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范文(通用1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 1
在公司推出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活動后,我讀了這本書,他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把事情做好;讀了這本書我深刻體會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重要性。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就是我們能在第一次達成目標。而非先做一部分,把沒有做到位的部分和犯的錯誤留著以后去慢慢補救。也許我們對此已經司空見慣,并開始慢慢地接受這些失誤的發生。但是,如果我們來算一算要為這些錯誤付出的代價,恐怕就不會對這些可有可無的失誤坦然接受了吧。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企業對員工的`期待,它時刻提醒員工要盡最大的努力,在接手每一份工作時,都要抱著“一次就做對”的堅定信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也是對質量品質的要求,只有第一次就做對,才能盡可能減少廢品,保證質量,提高工作效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需要員工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和扎實的工作技能,對每一個“第一次”從事的工作,都要有十足的準備。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看起來,這似乎很難,實際上,這也確實不簡單。但是,如果我們做到了,錯誤發生后的補救和修改所耗去的財力,人力和時間成本都將省去,之前所有的努力將會變得如此有價值。努力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不但不會增加我們的煩惱,反而讓我們更加在工作中更加高效、輕松、愉悅。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 2
作為一名剛入職不久仍處于實習階段的新人來說,首先要感謝單位提供的讀書機會,讓我在工作之初,通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書,這既使我接受到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工作理念,得到了個人價值的提升,同時又深深地感知到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要積極踐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理念。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在我看來,既然是做事情,就是一種實踐活動。而實踐的全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歷史的車輪永遠是前進著的,人類文明的進步也無時不刻不在進行中,這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并不就是意味著否認探索過程,其著重強調的是實踐中的第一次。誠然,既然是探索,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會走彎路,但是,只要探索后形成理論的總結,并以此為基礎應用于實踐中,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硫化班實習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不僅使我對硫化有了更深地了解,更讓我深刻感受到了工程實際與理論實驗之間的聯系和差異。小到制坯過程中的稱量,大到硫化時對溫度和時間等因素的確定,無一不是在理論分析后通過多次試制,不斷地進行修正才確定出來的?此坪唵蔚南鹉z件產品,在實際的車間生產時,要在滿足批量生產的前提下,便于工人操作和后處理。從模具設計的角度看,既要保證產品的合格
率,又要考慮出模時橡膠件能順利快捷地取出,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在綜合考慮生產工藝后,精確合理地對模具進行設計制作。不得不佩服設計人員著眼生產、講求效率的深厚地設計功底,對于畢業剛入職的我來說 ,帶著景仰和好奇的心態,感受著自己的無知,或許,因為現在的無知,將成為我以后求知的動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又因為年輕,我不怕路遠,我堅信:只要用心地走下去,即使慢點,也總會有收獲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方面任何理論的誕生和發展,都是服務于實踐的應用,從而更好地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另一方面,因理論應運而生的實踐,又反過來促進了理論的修正和完善。基于此,理論和實踐不是脫節孤立的,而是相互促進和統一的。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既要肯定理論探索階段存在的重要性,又要注重第一次辦事情做對在理論應用環節對質量的嚴格把控。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每天都有第一次,日積月累,千千萬萬個第一次,體現出來的就是對工作的熟練程度。以硫化車間為例,制坯工序上,許師傅將經過熱煉的膠料用剪刀裁成合適地大小,然后針對不同的硫化件用料情況進行稱量,最后再填寫流轉卡并分區域存放,或整齊擺在工作臺面上供硫化工人取用,或放入溫箱中恒溫處理。剪裁的膠料基本上不用再進行添添減減,符合工藝上對膠料重量的要求范圍。硫化工序上,師傅們一個人可以操作三四臺硫化機,從模具的擺放入模到膠料的填入,再到硫化完后的出模處理,看起來是那么地麻利流暢,有一氣呵成地氣勢和節奏感。修邊工序上的女師傅們,坐在
工作臺前,對硫化的橡膠件進行修邊,如果說單純地修邊還算輕松的話,那每天下來搬搬拿拿的重達幾十斤的橡膠件,可不能說是鬧著玩的,粗略地說,每人每天倒騰的橡膠件有3噸左右吧。這不得不使我想起入所培訓時,劉所長讓我們做好吃苦準備的講話。誠然,天下沒有不累的營生,累并快樂著,既是對生命的一種感知,同時,也是對生活的一種享受。
有道是:“熟能生巧”。在實際的生產中,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法寶,而巧則是熟練后享受工作的一種境界!皶x百遍,其義自見!睂W習如此,工作亦然。只有在熟練的基礎上,才能生巧,才能迸發出更加飽滿地工作熱情,帶動出更加積極地工作態度,從而實現個人和集體的雙贏。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關鍵在于把每一個第一次做好、做對,這既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礎,同時又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員工認真敬業的工作態度。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要重視溝通與合作。人是群居動物,要生活,就不可避免地要與他人進行溝通,而現今快節奏的社會,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依靠合作來整合資源,是大勢所趨。在我看來,這個社會上“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神話并不存在,因為當今的社會是共贏的社會,作為一個團隊,基于木桶效應,即便有人工作非常出色,抑或是每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也未必能實現1+1>2的工作業績。這時,團隊成員間的合作和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還要重視細節。海爾總裁張瑞敏說:把簡單的事認真重復地做好,就是不簡單。因為簡單,我們可能會不屑去做,
但是,積土成丘,集腋成裘,勿以善小而不為,F在的生產大多是流水作業,只有保證每一道工序的合格,才能最終生產出用戶滿意的產品。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要樹立事無大小、事無巨細的工作意識。
細節決定成敗。注重細節,既是個人工作態度的體現,又是企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膠囊成型過程中,工藝卡片上從機頭的直徑和寬度,到膠簾布和膠片的層次、型號、尺寸和角度要求,再到鋼絲圈的鋼號、圈數、排數、根數、直徑參數和纏繞簾布的厚度寬度,無不體現出細節的重要性。因為注重細節,就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良好的工作態度,為實現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奠定了堅實地基礎。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強調做事要正確地做、思考地做、用發展的眼光創新地做。一直以來,我不敢妄同“存在即合理”的論言,我覺得存在是前提,而如何做到更好地長久地存在,才是王道。鑒于現在的存在,我們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予以改進和創新,這就是社會之所以不斷前進的原因之一,倘只滿足于現在的存在,而不思進取,那今天理所當然地合理注定會阻滯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踏踏實實地學習并消化吸收現在的存在,為以后能長久地合理存在積蓄創新的基石!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將《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書中的理念延伸到實踐中,同時,在實踐中不斷對該書精髓加以消化吸收,爭取更大地進步。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 3
