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書筆記1200字(通用12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12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1
“這世上,最讓人惆悵的事莫過于,你曾經經歷的蓊郁蔥蘢,都被時光的那只小手,拂得干干凈凈,煙塵也沒留下一粒。某一天,你試圖循著從前的路,想走回去,卻早已物是人非。風還在吹,水還在流,你卻找不到你的過往了,仿佛你從未出現過。天地迢遙,山水長渺,你想憑吊,也無所附麗了!背鲎远×⒚飞⑽牡倪@一段文字,讓我想起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一書。我猜測,這就是楊絳先生寫下《我們仨》的原因。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溫馨單純的學者家庭”是對《我們仨》這本書最好的概括。讀《我們仨》時,總會感到親切而又溫暖,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楊絳先生對過往歲月的追憶與懷念。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楊絳先生的文字更是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可以像“我覺著我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只飽含著熱淚的眼睛”一樣生動形象;也可以像“我們夫婦常把日常的感受,當作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嘗。這種感覺值得品嘗,因為憂患孕育智慧”一樣富有哲理。
而《我們仨》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這個溫馨的家庭。乖巧懂事、聰明能干的阿園,和藹可親、學富五車的父母,構成了一個普通卻又獨一無二的三口之家。我認為,一家人幸?鞓返厣钤谝黄穑闶亲畲蟮男腋。楊絳先生在書中記錄的日常瑣碎,其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是存在的,他們如同血液,和著生命一起奔流。
我相信,楊絳先生在面對女兒和丈夫的相繼離世時,心中充滿了痛苦與悲傷。但她選擇好好活下來,并以思念為筆,寫下了感人的《我們仨》。錢鍾書曾贊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絕對是有依據的,我單單從《我們仨》一書中就看到了一個善良體貼、富有智慧的楊絳先生的形象。亦想起楊絳先生的一句話:“你的問題是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倍嗝搭V堑囊痪湓!
看《我們仨》一書,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我家住在六樓,每天中午上樓時,都能聞到每一層樓里不一樣的飯菜香,這樣凡塵中的幸福,不遙遠。進家門后,媽媽會為我端上美味的菜肴,在我吃完飯后,她會催促我去午休。每天晚上下晚自習后,爸爸都會在路口等著我,本來就很短的一段距離,因為爸爸的等待而又縮短了幾分。在媽媽的絮叨中,在爸爸的等待中,都包含著對我深深的愛,這一切,我都知曉。父母的恩情,做兒女的永遠報答不完。我希望自己能像錢瑗那樣,能干而堅強,能在父母老去后,用自己的肩膀撐起整個家庭。
曾經我想過一個問題:這凡塵到底有什么可留戀的?原來,正是自己的家人!他們是我最深的羈絆。死去,也就成了一件讓人格外恐懼的事情。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一書的結尾處這樣總結道。這正是一個百歲老人一生的閱歷所化為的箋言,這值得我們每個人牢記。
最后,愿楊絳先生一路走好。在天國,“我們仨”再次團聚了。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2
初識楊絳先生,是那段時間微信圈頻頻轉發的百歲感言:“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焙脼⒚摚抿湴,好自信!怎樣的女子一直被世人尊稱為先生?怎樣的女子經歷百年,與世無爭,平靜如水?我很好奇。
再次結緣,是侄女書桌上的《我們仨》。靜靜地躺在那,一襲淺咖色外裝,上方隱隱透出一家三口的名稱,沒有其他任何裝飾,簡單素雅,正如先生其人——樸素親切。我很喜歡。
