作的維爾迪蘭夫人的模糊畫像。維爾迪蘭夫人矯情的`原因是有爵位的康布爾梅夫婦到了;矯情的對象是新客人,‘我’,和夏呂斯等;矯情的表現是不露聲色,不以為然,不動身子,只顧同大夫說話;矯情的心理狀態是故作鎮靜。在這個復合句中,作者把維爾迪蘭夫人矯情的原因、對象、表現、心理狀態都給我們表現出來了。在一個長長的復合句中,使維爾迪蘭夫人內心狀態和外表同時呈現在我們面前。

          以貧乏的語言不能總結出馬塞爾·普魯斯特所擅長的敘述性語言所擁有使得無窮魅力,在這里引用網絡上的一則書評中的話來表達對此種語言風格的欣賞和崇拜。這些長句依靠副句的層層相疊和協調并列豎起一棵棵枝繁葉茂而又錯落有致的大樹,呈現出勻稱美麗的框架結構,它們又如瓦格納歌劇中那綿綿悠長的樂句,旋律優美,婉轉流麗,讀來悅耳動聽。長句生動的形象和樂感為所敘事物增添了某種具體形式,使讀者更加便于感受。獨特的敘述語言、人物形象塑造、奇特而美妙的想象、細致的裂變式描寫等構成一個個生動而形象的小說人物。

          普魯斯特巧妙地將這些手法嫻熟地運用在《追憶似水年華》中,為讀者們呈現一個“近看一片模糊,遠看光彩奪目”的意境。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印象畫,只宜遠觀,只宜意會,如果非分出個一二三來,那就偏離了作者寫作的本意。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2

          對已逝生活的回憶是我們短暫人生里可以把握住的東西。它只屬于我們自己,絕不會有人來偷,來搶。所以,面對回憶時我們獲得了在直面倉促的現實和遙望不可預知的的未來時所不能得到的一種平靜。

          我有時候想象,回憶或許是時間在浩瀚宇宙里經過時遺落在人間的禮物。

          時間是刮在某個人生命里的風,它帶來了每一個人生命里的一切。

          它還想帶走一切。

          而人類用全部的文明所能抓住的,不過是一點灰燼,一些葉子,它們從時間遠去的指縫間向四面八方飄落,無窮無盡地飄落下來,覆蓋了整個地球,這就是我們的文明。

          文明就是我們的整個記憶,整個人類的集體記憶。我們永不會忘記,她從時間的指縫中怎樣落下來,她從整個人類面向天空的仰望中怎樣落下來,她怎樣落在我們的紙筆和文字里。

          多么渺小,又多么輝煌。

          而我想,刮在每一個人生命中的大風,我們不能全部看見。

          總有一些東西是只屬于你自己的。她在我們文字記錄的文明之外。

          文字和圖畫記錄不了她,沒有別的人能擁有她,她只在每一個人的內在的世界里。

          她是的。

          所以,遺忘是這個世界上最悲慘的事情。

          遺忘之外,我們一無所有。

          而一個關于遺忘的故事,一定是你所不忍猝讀的。

          它講述著,在與時間的抗爭里,我們終于失敗。

          《追憶似水年華》在我看來正是這樣一種糾結。

          它講述著普魯斯特一個人與時間的戰爭。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會有一種被淹沒,被覆蓋的窒息感。他來自普魯斯特不厭其煩的描述,和那些細致到纖毫可見的雞毛蒜皮的事情。普魯斯特一生多病,時時面對死亡的威脅,所以現代人普遍的.時間焦慮在他身上幾乎成為一種神經質。

          他奇特的一生在逼仄的現實與已逝的過去之間不斷交織往來,即使是一件在當時毫無意義的小事,當它成為回憶并且幸運地在某個時刻進入現實,他也會用一種極度重視的眼光去打量它。

          我說過,回憶是美的,它具有一種溫柔的品質,和安穩的力量。

          可是我也許錯了。美也是一種毀滅的力量。回憶的確曾逃過時間的虜獲,可是他仍然是不安定的,如果我們不注意,他隨時會從我們的記憶中再次逃逸,永恒消失。他仍然是我們焦慮的根源。你可以想象,普魯斯特面對一件已逝的事情突然再一次降臨時的心情,我想那一定不是滿足,也不是安慰,他像看著一個深愛的人突然出現在幽深的黑暗之淵,她很近,近到你可以清晰地看清她的眉眼,可是她又離你很遠,她隨時可能再一次滑落深淵進入永恒的黑暗。

          那就是遺忘,它殘酷得接近了永恒。

          普魯斯特一生都在拒絕遺忘。

          那是一種偉大的拒絕。

          它源于在時間偉大而人類渺小之間卻依然保持的人類尊嚴。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3

          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緣于蔣勛在細說紅樓夢里的極力推薦,說是可與紅樓夢媲美的西方最偉大的小說,紅樓夢一般來說半年時間便可讀完,沒想到讀普氏的這本皇皇巨著便花費了4年左右的時間-這應該是此生閱讀時間最長的一次體驗了。

          普氏絕對是個心靈極其敏感,童心未泯,且思辨及語言能力極強的人,面對他的近乎自傳性的作品,你必須精神高度集中,方可領略其中一二的滋味,就像面對一片輕如鴻毛的白色羽毛,微風吹過,羽毛上的絨絮便紛紛輕輕地顫動,非細心觀察,不可體會絨絮顫動的細微差別,所以非得在非常安靜的情況下閱讀方可-我的選擇是在睡前閱讀,在普氏的絮絮叨叨下入眠。否則你根本跟不上作者的節奏,或是因幾百頁的幾乎重復的絮叨所困擾而不得不放棄閱讀,但隔不了多時,還是懷念起普氏不時顯露的精彩文筆,便重新拾起,確實是磨練人意志的閱讀,就如爬山,許多時候都是累人且乏味的,然而在不經意間,你就會遇見一個絕美的景致,令你驚嘆不已,然后你又會繼續前行,期待著下次的驚喜,雖然這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幾日搜了網上對普氏的評論,都對普氏的這種嘮叨深惡痛絕-當然大家都不否定作品的偉大,有的說應精簡到三分之一,雖說也是有道理的,但仔細想來,個人覺得,若你覺得普氏是你喜歡的類型,還是閱讀原文為好,面對如此天才的人物,即使聽他嘮叨幾句,也是有益處的,且此天才人物對你無所保留,在他的敘述中,你可以管窺一個幾乎完整的心靈,那是一個令人目眩的純凈無比的小宇宙,面對它,即使用盡了你所有的`智慧,也只能領略其中一二而已,就如攀登那巍峨的高山,即使你僥幸憑借向導的指引下登臨頂峰,然而你對它的了解能有多少呢?

          另外,在慢慢習慣了普氏反復的敘述中,突然發現普氏的這種敘述與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細微的差別中體現變化,但比起巴赫,普氏的所敘述的細微差異比巴赫的音樂還要豐富許多,聽巴赫,也許你一個晚上就可以了,看普氏對一件事情的描述,也許就得以月來計算了。對他的反復敘述,也有文說他象印象派的莫奈,個人倒是覺得普氏的敘述象一副濃墨重彩,華麗無比的宮廷式人物畫,絲綢衣物皺褶處的漸變的光線最能體現普氏的風格,神秘,華麗,虛榮,炫耀,空洞,極盡奢華之能事。

          普氏如幼兒般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他用嬰兒般純凈的眼睛在觀察世界,他憑借細密的心靈記錄著流動的時間下世界的變化,他試圖把時間下發生的事情(含當時的情緒)進行分割重構,如搭積木般重新搭建他心中的理想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時間消失了,剩下的是一件件重組后發生的事件或情緒,一切是熟悉的,可重復的,沒有意外的童話世界,以此來逃避現實或對抗死亡,這個世界是普氏夢想把時間、物質世界、心智五維空間用有限的文字做一維展開的宏偉企圖,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對一個事件的描述即使用幾百頁的描述也是不夠的,導致從整體來看,普氏的作品是不完整的,結構松散的,從這個角度看,它是莫奈式的,但從細節來看,莫奈是膚淺的,普氏是深刻的,它是經得起任何智者無盡的拷問,對于這,我不禁想起一次在木心博物館看到的畫,在投影上木心的作品在不停的放大中依然呈現出驚人的細節,這也許也是普氏在追求的目標吧。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4

          一向想讀讀普魯斯特的小說《追憶似水年華》,有幸在圖書館領悟了解了它的上卷,于是就借了看看。在領悟期中我幾乎每晚花一鐘頭左右的時間來讀它,但是一學期下來我也只能算是粗略的了解書的大致資料,于是我寒假決定重來細讀這本書及其PRO醫師評論,作者在應用繪畫作品和音樂作品來表述自己的內心心里感受時都要對作品去嚴格而深入的研究,例如在描述教堂繪畫這段資料時,作者會親臨這幅作品的現實場景以及這幅作品的作者日常場景來心里感受作者的創作思想。

          又例如對音樂作品的描述,作者要經過反復傾聽來核實自己的內心心里感受及其表述是否與作品一致。有部分不僅僅是1個段落的修改,而是放棄原稿的重來構思安排。在我第2遍再讀作品前,我細讀了安德烈、莫洛亞為這部小說所寫的序言以及普魯斯的生平及創作年表。在此根基上再讀作品才有部分了解的心里感受理解作品一種對流失時光的追憶之美,一種獨特展現內心世界的方法之美。

          這是一本自傳體的心理小說,并且是少見的規模宏大的心理小說。作者把內心世界的微妙變化、輾轉反側都寫的栩栩如生。小說的敘說者是一位中年以上人士,它以時間為主線從開端到結束,讀后感《有感于《追憶似水年華》600字》。正如作者所說:“假如假以天年,答應我完成自己的作品。

          我必定給他它打上時間的印記:時間這個理念今日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強迫我理解它。我們四周的一切都處于永恒的流逝、銷蝕過程之中。“就像空間有幾何學一樣,時間有心理學。”人類畢生都與時間抗爭。我們本想執著地眷戀1個愛人、1個友人、1個信念,但是遺忘從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沉沒他們最漂亮最寶貴的記憶。

          作者一向隨著記憶去追尋那已經流失的,但是世間的一切都在時間的流程中逐漸解體。在小說中原本愛過的、痛楚過的、一起一場革命過的等等,最后什么也不會留下,小說中看到的斯萬、奧戴特、杰爾貝特、布洛克等等逐一在感情和年紀的聚光燈下經過,呈現相異的顏色。現實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流失的悅來粵多,會看到日常中悅來粵多的人事成為記憶。

          毀滅一切的是時間。世界每分每秒都在變,即便我們回到原來的地方,可嘆的是原有的街道、房屋和歲月一樣轉瞬即逝。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永遠受我們自身的情感而扭曲:“天天清晨有多少雙眼部睜開,有多少人的意識清楚過來,便有多少個世界!