由于時間的因素,我個人只來得及閱讀了此書的第一章節,短短數十頁,把我深深地帶入到了“零缺陷”教授講學過程中,讓那沉悶了許久的思維再次活躍起來!兜谝淮伟咽虑樽鰧Α肥紫冉o我了第一個啟示:“思想觀念決定了能否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正如書中所說,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并不是不可能,只是我們從來不曾主動去想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對,意識里沒有這種想法,導致我們總是覺得第一次不行,可以再去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于有些人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后,會津津樂道地展示自己的成功,于是出現了“失敗乃成功之母”的真理。個人不是在抨擊前人的真理,只是有此東西似乎是矛盾存在的,大部份人沒有領悟到兩者間的共性。
其次給我第二個啟示:“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有對結果的標準,它最終影響我們對事情的完成程度”,這個標準必須是可衡量和評估的,而且是一個人工作哲學的'一部分。如果一個人沒有在事前對事情的完成有一個基本的標準,那他就無從判斷是否把事情做好了,做正確了,當然更不要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再次給我第三個啟示:“善于借助外力來幫助我們達到目標”,現實生活和工作的法則昭示了孤膽英雄式的人物都有一層悲壯的色彩。借助外力來完成目標道理很簡單,大多數都明白它的重要性,但當真正在做一事情的過程中常常忽略它的作用。這個簡單的道理之所以成為本書對我的第三個啟示,是因為它讓我再次體會到善于借助外力,聽取別人好的建議的重要性,相信對我做下一件事情有幫助。
最后給我第四個啟示:“自知之明、揚長避短;做自己適合的工作”,簡單幾個字是本書看完第一章節給我最大的啟發。出來工作6年有余,一直以來都感覺迷糊地過活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以后的路應該如何去走,自己適合做什么,也不清楚現在自己走的路是否正確,所以一直都在十字路口徘徊。今天初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雖然自己還沒有完全想明白自己的路要如何走,但至少我學會了思考的方法,我相信沿著這種思考的方向,離找到自己想要的道路已經不再遙遠。
從開始讀到讀完本書的第一章節,短短一個多小時,思維從平靜到活躍,從書中找到了我自己想要的東西,但還不夠,因此我會繼續我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 4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在闡述觀點時,都是引用發生的實例,例子雖然簡單但是寓意深刻,發人深省。我覺得這本書眾多的觀點中如“協作,增加成功的幾率”、“讓零缺陷成為每個人的習慣”、“態度決定一切”、“即要過程要有結果”等。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態度決定一切”,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其實就是一種態度,“品質之神”戴明和IBN公司就是對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態度不一樣,所以注定結果也不一樣。
“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的意思應該不算復雜,分析起來有兩層意思:一是有好的態度才能有好的結果,再就是沒有好的態度就不會有好的結果。
態度決定一切,更重要的體現在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折。每個人每個企業多會有面對逆境和困難的時候,人際交往、患病喪親、希望夢想破滅等等,有的是因為客觀,有的純屬人為,其帶來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如何面對,怎么擺脫,關鍵在于自身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有了好的態度,才能有好的結果,這樣我們才能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卓有成效和積極主動的人總是在工作中付出雙倍甚至更多的智慧、熱情、信仰、想象和創造力,而失敗者和消極者只是逃避、指責和抱怨。工作就是付出努力以達到目的。
工作需要熱情和行動,更需要努力和勤奮,工作需要一種積極主動、自動自發的精神,工作中的樂趣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工作無小事,如果有一項工作沒有做到位,就有可能滿盤皆輸。工作還是一種責任,我們沒有任何借口不承擔自己的責任。借口是拖延的溫床,借口的實質是推卸責任,不管再什么條件下,對待工作都要無條件執行。工作中無小事,小事累計就會成為大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無論工作多么艱苦,都要時刻銘記“這是你的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是處理一切事務的基礎,當我們服從,接受一個任務時;如果我們沒有責任心,不認真做事,不可能將事情做好;如果老是不能做好事情,就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那么我們在公司的`存在就有問題。因此,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勇于承擔責任做起。
不正確面對問題的態度只能將問題復雜化,耽擱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助長相互推諉、逃避責任的不良風氣。當企業沒有提供做事情所需要的條件時,十有八九是因為企業不具備這些條件,而希望請你來另辟蹊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當然,干工作、做事情肯定會有苦、有累、有困難,如何在工作中找到快樂,體驗人生的價值和生存的妙處。
總之,通過通讀本書,了解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實質就是人對待工作的一種態度,猶如書中提到工作要象跳芭蕾舞一樣,既標準又完美。也促使我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堅持“質疑的工作態度、嚴謹的工作方法、良好的溝通習慣”,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使自己各方面的素養得到更深層次的提高。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 5
最近讀了一本書,名叫《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一本關于管理的書。由中國零缺陷管理首席專家、克勞士比中國學院總裁楊鋼先生所寫。這本書向我們講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1920年胡適先生在新生活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傳記體寓言《差不多先生傳》。文中以戲謔的口吻講述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生。文章不長,卻讓我們很多人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們很多人就是差不多先生。誠如楊剛先生在文中所述,我們很多人在工作中,對某些事情特別謹慎,但對某些事情又很不在乎。護士可以忍受病人病床上的不清潔,司機可以放縱自己偶爾開快車,煤礦工人接受礦井里甲烷的濃度偶爾超標..我們習慣于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以差不多的標準要求自己。這樣的標準讓我們舒服,家里地臟了,看得過去就不拖,工作完成了檢查一遍沒錯別字就提交。正是因為這種低標準,在我們很多人的認識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沒有那么重要,而且也不可能。
我以前工作的一家公司是做電氣產品的,因為質量控制不是很嚴格,常常會有客人的投訴電話打過來,我們處理客訴的工程師接到客戶的投訴電話常常會說這樣一句話:真是不好意思,您也知道這個東西是工業生產的產品,是大批量出產,有幾個缺陷產品是不可避免的我還記得我第一次聽到他這么說時,還忍不住想,就是這樣的,大批量生產的東西出幾個問題很正常啊,那些人還整天電話打個不停的投訴。今天當我看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才知道自己的愚蠢,才知道,事情不是不可以第一次就做對,關鍵是我們根本沒有這種認識。在我們眼里,能達到aql標準就已經很好了,生產100個產品,有2、3個缺陷產品完全可以接受。就是這種認識完全封上了我們走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成功之路。
因此要想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我們首先得轉變我們的思想,充分的認識事情可以第一次就做對,我們可以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對,我們要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對。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呢?
