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建筑》讀書筆記范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幸福的建筑》讀書筆記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本書的作者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是一名英國作家,畢業于劍橋大學,現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及散文作品《哲學的慰藉》以及新作《幸福的建筑》等。他1969年生于瑞士的阿蘭·德波頓,他最早學的是法語,現在寫作以英語為主,同時通曉法、德、西班牙語。 阿蘭·德波頓作品總體的風格就是貫通。他的成名作《愛情筆記》就是對愛情這個領域的探討,不過是以小說的形式而已。他的方法就是哲學、美學、心理學,用這些來關照不同的領域,這些領域無論怎么分,最終都是跟人的關系,跟人的幸福的關系。
本書《幸福的建筑》書中德波頓從一個極其獨特的角度,審視了一些我們看似熟悉、其實頗為陌生的主題:物質的建筑與我們的幸福之間的關系。人為何需要建筑?為何某種美的建筑會令你愉悅?為何這種對于建筑美的認識又會改變?建筑與人的幸福之間到底有何關聯?并從哲學、美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在細膩的描寫中引起讀者的思考。
本書主要有七個部分,首先是作者自寫的中文版序言,開篇就對拋出了“美”的問題。 正如作者所說,“ 美”在很大程度上主導著我們情緒的變化,但是我們稱贊一把椅子或是一幢房子“美”時,我們其實是喜歡這把椅子或者這幢房子向我們暗示出來的那種生活方式。 隨后作者根據自己來到中國的所見所聞,提到了中國的現代主義與地域性問題。作者認為中國作為一個擁有獨特歷史的國家,地域性與歷史性是不可回避的。無法回避就應該仔細思考,地域風格應該是什么樣?事實上,沒有一個國家曾專有過或始終鎖定于一種風格。作者提出一個國家的建筑特性就像這個國家整體的民族特性一樣,是創造出來的,而不是被動地由其國土決定的。建筑的作用好比天氣,單是陽光明媚的一個好天氣不足以改變我們的精神狀態。只有在弄清楚了中古想要成為什么樣的國家以及她秉持什么樣的價值觀以后,才有可能來討論中國的建行應該是什么樣子。
隨后的正文開始作者對建筑對于我們的意義進行了探討。雖說這幢房子對住戶患的很多疾病束手無策,可它的每個房間卻都見證了建筑所能帶來的獨一無二的幸福。它不僅是個物質的而且是個精神上的庇護所。它一直是個身邊的衛士。我們明白了建筑的意義以后,那我們應該建造何種風格的建筑呢?作者首先從回顧西方古典建筑開始。懂得如何把建筑造得美并非一直都這么困難。在西方歷史有所間斷的一千多年中,一幢美的建筑就是一幢古典建筑的同義語,結構上要有一個殿堂的前部,有裝飾性的廊柱,有不斷重復的比例以及對稱的立面。后面又談到了現代主義的經典之作,柯布西耶的薩福以別墅,F代人需要的就是一個僧侶的斗室,有充足的光照供暖,還有一個他可以眺望星星的角落,”科布西耶寫道。當建筑工人完工之后,薩伏伊一家有理由確信,在這幢他為他們設計的房子里,這些追求至少是完美地得到了實現。
第三章中作者采用了細膩擬人的手法描寫建筑。認為建筑是可以說話的——而且說得都是那些很容易辨別的話題。他們說的是民主或貴族,開放或傲慢,歡迎或威脅,對未來的同情或對過往的渴望。我們感覺到美也即意味著我們邂逅了一種我們對美好生活所持觀念的物化和體現,與此類似,建筑如果讓我們覺得討厭,并非由于他干擾了一種私人的以及神秘的視覺偏好,而是因為他們與我們對何為正當之生存的理解起了沖突。
在第四章中,作者先開始描繪理想的家。一棟偉大的建筑作品會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們講述從容、力量、平衡、以及優雅。而這些美德均非我們出于本性能夠踐行的。正因為如此它才吸引我們打動我們。一棟建筑超越我們的程度越多,就愈能激起我們的感動。 家的作用——無需崇拜任何神祗,一個家就能夠幫助我們懷想起我們真正的自我。其作用并不遜于一座清真寺或小教堂。在接著的第五章中,又描寫了理想的建筑應該是怎么樣的。建筑沒有任何一部分是丑陋的,它只不過是放錯了位置或做錯了大小,而美正是各部分協調一致的結果。建筑的不協調也同樣存在于一棟建筑與其所處背景,地理,或年代之間的關系中。有秩序的建筑創造的那些歸路性和可預測性的人造環境,可以讓我們的精神依靠它得到安置和憩息。歸根結底,我們并不喜歡不斷地驚詫莫名。
讀完此書,不得不重新認真思考什么是建筑之美。
建筑之美,是對幸福的'許諾;所以不同的人對同一幢建筑是否為美可能持有迥異的觀點;甚至,隨著時間的變化,人們自身的美學觀都會隨著改變,惟有這條原則沒有變——美的建筑能夠說出人們的價值觀,美是對幸福的許諾。
建筑之美,源于向周邊環境臣服;如何才能使建筑具有美感?作者提出了一條根本性的原則:“它們不單應該協調其自身的組成部分,而且要跟它們所處的背景和諧一致;它們應該向我們講述屬于它們自己的地域與時代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和特色。對于一幢建筑而言,能夠反映出它的文化背景應該像能適應氣象背景一樣成為它的中心任務。
建筑之美,源于我們的內心; 建筑只能“向我們暗示出某種情緒,我們的內心如果太過紛擾的話就可能對其視而不見。”所以,建筑的美,根本源于我們的內心。
建筑作為人類活動的居所,它反映的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所以當我們說喜歡一座建筑,尤其是一座私人住宅,其實往往表達的是對某種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這種生活方式與本國的文化背景、個人的經歷和文化修養是緊密聯系起來的。所以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區分出,宮殿和江南園林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之不同。
因此可以看到,在中國“全面復制”西方建筑尤其是住宅,這類項目蘊含著多么巨大的風險。建筑所蘊含的那種生活方式,是中國人所不了解的。但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就算我們對建筑所蘊含的生活方式一無所知,但我們仍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情感。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人們對于符號,很大程度上有著共同的感知反應。
曾經有人說過城市就是天堂在人間的模樣。建筑,就是反映了人們對于永恒之美的不懈追求,從古至今人們為建筑殫精竭慮,小到私家花園大到宮殿樓閣,付出無數心血。所有的建筑,都應該抱著“美”的理想,去建筑、去保護、去欣賞吧。
【《幸福的建筑》讀書筆記范文】相關文章:
建筑開題報告范文07-28
建筑論文提綱范文09-03
建筑行業的求職簡歷范文09-05
建筑專業的個人簡歷范文02-18
建筑類的個人簡歷范文09-21
《鄉土中國》的讀書筆記范文12-16
有關《目送》的讀書筆記范文12-15
亡羊補牢小學的讀書筆記范文08-16
范仲淹的故事讀書筆記范文08-16
青年文摘的讀書筆記范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