翻開目錄,“我們倆老了”“我們仨走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將此書分為三個部分,一種淡淡的憂傷從字間緩緩流出。一個不平凡的學者家庭平凡的生活記錄,從兩個人的相守相助,到三個人的相聚相失,再到一個人的孤獨回憶。也許在楊先生看來,并不孤獨,而是充實和溫馨的回憶,那般從容,娓娓道來,平靜訴說。然而,平淡樸實的文字卻讓我幾度揪心,喉頭酸澀,怎么也壓不住眼淚的涌出。在連續三個深夜的捧書間,我更多的是以一個母親、一個女人的身份來感受楊先生內心的情感。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從錢鐘書先生生病住進醫院開始,夢便開始了,并且怎么也夢不完。囫圇初讀時,我還疑惑:古驛道是哪?怎么反反復復出現客棧、船?地點的變換讓我摸不著頭腦。直至老人小孩安睡,整個房子里清靜得只有自由的我時,才嚼出這夢幻與現實的代名詞。船,錢鐘書躺在船中,311號,種種信息表明船就是醫院的病床。船緩緩而下,正寓意著錢先生的病每況愈下;而“我”在女兒和丈夫先后生病住院至去世的四年半里不停奔走,家只是偶爾停留且缺乏溫度的客棧;古驛道便是來往于家和兩所醫院之間的路,是送走至愛的女兒和先生的過程吧?柳樹的綠了又黃,黃了又綠,花開又花落,不正像丈夫和女兒的生命在數年間慢慢枯萎,不正像楊絳的心情,低落又抱有希望,那份依戀難舍嗎?我想象不出對于近九旬的老者來說,這樣的境遇是何等的無奈無助無力和殘忍凄愴。多難哪!所以,在楊先生的筆下,在“我們仨走散了”中,多次出現勞累的夢、沉重的夢、疲勞的夢、哀痛的夢、精疲力竭的夢……看似虛幻,實則真實得可怕。這虛實之間,亦幻亦真,是否是她不愿接受現實,期待只是一場夢的心里渴求呢?文字沒有刻意的遣詞鑿句,但字字能鉆入你的心底,滲透到骨髓,讓你體會到無法言喻的切膚之痛。
好在,第三部分能讓你逐漸溫暖起來。“……我覺得我這一生并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蔽矣终业搅税贇q感言里的感覺:好滿足,好驕傲,好自信!如果說第一部分是一個真實的夢,第二部分是虛實結合,那么第三部分便是真實的再現了。生活中的悲歡離合,點點滴滴:或奇趣,或溫馨,或逗樂,或平淡,或起伏……如涓涓細流匯成長長的回憶和思念,感受得到楊先生對家的珍視,對家人的深愛。在我看來,最后的幸;貞浿皇潜瘧Q后的堅強,孤獨的濃縮。然而,楊絳終歸是楊絳,那份豁達和寧靜,那份用百年經歷參透世事萬物的境界無人能讀懂。
夢里,他們仨,不因散了而散了,三片瓣的花永遠盛開在楊先生的心里。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3
那寓所,曾經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
終于讀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曾多次開始,又無數次放棄。不是內容無聊乏味,只是那繁體字一個比一個難認。終在下定決心,慢慢品讀后,才有幸欣賞到所有內容。
楊絳,中國最后一位女“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學、翻譯事業,而她的丈夫錢鐘書更是一代大文豪,無數佳作流傳于世。我以為,這樣一對偉大夫妻的生活注定是不平凡的,是轟轟烈烈的,每天都應該經歷著平凡人不敢想象的事情。但我錯了,原來再輝煌的人生也是由點滴小事拼湊而成。
《我們仨》本是由先生一家三口共同創作的,可沒等內容完成,世間就只留下了楊絳先生一人。都說夫妻間后離世的人是不幸的,因為要承受巨大的悲傷,但楊絳先生不僅經歷了喪夫之痛,更感受到了喪子之疼。鐘書走了,媛媛走了,只有先生一人了。但楊絳沒有因此倒下,也沒有固執地埋怨命運不公,而是拿起筆,用另一種方式思念著他們仨。
我羨慕先生一生快樂順遂,遇到良人一輩子幸福,家境殷實不需要為生計操勞,名譽雙收為中國文壇留下一筆濃墨重彩。初讀文字,我驚嘆于鐘書楊絳的愛情,原來世間最動聽的情話不是至死不渝,而是“從今往后,我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痹谡嬲膼矍槊媲,每個人都可以放心地做一個孩子。攜手“探險”,一起遛彎,竟是兩人最常干的事情。在彼此面前,他們褪下了文豪的光環,只是兩個具體的人,即使沒有昂貴的禮物,嬌艷的鮮花,卻有最純粹真摯的感情。很難想象,一個生活在20世紀的女性,一輩子不會做飯,不會識路。某種意義上,她是何等的幸運,又何等的幸福。
