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讀書筆記5000字
《愛的藝術》出版于1956年,距今已問世60年,也許書中部分觀點早已不適用當下社會,但書中弗洛姆對愛的思考是我們每個人一生都會經歷的思考過程,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愛的藝術讀書筆記5000字,歡迎閱讀,希望對你能夠提供幫助。
愛的藝術讀書筆記5000字篇一
如果說柏楊魯迅是我作為中國人的靈魂之父,那么弗洛姆就是我作為一個“人”的靈魂導師。
愛首先不是同一個特殊的人的關系,而更多的是一種態度,性格上的一種傾向。這種態度決定一個人同整個世界,而不是同愛的唯一“對象”的關系。如果一個人只愛他的對象,而對其他的人無動于衷,他的愛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共生有機體的聯系或者是一種更高級意義上的自私。盡管如此大多數人都認為愛情取決于對象,而不是能力。他們甚至認為專愛一個人就是強烈愛情的證明。我們在上面已經提到過這一錯誤的結論。正因為人們不是把愛情看作是一種積極的行動,靈魂的一股力量,所以他們認為只要找到愛的對象就行,別的東西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梢园堰@一態度同想畫一張畫的人作一比較:這個人雖然想畫畫,但他不是去學繪畫 這門藝術,而是強調他首先要找到他愿意畫的合適的對象。如果他找到了這么一樣東西,他也就能畫了。如果我確實愛一個人,那么我也愛其他的人,我就會愛世界,愛生活。如果我能對一個人說:“我愛你”,我也應該可以說:“我在你身上愛所有的人,愛世界,也愛我自己。”
“真正的愛是內在創造力的表現,包括關懷、尊重、責任心和了解諸多因素。愛不是一種消極的沖動情緒,而是積極追求被愛人的發展和幸福,這種追求的基礎是人的愛的能力。”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主婦。”“父親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
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系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系,最后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了獲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戀幻想,并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這種態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
對神的愛既不是從思想上了解神,也不是指自己愛神的思想,而是在愛的體驗中體驗自己同神的一致。
愛是一門藝術嗎?如果愛是一門藝術,那就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并付出努力;蛘邜蹆H僅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曠神怡的感受,只有幸運兒才能“墮入”愛的情網呢?這本小冊子以第一種假設為基礎,而大多數人毫無疑問相信第二種假設。
但這大多數人決不認為愛情無關緊要,相反他們追求愛情。悲歡離合的愛情電影他們百看不厭,百般無聊的愛情歌曲他們百聽不煩。但他們之中沒有人認為,人們本可以學會去愛。
大多數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因此對他們來說,關鍵是:我會被人愛嗎?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采取了各種途徑。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會地位所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地去獲得名利和權力,而女子則是通過保持身段和服飾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歡采用的方式則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舉止,有趣的談吐,樂于助人,謙虛和謹慎。為了使自己值得被人愛而采用的許多方法與人們要在社會上獲得成功所采用的方法雷同,即都是“要贏得朋友和對他人施加影響”。事實上,我們這個社會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愛”無非是贏得人心和對異性有吸引力這兩種傾向的混合物而已。
產生在愛這件事上一無可學這一看法的第二個原因是人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他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于找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