          時間毀滅了一切,但是記憶卻能持于一切的永恒。一件小小的物體就足喚醒我們的過去,那樣了解可見,盡管是剎那的。并且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的記憶也悅來粵豐厚,悅來粵真的完美。正如作者所說“唯一真的的樂園是群眾流失的樂園!薄靶腋5臍q月是群眾流失的歲月!薄斑^去”便是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存在的某種永恒的東西。

          盡管相異國度、不另外代、相異文化背景,但是人類對美的事物的追尋,對永恒的追尋是一樣的渴求。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5

          去年年休假的時候我去了青海。青海的天空很藍,云亮的刺眼,太陽的光照在身上,陰影散失。我看到了一生中最好的風景,在行走中,帶著流浪的快樂,被凈化著。回程的時候我坐在車里,一路看著青藏高原獨有的廣袤藍天,漸漸蒙上秦嶺濕潤的霧氣,漸漸變成陜南小城陰蒙蒙的天,我知道我是回不去的了,年輕時的經歷和感受,因其帶著青春的色影與想象而不可重復,對我來說,這彌足珍貴。

          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是看的人很少,而談論得最多的一本書。我花了近半年的時間細細品讀,更喜歡它的另一個名字——似水流年。這是個動聽的'詞語,遲暮的人,躺在水底,看著往事一件件流過。我現在的年齡是正在水中的,我一次次地將手伸向水中,想攔住逝去的往事。掬起,也只是短暫地停留,繼而是從指縫間溜走,這是我的天真。水之形,器為之,隔著玻璃,我們觸摸到的不再是水的質感。時間過去,你更不能再身入其間。而看著,又是一陣一陣悵惘。普魯斯特寫了七卷,由此可見他的文字是厲害的,堅實而深廣。

          年少時的我們是紙做的,只能在水里吸濕,然后拿起來,看蒸發出霧茫茫模糊的一片,伴著潮濕、青澀的味道。年輕,只因為年輕,所以唯一值得記憶的便是有關青春了。

          我向來以為自己只是個善于忘卻、沒心沒肺的小孩子。然而驀然間發現,我被現實時刻提醒著警誡著,不要在無謂的過去中留戀,快走,快走,快走,快變成個大人。我一直很愿意長大,因為成長是一個過程,我們不可抗拒,逃避的結果是付出現實的代價,被社會所不容、所唾棄。

          當一個人認真回憶的時候,往往是善于遺忘的。記憶的同時,傷感也成了關于過去的一部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去日苦短,來日無多,似水流年。涉江而上,又或順流而下,為著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情,及不甘寂寞的青春。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6

          很久沒有靜靜地坐下來品嘗一本好書。忙碌而瑣碎的學習生活,總是讓時光變得倉促緊湊,驅使著我在人來人往的熙攘之中,也必須要人來人往。

          某天于書店閑逛度日的時候,偶然之間,我瞥見了這一本厚實簡樸的書《追憶似水年華》。我饒有興致地上下打量這本書,因我曾聽說它長期占據"買了來讀不下去的書"榜單前三甲。不知傳言是真是否,我還是掀開了故事了第一頁,也許當初僅僅只是想挑戰自認為荒謬夸大的宣傳。

          但事實證明我過于輕浮與膚淺。僅僅只是淺嘗到本書的前半部分,我便已經感受頗深,常常沉淪于及其悠長意韻的人物描寫當中而深深被塑造而成的人物形象所打動。

          有人說,《追憶似水年華》之所以留世是因為它那蓋世絕倫的敘述語言。不錯,在與這本書的精神交流過程中,盡管語言并非辭藻華美,但字里行間的詼諧與對文體的游刃有余,使我深深折服。如:

          "他感到花枝招展的姑娘們像是一從賓夕法尼亞玫瑰,巴黎歌劇院像一只海底水族缸。一位侍者個子非常高,長著一頭烏黑的秀發,臉上像撲了粉一樣,使人更容易想起某些珍禽而不是人類。他不停地從大廳這頭跑到那頭,似乎沒有目的,叫人想起一只南美大鸚鵡。這些大鸚鵡以其艷麗的羽毛色澤和不可理解的騷動不安填滿了動物園的大鳥籠。"

          這段敘述,并非優美儒雅的言辭,而是其恰如其分的描繪與值得玩味的"隱喻"手法散發著令人沉醉的魅力。"花枝招展"一詞,不僅完全契合小說營造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謂"黃金時代"的法國巴黎上流社會的種種人情世態,還暗示男主角對感情的泛濫與不一;而對侍者的比喻,便是一針見血地道出當時社會的不正之風,以美色主義當道的荒亂瘋狂的社會現實。作者精彩細膩獨到準確的筆鋒與語言魅力,會讓你不能自已的上癮與沉迷。

          除此以外,作者還精通于使用復合式的長句,不僅把某一瞬間的'內心體驗毫無保留地展示出來,同時還將環境、景色、心境等元素巧妙地融合于一體,完美地將一個人的內心與外表在同一時間里全部呈現,卻絲毫不會讓讀者感到冗長與瑣碎帶來的壓抑與沉悶。也許這種冗長與瑣碎,也正是馬塞爾獨特精妙的敘述語言風格之一吧。

          "維爾迪夫人面對我們新客人,像德·夏呂斯先生啦,像我啦,聽到康步爾梅夫婦到了,故意不露聲色,不以為然,不動身子,對這條消息的宣布不作出反應,只顧同大夫談話,優雅地扇著扇子,操著法蘭西劇院舞臺上一個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調說道:‘男爵正是這么對我們說的……’這對戈達爾來說太過分了"如此簡單的一段話,便在我腦海里營造出一幅虛偽的矯揉造作的維爾迪蘭夫人的畫像。矯情之對象在于"我"與夏呂斯先生是"新客人";矯情之表現為"不露聲色,不以為然,不動身子,只顧同大夫說話";矯情之心理狀態是故作鎮靜。短短幾句的輕描淡寫,就在我們面前成功塑造一個裝腔作勢矯揉造作的人物形象,出其不意,卻又在情理之中。

          入世未深的我,未能夠信手拈來,將作者文筆上的技巧與精細之洶涌澎湃之情完全恰當的描述出來。只知道,這些長句依靠副句的層層相疊和協調并列,猶如豎起一棵棵枝繁葉茂而又錯落有致的大樹,呈現出勻稱美麗的框架結構;它們又猶如瓦格納歌劇中那綿綿悠長的樂句,旋律優美,婉轉流麗,讀來悅耳動聽。同時長句中生動細膩的形象與樂感詼諧的描述為所敘事物增添質感與輪廓,使讀者如同身臨其境,一睹風采,一嘗滋味與內涵。

          獨特的敘述語言,精致的人物形象塑造,再加之奇特而美妙的意識想象,細致的裂變式描寫,僅僅只是淺嘗這本偉大的小說而已。伴隨著小說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觸摸到小說背后的思想與情感,我認為,才算是咀嚼品味。

          猶記得作者憶起兒童時代某天早晨把一塊俗名為"瑪德萊娜"的甜點心泡在熱茶中,然后一邊喝茶,一邊吃點心,其樂無窮的滋味讓人流連往返;隨后在最后一卷《重現的時光》中重提"瑪德萊娜",使我們猛地發現,我們原來是在同時觸摸著作者"今"與"昔"的回憶,仿佛成為了第二位"馬塞爾",去體味這二十年來的點點滴滴。

          不難感受到,"今"便是現實,而"昔"便是夢想。把現實與夢想重疊交叉,也許是這本小說的獨到之處吧。千百年來,人們總是在講述同樣的故事,原因在于每個人的生活本質并沒有改變,都是面臨著生命在逐漸走向死亡的這一事實。在小說中,作者用回憶的方式來抗拒死亡,抗拒遺忘,在夢中也許一切都將改變,但另一面,逃避其實是另一種方式的面對。能夠將現實與夢想之間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表現的淋漓盡致,比用虛幻來體現真實往往來得更直接,更震撼。

          借助回憶,他解除了時間的束縛,獲得了今昔之重疊與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憶結構,擁有了真正的生活。生活有時候讓人哭笑不得,當你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回憶某件事、某個人的時候,有時候往往不遂人所愿。但是,卻在你不經意間,原來你所經歷過,擁有過甚至是失去過的,在那恍惚的一瞬間中,就像是作者回憶起兒時給他帶來無盡快樂的甜點心一般,將回憶與現實再次重合,就像找到了回憶大門的鑰匙一樣,所有一切涌上心頭,浮現于腦海之中。這種回憶的方式,并非你我能夠強求,你也無法預知那塊甜點心會在何時何地與你相遇,或者是,任何一件事物都能夠成為連接今昔的這塊點心,你無需回避,也不用執著。還不如珍惜好目前我們所擁有的記憶,無論美好抑或痛苦,都終將成為我們最珍貴的財富。

          當然,追憶似水年華,追尋逝去的時光,也是我們從小到大對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認識的一份獨一無二的紀念冊。小說中的"我"從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不斷成長,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正是提醒我們,到最后找到自己的"思想與靈魂",正是告訴我們,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都不能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才是人生前進道路的最大動力。沒有其他人能夠更了解你自己,沒有其他人能夠更清晰地讀懂自己內心的感受。在生活當中,不乏有各種各樣形形色色之人評頭論足,指指點點。我們可以試著去聆聽,去改變自己的行為,但卻不能夠因為別人而左右我們對于自己人生的判斷,不能夠任他人擺布自己人生的每一個抉擇。也許若干年以后,再回憶當初,也許會會心一笑,笑自己當初的青澀懵懂與莽撞倔強,但是卻永不后悔,因為我了解自己,因為"我"就是"我"。

          時間與回憶,本身便很玄妙。這也許是這本書精妙所在之處。每每合上書本,或是喝一杯熱茶,或是做一份作品,總會不自覺地憶起這些年走過的時光。

          也許我的大學同學并不知道,在我高中的時候,并不像現在這般擁有三五知己,擁有對自己努力的肯定與支持。那個時候的我,除了學習以外,一無所有。沒有能夠談心的知己,也不能和班上同學打成一片,甚至連自己的室友都開始無形之中討厭、疏遠自己。我懂,但我無能為力;我累,但我只能堅持。我相信總有一天,我能夠和朋友們一起跌跌撞撞,卻依舊不離不棄,我能夠獲得他人的肯定與支持,我相信我不會只有一個人。