先生寫道“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前的我認為一個人最大的成功是功成名就,是流芳百世,是得到所有人的贊譽和肯定?呻S著年歲的增長。就有了新的感悟,其實平淡從不是貶義詞,或許有人注定平凡,又或許平淡才是生活的真諦。越長大越喜歡祝福人平安順遂。生活啊,都是自己的。與眼前人一起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在柴米油鹽中感受時光的流淌,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直以來我都害怕離別,害怕再見,就再也不見?墒篱g哪有那么多永恒,如先生所喻,“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睕]有人能躲得過離別的苦楚,唯有學會接納,才得以成長。生命會消逝,但回憶卻可以永遠停留,愿世間人在美好回憶里沉醉,而不深陷悲痛緬懷中無法自拔。
媛媛和鐘書都走了,這世間只有楊絳先生一人了,他們仨走散了,他們的家沒了,她一個人懷念他們仨。先生寫道:“亡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4
“有天我睡醒看到我的身邊沒有你,在我的右邊是你曾經喜歡的玩具。可當我站起身來在房間里尋找你,留下的只有帶著你味道的一封信。”看完《我們仨》后,我才真正醒悟過來,這首《病變》的歌詞深意是:趁家還在時,珍惜當下吧。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在家人全部離世后的紀念之作,講述的是她與丈夫錢鐘書及女兒錢瑗的故事。難以想象,年老孤單的楊絳需要忍受多大的悲痛才能完成這本書的寫作。本書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楊絳的老人夢示將要分別”(引出)、“半真半假的萬里長夢說離別”和“楊絳一個人回憶我們仨”(主體)。
我是本周五讀完這本書的,按理說,離別是悲傷的,但楊絳的回憶卻讓我感到家的溫馨。她與錢鐘書在清華園相識相愛,她的優秀盡在錢鐘書的經典字句里:“遇見她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他之后,結婚我沒想過別人。”
楊絳生孩子時,鐘書拙手拙腳,不斷犯事,而楊絳則是一句句“不要緊”。錢鐘書每日的早餐,夫妻間的讀書比賽、“探險”,女兒錢瑗為父母著想,凡此種種,無不體現著家的溫馨。
捧著溫情的書,我常常是看著看著就想到我們家。我家四口人,一個說話刻薄的妹妹,一個嚴厲又慈愛的父親,一個勤勞又體貼的母親,還有一個我。上了高中,我與家人的相聚從初中的每天見面變成了每個周末才回家一次,而到未來考上大學,我與家人恐怕一年也見不上幾次。父母養大了孩子,而自己盡管心喜孩子的獨立和擔當,卻終究還是要變老變孤獨。如此想著,我一向無憂無慮的心也多出一些滋味,甚至不乏感傷。
本周三,我發現自己的后腦勺長了個包,以為是個什么瘤,怕極了。我一回到家就和爸爸說了,他急得不行,馬上帶我去了診所,原來那只是一個淋巴結。父母的急切和關心感染了我,也感動了我;叵脒^去,我每次有要求時,父母總會盡量滿足我。與父母相伴,我的壓力、煩躁的心情就會淡卻;向前奔跑,我總會有安全感,因為每每回頭看時,我的身后總有他們深情和鼓勵的微笑。
面對疾病,我體會到了人生的脆弱——這次有恙,若不是淋巴結,而是什么惡性腫瘤,那我不就死別了嗎?當然,我的反應是有些神經質,但我對人生無常的體會更深了。前段時間讀《活著》時,我清晰地知道,命運來時是一瞬。而當下的我,就要時時自我驚醒,趁家還在時,為家多做事。
楊絳先生把只有一個人的家稱為“驛站”,把人生稱為“古驛道”。確實,人生漫漫,就像古代驛道,一條看不見盡頭的路。沒有家人的家,不再有家的溫馨,就只像為你提供吃住的驛站,而有了家人的家,那才是家。
每個人都是古驛道上行走的人,走過歲月匆匆,走過一年四季,總有一天,父母會迎接你的到來。來時攜風帶雨,他們無處可避,而他們走時,亂了四季,你無藥可醫。是啊,親情一緣,足夠珍貴,趁父母還同你一起行走時,趁家還沒變成“驛站”時,讓我們好好珍惜當下吧。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5
初識楊絳先生是在2016年5月25日她逝世時,滿屏的楊絳語錄以及各網友對楊絳先生的評論。"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就是這樣一段話,讓我心生莫名的喜歡。讓我對楊絳先生充滿了崇拜之情,于是我百度搜索她,真是越了解越尊敬。他被錢鐘書先生稱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大家對楊絳先生的評價是一一智者,因為生活上的智慧與學問上的智慧,他們活出了與眾不同的豐富人生。我想對一個作家最大的尊敬,就是用心去拜讀她的每一篇文章,從字里行間去與他的靈魂對話。
正好慈光精舍讀書會給了我這樣一個平臺,與大家一起從《我們仨》這本書讀起。這本書的書名,我很喜歡,我們仨,簡簡單單,讓我一下子就有了想了解楊絳先生家庭的欲望。這本書是從楊絳先生的夢開始,關于他們一家三口的萬里長夢。
