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教學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F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學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近讀到一些關于語文教學的文章,學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但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大多與語文教學方法有關,而語文教學方法論是和辯證法分不開的。在這里我想從辯證法的角度談談小學語文教學方法論。
一、整體與部分
有人提出語文教育整體觀。所謂語文教育整體觀,除了教材內容之外,在教學上,強調閱讀教學的整體輸入、整體輸出。
如何理解閱讀教學的整體輸入、整體輸出?從閱讀一篇文章來說,如果是強調一篇文章的完整意思,不要過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一篇文章的學習過程,必須處理好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因為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一般都是全篇閱讀(整體)分段閱讀(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體)。因為一篇文章是有結構的,是分段構成的,篇和段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一段之中,是由詞句表達的,段和詞句也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讀文章要一句一句地讀、一段一段地讀。當然,在讀某一段時,必須明確該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讀某一句話時,必須明確該句在這一段中所表達的意思;最后達到對全篇的理解。從學生的作文來說,一般也要從造句開始練習,再寫片斷,最后寫整篇文章。如果是整體輸出,從一年級就要寫成文章,豈不是要求過高了?
關于閱讀課要讀整本的書。讀書和學習閱讀是否有區別?學生的課外閱讀當然要讀整篇、整本書。但是小學的語文課不能強調讀整本的書,整本書也只能節選作為教材。閱讀教學要教學生學習閱讀,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體讀。不能因為強調整體而忽視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而忽視了整體,必須是整體部分整體地去讀。
二、分析和綜合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體性的特征,思想的發生是整體的有機的思想的整體不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這個問題和前面的問題是相關聯的,認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讀書就要整體輸入,整體輸出。這里將思想與思維方法混為一談。分析與綜合是人的思維方法。分析與綜合是彼此相反又緊密聯系的過程。學生學習語文離不開分析與綜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
語文教學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讀全篇課文之后,分段學習:讀段時要理解段中的詞句。其優點,可以對字、詞、句、段所表達的思想內涵理解得具體深入。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處,過多運用分析法往往忽視對全篇課文的理解和運用,容易削弱語文教學的整體性、思想性、情感性。前一時期由于語文教學過于提倡分析,造成語文教學出現支離破碎的語言堆砌傾向,這是我們不贊同的。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如一只瓷花瓶,整體觀賞十分美麗,一旦把花瓶打碎了,一堆瓷片就會失去花瓶的美。同樣,一篇文章,只有從整體上把握,才能體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讀一篇文章的目的,從理解的角度講,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內涵,理解字詞句的目的也是為了能讀懂全篇。從運用的角度講,學了語言就是要會表達,學會說話、作文,學習遣詞造句,也是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著眼于整篇,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語文教學的綜合方法,就是著眼在篇章的讀寫和積累上。閱讀中,重視對篇章內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訓練中,重視全篇的朗讀、默讀、背誦;作文中,重視思想內容的正確性、謀篇的完整性。這是其優點。目前在扭轉過多的分析時,強調整體和綜合是正確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因為語文教學的綜合法,其不足之處,對字詞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夠,往往也影響對篇章的理解,如果連一句話都表達不清,也難寫出通順的文章。就如編織器物,如果原材料質地不好,必然會影響編織器物的完美。所以著眼全篇,還要打好字詞句的基礎。不能只見森林,不見樹木。
最完善的辦法是在語文教學中將分析與綜合結合起來運用:既著眼于篇,又要把字詞句基礎打得牢固。語言訓練,并不是只作語言分解性的訓練,對小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要進行綜合性語言訓練;進行讀書、背誦、作文訓練,積累語言。但是讀書也不能囫圇吞棗,作文有了構思也要一句一句地寫。我還是主張:講讀課要從文章的整體入手,經過必要的詞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必須落實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賞,去運用。
三、內容和形式
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淡化形式。為什么要淡化形式呢?語文的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正如作家老舍先生所講: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是血之于肉,分別不開的,沒有高度的語言藝術,表達不出高深的思想。從語文的選材來說,除了內容要符合人文性之外,必須要從文章形式著眼。關于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區別,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除了文法、修辭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獨立固定的材料來的。他舉例《項羽本紀》,是歷史故事;只有作為文章去學習,理解章句間的法則的時候,才算作語文教材。所當著眼的不應只是故事的開端、發展和結局,應是生字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從而得出明確的結論:不論國文、英文,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所以選擇語文教材不能淡化形式,必須要內容和形式、思想和語言兼顧。從語文教學來說,也不能淡化形式。如果只著重在內容上、思想上的理解,那和思品課、歷史課、社會課等課又有何區別呢?