          我還記得臨走時,我的英語老師對我說,我應該值得擁有更多好友的。我面無表情,但內心已經翻江倒海。

          對的,這段時光很痛苦,很黑暗,伴隨著我度過了高三,這一段具有巨大學習壓力的旅程。但每每回憶這段時光,我卻不再感到痛苦與無助,反而我得感謝當時強大的自己,能夠扛下一切的黑暗與不安,找到屬于自己的光明道路;反而我得感謝自己,沒有被別人的不屑與針對而自暴自棄,走向本不該屬于我的道路。正如書中所說:"真正的天堂是已經失去了的天堂"。

          被康諾利評為"一百年才出現一次的作品",豈能是我三言兩語能夠道出個中真諦?只能借用本雅明一段讓人眼眶濕潤的文字:我們臉上的皺褶登記者激情、罪惡和真知綽見的一次次造訪,然而我們這些主人卻不在家。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7

          馬塞爾·普魯斯特,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的作家。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學,他同巴爾扎克一樣,都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1987年以來,法國好幾家有影響的出版社,競相重新出版普魯斯特的名作《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并不是一部哲學意味深長的小說。正相反,它是一部生活氣息極其濃厚,極具強烈的小說。它主要寫的是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的受溺愛的孩子緩慢成長的過程,他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和周圍人們的存在。而這,正提醒了我們對于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才是前進路上的動力,因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于自己人生的判斷,對于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后,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后悔的,因為了解自己,因為“我”就是“我”!

          總的來說,《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回憶錄式的自傳體的小說,從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開始,一直寫到他晚年的心情。作者三十多歲由于嚴重的哮喘與氣管炎,怕見陽光,怕吹風,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絕對不出門,也盡量少接見來訪者。實際上從那時起,他已經與世隔絕!蹲窇浰扑耆A》,它是一個自愿活埋在墳墓中的人,在寂靜的墳墓中回想生前種種經歷與感受的抒情記錄。

          作為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和一般的回憶錄以及一般的自傳小說都有所不同。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憶錄,作者對回憶的概念,對于時間的概念都與眾不同。而對往事親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作者創作《追憶似水年華》的主要線索。

          讀《追憶似水年華》,很自然地讓人想起雨果的話:“比海洋和天空更為遼闊的,是人的心靈!逼蒸斔固氐纳畈凰闾,生活閱歷也不算太豐富,生活所見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沒有寫《追憶似水年華》,人們在墓地回顧他的一生時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說中,他把心靈之門打開,用他不由自主的回憶方式把這平淡的一生寫得曲折而奇妙。心靈的世界是最神秘,也是最浩繁的。天地萬物,都可以包孕在心靈的世界中,變幻無窮,縹緲無際。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8

          “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靠著回憶和幻想,許多意義浮現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現!边@是《追憶似水年華》里的一段話。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通過主人公馬塞爾的追憶表達出了對自己人生的感悟。

          “有回憶才是完美人生。”主人公馬塞爾患有重度失眠癥,經常處于半夢半醒的狀態,加之年幼時的他又體弱多病,敏感特別。但出生于富裕家庭的他并沒有感受到生活的艱難,這與那些參軍青年相比要幸福得多。馬塞爾的難過在于睡前等不到母親的親吻,這般“天堂”般的感覺促使馬塞爾有了后來追憶時的幸福的感覺。很迷茫,但這也是他們那個時代,他們那個貴族所應該享受的。是的,也許對很多人甚至是以后的我來說,冬天里靠著火爐,把瑪德萊娜小蛋糕浸泡在茶水中吃,這是多么地享受和令人向往。但是,我有過類似的經歷,那種感覺是十分可怕的。那時我才六七歲,昏暗的下午,我從墊著紅毛毯的床上醒來,突然想起我好像睡過了一個下午。那種后怕不知不覺間涌上心頭,我大喊著媽媽,心里卻因為這變化十分難過。為什么呢?因為我睡了一個下午什么也沒有做就到了晚上,我感覺這十分不值得。人生也是如此,我害怕自己浪費了時間,浪費了生命,卻又沒有干自己原本想干的事情,尤其是在最不應該浪費的時間里。那份后怕會伴隨著我很長一段時間。這份迷茫就像把我拉進了無窮的深淵。我非常不喜歡那樣的時刻,更無法理解作者所說的“唯一真實的樂園是我們已經失去的樂園”中的.“樂園”。但是正如賀拉斯所說的,“在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什么完美無瑕的”。我抱著能學些什么的態度把這本書讀完了。

          馬塞爾童年時在貢布雷生活。在貢布雷家,有兩條步行小道,一條通往斯萬家,另一條通往蓋爾茫特府邸。除了鄰居,馬塞爾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但是那時的上層社會充滿了腐朽與丑陋。同性戀在他看來是變態的心理,他曾決心娶阿爾貝蒂娜為妻,以糾正她與安德萊同性戀的變態心理。但事與愿違,阿爾貝蒂娜離家出走了,后來她騎馬時摔死了。他認識的人也在這一變態心理下墮落,圣盧后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死,夏呂斯也是一名同性戀還有受虐傾向,也是一個墮落之人。唯一讓他欣慰的,是下層人民的勤勞和淳樸。在悲痛中馬塞爾寫下了這篇作品,在悲痛中作者普魯斯特寫下了這篇別樣的回憶錄。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沒有道德規范的所謂自由,只會在人世間留下丑陋與骯臟。交際場中早已是物是人非,有人淪為乞丐,有人早已死去,唯有還保有清醒頭腦的馬塞爾決定把他所游歷的記錄下來,這是他認為最好的文學創作的材料,也是他向這不公世界的控訴。

          “真正的天堂是已經失去了的天堂!弊窇涍@似水年華,讓我們更加完整地看待自己,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啊。我很佩服作者不按時間先后順序,而是按情節發展順序寫下這篇回憶錄。希望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像作者以回憶來寫回憶的巧妙寫作手法一樣,靈活應對各種困難與挫折。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9

          《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有獨特風格的長篇小說,作者用生動的筆觸,不僅向讀者再現了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了敘述者的主觀世界,記錄了敘述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作者感興趣的不是敘述故事,交代情節和刻畫人物形象,而是抒發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感想和分析。

          寂寞如果可以在春天歸來時開放,應該是青春中最陰霾的一朵花,終要在陽光的溫暖中凋零。但脆弱的往往是歲月的韶華,無法守住與青春之間的任何一個承諾——縱使當時的信誓旦旦歷歷在目,也一樣無動于衷。

          香榭麗舍的常春藤愛上了薔薇色的夕光,所以日日等待,就像“我”對希爾貝特的,只屬于青春的愛情。日落時分,都以知曉還有二十四小時的漫長旅途才能再度重逢,但卻天真的臆想只要盡力挽留就可以避免道別,卻最后成了現實的奴隸,匆匆惜別。或許不是愛情,只是青春點亮的心底的悸動,在初次相逢的地方散落了多少心靈的碎片,總要使人不厭其煩的回到邂逅發生的地點,拾起這不堪的玩笑。

          恐怕只有寂寞的人才會覺得青春倉促,像一本早已過時的三流言情小說,第一頁中是一對滿懷希望的戀人,一頁一頁,十年二十年……書的最后他按照每天的慣例在養老院中散步,腳步蹣跚,沒有人同他講話,因為他已經老到足以忘記一切。青春的傷痛大致如此,也許只是因為最快使人發現的美是最容易讓人厭倦的美吧!又因為時光殘酷的可怕,一點一滴的攫取年華的美好,雖然這些美好在普魯斯特筆下只是一場華麗的幻覺,就算充滿曖昧的風花雪月,到最后也只是無望的幸福,哪怕擁有一切,也難以留住青春的滿頭烏黑,只好眼睜睜的看著年華款款,青絲換白發。

          但青春停留在了一個字跡潦草的練習本上,上面寫滿了希爾貝特的`名字和地址,一遍一遍的傾訴,不為結局,只是徒勞且蒼白的奢望有一天,本子無端落入她的手中,那么這在心頭徘徊了如此之久的折磨便終有回報了?上,這世上除了歲月,還有什么無端的事可能發生呢?

          終究會有一天,回憶占據了整個空乏疲憊的心靈,他知道,青春的愛情如同佛羅倫薩的春天,開滿了純凈的百合與銀蓮,但永遠不會有人采擷,因為完美的永遠只是幻像,花季一過,凋敝的凋敝,零落的零落,紛繁的把心碎丟棄在眼前。總會明白的,就像普魯斯特一樣,人們只可以把世界變得復雜,卻無法讓他來的簡單化。

          人生最難尋找的并不是最終的一個正確答案而是人生到處都充滿了正確答案。放棄又是最容易辦到的事情,于是走過青春的人,往往兩手空空,只是滿滿的回憶,走向一去不回的,命中注定的路途。

          幸福不是一個瞬間可以兌現的,就像青春難以用愛情來計算,因為片面的永遠無法成為全部。如同那條“我”所鐘愛的槐樹路,槐花縹緲的香氣已經消失殆盡,可枯萎的禿枝與嶙峋的樹干依然存在,像是在挽留,仿佛垂暮的老人只能靠記憶來吊唁已逝的青春。

          就算青春可以停滯,時光可以挽留,又有誰愿意犧牲全部的未來與無限的希翼,只為曾幾何時的那個動人心魄的凝眸淺笑。

          大概普魯斯特的記憶中也有一個這樣支離破碎的威尼斯,只得靠無數記憶的橋梁才可以連接起拼湊成難以名狀的優雅與極致的美麗,難以觸碰,無法擁有;與香榭麗舍相似,發生了太多太多細碎瑣屑的故事,卻也埋葬了太多太多絢爛的青春。而青春送給我們記憶的也只有一張一張拍壞了的泛黃老照片,像生活一樣,永遠難以掌握。

          那么青春在普魯斯特的眼中就是一場場虛假的愛情,來的轟轟烈烈刻骨銘心,最后卻也難逃消逝的命運,一落在年華猖狂的風暴之中,沒有憐香惜玉,有的只是義無反顧的葬送。而普魯斯特終歸是看破紅塵的人,所以可以微笑的接受并記錄下風花雪月里無情的青春。

          可是離開《追憶似水年華》,離開普魯斯特,在我們平凡的現實之中,當歲月凋零,時光落寞,青春了無憑據的時候,又有誰會守在誰歸家的那條林蔭路旁,等待著永遠不會出現的誰呢?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10