前面是他們老了,他們相失了。后面才講的是一家三口溫暖的日常生活。雖然采取的是倒述的方式,但我讀來卻最先在腦海中浮現出解放前一對二十幾歲的年輕夫妻的模樣,一個儒雅、斯文,滿腹經綸。一個睿智、從容,才情萬千。他們一起出國求學,一起過他們特有的學者生活。除了讀書,他們認為做飯吃飯都是在浪費時間,恨不得不吃,他們對學習的熱情讓我驚嘆,他們讀著學著,學著讀者,從兩個人變成了我們仨,多了個阿圓。
學者的家庭永遠離不開書,阿圓從小在雙親的耳濡目染下,喜讀書,到哪里,必先找書看,被錢鐘書父親認定為“吾家讀書種子也"。而且阿圓從小就很懂事,很孝順,大雪天的背著媽媽摳貓屎,撮煤球,到父母年邁時,每天想方設法變著花樣給父母弄好吃的,哄著他們吃,每每讀到這,我必止不住流淚,多好的阿圓,上天為什么不對阿圓多眷顧點,讓她陪在父母身邊長些再長些。他們三個人很普通,像我們身邊許多三口之家一樣,粗茶淡飯,溫馨簡單;但他們三個人又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愛讀書,總是靜靜地各據一張書總,靜靜地讀書工作。他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都可搖身一變成多人,或父親或兄弟,或母親或姐妹,互相體諒,互為依靠。阿圓這個孩子讓我心疼,心生愛憐,她經過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讀到這里,我心里特別難過,就感覺阿圓是我的孩子一樣。阿園是楊絳先生的心頭之愛,讓她牽腸掛肚,阿圓是他的生平杰作,這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又何嘗不是楊絳先生平生最偉大的業績。然而,“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在,卻只剩下楊絳先生一個人在萬里長夢中不愿醒來。
整篇文章讀來笑中有淚,溫馨卻又沉重,哀而不傷,就像在給我們講一個故事,娓娓道來,平緩壓抑。這也許就是楊絳先生己經看遍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才能如此淡定與從容吧。我們仨可能就快要團聚了,而她在尋覓歸途!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6
“庚子鼠年,荊楚大疫,名曰新冠,源于食野,恰逢春季,染疾數萬,九州閉關,車馬頓安,萬巷空寂,足不出戶,以隔蔓延因……”,作為華夏一員,本該全力以赴教書育人,無奈困于陋巷,借此漫長假期,教育愛子,勤于烹飪,涉獵好書。寒假來臨之際,與好友相約曲師深巷舊書店,經好友推薦,覓得數本佳書,因臨近期末未能先讀為快,近日居于家中,翻到此書《我們仨》,欣喜若狂。
《我們仨》這本書是楊絳先生對他們一家三口(錢鐘書、楊絳、錢瑗)的親情回憶,我們仨,而不是我們三個,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先生這本著作的風格,不需要華麗的詞藻,就是用最樸實的語言記錄一個三口之家的平凡生活。這里面沒有歌頌愛情但是你卻感覺楊絳先生同愛人你儂我儂,這里也沒有用太多的篇幅去講家和萬事興,但是你卻真切的感受到了家的偉大。
92歲老人,夫逝女亡,靜思往事,雖孤獨一人,但全書哀而不傷,讀來心生暖意,令人感動,雖為文學大家,但是她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卻不帶絲毫文人氣息,散文如行云流水般,筆隨心動,思念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見他們一家三口這一生相扶相持、相親相愛、感情至深,以至多年之后楊絳先生還對過往經歷如此清晰,愛之深無以言表,借一文書以表思念之情,猶如親人仍在身邊……
“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錢鐘書總和我一起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阿瑗相伴相助,無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弊x這段的時候,顯然覺得楊絳先生在向我們“炫耀”她有一個幸福的家,但是并不惹人生厭,反而真心羨慕他們有這樣一個平凡而幸福的家庭。對于她來說相守就是上天對他們最大的眷顧,這段話看著像回憶錄,細看又覺得像一封“情書”,只是這封“情書”很特別,把虛無縹緲的情話變成了現實,夫妻兩人在生活上一個共同體,相扶相持;在思想上又是獨立的個體。真的讓人好生羨慕。