首先,我們必須要做對的事情。正像書中提到的賽勒的故事一樣,賽勒本來是學習計算機的,可是在就業時,他從事過電腦設計、網絡、保險,可是都不成功,以致在同學聚會時沮喪不已,在好友的提點下,他應聘到一家計算機公司,從事自己最擅長的事,結果就大不一樣的,同學再聚會時他已經是神采飛揚了。為什么他有這樣的轉變?原因很簡單,他找到了自己的事業專長,并全面的發揮了自己的專長。我們總結一下來講,就是做了對的事情。如果我們做的事情不對,卻堅持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原則,我想我們是很難實踐這一原則的,就算是實踐了這一原則,恐怕與自己當初的目標也是背道而馳吧!
其次,我們要建立嚴格的標準和要求,杜絕雙重標準。無規矩無以成方圓,這里所說的規矩就是指標準和要求。通常我們做一件事,如果沒有標準和要求,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結果。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比如a讓b幫他買個記事本,買什么樣的什么也沒說,結果b可能買回一個硬面30頁的,也可能買回一個軟面30頁的,而實際a要的是軟面的80頁的。這樣的小事生活中我們可能常常會遇到,小事情,大家說兩句也就算了,可是如果類似這種事情發生在公司生產所用材料的采購上又會怎樣呢?比如用
8.8級螺栓,需要用45鋼、結果采購成40鋼的?后果肯定是會造成生產進度的延誤。
文中提到了小徒弟給師傅遞扳手的事情。第一次,因為師傅只交代了一句,結果小徒弟花了很長時間找來的卻是不符合要求的扳手,第二次師傅清楚交代了需要的扳手的位置、尺碼,結果小徒弟很快就找到了師傅要的扳手。由此可見制定標準的重要性,而且標準必須提前制定。我們不是畫家也不是作家,我們的工作不是可以隨意發揮想象力的事情。工作就必須有標準,工人要有作業指導書,其他員工要有崗位職責表,只有有了標準,我們的工作執行起來才有目標,我們的工作完成時才可以有效評估。不論是我們的生活還是工作,我們做每一件事都要提出明確的標準和要求,在此要求下我們才可能把事情第一次做對。
再次,我們要與他人配合工作以符合要求。這個道理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常常提起的團隊精神。在文章的開始,我們故事的主角是3只狗狗。這3只狗狗的行動吸引了我們大部分的注意力。但正如其他的故事一樣,主角旁邊必然要有個配角,這個故事的配角就是那些秘道里的蜘蛛。聰聰因為有蜘蛛的幫忙,用時1天半完成任務,慧慧則只用了
1小時,而明明則因為自顧自且拒絕蜘蛛的主動幫助,結果多次掉進陷阱,用盡糧食和水,花了2天才完成任務。團隊精神我們大家已經很熟悉了。我們通力協助完成一項工作是團隊精神的體現,我們討論、爭辯、指出別人的種種不足最后完成工作也是團隊精神的體現。所謂團隊精神就是要求我們有共同的目標,明確各自職責,在工作中相互協助,共享知識與成果,共同承擔工作,通過集體的努力完成共同的目標。
工作本就是一件需要相互協助的事情,要想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必然要求我們具備相互協助的團隊精神。就拿我們合同部的內部支付工作來說,我們需要付款出去,我們需要支持我們進行付款的資料,但我們不直接與生產接觸,不清楚工程施工的情況,因此我們需要負責與承包商接口并對其工作實施全面管理的部門或隊/廠,對承包商申報的已完成的工程量數據進行審核并編制《支付考核工程量統計匯總表》,需要質檢部、工程部進行復核,同時我們還需要工程部、安全管理室、人力資源部、技術部將承包商施工中的一些消耗性支付情況提供給我們,在掌握了這些資料后,合同部再決定支付的情況,將需要支付的相關資料,和確認的最終支付金額交財務部進行支付。這一工作,需要我們各部門相互配合,只有各部分將自己負責部分的工作做好,我們才能準確高效的完成此工作,避免錯誤支付的發生。
最后,把握細節。富士康的老板郭臺銘常常說一句話:魔鬼藏在細節里。我想正是因為他一直如此關注細節,才讓他的企業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業專業制造商,讓他們企業生產的產品行銷全球各地。細節決定成敗。通常我們在工作生活中,犯的那些錯誤都是些不大不小的錯誤,而往往就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錯誤釀成了大錯。比如:巴西海順遠洋運輸公司環大西洋號海輪的沉沒,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事件。再比如:2019年嶺澳二期3號機主管道一、三環路測量報告數據互換事件。當時若不是及時發現,其后果又會如何呢?關注細節才能避免錯誤,關注細節才能把事情做好。
今天,我們中很多人仍然很難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我想主要還是一個思想認識的問題,只有我們先改變觀念才能逐步改變我們的行為習慣。讓我們把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觀念在腦中烙下烙印,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每做一件事就在心中默念:我要第一次就把它做對。我相信長此以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將成為我們的思想、行為習慣,我們將驚喜的看到這一理念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如何讓我們與成功越來越近!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 6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向我們講述了“零缺陷”的觀點理念,首先要確定標準,然后預防,因為這樣最省時間,最節約成本。
在現實工作中,很多人不能給自己一個良好的定位,比如: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識里認為我就是一個員工,我的任務就是為企業服務,然后拿到我該得到的薪酬,企業讓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或者覺得拿多少錢就干多少活,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
我開始讀的時候也和大多數人一樣,認為做事情不可能永遠不會出差錯,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點太苛刻了?但讀了一段時間,感覺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實現的。
就信息化管理工作而言,如何一次把事情做對,怎樣有效的保證信息化各項工作順利穩定的進行,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定位決定結果。因此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根據崗位職責,我的目標就是信息化硬件、軟件都符合規范,安全穩定運行。在明確了目標之后,如何通過工作達成這個目標,則必須要高度重視日常信息化工作維護保養。通過扎實做好機房網絡設備例行巡檢,及時發現并解決導致偏離目標的問題,從而保證了設備正常工作,網絡安全可控,信息化軟件符合規定。回想這個過程的收獲與成長,我感覺自己深深受益于《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
在書中,有一段話足以警示我們:“零缺陷管理”不僅是優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業者對社會的一種責任。一個企業必須把社會道德責任作為自己的第一目標,其次才是利潤最大化,一個沒有道德責任的企業是一定會被社會拋棄的。追求質量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是企業的生命,如果我們能執行有效的質量管理,就能預防質量事故的產生,使工作發揮出高效的生產力,不會整天為層出不窮的質量問題頭痛不已。在企業日常的生產中,要樹立零缺陷的理念,“零缺陷”這種理念表達了人們對“追求完美”的一種欲望,爭取不犯錯誤!傲闳毕荨辈皇桥u錯誤者,而是表彰無缺點者,這種理念不是指出人們有多少缺點,而是告訴人們應該向著無缺點的目標奮進,這樣就增強了員工消除缺點的信心和責任感。