          全書讀下來,最讓我有感情的是三部分,第一部分,斯萬之戀,描寫斯萬追求奧黛特而不得的痛苦心境,第二部分,阿爾貝蒂娜之死,死后馬賽爾內心對感情的重新認識和懺悔,第三部分,書的末尾,馬賽爾在一切物是人非以后對往事重現時空不再的幡然醒悟。有書評說前兩個部分都是病態的扭曲之愛,但是我不這么認為,行為可能是扭曲的,但是在連篇累牘的心理描寫中可以說是極其細膩,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面對外物,倏息之間腦海百轉千回,最終化歸沉默。原來的思想已逝,都被現在的我所替代。作者厲害之處在于用長篇的句幅將這些心理變化都描述了出來,關于愛,或者說愛嫉妒,性嫉妒的描寫細致入微,我個人認為,非常貼切,非常真實,以至于有段時間我沒辦法直視其中的文字,那段時間剛好我非常痛苦,每次打開讀到一種描述,總是和自己的痛苦聯系起來,使得這些描寫顯得更加真實,也恰好呼應了作者在文中兩次提到的,讀者看他的這本書,并不是看他,而是看讀者自己的記憶和體會的映射。

          第二部分作者一面說自己不愛阿爾貝蒂娜,一邊囚禁她,在我看來純屬弱智的行為。她死后又開始在描述里面說我原來深深愛她,我真是鼻孔朝天噴氣,你要說是反映真切的心理變化,那我也沒話說。這篇的精髓在于她死后,作者對于感情的.重新認識,也是事無巨細的描述了愛情的變化過程,從拒絕,到承認,到痛苦,到麻木,直到最終遺忘這一切,從悲苦中脫離自己,隨似水年華逝去,同樣是因為個人體會,我認為這兩章對于愛情和愛情心理(雖然是單一的從男方的角度)的描述是極其細致,極其真實的,可能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體會,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描述和概括的,總而言之,是我讀到過的對愛情最細致的描寫。

          第三部分屬于點題,在前面數百萬字的鋪墊以后,作者終于開始對追憶似水年華這個題目進行闡述,對這種感覺,理解,或者說概念進行揭示,和愛情無關,超脫一切,時間累積生命,記憶喚回體驗。

          其他章節,比如說對男同,女同,sm,上流社會,家譜,沙龍,派對談話等等等等的描寫,很多章節我都覺得相當無聊,如果說作為時間經歷積淀的鋪墊,作為時代風貌的記錄,那也就這樣吧。雖然有時候作者有些含譏帶諷,但說實話,并不是帶有明顯的批判眼光,如果較真起來,我反而覺得文中的我有些自恃聰明對社交環境的一切帶有淡淡的鄙夷,卻并不是那種對立的鄙夷,因為他自己的表現也是其中的一員。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11

          第一卷在斯萬家這邊,初略看完了,真的難讀!我最大的感想,普魯斯特以哲學的思維方式,用小說藝術的形式,創作了一部恢宏的《美學》巨著,不難讀,才見怪了呢。

          這幾天主要翻閱了以前曾讀到過的西方美學原著,還有北大朱光潛教授的《西方美學史》,對研讀幫助很大。

          德國著名喜劇家、文藝評論家的美學作品《拉孔奧》有下面的一段話,對理解普魯斯特這部小說的美學價值,很有幫助:

          “第一個對畫和詩進行比較的'人是一個具有精微感覺的人,他感覺到這兩種藝術對他所發生的效果是相同的。他認識到這兩種藝術都向我們把不在目前的東西表現為就像目前的,把外形表現為現實;他們都產生逼真的幻覺,而這兩種逼真的幻覺都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一個人要設法深入窺探這種快感的內在本質,發現到在畫和詩里,這種快感都來自同一源泉。美這個概念本來是先從有型的對象得來的,確具有一些普遍的規律,而這些規律可以運用到許多不同的東西上去,也可以運用到行為和思想上去。

          第三個人就這些規律的價值和運用進行思考,發現其中某些規律更多地統轄著畫,而另一些規律確更多地統轄著詩;在后一種情況之下,詩可以提供事例來說明畫,而在前一種情況之下,畫也可以提供事例來說明詩。

          第一個人是藝術愛好者,第二個人是哲學家,第三個人則是藝術批評家!

          這段敘述,我在讀普魯斯特小說時,我想做第一個人——文學(藝術)的愛好者,我第一個愿望就是讀明白它,滿足我欣賞的意愿;第二個人是藝術創造者(也是哲學家)這里當然是普魯斯特;于此同時,我又想當第三個人——文學評論愛好者(注意不是文學評論家)。我主要想從研讀過程中,參閱一些國外研究普魯斯特的書籍,更好地了解普魯斯特在創作過程中的想法,藝術表達的方式,以及哲學家柏格森,費洛伊德等對他的影響。我讀了第一卷后,感覺對我挺有幫助的,要不然,我肯定讀不下去,這我自己最清楚。

          朱光潛教授的《西方美學史》、《文藝心理學》,很久以前就讀過,但最近為了看普魯斯特的小說,重讀感覺收獲比以前大。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12

          我本來以為普魯斯特回憶他童年時期藝術審美和藝術創造的哲學思考,是一種興趣愛好,而且,他一直是采用象征的手法,把自然風景作為藝術對象研究,女孩只是藝術對象的象征,不存在作者對女孩的愛情,我剛接著看了158頁,我這才發現作者的'這次回憶,是他童年夢想當畫家的理想沒有實現。

          你仔細看看這段,他想在樹林里的女孩沒出現,森林里的樹木,他也對它怒氣沖沖,他朝思暮想的女孩也不可能遇到,不相信我的這種欲望—當畫家會在我思想之外存在,在我看來,這欲望(當畫家),純粹是主觀的、無作用的和幻想的東西.....現實從此失去一切魅力和意義,畫家的夢就這樣沒了!

          我剛在網上看到,把這段標題定為《魯森鎮的樹林,擁抱農家姑娘的欲念》,也不知道取自哪個譯本,翻譯的內容也不知道有沒有被發帖人改動過?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13

          拿到這本書已經很長時間了,但是在整個年假期間竟然沒怎么翻閱,著實覺得慚愧,于是,給自己定下了計劃,刻下了時間,用任務來激發自己的紙質書閱讀興趣,很明顯,效果還不錯,于是就有了這篇隨筆。

          這是本意識流的書,所以,只研究書序就用了將近十多個小時,莫洛亞點評的很到位,我覺得,不比小說本身差。

          目前印象最深的是這三點。

          一、小說的主題:毀壞一切的時間和拯救一切的.記憶對峙著。這對峙之間,其實就是我們彼此的人生。記憶勝利,你活在了過去;時間勝利,你沒有了未來。得失之間,取舍之間,矛盾之間,頗多玩味。

          二、一種奇特的表達方式—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用記憶里最深刻的食物味道可以形容你想表達的一切。書中文字這樣呈現:好好看,世界的全部秘密都藏在這些簡單的形式下面了。

          三、除了上述兩點,其實書還沒開始讀多少,但是收獲已是滿滿,尤其是關于如何捕捉生活中美的本質理解,更是精辟:在一項描寫中,人們可以無窮盡的羅列位于被描寫地點的各種物體;但是真相僅在作家擇定兩件不同物體、指出它們的相互關系的那個瞬間開始披露。藝術世界中這一相互關系類似科學世界中唯一的因果關系。

          每次讀到這些,心里總是拿來印證自己覺察到的一切,深感無有不是,似乎是為自己曾經的疑惑做出了最好的解答。

          當然,書還沒讀完,當然會繼續,就像人還活著,所以也要繼續一樣,帶著過去,珍惜著現在,走向未來。

          未來就應該是我小時候吃過的大白兔軟糖:簡單不失純真,線條輪廓清晰,以及還沒吃到嘴里時,心里就溢滿的口水,到處是香甜。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14

          讀完了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這本書花費了我很長時間,因為我一直都沒辦法深刻地去理解這本書的寓意,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讀后我沉思良久,仍難理清心頭的感覺。

          作者要表達到什么?書中的人物如:斯萬、夏呂斯、希爾貝特、阿爾貝蒂娜、蓋爾芒特夫人、羅貝、安德烈、奧黛特等到底有什么寓意?他寫這部書的滋味如何?等等。我腦中的問題纏繞成一團亂麻,理不出頭緒。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是20世紀的小說家,也是法國意識流作家,這本《追憶似水年華》其實帶有很強的自傳性質,由于作者從小體弱多病,便被“逐出了童年時代的伊甸園”,這也更加使他能專心從事寫作,而《追憶似水年華》中那些出色的心理描寫可能也正源于此吧。《追憶逝水年華》全書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令我過目難忘。其次,《追憶似水年華》也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文中的“我”從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不斷成長,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而這也正提醒了我們對于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才是前進路上的動力,因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于自己人生的判斷,對于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后,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后悔的,因為了解自己,因為“我”就是“我”。

          作者寫出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上流社會的變遷。兩個不可調和的族群——斯萬和蓋爾芒特,最后結合了。矛盾的對立統一在這部書里得到的詮釋。傳統貴族的沒落所濺起的浪花,在這部書中被寫成了美麗而豐富多彩的落日景觀。一曲舊時代文明的挽歌唱過之后,人們還要生活,于是富足的希爾貝特變成了蓋爾芒特家族里的媳婦。這部書對法國上流社會舊時代文明的全方位的回光返照式的描寫,讓人很自然地想起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作者要用回憶的文字無限留戀地再現出來而永存之。我知道作者在詠嘆整個族群失去的“似水年華”,難免有些傷感和悲哀。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15

          《追憶似水年華》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出文學創作上的新觀念和新技巧。小說以追憶的手段,借助超越時空概念的潛在意識,不時交叉地重現已逝去的歲月,從中抒發對故人、往事的無限懷念和難以排遣的惆悵。普魯斯特的這種寫作技巧,不僅對當時小說寫作的傳統模式是一種突破,而且對日后形形色色新小說流派的出現,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是一部意識流小說,在這本小說中,“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靠著回憶和幻想,許多意義浮現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現。”如一連串在海中跳躍的浪花。《追憶似水年華》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出文學創作上的新觀念和新技巧。小說以追憶的手段,借助超越時空概念的潛在意識,不時交叉地重現已逝去的歲月,從中抒發對故人、往事的無限懷念和難以排遣的惆悵。