“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幸!薄,F在越來越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他們仨不只是他們仨,而是更多的人,他們是亦親,亦友,亦師。他們滿足于精神食糧,所以在精神上富足的,之所以不追名逐利,是因為他們在內心深處是無私的,當然他們也是自信的,國之自信,家之自信,文化之自信,僅僅這些就足夠他們享用一生。
讀完這本書以后,深深地被他們一家所圈粉,被他們溫文爾雅的氣質所吸引,被他們博學多才的才情所感染,羨慕于他們溫馨有趣的家庭生活,淪陷于他們簡單粗暴的愛國情懷。在此,我想呼吁現代的年輕人,做行動上的巨人,放下手中吞噬時光的“怪獸”,拿起上下五千年的文學名著,多看多思多悟,讓這些名著指導著我們擁有更美好的精神生活。
疫情慢慢退去,你我相聚那天,希望看到更好的你……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7
自古以來,緬懷逝者的文章多如牛毛,從向秀的《思舊賦》到潘岳的《悼亡詩》,從“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沉痛到“當時只道是尋!钡陌,睹物思人、觸景生情,每一篇都以它自己的方式宣泄了悲傷,每一篇都有它自己的動人之處。而我從未見過一篇像《我們仨》這樣的祭文,如此渺茫,如此凄美,如此痛徹心扉,如此地特殊而驚艷。
作者沒有睹物思人,沒有觸景傷情,只是用平淡質樸的語調講述了一個平淡的夢、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
夢,本該荒誕而不合邏輯的,而這個夢中逝者的言行舉止卻如此正常,和生前一樣,這是因為作者對逝者太過了解,連在思緒紊亂的夢中,都知道他會如何說、如何做嗎?夢,本該是模糊不清的,而這個夢中逝者的一怒一笑都如此真實,這是由于作者對他太過熟悉,在頭腦混沌的夢中都能如此清楚地勾勒出他的臉龐嗎?夢,本該是很快會被遺忘的,而夢醒之后,作者都能如此如此清晰地回憶起逝者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聲語調,這是因為思念太深,連夢中出現的幻覺也不愿放過嗎?思念,是得要多厚重,才能讓人做夢都在念想;思念是要有多么痛入骨髓,才能讓夢的麻醉都沒有效果,讓逝者的音容在夢中都如此清晰!
作者通篇未提思念,而這個夢卻讓思念顯得如此宏大。思念的境界,不是行也思量、坐也思量,而是做了一個如此清晰明了的夢。
對逝者離去的痛,為什么必須要哭天搶地、長篇大段的回憶才能展現?作者只用平淡的語言,便寫出了她尋尋覓覓的茫然。夢像一層輕紗,遮住了意識,也的話了痛苦,留下滿滿的絕望與不知所措。潛意識透過薄紗,預示了結局的悲痛,而恍惚知道結局的夢中人卻只能無助地在夢中的夢中看著女兒一天天消瘦,無助地跟著丈夫的船一天天走遠。迷茫覆蓋了整個夢境。也許,喪親帶來最多的不是嚎啕大哭,而是這種不知所措。太習慣了有他們的`生活,太習慣了他們的一言一語,而他們逝去了,未亡之人卻久久不能接受這個現實,在這個她不能理解的、沒有他們的世界里彷徨。
作者通篇未寫自己的心理,卻將喪親的感受如此精確地呈現出來。
作者夢到的是驛站。這是多么絕妙的暗喻!人生在世,孑然一身,哪里才是家?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只有家人,能給予我們安定與幸福,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存在于世。而當作者的家人離去時,她就失去依靠于安寧。從此,家不再是家,而只是她的驛站了。她也不再存在于世,只是寄居在人世間、漂浮不定的旅客,像一片枯葉,沒了大樹的根系,從枝頭滑下,孤獨地飄在空中。
作者通篇未寫自己的孤獨,而這個夢卻奏出了孤獨的絕響。
夢的清澈寫出來思念,夢的平淡寫出了渺茫,夢的內容寫出了孤獨絕望。作者僅僅描寫了一個夢,而它卻驚人地展現了作者對逝者無限的愛與思念,展現了這人世間做真實、最深切的情感。
“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一個夢,竟能如此凄涼哀婉;一種愛,竟能如此偉大而深沉。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8
我很喜歡楊絳先生《我們仨》這本書。微微泛黃的紙,簡樸,卻散發著一種很清透的氣息。看著它,忽然會有一種遠離城市的寧靜,安逸的怡人。書封面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所寫的“Mom.Pop.圓O”。這樣的三個稱呼,聽上去很親切。
《我們仨》不僅是一本回憶錄,更可以說是一本布滿著人世間一幕幕悲歡離合的劇本。角色都是如此鮮活,即使化作了文字還是如此活靈活現,仿佛就發生在身邊似的。我們便好比從窗戶紙的孔隙中,靜靜窺視著一戶書香門第內,一每天發生的不同故事;即使主角中已有人遽歸道山,盡管這故事并不驚心動魄。