我相信在讀完此書后,很多人會對自己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有一個更高的要求與目標,說到不如做到,讓我們“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 7
記得剛走上工作崗位,一位關心我的老教師就教育我-----上課要力求一次到位,要盡量少“炒冷飯”。這“炒冷飯”是指:在新授課上,學生沒有掌握該掌握的知識,教師課后找時間再來補救。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很差的。今天,讀完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我發現,那位老教師的話,居然和國際管理大師在一直研究的管理經典十分相似。作者中國零缺陷管理首席專家、克勞士比中國學院總裁楊鋼先生通過這本書給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第一次就做對是最好的做事方式。我想,這也應該是我們現在施行有效教學的第一原則。
讀了《菲利浦·克勞士比的故事(1)》這一節,聯系自己的職業,我感觸很深,教師第一次就該做對的事不僅僅是上課,還應在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都做到“第一次做對”,這樣才對得起每一位孩子、每一個家長。
菲利浦·克勞士比介紹說:
在年青時代,我曾當過醫生,所以我總是喜歡用醫生的眼光來審視世間的一切事物。后來,我曾在生產美國海軍用的TALOS導彈的本迪克斯公司擔任一名工程師。不久,我就來到了著名的馬丁·瑪瑞埃塔公司。這是一家美國國防部認可的專門生產導彈與戰斗機的軍工企業。我曾經先后擔任了‘潘興導彈計劃’主管及公司質量部經理。佛州卡納維拉爾角是國防部的導彈實驗基地。那時經常出現故障,導致導彈發射失敗。人們都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那么復雜的玩意兒,由成千上萬個零部件裝配在一起,出錯是難免的事。
有一次,又一枚導彈發射失敗了。我坐在參加發射儀式的政府要員和嘉賓們身旁,感到無地自容,恨不得立即立即找條地縫鉆進去……主持發射的將軍大為光火,對我和我的老板大聲喝斥:‘都是一群廢物!你們難道拿不出沒有缺陷的東西嗎?’
那是在1962年秋天,我們心情沉痛地回到公司。老板安慰我說:‘不要往心里去。想想辦法,把問題解決掉!
我開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把導彈的裝配和測試過程畫了一張流程圖,在圖中,他對一些經常出現的錯誤進行了分類。分類表很快做出來了,我為自己的發現倍感驚奇:
所有錯誤的分類:
·工人操作失誤
·設計問題
·配件問題
·組裝過程本身不合理
也就是說,如果克服了以上幾大類錯誤出現的機會,就應該沒有一個錯誤可以發生。換句話說,導彈發射失敗既不是概率規律的`必然,也不是統計規律的必然,它只是一個個再尋常不過的的錯誤,只要一改正就可以!
我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如果我們在錯誤發生之前一一檢查這些錯誤或者能預防這些錯誤的發生,我們就完全可以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我走出辦公室,圍著工廠漫無目的地轉圈,邊走邊思考,轉了一圈又一圈。突然,我停下腳步,一個清晰的概念閃現在腦海中——‘為什么我們第一次就不能做對?’:我胸中涌起一股熱浪,飛快地跑回辦公室,奮筆疾書……當我再次站在老板面前,向他闡述自己的概念時,老板拍案而起,激動地說:‘菲爾,這正是我們想要的!’
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個理念第一次被系統地發現的過程。
其實,我們可以試著想一下:錯誤為什么會發生呢? 它至少有兩個前提,一是我們容忍它的發生,因為它的發生與我們的切身利益沒有太大關系。二是我們雖然不容忍它的發生,但默認錯誤的不可避免,因而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和規避,聽任它的發生。有了這兩點,想不發生錯誤的確難乎其難。而這又反過來證明了錯誤發生的‘必然性’。
幾乎每一個醫院都對嬰兒接生死亡率做出了規定為百分之一,即使是這樣,我想請問:世界上有哪一個父母會容忍一個護士接生嬰兒的差錯率發生在自己身上?作為乘客,有誰能容忍一個司機每行駛多少公里可以發生一次車禍的機率正好發生在自己身上?作為飛行員家屬,有誰會允許航空公司每年飛行事故的發生機率發生在自己的親人身上?! 誰都不會允許!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告訴了我:認真做對我們的工作很重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付出代價最小,取得的效果最好,還可以得到做事情之外的回報,如滿足感、從容不迫、信任、口碑等。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 8
最近讀了楊鋼博士的書—《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受益良多,感慨良多。受益的是,楊鋼博士所提出的工作準則,不同于以往我們所提出的力求完美,不同于傳統數學思維允許多少分之幾的工作誤差,而是以完美為工作標準,實現工作的“零缺陷”。習慣傳統價值觀的人肯定會驚呼,零缺陷簡直是種苛求。但是通過楊鋼博士的理性分析,我們可以確認“零缺陷”的工作標準是可以實現的。楊鋼博士認為,實現零缺陷的前提是“符合要求”,需要以完美為標準的工作態度為基礎,信守承諾,輔以正確的方向和價值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會自然實現。人們先前對誤差的縱容是因為潛意識里認為“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如此才會“心想事成”,才會用更多的精力來修正錯誤。
楊鋼博士是國內提出“零缺陷管理”的第一人,在此之前,小到個人,大到企業,都認為重復的工作修正理所當然。當打破這些不科學的常規時,首先個人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時間的`耗費降下來,而企業的整體品質大幅度提升,管理者最關心的利潤也能實現最大化。
社會需要這樣的工作準則,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基礎,“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需要“每一次把事情做對”做保障。楊鋼博士的論著已經不僅僅是管理科學的一次突破。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 9
其實,很多時候,態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事情的成敗,正如“態度決定人生的高度”一般,當我們擺正了心態,確定自己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那么我們就真的可以朝著這個目標走去了。
只是,我們經常會存在著這樣一個誤區,既“‘把事情做好’就是‘把事情做對’”。直到看了文章里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貢的故事,聆聽了孔子這位哲學大家的感嘆后我才明白,兩者之間有著不可同日而語的區別,把一件事情做好,只是自己主觀認為的好,而把事情做對則是要符合要求,并不是好或最好,惟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做到符合要求,才能進入可執行的過程,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效率,所以,我們要在平時的工作中時刻注意,把事情做對,做到符合要求,而并不是主觀臆斷自認為做的好就可以了。
當我們明確了態度,區分了“做對”的具體含義后,就要從具體的方法上著手了,那么怎么做,才能把事情一次做對呢?怎么做,才能達到“零缺陷”呢