          有一點可以肯定,作者是個天才!他的'文筆之深邃,靈感之豐富,描寫之精彩,議論之深入,縱觀諸多文豪大家,鮮有人企及。他筆下的人物難用美丑善惡來定義。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復雜的、豐富的、多面性的。

          這部著作,一直是被大眾視為陽春白雪,敬然后遠之。即便是在小眾讀者群里,也是被談論得多、被閱讀得少——堅持讀到最后一頁的更少。

          在小說中,敘述者“我”的生活經歷并不占全書的主要篇幅。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寫了眾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這里有姿色迷人,談吐高雅而又無聊庸俗的蓋爾芒夫人,有道德墮落,行為仇惡的變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縱情聲色的浪蕩公子斯萬等等。

          小說中的敘述者"我"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于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并鐘情于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一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患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為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后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

          讀普魯斯特,心情也會隨之似水一般,平和,偶爾泛起漣漪。這是一個人的生活,一個人的回憶錄,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當你真正用心去讀,你會發現人類的共性,這是國界、時代、階層無法改變的。多年之后,不再年輕的時候,你坐在椅子上發呆或遐想,也會猛然記起普魯斯特書中的某段。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16

          《追憶逝水年華》是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代表作,這部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的長篇巨作,以其出色的對心靈追索的描寫和卓越的意識流技巧而風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當代世界文學中的地位。有些西方評論家把它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提并論,稱之為“風流喜劇”。

          小說中的敘述者“我”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于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并鐘情于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一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患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為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后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在悲痛中他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他所經歷的悲歡苦樂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東西找回來。

          在普魯斯特看來,人最真實的世界是在回憶之中,因為回憶,人們才感受到時間的存在。而當前的瞬間,卻常常因為有太多各種各樣的考慮而平淡地掠過去了,直到變成回憶之時才顯示出其真實的價值來。而回憶的產生,不是靠對某個細節,某個情景的主動的追憶。而是在某個時候,因為某個微小的感受與昔日所經歷的契合,從這個小小的感受,回憶便自然地展開到面前來。

          讀《追憶似水年華》,很自然地讓人想起雨果的話:“比海洋和天空更為遼闊的,是人的心靈!逼蒸斔固氐纳畈凰闾郏铋啔v也不算太豐富,生活所見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沒有高爾基這樣的坎坷多難的青少年時代,也沒有杰克·倫敦和海明威那樣的傳奇經歷。如果沒有寫《追憶似水年華》,人們在墓地回顧他的一生時大概非常平淡。

          作者整本書都在寫他一生的回憶,我覺得雖然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將那些幸?鞓返氖虑榱粼诨貞洰斨校墒钱旊x開《追憶似水年華》,離開普魯斯特,在我們平凡的現實之中,當歲月凋零,時光落寞,青春了無憑據的時候,又有誰會守在誰歸家的.那條林蔭路旁,等待著永遠不會出現的誰呢?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珍惜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不要只生活在過去的世界里,即使過去的回憶再美好,那也只是過去,現在的世界才是真的,我們要好好的度過現實中的每份每秒,讓自己在以后能夠真的追憶屬于我們自己的似水年華。

          這本書極其細膩的描寫,把每一個細節刻畫到幾千字。作者塑造人物的能力很強,每個人的鮮明特點都在每個記敘中很明顯的顯露出來,即使是再多的人物,作者也能很深刻的描寫出想要通過此人所要闡述的一些人世間的看法。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17

          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緣于蔣勛在細說紅樓夢里的極力推薦,說是可與紅樓夢媲美的西方最偉大的小說,紅樓夢一般來說半年時間便可讀完,沒想到讀普氏的這本皇皇巨作便花費了4年左右的時間—這應該是此生閱讀時間最長的一次體驗了。普氏絕對是個心靈極其敏感,童心未泯,且思辨及語言能力極強的人,面對他的近乎自傳性的作品,你必須精神高度集中,方可領略其中一二的滋味,就像面對一片輕如鴻毛的白色羽毛,微風吹過,羽毛上的絨絮便紛紛輕輕地顫動,非細心觀察,不可體會絨絮顫動的細微差別,所以非得在非常安靜的情況下閱讀方可—我的選擇是在睡前閱讀,在普氏的絮絮叨叨下入眠。否則你根本跟不上作者的節奏,或是因幾百頁的幾乎重復的絮叨所困擾而不得不放棄閱讀,但隔不了多時,還是懷念起普氏不時顯露的精彩文筆,便重新拾起,確實是磨練人意志的閱讀,就如爬山,許多時候都是累人且乏味的,然而在不經意間,你就會遇見一個絕美的景致,令你驚嘆不已,然后你又會繼續前行,期待著下次的驚喜,雖然這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幾日搜了網上對普氏的評論,都對普氏的這種嘮叨深惡痛絕—當然大家都不否定作品的偉大,有的說應精簡到三分之一,雖說也是有道理的,但仔細想來,個人覺得,若你覺得普氏是你喜歡的類型,還是閱讀原文為好,面對如此天才的人物,即使聽他嘮叨幾句,也是有益處的,且此天才人物對你無所保留,在他的敘述中,你可以管窺一個幾乎完整的心靈,那是一個令人目眩的純凈無比的.小宇宙,面對它,即使用盡了你所有的智慧,也只能領略其中一二而已,就如攀登那巍峨的高山,即使你僥幸憑借向導的指引下登臨頂峰,然而你對它的了解能有多少呢?另外,在慢慢習慣了普氏反復的敘述中,突然發現普氏的這種敘述與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細微的差別中體現變化,但比起巴赫,普氏的所敘述的細微差異比巴赫的音樂還要豐富許多,聽巴赫,也許你一個晚上就可以了,看普氏對一件事情的描述,也許就得以月來計算了。

          對他的反復敘述,也有文說他象印象派的莫奈,個人倒是覺得普氏的敘述象一副濃墨重彩,華麗無比的宮廷式人物畫,絲綢衣物皺褶處的漸變的光線最能體現普氏的風格,神秘,華麗,虛榮,炫耀,空洞,極盡奢華之能事。普氏如幼兒般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他用嬰兒般純凈的眼睛在觀察世界,他憑借細密的心靈記錄著流動的時間下世界的變化,他試圖把時間下發生的事情(含當時的情緒)進行分割重構,如搭積木般重新搭建他心中的理想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時間消失了,剩下的是一件件重組后發生的事件或情緒,一切是熟悉的,可重復的,沒有意外的童話世界,以此來逃避現實或對抗死亡,這個世界是普氏夢想把時間、物質世界、心智五維空間用有限的文字做一維展開的宏偉企圖,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對一個事件的描述即使用幾百頁的描述也是不夠的,導致從整體來看,普氏的作品是不完整的,結構松散的,從這個角度看,它是莫奈式的,但從細節來看,莫奈是膚淺的,普氏是深刻的,它是經得起任何智者無盡的拷問,對于這,我不禁想起一次在木心博物館看到的畫,在投影上木心的作品在不停的放大中依然呈現出驚人的細節,這也許也是普氏在追求的目標吧。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18

          本世紀法國文學貢獻給當代世界文壇的最有力量的作品大概非《追憶逝水年華》莫屬了,這部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的長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對心靈追索的描寫和卓越的意識流技巧而風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當代世界文學中的地位。多卷集長篇巨著《追憶逝水年華》是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的代表作,全書共七部,十五卷,從1905年開始創作,至作者逝世前全部完成。小說的第一部《通往斯萬家的路》于1913年問世,但反應冷淡,一些有名的出版社都不愿出版,作者便自費印行。后來《通往斯萬家的路》逐漸獲得文藝界的贊賞。于是,各大出版社竟相與普魯斯特簽訂合同,以求取得出版這部多卷集的其余幾部作品的權利。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出版工作被擱置下來。戰爭結束后,小說的第二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們身旁》于1919年出版,獲龔古爾文學獎,普魯斯特名聲大振。此后,小說的第三部《蓋爾芒家》和第四部《索多姆和郭穆爾》相繼于1921和1922年出版,最后三部《女囚犯》(1923),《逃亡者》(1925),和《昔日再現》(1927)則是普魯斯特逝世后才出版的!蹲窇浭潘耆A》是一部與傳統小說不同的長篇小說。

          全書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除敘事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它大體以敘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為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一棵枝丫交錯的大樹,可以說是在一部主要小說上派生著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交織著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小說中的敘述者"我"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于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并鐘情于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一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患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為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后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在悲痛中他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他所經歷的悲歡苦樂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東西找回來。

          在小說中,敘述者"我"的生活經歷并不占全書的主要篇幅。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寫了眾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這里有姿色迷人,談吐高雅而又無聊庸俗的蓋爾芒夫人,有道德墮落,行為仇惡的變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縱情聲色的浪蕩公子斯萬等等。

          此外,小說還描寫了一些于上流社會有關聯的作家,藝術家,他們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卻永世長存。小說還描寫了一些下層的勞動者!蹲窇浭潘耆A》這部長篇巨著通過上千個人物的活動,冷靜,真實,細致地再現了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習俗,人情世態。因此有些西方評論家把它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提并論,稱之為"風流喜。!蹲窇浭潘耆A》是一部有獨特風格的長篇小說,他不僅再現了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了敘述者的主觀世界,記錄了敘述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

          作者感興趣的不是敘述故事,交代情節和刻畫人物形象,而是抒發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感想和分析。例如,敘述者參加了蓋爾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這使他長期以來對貴族的種種幻想頓時破滅,他意識到過去對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稱,而不是真實的世界。整部作品對外部世界的描述同敘述者對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渾然一體,又互相引發,互相充實,從而形成了物從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蹲窇浭潘耆A》這部長篇,除了第一部中關于斯萬的戀愛故事采用第三人稱描寫手法外,其余都是通過第一人稱敘述出來的,敘述者"我"的回憶是貫穿全書的重要藝術表現方式。小說開卷,"我"從床上醒來,在夢幻般的狀態中千思百想集于心頭。

          這時,由于一杯茶和一塊點心的觸發,使他回憶起小時候在姑媽萊奧妮家生活的情景。這不僅引出了敘述者的家庭身世和個人經歷,還引出了蓋爾芒和斯萬兩大家族,引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整部小說的內容就是通過敘述者的回憶向縱深發掘,逐步推進,最后完整地呈現出來!蹲窇浭潘耆A》象一支如癡的夢幻行板,款款地滋潤著讀者的心靈,給人以豐富的美感享受追憶逝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19