當讀到傷心處時,我會落淚;當讀到開心處時,我會歡笑;當讀到告別處時,我會心酸;當讀到家常處時,我則會認同?傊軤縿幽砩系拿恳桓窠,能將您倒回那一段往事之中。使我大有感慨。
這本書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只有兩頁;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蒙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淺顯的文字記錄了楊絳先生他們這個三口之家共同經歷的快樂。“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平常的遇合。”他們相處,既有各不相擾的用心讀書,又有融洽愉悅、妙趣橫生的“撿石子”(把不在一起時的趣聞樂事記錄給對方分享)游戲,一家三口經歷崎嶇與磨難,卻因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擔從而創造樂趣與甜潤。由此可以看出,楊絳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親、相愛是多么的令人敬重與羨慕。
最后的附錄里,有很多張楊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著智慧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后兩張他們夫妻倆相互理發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鐘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里,才真正領會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范深深感動著。真希望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9
我曾做了一個夢,夢里有我,有鍾書,還有我們的圓圓。夢里似真似幻,想要脫離這夢境,卻又不知從何而醒。
夢里鍾書一聲不響地和人走了,說是開會,然而他已上了年紀,又有什么會要開。興得阿圓最靠得住,三兩下就領著我找到了鍾書暫居之地。這里驛站密布,家家卻開得相似。阿圓牽著我走著驛道,叫我小心些走。古道狹長,看不見盡頭,兩旁栽的有柳樹,花絮紛吹,自開自賞。我們走了好久,直到正午烈焰散去,方見一處殘損道路,斷口前有湖,一片幽藍延伸至遠處黑點。湖很廣,稀稀落落置著些小船,有幾只沒有拴繩,飄得老遠。阿圓左右尋了一陣,指著艘有“311”墜飾的木船叫喊,說就是那只。我同她踏了進去,果真是鍾書的船。船上空得嚇人,不見衣柜也沒有簾窗。再去俯身瞧鍾書,瘦了,不過幾天未見,就薄得像一片枯葉,套在肥大的中衣里。眼鏡沒了,手提包該是也不見了,看著像個落難的災民。我低聲喚他,他動了動,仿佛睜不開眼睛似的,臉上纏著扭曲的淚痕,伸手去探我的身子,阿圓也跪坐下來去理他的發。然而不過短暫相遇,阿圓要回家里備課,我也必須在天黑前回客棧,這是這兒的規矩。
柳樹綠了又黃,黃了又綠,新枝未盡,枯枝已襲。我在客棧與木船之間穿梭,阿圓也在周末來看望,倒也樂得悠閑,混過了幾個春冬。只一天周末,女婿忽然駕車來了,是來接阿圓的,阿圓說是久病再犯,不過有專家說如今已可根治,只是要住院半年左右。我真心為圓圓高興,過往這病折騰了她不少。送他們遠走,孤寂了些,我想也無可厚非。唯有一點,自從圓圓住院后,我夜夜泛起了夢魘,夢到阿圓躺在病床上,與護工聊著天。女婿為她添了冰箱,放著許多吃食,不過阿圓胃口小,總分一半給護工大媽吃了。應當的確是不嚴重了,阿圓也是這么認為的,還想要起來批作業。然而沒有幾周,病情越來越嚴重,翻身也成了難事,我焦急地發慌,講給鍾書聽,鍾書聽的專注,叫我別亂想,老人就愛做這種夢。直至一日又是夢魘,夢中女婿與專家交談,方得知早已無藥可救,能拖一陣是一陣了。阿圓依然不知道。我忙跑去同鍾書講,他這次沒有懷疑我這夢是假的,只是凄然,心中流著淚,他應當也是夢到了。阿圓沒過多久就死了,在睡夢中,走得很安詳。我從未想過我會有白發人送黑發人之窘境,其實也說不上,阿圓也早已成了白發。不過說著也奇怪,阿圓逝后,我再沒犯過夢魘。
于是兩個老人照心不宣地“忘記”阿圓的死。
大約過了幾個月,鍾書發了高熱。
留我一人活在夢里,“忘記”他們的死。
不知道兩個癡子,會不會忘了吃早飯。我早教訓過他們早飯一定是要吃的,不知道忘記了沒有。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10