而我從文章中三只狗狗尋寶的故事中找到了答案!聰聰,明明和慧慧是狗狗家族里最聰明的三只狗,他們為了拯救整個家族,擔當起了尋寶的重任,其中聰聰狗性格急躁,所以,一開始就掉入了陷阱,浪費了不少的時間和體力,最后在蜘蛛的幫助下找到了出口,尋到了寶藏,而明明呢,是一只善于從宏觀方面思考問題的狗狗,只是他缺少合作精神,不善于接受朋友“蜘蛛”的幫助和提示,一路上掉進了無數個陷阱,才跌跌撞撞的找到了寶藏,慧慧則是一只有著堅強意志的狗,他懂得分析,懂得合作,懂得嚴格的要求自己,把錯誤控制在“零”,最終,他花費了最少的時間,付出了最少的代價,卻找到了價值最大的寶藏,更找到了帶領狗狗家族回歸偉大生靈族類的法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然而,小人物反映出的往往就是大社會,文章中的三只狗狗,代表的'就是生活中的三種人,“聰聰類”的,做事注重方法,但不注重效率,總認為,只要方向和方法都對了,一切就都對了,即使很明白在前方這條“通道”上有很多“陷阱”和“岔路”,卻允許了錯誤的發生;“明明類”的呢,知道要求自己做正確的事,但沒有解決問題的合理的工具和方法,做事不講究章法,也達不到最好的效果,總認為“差不多”就行,“慧慧類”則不同于以上兩種,他不僅懂得要做正確的事,還要正確的做事,不僅講究價值觀和方法論,還講究效能,最重要的是他的態度——以“零缺陷”的工作標準,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人生態度去面對機遇和挑戰,所以他的人生高度、價值高度也達到常人無法企及的地步。
鑒于此,通過“慧慧”成功的分析,通過對三只狗狗的尋寶故事的了解,我懂得了該如何去做,才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端正態度,確定目標。當我們的目標是“零缺陷”,當我們的想法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當我們的態度明確時,我們才能真正的朝著這個方向走去!
控制過程、重視預防。在錯誤出現之前就消除錯誤的成因,進而采取行動避免錯誤的產生。
建立標準,提高要求。而且這個標準是可衡量,可評估的,當你的標準達到一定的高度時,你的成果也一定會有相應的高度。
尋求幫助,團結力量。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憑借一己之力事事做對,次次做好,我們需要家人、朋友、老師、同事的幫助和指導,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少走彎路,才會更順利地通向成功的彼岸。
重視過程,更要重視結果。我們所做的任何努力,其最終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結么樣了?這個時候,許多人總是會說:“已經差不多了”。 “差不多是差多少?“如果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總是認為把事做的差不多就行,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敢肯定的說,他絕不可能把工作第一次做好、做對。除了給自己樹立一個第一次就要把工作做對的信念外,還應該在做事情之前,好好的準備一下,效地確定目標、有效的制定計劃,再去做。用今天管理的術語來講,“確定目標、管理過程并追求結果。”
其次,我們可以試著想一下:錯誤為什么會發生呢
它至少有兩個前提,一是我們容忍它的發生,因為它的發生與我們的切身利益沒有太大關系。二是我們雖然不容忍它的發生,但默認錯誤的不可避免,因而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和規避,聽任它的發生。有了這兩點,想不發生錯誤的確難乎其難。而這又反過來證明了錯誤發生的‘必然性’。其實我個人認為,最主要的一點是:所做的事情如果發生了錯誤,是因為事情的執行者認為與他們的切身利益沒有太大關系。有一則故事,“某公司,辦公室里有兩個辦事員小張和小王。兩個人的工作任務幾乎完全相同。小張每天提早上班,推遲下班,連星期六、星期天都不休息。但是,由于他總是不能按質按量地完成領導布置的工作,領導對他時有抱怨,甚至對他嚴加批評。弄得他每天都愁眉苦臉,心力交瘁。而小王卻從不加班加點,只是每天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好,每天報告給領導的都是自己的進度很好的消息,領導對他總是笑臉相迎,經常表揚,最后將他提拔為部門主管”。
從上面的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第一次把事情做好、做對的重要性。可能第一次沒有把事情做對,對個人的發展沒有多大的影響,事情的發展總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就會發生質變,往不利的方向發展。做人做事始于“點點滴滴”,從一點一滴開始做對,是從小成功到大成功的日積月累;從一點一滴開始做對,是自信心的聚少成多;從一點一滴開始做對,是對失敗和挫折的不屑一顧;從一點一滴開始做對,是實現完美人生的最佳路途。
再者,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需要發揮團隊協作精神。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需要發揮團隊精神,打破部門之間的界線,協同作戰,每一單元都不應只獨善其身,跨部門的‘質量圈’活動有助于改善設計、服務、質量及成本。“一滴水,只有把它放到大海里去才不會干涸。個人再完美,只是一滴水;一個優秀的團隊就是大海。”一個有高度競爭力的組織,包括企業,不但要求有完美的個人,更要
有完美的團隊。因此,無論企業還是員工,要想‘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沒有協作精神是絕對不行的。質量管理,重在管理質量,而質量即誠信,即組織對承諾的信守。所以如何讓每一個員工、每個組織都能說到做到,第一次就做到、次次都做到實質上,就是如何讓質量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第二天性的問題。也只有當質量管理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時,我定可以實現第一次把事情做好、做對。
最后,做事要過程又要結果,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如果沒有達到工作的結果,即使在過程中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對于我們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以,既要過程又要結果,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我們常常聽人說:自己如何如何勤奮努力,如何如何盡心盡責,可工作總是原地踏步,不見有任何起色,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實際上,他們只關注于我做了什么,而不關注我做到了什么,他們總是只把注意力放在過程上而從來都不關注結果,所以他們注定一生碌碌無為。
“確實是這樣的”比爾嚴肅地說道,“現實中,許多人走到另一個極端:過于注重過程,而忽略了結果。許多現代企業中的員工依然停留在朝九晚五的“上班”心理層面,他們只是在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僅此而已,有的甚至只是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理在混日頭。如果在一個企業里,大多數員工都不關心自己一天的工作與企業的未來效益之間有多少因果關系。這樣的企業已經死去!”員工與企業的關系是:嘴唇和牙齒的關系,一旦企業這個“嘴唇”倒閉了,作為“牙齒”的員工最終的結果是丟掉飯碗。出現唇亡齒寒的結果。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 10
平時很少讀書,這本書我讀起來就愛不釋手,在很多方面糾正了我的錯誤思想,看過之后感觸頗深,也有很多方面和我的生活非常相似,是一本好書,值得閱讀。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我們能在第一次達成目標。而非先做一部分,把沒有做到位的部分和犯的錯誤留著以后去慢慢補救。聯系到生活中,就有可能會出現沒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情況。比如,我們要辦一個事情,需要一些證件,到了辦事大廳才猛然發現沒有帶齊所需要的.單證,只好回去拿。又如:我們要外出旅游,忘了帶身份證件,其實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常識,都知道出門要帶的東西,可就是粗心大意,沒有把事情一次性做好。如果旅行的目的地遠就會造成很大的麻煩。也許我們對此已經司空見慣,并開始慢慢地接受這些失誤的發生。但是,如果我們來算一算要為這些錯誤付出的代價,恐怕就不會對這些可有可無的失誤坦然接受了吧。