          近一段時間,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粗粗讀過(洋洋240萬字,夠累的),嘆為觀止。若有時間和閑心細讀,玩味之際可能快樂更多。這是一部奇妙的心靈獨白史。沒有緊湊的故事情節,只有滔滔不絕的文字奔涌至眼底,看了上句若不看下句,你猜不出作者會講些什么;看了上段,下段的內涵你根本就推測不出來。幾乎每句話、每段文字都是美的閃光、都是智慧的標題、都是真知灼見。

          許多地方的文字,并不比人類歷史上那些大哲學家、大思想家的話遜色。這是一部散文式的巨著。它好象撒滿了五光十色的寶石的草原;草原上有花在開放,有草在生長,有蟲兒在鳴唱,有蝴蝶在起舞,還有陽光雨露,電閃雷鳴,月輝彩虹。細看,在陽光下在草叢中隨處可見寶石的閃閃爍爍。那是真的寶石,可他們象小石子一樣多、一樣不起眼。若沒有陽光的映照,則看不見他們的閃光,還真不把它們當人間瑰寶看待。這陽光不是別的東西,而是讀者的會心一笑或拍案一嘆。而這些寶石也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作者隨筆寫的一個詞或幾句話。這詞之精彩、這話之絕妙,不看想象不出來。

          普魯斯特對文學、美術、雕塑、音樂、建筑、美食、時裝等高雅之物的欣賞知識達到專業人士的高度。普氏尤會描繪大自然的美麗和上流社會的男女心理活動。他筆下的少女和鮮花一樣,自然而生動,敏感而嬌美。他對人類的友情、親情、愛情之體驗之細膩,描述之細致達到空前之高度。他筆下的天空、大海、山坡、田野、教堂等美妙絕倫,變化莫測。我尤其喜歡他在乘車旅行時,通過車窗對沿途看到的風景之美的描寫。

          現實中,我也喜歡在乘火車時欣賞沿途的大好河山?晌业奈墓P之笨拙,難再現真實的風景之美的萬分之一。普氏一代大家,那文筆就不同了。他能為大自然增色添彩。他對旭日和落日的描寫我也贊嘆不絕。紅日初升的天空與落日的時分的晚霞被他的筆描寫成天堂的景色。有趣的是,他很少描寫滿天繁星和月光皎潔的文字——我猜想這是因他身體不好,夜晚不大出門有關吧。普氏的文筆非常優美。

          有的地方則是不露聲色的幽默,語句或辛辣或俏皮。作者對上流社會那種無聊空洞而奢華的生活隨時隨地加以冷嘲熱諷。他常常將某個實物東西當成有知覺、有思想的生命之活物來寫,這頗符合佛家的萬物平等之原則。他筆下的對話能非常逼真地再現書中當時當事的氣氛和人物的背境。這些由書中人物說出來的原話是作者隨心所欲地插進來的。由此可見作者的記憶力之強!有些地方,對于社會、人性的哲學議論有盧梭的風格。對于大自然風光的描寫則有《瓦爾登湖》的影子——亦或反之;與《獵人筆記》迥異。

          普氏筆下的少女都是一些天真爛漫而又不乏任性的精靈。他們的一舉一動,一嗔一笑都展現出其純潔心靈之海的波光艷影。有些女孩還喜歡惡作劇——淘氣而又不失節制。他們都是天堂的使者,所以她們臉上都洋溢著陽光。她們也是海的女兒,因此她們在蔚藍的海灘邊追逐浪花,那么投入、那么快樂。我能從這些女孩身上看到郝斯佳的影子亦或林黛玉的遺風。我想每個少女——哪怕最平凡、最鄉氣——也能成為作家或畫家筆下的藝術女神。如果能真實地再現這個女孩的肉體和精神之美,我們會發現這種美中的率真與隨心所欲。

          小女孩的美隨時隨地靈光—現又轉瞬即逝——連她自己也意識不到適才美神親吻了她。一旦她意識到這種美對人的誘惑,而想通過各種手段固定下來,保存起來時,少女已墮落成交際花了。但凡自然之美是不能參有人之意志的刻意。自然就是自然,如同生命、如同日月星辰、青山綠水。普氏深得其趣——他以高出女孩們的智慧與敏感與她們一塊游戲,以便欣賞之、享受之、影響之。他以此為樂、亦以此為業。若不是寫出這部驚世之作,他的生活,我們可以認為是曲型的紈绔子弟的空虛無聊的人生游戲。女孩們老了,但其妙齡年華卻在普氏的筆下復活,這于人類之精神文化多么有意義!

          我想普氏的創作生活定然不象路遙創作《平凡世界》那樣“苦行僧”吧。普氏下筆萬言,恣意汪洋,隨心信筆,為所欲為。我看起來卻非常累。拿此書當小說讀那是笑話,只能當散文讀,最好是當哲學著作讀。那種閱讀時的快感全來自閑而又閑、靜而又靜的時候。要想讀的“過癮”,最好找《基都山伯爵》和《紅與黑》之類的快意恩仇的書來讀。說到進入人的內心世界去“探險”,“洗滌”人心,則找《追》來讀不錯。我以為梭羅的《瓦爾登湖》與《追》是同一類書。普氏是靠精雕細刻人物的心路歷程,來展現人間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在普氏所寫的人物中似乎沒有一個是我所傾心欣賞的。勉強說一個,我選安德烈。這個女孩聰明高貴、機智靈活;另外還非常大度和善良。

          我向往的.是普氏筆下的海洋、小鎮、山坡、田野。我對普氏所描述的教堂尤為感興趣。普氏從建筑美學的角度來描寫這些教堂,我則更愿去親身感受教堂里的宗教氛圍和《圣經》有關的文化內涵。我最想去的不是那些大都市中游人如織的著名教堂,而是安靜肅穆的小鎮教堂。這種教堂最貼近上帝,也最能代表教徒之虔誠。我也想聽聽普氏醉心的那段音樂——看看是如何地動聽迷人。普氏筆下的貢布雷是一個迷人的小鎮。該鎮的真實名字為伊利耶——系普魯斯特父親的故鄉。浪漫的法國人現在已將此鎮取名為伊利耶——貢布雷了。鎮上有小說中的飯店、點心、餐館、雜貨店等實物招待游客。因此,你根本分不清哪是現實,哪是普氏虛構。

          有人說,人們的情感中有兩種幸福觀的辯證法:一是贊歌形式,一是挽歌形式。一是現實的前所未有的極樂的高峰;一是永恒的輪回,無盡的追懷回歸太初,回歸最初的幸福。在普魯斯特看來,正是幸福的挽歌觀念——亦可稱之為伊利亞式的——將生活轉化成回憶的寶藏。普氏把“沒有要點的故事”寫得“興味盎然”,其實是在普普通通的故事上,通過回憶之手涂上了空靈的五光十色的彩粉。人的回憶是奇妙的魔術師,能將一件小事,一段小曲,一幅小景憑空變成意味深長的啟迪,美妙無窮的享受,絢爛多姿的天堂花園。有人懷疑這些幻化后的瑰寶是否真實時,普氏理直氣壯地說是真的,我的回憶告訴我就是這個樣子。

          再說,哪部偉大的小說不是回憶錄?世間一切都變幻無常、流轉不定,惟有人的記憶是永恒的。誠然,一個人若只能在回憶中再現過去的美好時光,那只能是“回光返照”,只能算是月光似的沒有溫度的熱情,只能算是挽歌了。這表明我們得人生開始“往回走”——回到我們來得地方,回到我們本來之所——我們走在思想情感的歸途。這種回憶的滋味雖甘美,必定還夾雜憂傷與哀婉——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普氏的七卷巨著,幾乎每一行,每一段文字都是清暢哀亮的挽歌,都是凋謝之花——“飄落風塵,雖有悲意也從容”。讀著讀著,會有這樣的感傷:哦,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難有身臨其境之感。這都是些美麗的花朵,可惜都沒有結果。有些刻薄的讀者會說:切,這都是普氏老了不能動了,躺在床上的意淫。當然,我會問一句:是嗎?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20

          普魯斯特的雄心和他的天賦是對等的。在這部浩瀚長卷的《追憶似水年華》中,他以細膩的筆觸構筑起一座宏偉大廈,不僅它的外觀氣勢奪人,而且它內部的每一處細部又是如此精致燦爛,以至于讓人產生錯覺,以為這座圣殿是由無數精美片段搭建而成,只需注視其細節而可以忽視其宏偉構架。然而,這部作品卻有著極其精妙與宏大的結構,宛如一座高聳入云的教堂;而支撐起這座教堂的.材料又是如此飄逸、脆弱、細微、純潔,猶如空氣般輕盈地托著它漂浮在空中。

          然而對于我來說,真正令我驚嘆的是普魯斯特在作品中呈現出來的詩學意義。這份詩學是奉獻給心靈的圣餐,是抵達靈魂福社的航船,是對美的一種迷戀的優雅的呈現,是坐在記憶河畔的一次沉靜的冥想垂釣。這份詩學意義同時也是一次藝術史上的特例,是普魯斯特花費一生孜孜以求的以自己贏弱的生命展現出來的震驚世人的恢弘篇章。它的謹嚴是以鋪張的方式來編織的;它的神秘是以日常瑣事來揭示的;它的深不可測是以綿延的句子來建立的;它的包羅萬象是以有限的經驗來展露的。它對人物或細節的描繪,不是單純的狀寫,而是一種滿懷深情的觸摸,一種潛人,是點燃印象的火把,然后沿著意識的隧道緩緩前行,深人內心幽深的殿堂,將睡美人喚醒,讓她翩翩起舞。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21

          普魯斯特認為,人必須有藝術審美欲望和能力,那才是真正意義的生活,才會賦予情感和樂趣。他把文學、繪畫和音樂歸結為主要的藝術形式,并認為音樂是最高級的,它要求欣賞者,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

          一般的音樂美學文章,在描述某種音樂時,大多數在樂理知識方面說來倒去,云里霧里,一會兒聲調,一會旋律,這個意境,那個象征,有時甚至把同樣意境的詩歌都弄上,還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普魯斯特是如何描寫音樂的呢?在第一部《在斯萬家這邊》,斯萬在一個晚會上,聽到一首鋼琴和小提琴的奏鳴曲,他用了七頁(207—213頁)的篇幅來敘述。真的為難了那些音樂評論家們了。

          “在細聲細語地進行抗拒的小提琴密集的主導音響構成的.短線下面,他(斯萬)突然看到鋼琴的雄渾音調如波浪拍岸一般躍起,其形狀千姿百態,卻渾然一起,平滑坦蕩,但又互相沖撞,猶如淡紫色的波濤,在月光下顯得嫵媚,又如降音后那樣平靜……這樂句以緩慢的節奏,領他到這兒,然后又領他到那兒和別的地方,引向一種難以理解和確實存在的高尚幸福。她到達了某一點,他正準備從那里隨她而去,她卻在短暫的全休止之后,突然改變方向,以一種更加迅速、細微、憂郁、連續不斷和溫柔的新旋律進行,把他帶向陌生的情景。然后,她消失了。”

          在345—353頁中,他又把樊特伊的奏鳴曲小樂句,第二次描寫斯萬參加圣歐韋爾特侯爵夫人府晚會,聽到的同一首奏鳴曲,喚起了他過去戀愛的種種回憶,無意識記憶,其小樂劇跟對奧黛特的愛情一起消失。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22

          “社交界就是這樣,大家都看不透對方,都不跟對方說自己想說的話,不過生活到處都是這樣!边@句話是德·蓋爾忙特夫人對德·弗羅貝維爾先生說的,十分苦澀,但又千真萬確。

          對于社交界,“任何作者對自己的人物都不像他這樣既冷酷無情又心慈手軟!彼呐笥蜒趴恕げɡ谞栒f,“他把人物像兔皮那樣翻過來,但他首先是狂熱愛戀,然后這些被人詛咒的人物在他筆下突然具有其高大的身材,他們如同被愛慕者用手抱著!