輕輕推開近代文學的大門,她優雅端坐,筆尖在紙上劃過,淡藍色的墨跡上跳躍著生命的精靈,帶她回到夢開始的地方。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這是楊絳先生寫這本書的初衷。一個世紀老人,緩緩地行走在歲月里,歷經百年滄桑之后,念念不忘的仍舊是“我們仨”在一起的時光。所以她決定用文字來回憶那曾經燃燒著情感與生命光輝的歲月。
無論身居朱戶或者柴門,唯有情感,才是最值得珍愛的
一個是文學才子,一個是曠世奇女,常人眼中他們的生活,應當是“琴棋書畫詩酒花”,然而楊絳先生卻更多的回憶了平凡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從初入社會,英國求學時的笨手笨腳,兢兢戰戰,與迎來小生命時的敬畏感恩,溫馨知足,到變為“牛鬼蛇神”時的艱難困苦,卻苦中作樂,以及后來疾病纏身時的相依相守,牽腸掛肚。娓娓道來的小故事似乎就是這人世間千千萬萬個家庭的真實顯照。那些細細瑣瑣的俗世俗物也許不足以勒之于銘,卻也縈人心胸,久而芬芳。
1997年,被楊絳視為一生杰作的女兒錢媛因病離世,次年,丈夫錢鐘書也隨其后,親人的相繼離開,對她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用她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一場相聚相離的夢也是這一家人一起走過的后一段路。而如今夢醒了,她能做的只有“我一個人回憶我們仨”。
與世無求,與人無爭,方能頓悟生活。
我們都是兩手空空而來,最終能帶走的也不過是曾經走過、看過、想過、惑過、求過、愛過、給過的回憶罷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爭不搶,不慕名利似乎又顯得那么蒼白無力,社會的飛速發展把我們強行推入了快節奏的生活中,似乎只有奔跑著才能到達終點,只有爭的頭破血流才叫生活。而楊絳先生無疑就像一股清流,她可以為了自己的興趣放棄了美國韋斯利好學院的獎學金。也可以在飽經憂患之時,把世態炎涼當作美酒般淺斟低酌。后來,她更是在百歲之時感慨道:“人生最妙曼的風景竟是內心的從容與淡定。”細細讀完這本書,會發現他們這一家人真的是樸素單純,如蘭芷,如清水,不為浮塵所動,只求內心安然。
書的最后,她慨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美好的事物總是很輕易地就失散了,但我們可以用文字來記錄下永恒的回憶。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世間除她之外,大概再無人能擔此盛譽。三毛曾問道:“遠方有多遠,請你告訴我!睏罱{正是用畢生回答了這個問題:“遠方并不遠,只要我們仨相聚相守,遠方就在腳下!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11
第一次參加陸河讀書會流動書舍的讀書打卡活動,這期的主題是人物傳記,我選擇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這本書是楊先生一家三口六十三年的生活的回憶,從一張張泛黃的照片開始帶我們走進過去,看看那時的人,聽聽那時的事,從中發現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看到一個單純溫馨家庭的相愛、相聚、相助、相失的人生經歷。
這本書我看的很慢,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認認真真打卡,仔仔細細讀完,心里觸動不已。果然是錢鐘書親證的“最才的女,最賢的妻”,楊先生真真是一個妙人,有著有趣的靈魂,平淡樸實的文字,卻好像有魔力一般的讓人沉醉其中,而在她的眼中,任何時候都有美景,所有時光都很珍貴,“當一個如此純粹,如此清醒,如此專注于當下,生命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在我看來,《我們仨》這本書對生活和人生還是有著很積極的作用的,首先是楊先生和錢鐘書的好讀書。楊先生描述錢鐘書在法國留學時的讀書生活,“他每日讀中文、英文,隔日讀法文、德文,后來又加上意大利文”。而楊先生自己在牛津當旁聽生的時候,聽課之余,把圖書館當成了“第二課堂”,她為自己定下課程表,一本一本書從頭到尾細讀。“我們不論在多么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就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他們的女兒錢瑗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長大,從小聰慧,也是全家的“讀書種子”。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哪怕是讀同一本書也會有不同的體會感悟。但是只讀書,不思不悟,也是無法有效的汲取到書中的營養的。讀書,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生活的經歷讓我們更好的讀懂書。