就工作而言,如果你能一次性做好的事情,由于你的粗心,會忘了一些小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又很重要,就給你的教學帶來麻煩,而且大打折扣。如果是到外地進行學術交流或者是上一堂公開課,你不就更麻煩嗎?而如果第一次我們把事情做對了,這些事情不是都可以避免嗎?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乍看是不太容易,但是我們看看平時工作中出現的失誤,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嗎?該書的第一章就給出了這樣一個觀點:本來就可以第一次做對。例如:單證沒有拿齊?如果在船上再細心一點,就可以避免了。制單有誤?如果制單后再細心的核對幾遍,或者多向同事確認幾遍,就不會發生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在我們已經熟練的日常工作中,是完全可能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呢?這本書很明確的告訴我們:要確定目標、控制過程、系統預防、團隊協作、達到結果。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 11
讀完“第一次把事情做好”這篇文章有頗多的感觸,從中懂得了很多道理,也了解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重要性。“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不僅可以在工作中運用,它還廣泛運用于人生、事業、職場、社會、生活甚至軍事領域——它幾乎可以運用于我們人類的所有領域。
這篇文章首先通過了一個關于狗狗的寓言故事來講述三種不同的狗狗——也代表這三種不同的人。明明:要求事情做得差不多就行了;聰聰:要求事情做得盡量完美但錯誤總是不可避免的;慧慧:要求事情做到零缺陷,確定目標—控制過程—預防錯誤—建立標準—尋求幫助—要求結果—一次做對。
我們大家可以結合實際仔細的思考我們在現實的生活、學習、工作上屬于那一種呢?也許有像明明那種的人只要求事情做得差不多就行了,凡事都是差不多,有人會認為差不多就已經很好了,就差那么一點點,但是一點點的差別會造成很多事情的發生;在我們核電工作上是不允許一點點的差別,是需要100%的正確,如果什么都只做到差不多,會造成的損失和傷害是不可估測的。也有像聰聰那種的人盡量把事情做得完美但錯誤總是不可避免的;這種人認為工作的最高境界是符合自己的要求,認為錯誤是不可以完全避免,但是既然知道它是個錯誤就一定有能力去避免它做到完全正確。像慧慧那種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人又有多少了
“第一次把事情作對”可以解釋為以下幾種:
、俚谝淮伟颜_的事情做正確。
、诟冻龃鷥r最小,節省人力、物力、財力。
、坌枰臅r間最少。
、苋〉玫男Ч詈,效率最高。
、菘梢缘玫阶鍪虑橹獾幕貓螅蝗鐫M足感、從容不迫、信任、口碑等。如果我們時時刻刻警醒自己,要在接手每一件事情時,抱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信念,就可以制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管理政策;如果我們對工作設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政策和要求,就會對從事的工作有充分的預防,把錯誤消滅在過程開始之前,養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習慣,就可以充分發揮組織的效率和效能以及自己的潛能;如果我們已經認識到效率、效能的價值體現,又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和充分的信心,相信自己的潛能,并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煥發潛能,就可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我相信我們在努力中一定可以做到上面的法則“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我們要把這些如果變成現實。
我們在生活、學習、工作等領域中之所以沒有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主要是因為我們在這些領域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錯誤,而這些錯誤是我們可以發現的,但是又經常會出現的,所以我們在錯誤發生之前要一一檢查這些錯誤或者能預防這些錯誤的發生,我們就完全可以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我們把我們要做的事情的要求和過程確定的越明確,我們越有可能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對。做人做事始于“點點滴滴”,要從一點一滴開始做對,是從小成功到大成功的日積月累;從一點一滴開始做對,是自信心的聚少成多;從一點一滴開始做對,是對失敗和挫折的不屑一顧;從一點一滴開始做對,是實現完美人生的最佳路途。我們從不要認為自己有太多的資源可以奢侈,太多的時間可以荒廢,太多的資本可以揮霍。真正成功的人,真正對社會有杰出貢獻的人是那些小心謹慎的人,不膚淺、不浮躁,珍惜現在的一切條件,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最終,獲得了成功。我們用這種成功的方法,在任何地方都能獲得了成功。
工作的最高境界是符合工作的要求,工作的質量就是事業的生命源泉,“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保證工作質量的基石。尊重工作的規律、尊重人是一個人的基本職業素養。工作的本質是滿足自己之外的組織、同事和相關工作的需要。一個人工作的意義在于,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對別人來說是有意義的、可信賴的。相應的,一個人在社會上存在的意義是,對別人來說是有用的、可信賴的。為此,必須用100%認真的態度對待業務,對待業務關系,對待做人做事。只有保證自己的工作沒有一點失誤,保證自己的產品和服務100%的合格,保證自己做人做事沒有做錯一件事情,才能算團隊中合格的'成員,也才能算社會上合格的個體,也才談得上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賴。
在我們核電工作中,更需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切爾諾貝利的事故足以警示世人:不按規章辦事,不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對,質量就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和保障,就會對環境、對社會產生可怕的破壞和影響,不會給你第二次、第三次的機會來避免這些錯誤的發生。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核事故在我們周圍發生,我們不能在事故發生后去思考這個事故是怎樣發生的,是在哪個地方出現錯誤,我們要在之前就要去預防這些錯誤的發生,明確要求和過程,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做好,而不是在事后去后悔,有些損失是不能彌補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聽到這樣抱怨的話“我好后悔”、“如果怎樣就怎樣”等等,我們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我們還會有這些抱怨嗎?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從中明白了很多,我們永遠不能滿足我們自己的要求,我們要追求工作的要求。我們自己的要求也許就是差不多或者是盡量完美,但是工作的要求是100%的正確,而且要一次性做對。在以后的生活、工作、學習中,要努力思考學習這篇文章里面法則,把它們運用到所有領域,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在我們核電工作中,我們更應該認真的貫徹“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思想,把質量、安全做好,凡事都要制定明確的規章要求和過程,按照要求和過程去完成。