產生在愛情這件事上一無可學這一看法的第三個錯誤是人們不了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如果我們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這兩個英文搭配也許就能更清楚地區分這兩個概念。兩個迄今為止同我們一樣是相互陌生的人,當他們突然決定拆除使他倆分隔的那堵高墻,相許對方,融為一體時,他倆相結合的一剎那就成為最幸福、最激動人心的經歷。這一經歷對那些迄今為止沒有享受過愛情的孤獨者來說就更顯美好和不可思議。這種男女之間突如其發的奇跡般的親密之所以容易發生,往往是同性的吸引力和性結合密切相關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這種類型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說不可能持久。這兩個人雖然熟諳對方,但他倆之間的信任會越來越失去其奇跡般的特點,一直到隔坤、失望和無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為止。當然一開始雙方都不會想到這點。事實是: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癡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么地寂寞。
事實上現代人很像休克斯勒爾在他的《美麗的新世界》一書中描繪的那副樣子:“營養充分,穿戴講究,性欲得到滿足,但卻沒有自我,同他同時代的人也只有表面的接觸。”現代人的宗旨正如休克斯勒爾簡明扼要地總結的那樣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或者是“今日,人人幸福”的頌詞,F代人的幸福就是享受,就是滿足消費和同一群人同化的要求。他們消費商品、圖片、食品、飲料、香煙、 人、雜志、書籍、電影,真是無其不有。世界只是為了填飽他們的肚子,就象一個巨大的蘋果,一個巨大的酒瓶和一個巨大的乳房,而我們是嬰兒,永遠在期待,在希望,卻永遠是個失意者。我們的性格努力地適應進行交換、接受和消費的要求。所有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質的東西—都成為交換和消費的對象。
把愛情看作是性滿足的產物,把愛情看作是結伴思想和防止孤獨的避風港,這兩種觀點是西方社會中愛情衰亡的兩種“正常”形式,是由社會決定并造成的愛情病理學。這種病理學有許多個性化的形式,其結局都是自覺地受苦。這些形式被精神分析學家和越來越多的外行稱為神經病。下面通過幾個例子簡明地說明一些經常出現的形式。
造成精神病態愛情的.基本條件是“相愛的”一方或雙方都牢牢地抓住父親或母親的形象,并把他以前對父親或母親懷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懼成年后都轉移到所愛者“身上。這些人從來沒有超越兒童階段,成年后還在尋找兒童時代的聯系。在這種環境下,這些人在感情生活方面始終是停留在二歲、五歲或十二歲的階段,但他們的智力和社會能力卻符合他們的實際年齡。在嚴重的情況下,感情上的這種不成熟狀態會破壞其社會生活;在不那么嚴重的情況下這一沖突只限于個人親密關系的范疇。
我們再回到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的以父親為中心或以母親為中心的討論。下面的例子與我們現在經常能看到的病態愛情關系有關,也就是男子在感情發育過程中始終停留在同母親的聯系上。這些男子從來沒有斷奶,他們始終感到自己是孩子,他們需要母親的保護、母愛、溫暖、關懷和欣賞。他們需要無條件的母愛——得到這種愛只需要一個條件,那就是他們需要這種愛,他們是母親的孩子,弱小無力。這些人在企圖贏得一個女子的愛時,往往和藹可親,風度翩翩;如果他們成功了,仍然會保持這副樣子。但他們同這個女子的關系(實際上同對所有的人的關系一樣)都是表面的,而且不負責任。他們的目的是被人愛,而不是愛自己。在這種類型的人身上往往可以看到很強的虛榮心和沒有完全暴露的遠大志向。如果他們找到“合適”的妻子,他們就信心十足,覺得自己占了全世界的上風;這時他們對其他人也會和藹可親,溫文爾雅。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后他的妻子不再符合他的想象,就會出現沖突和摩擦。如果他妻子不始終如一地欣賞他,如果她要求有自己的生活,希望得到愛和保護,如果她——在極端的情況下——不準備原諒他的外遇(或者不流露對此有一種頗為欣賞的興趣),這時他就會感到受到很大的傷害和失望。一般來說他還會用“妻子不愛他,自私或者專制”的說法把他的這種感情簡單化。很明顯,“慈母”對她的令人著迷的“兒子”的任何一個小小的疏忽都被看作是缺乏愛情的表現。這些男子一般來說把他們的文雅舉止,和他們愿意使別人高興的愿望同真正的愛情混淆起來,并因此得出他們受到不公正對待的結論。他們自以為是偉大的戀人,對妻子的不滿抱怨不休。
如果一個男子的男性從感情角度來看始終保持一個孩子的水平,他就會想方設法通過在性生活方面過分強調他的男性而平衡這一缺陷。唐璜就是一個例子。他總要在性方面證明他男子的力量,這恰恰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男性產生懷疑。如果這種男性的衰竭變成極端,那施虐癖—施用武力—就會以一種變態方式取代男性。如果女性減弱或者變態,就會出現受虐癖。