我們仨的相處模式也是很值得學習的。楊先生和錢鐘書既是夫妻也是朋友。兩個人一起探索生活的未知領域,一起看書讀詩學習,相互依靠又各自獨立。錢瑗和爸爸錢鐘書最“哥們”,兩個人喜歡在一起玩鬧,連性格上都很相似,肯委屈,能忍耐。一家三口無分長幼,互尊互愛,互為師長,互為兄弟姐妹。正如楊先生在書中寫的:“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矣肿優樽畲蟮摹g姇俏覀兊睦蠋,我和阿瑗都是好學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碎琉璃脆。即使這樣,我們還是要勇敢前行,不管命運如何波瀾,始終靜待心寬如海。感謝《我們仨》帶給我的美好,感謝書舍讓我找到更好的讀書方法。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12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們仨》這本書里的一個片段!段覀冐怼愤@本書有很多的好句好段,而我讀到的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想著想著,忽然動了一個可怕的念頭。我怎么能讓鍾書坐上一輛不知來路的汽車,開往不知哪里去呢?”這句話。事情原委是這樣的,楊絳先生正在和他的老伴錢鍾書和他的女兒錢媛玩得正歡時。電話響了,在家里他是負責接電話的,電話里說讓他的老伴中書去開會,在明天早上九點會有人開車來接他,不用帶筆,也不用帶筆記本,直接就可以去。
到了第二天,他們吃完飯,一輛車來接中書,他就上了車走了,回到家她也沒心情做別的事情,胡思亂想后更是坐立不安,到了晚上,楊絳先生更沒有心情吃飯,胡亂糊弄了兩口,她坐在沙發上思念著鍾書,想著想著,動了一個可怕的念頭:他怎么能讓鍾書坐上一輛不知來路的汽車開往不知哪里去呢,萬一他遇到危險了,該怎么辦?從這個片段描寫可以看出,楊絳先生在現實生活里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后,在自己編的書里也寫出了擔心他們的情節?偟膩碚f,楊絳先生她在晚年時期當丈夫和女兒不再身邊時是特別擔憂的,非常非常擔心她的鍾書回不來了或者是失蹤、迷路了。種種猜想,人都說老伴老伴,老了就怕孤單。就怕失去對方,像小孩子依賴大人一樣。說到這兒我也想起曾經一次和媽媽走散了,害怕失去媽媽那種可怕經歷。記得那次,媽媽領我去金鉆參加畫畫比賽,因為時間沒到,媽媽就在樓下看了幾件衣服,而我也在旁邊玩。過了一會,我玩夠了,想找媽媽,可發現媽媽已經消失了,于是我連忙四處找,都沒找到。我很害怕,總擔心我再也找不到媽媽了。而媽媽也在四處找我,幸好媽媽去發了廣播,讓我在一樓等她。我們再次相見時,媽媽哭的都不成個人樣了,而我也很傷心,就怕再也見不到對方了。我在生活中找到了媽媽虛驚一場,而楊絳先生無論是夢里還是現實生活中真真的失去了她的鐘書和圓圓,好好的一家三口就那樣散了,看了讓人心疼,讓人心酸,都說那個八十多歲的人生老病死是正常的,但是在誰身上發生都是不愿意的,畢竟那是她至親至愛的人。
幸福的一家三口只剩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以后的生活一定暗淡無光,一定不開心,而楊絳先生卻在有生之年不是去思念親人,而是放在精神生活中,寫出了《我們仨》這本經典巨作,被反復印刷,成為各大院校同學追捧的書籍,誰能想象得到是出自八十多歲老人之手呢!這可能就是楊絳先生一生寫出來的書,所以風靡全球吧!余生楊絳先生又整理了鐘書其他書稿。直到105歲高壽離世,才停止讀書寫作。人的生命不再長短而在于她活的寬度。《我們仨》這本書像我們更好地詮釋了這一點。最后送大家一句話,與大家共勉:人的一生是短暫的,珍愛生命,熱愛生活,活得精彩,活得漂亮,此生足矣!
【《我們仨》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讀書筆記 《我們仨》04-29
我們仨讀書筆記10-16
我們仨讀書筆記10-31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04-23
《我們仨》讀書筆記04-22
《我們仨》讀書筆記09-06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摘抄04-28
我們仨讀書筆記摘抄04-29
《我們仨》優秀讀書筆記08-18
《我們仨》讀書筆記范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