“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駿馬可以歷險但是在犁田的方面它不如牛,堅固的車輛可以載重量但是在渡河的時候它不如船。所以我們要善于認識自己,客觀、公正、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己,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又要看到自身的缺點和不足,我們要善于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做到揚長避短。在工作中我們能時刻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發現自己的缺點,那我們在做事情之前就會去想辦法防止錯誤的發生,尋求別人的幫助,彌補自己的不足,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就可以把事情一次性的做對。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 12
最近看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感到受益匪淺,《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首先給了我一個啟發:“思想態度決定了是否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生活中我們通常都會認為工作中難免出錯,怎么可能一次做對呢?還有許多人會說“差不多就行了”“已經差不多了”。但是如果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總是認為把事情做得差不多就行,在這種思想主導下,可以肯定地說,他絕對不能把工作一次做好,做對。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其實就是一種態度。日常工作中,不少人就是缺乏這種態度,總是覺得自己不是圣人,犯錯是必然的,可以原諒的,結果一次又一次的犯錯誤,F實社會中,很多企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產品還沒有投入生產線,就做好了多少比例要返工的心理準備,正因為有了這種心理,返工的比例一定是有增無減,對企業發展的發展也造成了莫大危害: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浪費人力物力……
所以我們只有先改變觀念、改變態度,將“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觀念深深植入腦海之中,最終改變我們的行為習慣,我們才能實現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才能離成功越來越近。
我們經常還會存在著這樣一個誤區,就是“把事情做好就是把事情做對”。直到看了文章里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貢的故事我才明白,兩者之間有著巨大的區別。把一件事情做好,只是自己主觀認為的好,而把事情做對則是要符合要求,并不是好或最好。任何工作只有符合客觀要求,才能進入可執行的`過程,從而達到預期的效率和效果。
當我們明確了態度,區分了“做好”與“做對”的具體含義后,就要好好思考了:怎樣才能把事情一次做對呢?怎么做才能達到“零缺陷”呢?
我從文中三只狗狗找寶藏的故事中得到了答案。聰聰,明明和慧慧是狗狗家族中最聰明的三只狗,他們為了拯救整個家族擔起了尋寶的重任。其中的聰聰狗習慣于“正確的做事”,比較注重方法,但是從來不注重效率。他總是認為只要方向和方法都對了,一切就對了。明明狗雖然很忠誠,為了任務可以不顧一切,但是卻缺乏方法,做事沒有章法,只解決了“腦袋”問題,沒有解決工具和方法問題。而慧慧狗卻在任務之前思考:“我為什么不可以把錯誤減少到最少呢?既然可以避免少失誤,為什么不可以不失誤呢?如果沒有失誤,我就可以一次做對!弊罱K,慧慧狗花費了最少的時間,付出最少的代價,卻找到了價值最大的寶藏。這個寓言故事之后克勞士比博士總結了慧慧狗尋寶過程的幾點:確定目標,控制過程,預防錯誤,建立標準,尋求幫助,要求結果,一次做對,這也就是如何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方法。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 13
每天我早晨醒來,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規劃今天和未來的事情,總感覺自己已經把事情、把工作做到了最好,但自從看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后發現把事情做到最好并不是最對的。
我們周而復始的重復著每天的生活,總感覺我們走過的路就是對的,殊不知我們經常會被我們自己固定的思維所迷惑。比如我們每天都感覺自己有做不完的工作,事情多的無法處理,我們總是感覺只有盡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就是對的,而我們很少去思考為什么我們每天總是有做不完的事情,仔細想想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來對已經做過的事情進行修補或者返工。我們是該停下來思考我們的做事的方法或者態度了,我們應該發現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并不是最對的,而是思考著怎么去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對。
做事情每個人都會,但是每個人的效率都不一樣,同樣的事情,有的人可能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做到很完美,比如書中提到的那條狗慧慧;有的人可能需要三天,并且認為自己已經做到最好了,比如書中的'那條狗明明;而有的人可能要做一周才可以做完,并且已經是筋疲力盡了,比如書中的聰聰。其實現實中也存在許多類似的事情,好多職員為了趕工作進度、為了完成工作而去工作,在沒有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法的前提下盲目的去實施工作,往往因為沒有采取有效的方法而造成過程中的一些失誤,可是面對失誤很少有人去思考怎樣在以后的工作中去避免更多的失誤,而是義無反顧的繼續前行,另外很少有人去計算因為失誤我們可能消耗的時間。在現代社會,并不是把事情做到最好就可以萬事大吉,現代人講究的時間觀念。
現代人做事理念并不是指的是一個人把事情是否能做到最好,而是一個人怎么樣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時間、最高的效率”去完成一項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在執行工作前,目標確定后,首先要建立有效的預防措施,這樣就可以將錯誤提前預防,既可以節約時間又不影響工作結果;另外還需過程控制,有效的過程控制可以保證工作質量,總的來說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有效工作方法可以歸結為:確定目標、建立標準、控制過程、預防錯誤、尋求幫助、要求結果,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就是說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有一份計劃書,在確定自己正確的目標后,要對整個過程進行分析和比較,做出最優的選擇;然后根據有效的標準對可能會出現的錯誤進行分析,制定有效可行的預防措施,另外需在工作中進行可行的過程控制,只有經過錯誤預防和過程控制后,我們才知道“如何去工作”,這才是我們工作中應該清楚的最重要的一點。