          普魯斯特對一些人和另一些人的怪癖迷戀,他寫下的關于愛情、友誼、欲望、嫉妒、喪失以及記憶的文字,到現在的時刻,我們仍然感到我們自己也處在跟一百年前的普魯斯特年代相同的時代。

          我們也被那些情感所感動和困擾,我們也迷茫,也被誤解,我們也會在不經意間傷害了我們的朋友、戀人和親近的人。我們也希望被別人尊重,也想踏進更高一級的圈子,我們也表現出對文學,對繪畫和音樂的喜好,我們也曾經裝高雅,跟人辯論尼采,探討叔本華,對波德萊爾的詩也得評論一番。我們對一切好像感興趣的事物和人,總想要跟交談者,辯論一下高低,有時話不投機,互相抬杠,甚至惡語相加。

          我們總是想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別人的`思維里,我們能改變的只是我們自己臆想,別人怎么想怎么做,那是人家自己的心,你無法改變,只有在他想跟你交流的時候,你才能參與到別人的思維里去,而且,你絲毫不能影響和改變別人的看法,有時即使他表面同意你的看法,那可能是他顧及你的面子怕傷害你罷了,從內心他可能還是不同意你的想法。

          我們想擴大自己的社交網絡,但我們又擔心和害怕進入,怕傷害別人,更怕被別人誤解。有時我們在朋友圈里發一些具有明顯主張和輿論看法,如果文章本身就有某種道德傾向的話,你就很有可能讓你朋友圈的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似乎感到你發這篇就是沖著他而來的,這時你很有可能對此一無所知。這就是造成我們互相誤解和傷害的根源,當然這是發生在我們互相熟悉而且彼此之間有一些了解,而且總是默默地互相關注的比較親近的人之間,對于那些熟悉的陌生人,你發任何文章,他從來都不會看,即使看他也不會絲毫想起你的存在,說到底,他就不是你的圈內人。

          所以,社交之人,一定要三觀一致,同樣的興趣愛好,差不多的看問題的認識能力,經濟能力社會階層不能懸殊等等。

          社交是有進入門檻,像讀名校那樣,對人的一生的定位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它決定了一個人生活的寬度,并在無形之中同樣影響了下一代人階層定位。特別是在當下,人情社會越來越被經濟庸俗化的時候,那些以前單純的社交圈,門檻越來越高,大多數的人們如今只能在網上追尋那些虛幻而不可及的微信朋友圈了。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23

          我覺得這是第一部我看完覺得它是一部電影的電影。

          盡管它什么也沒講。

          可是當電影結束時,我想它是一部讓我產生共鳴的作品,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因為,在最后的樂聲響起時,我只有一種“追憶似水年華”的心情。

          然而我并不是一次性看完的,但它意識流的表現,即使是160分鐘不間斷地觀看和我兩天斷斷續續地看完是沒有太大區別的,因為它沒有情節,或者說,它不需要情節,當整部作品的主題是一個多情之人的追憶時,它無須邏輯。

          我沒法找到一個安靜的環境來仔細欣賞這部影片,于是,我在樓上裝修,樓外放炮,對面造樓的喧鬧聲中,看完了它,心情卻無比平靜,這是它由內而外安撫我的,我一開始也沒有想去了解其詳,只是想去感受,那份朦朧落寞的氛圍。

          影片鏡頭的轉換,架構的設計,人物的對白,音樂的留白,每一點都在契合追憶。尤愛整部電影的各式鏡頭,如此精妙而恰到好處,隱喻的嫁接也相當自然,卻又能被捕捉,然后輕笑一聲,隨它而去。

          它一言不發地顛覆了我對電影多年的偏愛類型,我想過去的我不會耐心看完整部作品的,就像我讀不完整套的《紅樓夢》和《源氏物語》,它們與書作《追憶似水年華》一樣巨制冗長,它們都表現繁華落幕的'荒涼無力,特別是在短暫的歡樂和熱鬧的襯托下,有種置身事外的離開感,是被動的隔絕,但是卻沒有了曾經的恐懼。

          看完電影,讀完書,并不是最終目的,真正可以作為一個階段的結果的是自己的體悟,所以不在乎這體悟有多少內容或者意義,它已經真切融入了我的生命,沒有任何聲響,沒有任何預兆,這般低調動人,而將在我的追憶中無限延展和閃回。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24

          手捧普魯斯特厚厚兩冊的《追憶似水年華》,我心中無限感慨。

          這本書我其實并沒有讀完,所以這篇文章可以暫且算為它的“讀中感”。普魯斯特睿智的思想在我頭腦中不斷反射和共振,讓我的心里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這一切的根源,在于兩個詞:“時間”和“回憶”。

          淡淡的閑愁比巨大的痛苦更要令人銷魂?赡苣銜X得,小小年紀哪來那么多的愁,其實不然。我的生活中快樂遠比痛苦多,是的,我的心無時無刻不在幸福和快樂著;可是我也許不是一個樂天派,也許很長時間才突然來一次的惆悵和空虛更能讓我捕捉并為之顫抖。比如,聽一首歌,不聽唱的歌聲,而是把背后的音樂拆成一層一層來聽:厚重的低音,有節奏的鼓點,伴奏的各種樂器——這些都罷了,惟有當我聽到最遠一層,最薄一層的弦樂和聲時我的心仿佛被揪住了一般,那凄涼的訴說通過血管傳遍全身,令人魂悸心驚。再比如讀一首秦少游的詞,“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計來時路!币环N淺淺卻連綿不斷的迷惘與悲哀如同大霧般降臨,瞬間就讓我看不清方向,辨不出眼前的空氣到底是透明的還是白色的……

          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認為這是我一個人的毛病,也從沒想過用文字去表達這些時候的心緒與意念,可是普魯斯特比我早一個世紀想到并做到了。與一般人不同的是,它并非描寫他有多么愁、有多么痛、有多么苦,而是通過一種更巧妙卻很自然的手段讓讀者自己去在哪一頁頁平常的文字下體驗一種掩飾不住的慘淡的傷感——這個手段就是回憶。

          回憶的方式有很多種。當你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去回憶一件事或一個物品時,我擔保你十之八九的可能性是失敗?墒,往往在你不經意間,原來你所經歷的或擁有過的,在一個恍惚的瞬間與你正在經歷或擁有著的現實重合了——比如貢布雷的形象和在萊奧妮姨媽家曾經吃過的小瑪德萊納點心的`滋味——像一把鑰匙正確地插入了一把鎖,然后回憶的大門便被啟開了,往事如潮水般涌進腦海。而這第二種回憶的方式確是強求不來的,也許在這一刻,也許在下一刻,你無法預知它的到來。導致往事與現實重合的事物同樣地捉摸不定。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你回避不開,也找尋不來。

          時空的迷霧終要掩蓋一切。而回憶,這種與時間相反抗而注定要失敗的行為從本質上就是悲劇性的。我們都說,最珍貴的便是已失去的,將已經失去的重新搬進你的心靈,定然就會引發感慨、傷感,但同時又覺得快樂、滿足。沒有什么能比回憶更加傷情,卻又沒有什么能比回憶更加美好;貞浭且磺型纯嗟母,卻又是一切幸福的開端。我想,這本身并不矛盾,相反卻是一種完美的統一。

          普魯斯特用他的筆將他心中無限的憂郁用時間當線,用回憶作針織成了《追憶似水年華》。他其實是一個過于敏感的人,一個小小的傷害在他來說就是無法承受的痛苦(媽媽臨睡前沒有吻他就使他難受了一晚上)。我也承認沒有親身經歷這些痛苦,是寫不出來這部小說的。但普魯斯特的痛苦在我們多數普通人的眼中又不同了,它減淡為一種若有還無的愁思,相反卻更能令人魂牽夢繞。時間在你的血管里流動,把一切已過去的或還未發生的循環到你的心——我們普通人依賴著它來生活,而普魯斯特聽到了心跳的聲音。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25

          終于讀完了《追憶似水年華》,掩卷的剎那,時間會停留么?而我心中為你奔涌著的情感卻無法停息,如水的節奏在寒冷的冰層下繼續潛流著,帶著散漫的心意用文字為你編織一件件暖衣……

          多想用簡短濃郁的詩歌為你而舞,可我害怕它如火的猝然,不,我要小心的將情感緩緩地衍生在你的時間里,不讓你有絲毫的負重感,輕松上陣,在你的夢想之路上英姿颯爽,只希望我為你編織的暖衣能在你的胸懷留下一點點瘙癢和溫情……

          普魯斯特用晚年的寂寞寫就了一部偉大的充滿詩意般的作品,他是在時間抗衡,同時用在留住那些美好的時光,重現生命華美的篇章。而我卻想和你一起飛翔時間的前站,用追憶的目光細細記錄下一寸又一寸的光陰,為我們共有的暗潮建造一座崖岸,讓每一個月滿之夜,任我們歡愉的潮水盡情的拍打戲!