我們在談到愛情的時候,應該知道我們所認為的是哪種形式的結合。我們是把愛情看作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成熟回答,還是指愛情的不成熟形式,也就是人們稱為共生有機體的結合呢?下面我只是把前者看作是愛情,但我們的討論卻要從后者開始。
共生有機體結合的生物楷模是懷孕的母親同胚胎之間的關系。他們既是兩體,又是一體。他們生活在一起(共生),他們相互需要。胎兒是母親的一部分,并從她身上得到他所需要的一切,所以母親就是他的世界。她撫養和保護胎兒,同時她自己的生活也因胎兒的存在而得到一種升華。在生理性的共生有機體的結合中,兩者的身體互不依賴,但在心理上卻相互依賴。
共生有機體結合的消極形式是服從——學名詞就是被虐癖。有被虐癖的人通過把自己變成他的引導者、啟示者、保護者的一部分使自己擺脫孤獨和與世隔絕感。保護者就是他的生命,沒有保護者他就無法生存。不論保護者是人還是神,總之他的威力超越一切。他主宰一切,而自己什么也不是,被虐者必須成為其保護者的一部分,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分享保護者的偉大、威力和安全。被虐淫者從來不作任何決定和進行任何冒險,他從不孤獨,但也決不獨立。他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可以說還沒有完全誕生。在宗教的語言中把崇拜的對象稱為偶像,而被虐者對其保護者的崇拜超過了對偶像的崇拜。這種崇拜可以同生理要求和性要求相混合,在這種情況下被虐者的服從不僅是想象力的產物,而且是一種與全身有關的生理需要。另外還有屈服于命運、疾病、有節奏感的音樂或者屈服于由吸毒和催眠狀態引起的極度興奮等病狀—在所有這些情況下,犯病的人失去了他的完整性,把自己成為一個人或一件事物的工具;從而使他不用對生存的問題作出獨立的和自由的回答。
共生有機體結合的積極形式是控制另一個人——與被虐癖相應的醫學名詞是施虐癖。施虐者就是通過把另一個人成為他自己的一部分而擺脫孤獨,他吞并他的崇拜者,從而使自己身價百倍。
就像被他控制的人脫離不了他一樣,施虐者也離不開他的崇拜者,雙方都不能失去對方。區別只在于—施虐淫者命令、利用、損害和欺壓對方,而對方則樂于被他左右。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似乎他倆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但從更深的意義來看他倆的區別不比他倆的共同點重要,他倆的共同點是在結合的過程中雙方都失去其獨立性行完整性。如果我們理解這一點,就不難確定一般來說一個人會根據不同的對象做出施虐癖和被虐癖的反應。
同共生有機體結合相對立的是成熟的愛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沖破人與人之間的高墻并使人與人結合。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在愛情中出現了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卻依然保持兩體的怪現象。
如果愛情沒有第三個要素:尊重,那責任心就很容易變成控制別人和奴役別人。
尊重這個詞的出處就是有能力實事求是地正視對方和認識他獨有的個性。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對方能成長和發展自己,因此尊重決無剝削之意。我希望一個被我愛的人應該以他自己的方式和為了自己去成長、發展,而不是服務于我。如果我愛他人,我應該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只有當我自己達到獨立,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獨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別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尊重對方才成為可能。只有在自由的基礎上才會有愛情,正像在一首古老的法國歌曲中唱的那樣“愛情是自由之子,永遠不會是控制的產物”。
愛的藝術讀書筆記5000字篇二
我已在愛里跌掉數次,不斷面對同樣的錯誤,認識到自身的渺小與無能為力,所以本月我選擇閱讀了弗洛姆《愛的藝術》一書。
所有失敗和痛苦經歷,都是促使我們走上反思和誠實面對自己的必經之路。
正如書中弗洛姆寫過:“沒有黑夜,人的生命就一無所得,以至于白天也無物可給。”
、、《愛的藝術》出版于1956年,距今已問世60年,也許書中部分觀點早已不適用當下社會,但書中弗洛姆對愛的思考是我們每個人一生都會經歷的思考過程,愛在書中不僅僅單指愛情,更包羅著對各種形式愛的哲學思想,給我帶來很大收獲和啟迪。
本書內容可以概括為兩部分,理論和實踐。
、、理論—什么是愛?
開篇就立即被弗洛姆的以表入理,精細分析的理論所吸引。弗洛姆以人的生存理論為前提,闡述了對愛的理論認識,也表明作者自身的觀點,若想獲得愛,則需了解愛。
愛是一門藝術,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藝術一樣,要學習如何愛就像學習其他藝術一樣,先需了解愛的理論,再探討愛的實踐。
那么到底什么是愛呢?