當一個人知道“如何去工作”,并能夠形成一種思考和分析的習慣,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曾有人說“優秀是一種習慣”,也就是說人才并不是特指的那些天才,而是指那些有優秀習慣的人,他們不僅認真忠誠的做事,并且在過程中善于總結經驗,最重要的是在事前進行思考、分析和計劃,并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也許有些人感覺進行這些流程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殊不知在過程中去解決遇到的問題的時間更長,一件工作不能只注重過程和結果,而應該是怎樣將過程縮小到最短、將結果做到最好,這樣你才能在現代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吸引伯樂的眼球。保持你的工作狀態,用最好的工作習慣去敲響成功的大門。
用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最短的時間,“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讓我們把新時代的質量文化推向新的章程。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 14
第一次看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的時候,我在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句話是:真的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嗎?因為我們已經在生活中見到太多的“差不多”的例子了,就像書中舉的例子,默認產品合格率達到98%就達標,2%的不合格率挺低的。在我們幾乎大部分人的心里,似乎已經默許了這樣“差不多”的例子。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想,生產一個符合標準的產品是應當做到的事,當需要的產品基數增大,那么就意味著,我們如果默許這2%的不合格率,那么我們生產出來的成品將會有很多是不合格的,那這樣就意味著我們花費了極大的無用成本,耗費了太多的時間、金錢和原材料。
人們能否做對,并不取決于自身的行為能力,而是取決于支配行為能力的思想觀念!我們能做到合格率為98%的產品,但是我們很難做到100%的合格,因為我們從內心就默認了這個可以有一定的誤差。
但是在平日生活中我們有時也在追求100%的成功率,開車時我們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安全駕駛,遵守交通規則,安全到達目的地;走秀時,一位位身材高挑的模特在經歷臺下成千上萬次的訓練,每一步的距離,每一步的節奏都把握得分毫不差;醫生進行手術時,每一針,每一線都嚴格按照要求,每一步都仔細認真,環環相扣成功地完成手術。很多時候100%更多取決于我們是否想做到。
也許有的人會認為,生活中事事都要求100%的正確率,正在抹殺我們的激情,人們永遠生活在一個精神緊繃,戰戰兢兢的世界中,每走一步都是如履薄冰。
生活沒有了激情,也就失去了樂趣。像醫生在做手術時是不容許出現一點失誤的',一旦失誤就會造成一起醫療事故,航海的船員在辨認方向時容不得一點差錯,一不小心這都會造成“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結果。凡此種種,需要我們在當時的環境中處于絕對的冷靜,客觀地分析情況。
“零缺陷”并不是一個無法企及的目標,只是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默許了“差不多”的出現!傲闳毕荨备憩F為我們工作的一種決心和態度。當你確定“零缺陷”的工作準則后,你就會有意識地去確定要求,有意識地拒絕“差不多”,你就會預防第二次重復去做。
總而言之,要想治理我們工作上的缺陷,先要治理我們態度上的缺陷;要治理我們態度上的缺陷,就先要治理我們頭腦里的缺陷;只有解決了頭腦里的缺陷,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零缺陷”!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 15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向我們講述了零缺陷的觀點理念,首先要確定標準,然后預防,因為這樣最省時間,省成本。那么什么又是零缺陷呢?零缺陷概念的產生是被譽為全球質量管理大師、零缺陷之父和偉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勞士比在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來的。
可能有很多人會說,做事情不可能永遠不會出差錯,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點太苛刻了?但通過對此書的閱讀,我們可以得出一條結論,那就是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實現的。在現實社會中,很多人不能給自己一個良好的定位,比如: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識里認為我就是一個員工,我的任務就是為公司服務,然后拿到我該得到的薪酬,公司讓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這種例子在社會上很常見,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了,他不會把自己定位在一個很好的位置,不會真正融入到公司當中,把公司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來做,如果這要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想他肯定會盡職盡責的去做的比較認真完美。
以上事例說明了什么呢?首先,我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樹立一種良好的理念,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盡可能的去追求一種完美,簡單的說: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去做!以一種良好的工作態度去對待所從事的工作。這樣就會離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差距會越來越近,最終實現零缺陷。
在書中,有一段話足以警示我們:零缺陷管理不僅是優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業者對社會的一種責任。一個企業必須把社會道德責任作為自己的第一目標,其次才是利潤最大化,一個沒有道德責任的企業是一定會被社會拋棄的`。追求質量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是企業的生命,如果我們能執行有效的質量管理,就能預防質量事故的產生,使工作發揮出高效的生產力,不會整天為層出不窮的質量問題頭痛不已,在企業日常的生產中,要樹立零缺陷的理念,零缺陷這種理念表達了人們對追求完美的一種欲望,爭取不犯錯誤。零缺陷不是批評錯誤者,而是表彰無缺點者,這種理念不是指出人們有多少缺點,而是告訴人們應該向著無缺點的目標奮進,這樣就增強了員工消除缺點的信心和責任感。
我相信在閱讀完此書后會對自己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有一個更高的要求與目標,說到不如做到,讓我們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相關文章: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精選15篇09-26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2000字06-11
要成功一定要做對的事情10-09
勵志名言:做對的工作比把工作做對重要04-06
“課上聽懂”到“考試做對的過程10-07
啟動寶寶的智力你做對了嗎?10-13
找對的人做對的事經典句子170句09-12
讀第一次抱母親有感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