          整部書是一個無比寬廣的花園,而其中的每一節文字都是一個精妙的角落,隨意翻到哪一頁,都能找到你所贊嘆不已的精妙文字。這就是本書的奇妙所在,浩瀚之中不失之于細節,天馬行空而自有節奏。

          這樣的`書,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讀,每一次讀起,都會有新的收獲,體會到新的精妙之處,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看到書名時便想起很多,那些人和事一股腦兒堆積眼前,形形色色,分辨不清。這本書是我喜歡的,正在讀的,永讀不完,它太長,又有意思,你也別想著摸清它輪廓。里面的故事像穿越多年發生在身邊,不由自主把周圍人紛紛對號入座。記起《小王子》里的話“那時太小,還不懂得如何去愛她”,又講到“我不知道我怎樣才能走進他心里,不知何時才追上他的思緒,再一次和他一起向前走”,而哈姆雷特臨終前對摯友說,我死了,你還活著,把我仇恨的緣由讓那些不知的人知曉,并且他又重復一遍,你若真的愛我,就在這嚴酷塵間,將我的事情傳揚。當我再把已知的回憶,光怪陸離的故事,同引人深思的話相聯系,我發現這種感情如黃沾所描繪的少年故事“你愛談天我愛笑,又帶一點惘,那是我們落魄美麗的天堂”。這種純粹也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述“悲劇主人公之所以陷入厄運,不是他們為非作惡,而是他們犯了錯誤”。往往,這種錯誤是心智所致,是必然,而且這種錯誤讓我們在成長過后回首,不至于驚呼少年時一無所有。想起我們在追憶,卻永遠趕不上它的腳步,不明白它在說些什么,卻每次都在想著自己的事,跟著故事片斷的發展,奇妙的組成了關于只屬于自己的似水年華。不知道,要用多久,去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26

          寒假一轉眼已經悄然而逝,我們也已經迎來了新的學期,新的一年。最讓我感覺有意義的事就是讀了這本小說的版本,多想時間可以重來,一切都還是原來的模樣。

          小說的作者于金雷,講述了一個來自西北地區的貧困女孩,來到了一個令她應接不暇的地方,來到了她從沒有感受過的大世界,來到了她向往的大城市,開始了她新的征程,開始了她一段傳奇的經歷……

          當你聽到這個小說的名字,相信你們同我一樣?倳心敲炊嗟耐赂‖F在眼前,或喜或悲,一股腦堆積在眼前。形形色色,分辨不清。這本小說很有意思,每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收獲,里面的故事主人公就像發生在你自己的身邊一樣,但是若你想要摸清她的文章脈絡,我勸你別費心思了。記得里面《小王子》里說的,那時的我還不懂的`如何去愛護她,又講到“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走進他的心里,”這些個心里話,何曾不出現在我們的青蔥歲月,同記憶一樣被我們小心的珍藏。

          女主人公,禾子講述自己的名字,說母親是一為標準的江南人,離家10多年不曾回過一次家,為你里面江南特有的風景特此取名為禾子,母親對家長的思念全部融入到了名字里,她不知道什么原因回不了家,可卻時時盼望回家,這不正像現在在外遠離家長的打工者嘛!為了生計,為了過上好日子,為了當初給妻子許下的諾言,帶著信念,帶著希望離家,他們何不想回家團聚,有可愛的子女,溫柔的妻子,可是卻不能回家,只能深深的思念,當嘟嘟的聲音響起之后,兩人的對話被生冷的打斷,只留下一旁發愣的自己……

          有些事只適合留在記憶里。男主楊濤,高冷,文學氣息十足,人前孤冷高傲,人后也是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他和禾子相遇是偶然也是上天的安排,禾子剛考上大學對一切都很陌生,每天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有一個電話打斷了她原來平靜的生活也就是男主楊濤,他隨意撥的電話號碼吐露心聲,對著陌生人講自己的故事,禾子是個不善于跟人交流的人,性格也很傲,所以中學習慣了當個聽眾的她,自然沒多說什么,靜靜的聽著電話里的這個人講述一個個心酸的故事……

          后來,楊濤開始接觸禾子,帶她走出了自我設限,他跟禾子一起逛圖書館,一起寫文學作品,不得不說,禾子是個可造之才,天生的想象力,明銳的視覺,細心的觀察力,很快她在文學社便有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楊濤和她不同。他寫的作品與她的選材截然相反,他更貼近生活,來源生活,她更傾向虛擬,把世界寫成了一個童話,她們經常意見出現分歧,但是都不妨礙她們的友誼,偶爾閑暇,便一起出去游玩。風景很美,人更美。

          大概這就是最美好的事情了吧,有一個人在等你慢慢變的優秀,而你也在督促他變的更優秀。

          “我渴望漂泊,邂逅一路的風景。每一個他鄉都是他方啊,他方意味著神秘和莫測意味著一個嶄新的開端,意味著可以拋棄原來的自己,換一副面孔重新開始,通過窗看見的也是他方,湛藍的天空上刻畫著我的想象,我有點小激動,甚至不安于一室的靜謐”很喜歡里面的句子,每一個字都透漏著希望,每一句話都深入骨髓。

          有一種錯誤叫成長。不至于在回首往事一無所有。想起我們在追憶,卻趕不上它的步伐,每一次都會把自己與故事里的情節結合,組成了屬于自己的似水年華。

          不知道要用多久,才能追憶自己的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27

          七卷本《追憶似水年華》,閱讀這套書是個大工程,我只買了第一部《在斯萬家那邊》。很多評論說這本是整套書最好的。目前已讀80多頁,雖然少,但有話想說,也大致簡單了解了普魯斯特的敘事風格,文字特點。

          追憶似水年華,有譯者也翻譯為尋找逝去的時間。

          作為一個家境優渥,一直生活在上流社會的人,普魯斯特自小衣食無憂,但體弱多病,性格內向,敏感多思。

          首先,他的文字里沒有生存層面的展示,完全不涉及錢,艱難,謀生等等普通人一輩子也搞不定,一睜眼就需要面對的東西。

          也許是他自動過濾了這些,也許他主動選擇不看,不聽,不思考。他只表現時間、生命、親情帶給他的美好和感動。

          不得不說,面前攤開的書上,有著世上最美好而冗長的散文體文字。但美好需要慢慢感受,冗長卻是首先要面對的。初看,說啰嗦一點也不過分。舉例如下:兒時,家里來了客人(斯萬),母親讓作者去睡覺,匆忙之中忘了和他親吻道晚安。普魯斯特輾轉難眠,先是讓女仆給母親捎去一張字條提醒,又翻來覆去東想西想。意識流手法,就這么一件小事,足足寫了好幾頁。還有小瑪德萊娜蛋糕配茶水的.描述。從蛋糕就著茶水下肚的瞬間,味覺,感覺,知覺……全回來了。又是洋洋灑灑好幾頁。

          我的感慨,在普魯斯特這里,時間慢下來了,它不再奔跑不息,消失如風。一天,一小時,一分鐘,一秒鐘。再將它們置于顯微鏡下,放大無數倍,當你一點點去審視,我想時間原本的樣子,就是普魯斯特所描述的。時光安靜,瑣碎美好,這也是生命原本的性狀吧,只是這種感覺與我們隔膜太久。讀普魯斯特的文字,療愈煩躁的一劑良藥。只是要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否則讀不下去。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28

          共有七卷,小說以敘述者馬塞爾的口吻,回顧他一生的時光,包括在貢布雷、巴黎、威尼斯、巴爾貝克的生活,包括他與吉爾貝特和阿爾貝蒂娜的愛情。

          小說塑造了上百位人物,寫到許多歷史事件,但最主要的還是主人公對時間的感受,是他在愛情中所經歷的想象、期待、欲望和嫉妒,以及他最后通過寫作實現的救贖。

          《追憶似水年華》屬于一種瓦格納式的整體藝術,不僅是小說的主題無所不包,這些主題也交織在一起,從而呈現出渾然一體的和諧美感。

          面對歲月流逝,生命變老,可以說,文學史也在改變著我們的日常起居,作者的遣詞造句也在塑造著我們的生活態度。

          辛棄疾的那句“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就是中國文學史中關于“嘆息”的倒影。我們習慣傷春悲秋,這里雖然有民族性格的因素,不過,民族性格又是由什么組成?恐怕還是文學的影響。

          《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特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命題:面對歲月的流逝,我們不是無能為力的。也許鏡中的面龐鐫上了時間的`痕跡,但是在我們心中,還藏著另一重時間,而它能讓我們重新變得年輕。這便是無意識回憶。也許因為我們品嘗到一道美味,曾經的歲月就會完整地浮現在眼前。因為回憶,我們得以在時光的隧道中任意穿梭。

          如果愛情的選擇注定是一種偶然,又該如何看待愛情?

          小說中的馬塞爾,無數次地提到過愛情的偶然性。相遇是一次偶然,相戀也是一種偶然,似乎唯獨分離是必然的。他還認為,我們愛的對象是想象的產物,與真實的人沒有關系。最后,他還指出,由于嫉妒心的作祟,我們想要完全占有愛人的愿望,遭到了挫敗。乍看起來,作者的愛情觀似乎是很消極的。但事實上又是怎樣?

          普魯斯特提供的是一種看待往昔的目光?赡苡捎谡`會而分手,因為真實的人與想象不合而氣餒,甚至如他所說,因為嫉妒,而想占有對方的全部。但在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們就能夠坦然地面對過去,也會因此更加地珍惜身邊的人。年輕的荒唐或慘敗,都將在時間的智慧里釀成一杯紅酒。

          《追憶似水年華》既是一部名著,也是一條通向文學的道路。

          羅蘭·巴特認為,“普魯斯特的作品僅意味著文學的一種導論”。的確如此,這就是《追憶似水年華》的奇特之處:在小說結束的地方,敘述者馬塞爾開始了他的創作。因此,這部作品也是在展示一個自幼即感知文學天賦的年輕人,如何被生活挫敗鋒芒,又如何一步步尋回寫作的意志,發現寫作的主題,以及最終找到通往寫作之路的故事。

          關于寫作,普魯斯特認為,對于那些心思敏感、熱愛閱讀的人來說,他們的一生,其實都是在為一部最后的文學做準備。他們一面匆忙地生活,一面細致地感受,這些經歷將在它們已被忘卻、而我們也已年老的時候重現,從而再次讓我們感到無與倫比的幸福。

          普魯斯特指出,寫作就是將這些幸福的新生,保存在一部作品之中。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相關文章:

        《追憶似水年華》的讀書筆記04-24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02-06

        追憶似水年華經典臺詞04-24

        《追憶似水年華》的美學解析04-12

        似水年華經典臺詞03-20

        謀殺似水年華經典語錄 蔡駿10-28

        《草樣年華》讀書筆記04-22

        讀書筆記摘抄好句摘抄11-03

        《娜寫年華》讀書筆記04-30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