書中的觀點愛除了給予之外還有這些積極的要素:了解、尊重、責任和關心。
了解: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渴望被了解,也只有愛才能讓我們生命變得完整。愛情可以是積極向上的,可以是彼此間的精神支柱。責任感和關心如果不是以了解為基礎,那么一切都只會是盲目的。
關心:愛情說到底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如果缺乏這種關心那么這種愛就稱不上真正的愛。
責任:責任感完全是認一種由心出發的自覺行為,是“我”對另一個具有生命意義的客體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愿望和反應。責任感是建立在對他人的負責就像對自己負責一樣的基礎上。如果責任感不以尊重為前提,那么責任就會成為一種以愛之名的道德綁架。
尊重:指客觀地正視對方的全部,并容納對方獨有個性的存在。讓一個被我愛的人能以她自己的方成長或發展,而不是要求對方服務于我,我同樣應該感到和她很一致,而且樂意接受他(她)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她)成為我預先設計好了的模型,更不是為了她當作我使用的工具。所以只有在自由和給予屬于她自己空間的基礎上才會有愛情。因此,想要尊重一個人,首先我們要了解他,通過了解認識對方,認識對方才能尊重對方。
愛情是一種行為,是人的能量的實踐,這種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發揮,而且永遠不會是被外力強迫所導致的結果。
、蟆嵺`—愛的給與得
弗洛姆說:“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是人內心生長的東西,而不是被俘的情緒,一般來說可以用另一個說法表達,即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如果你讀過這本書,你會發現“給與得”充滿弗洛姆關于愛的每一個觀點。對給與得的關系的闡述,讓我們區分天真的愛同成熟的愛的不同原則。
正如弗洛姆所說:天真的愛遵循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得先于給)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給先于得)。
天真的愛源于需求,成熟的愛是基于貢獻。我對此的理解是,愛她,是為了讓她的生活因為遇見了我而更加美好。而不是我愛她,是因為我需要她。
對于愛的給于對象的不同,弗洛姆帶我們領略了不同種類的愛:之于眾生的博愛,之于孩子的母愛,之于愛人的性愛,之于自己的自愛,以之于神明的神愛。
過于脆弱的相互依賴的愛情可能也無法真正健康而長久。我贊成一個懂得并且能夠享受孤獨的人(獨處),而不求助于各種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著真正的去愛人的力量。真正的愛里,應該能夠同時成就自己和他人。
愛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愛確實是內心強大的表現。想起一句話:愛是兩個強者的風花雪月,而不應是兩個弱者的苦大仇深。
無論是一味索取的愛,還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給予并且認為對方需要的愛,都是不健康的。只有成熟的愛,彼此成就互相付出,才能雋永。
、簟袃热菡
弗洛姆“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如果兩個人能從自己的生命的本質出發,體驗到通過與自己的一致,與對方結成一體,而不是逃離自我,那么在這樣的基本事實面前,就連和諧、沖突,歡樂和悲傷這樣的東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愛情的存在只有一個證明,那就是雙方聯系的深度和每個所愛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這也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愛情的唯一成果。”
弗洛姆“而真正的愛情只能產生于這樣兩個人中間,這兩個人都從他們生存的圈子里跳出來并互相結合,同時他們每個人都又能脫離自我中心去體驗自己。只有這種中心體驗才是人的現實,才是愛情的基礎。這樣體驗到的愛情是不斷地挑戰,這種愛情不是避風港,而是一種共同的努力、成長和勞動。”
如何才能擁有愛的能力?
弗洛姆“取得這一能力的先決條件是人要有一種占主導地位的創造性傾向。持有這種態度的人就克服了他的依賴性、自戀性以及剝削別人的要求,并能找到對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賴以及達到目的的勇氣。如果缺乏這些特點,人們就害怕獻出自己,也就是害怕去愛。”
弗洛姆“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么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
寫在最后:
愛作為一種個人體驗,只有賦予勇氣獻出自己的靈魂,在愛中迷失、掙扎卻仍然愿意投入靈魂去愛,才能深刻體會愛帶來的美好。
愿我們都能學會去愛,擁有愛人的能力和勇氣,全情投入。
【愛的藝術讀書筆記5000字】相關文章:
《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09-15
《愛的藝術》讀后感2000字08-13
《愛的藝術》讀后感1500字09-18
最新《愛的教育》讀書筆記01-25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精選08-12
愛的藝術的讀后感1500字09-04
愛的藝術讀后感范文1500字03-21
關于愛的藝術讀后感1500字10-31
給學困生不僅愛心還要愛的藝術的論文10-31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 15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