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中課程目標的設置有明確要求,既要重視豐富的語言積累注重情感體驗,又要注意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這個目標體現在各學段中,尤其在第三學段,關于閱讀的第5條提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這些要求既說明閱讀和閱讀教學是不同的,又說明注意文章表達方法和過去教師大講文章表達方法知識也是不同的。我們要正確地理解這句話,是初步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也就是說,對于小學生不能要求過高,重點應放在精彩的、邏輯嚴密的詞句表達上;高年級適當指導學生領悟文章結構的合理性,開頭、結尾的生動和深意。要指導學生感受作品中的優美語言,揣摩文章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就是說,對文章表達方法不能由教師去講知識,而是要求學生自己去感受、去揣摩、去體會、去領悟,要有自己的看法,要作出自己的判斷。這些都說明課標是非常重視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思想和語言的統一的。
四、理解和感悟
自從課標制定以后,在語文教學中都很重視學生的語言感悟,這是很正確的。但是大家似乎不愿提及理解一詞。好像一談理解就給人一種教學的陳舊感。這是有待商榷的。這里必須明確感悟和理解的關系。
人的認識是由感知理解應用構成的過程。理解是人的認知過程中的一個中心環節。歌德有一句名言: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屬于你所有。學習任何知識,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掌握。讀書不理解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語言的感悟、欣賞和運用。因為理解就是將事物內在的聯系和關系揭示出來,認識事物的本質。語文教學中的理解,就是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間、人物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要明白一段話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話中的句子讀通,要讀懂一句話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關鍵詞語。有的詞聯系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解釋。我們反對的是讓學生抄寫辭典上的詞的概念,為了考試去死記硬背那些概念。但是有的詞,尤其是一些成語,就要先把詞的本義弄明白,再結合上下文去理解。 再說,對語文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一般有:(1)對字面的理解。初步理解字詞句,使重點詞句的內涵具體化為一種情景,能初步理解文章寫的是什么。(2)對文章內涵的理解。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推理,能理解字里行間的比喻之意、引申之意、含蓄之意;理清文章的脈絡。通過深入讀書,不但能分析、概括全篇內容的要點,還要能綜合地感受思想內涵,創造性地表述課文內容。(3)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通過文章的語言所表達的情語,理解作者的情感,達到作者之情、教師之情、學生之情的共鳴。從而看出理解就是思維過程,理解也是和情感分不開的。 如何理解感悟一詞呢?感悟一詞,《辭!飞系慕忉專菏艿礁袆佣盐。也就是說,有所感觸之后有所領悟。由此可以看出,感悟是以理解為基礎的。理解達到第三種水平,情感上有所感動,同時在理性上有所醒悟或領悟到一定的道理。還以《飛奪瀘定橋》的第三段來講,只有理解了奪橋時的危急情況,才能被紅軍在那千鈞一發之際,奮不顧身的英勇形象所感動,從而才能領悟到紅軍長征的艱難,在情感上感受紅軍的偉大。所以理解和感悟應統一起來,相互促進。
語文教學中的理解很重要,但是不能停留在理解階段,還要引導學生有所感悟。要觸動學生的感情,使之動情,才能有所悟。學生的感悟具有一定的個性特點,同一件事情,每個學生的感悟不同,所以感悟可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習個性化發展。
【語文教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語文讀書筆記03-10
語文讀書筆記范文03-10
小學語文讀書筆記11-04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01-03
初中語文讀書筆記09-01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03-08
《思維教學》讀書筆記01-22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09-01
《教學勇氣》讀書筆記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