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思而后行-讀《三國演義》有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思而后行-讀《三國演義》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國演義》明清章回體小說的開山鼻祖,以陳壽《三國志》為基礎加以文學處理之大成者,是每個人都應該精讀細讀的寶貴書籍。
今有幸拜讀原著,相較于刪減版,感受尤為不同。在恢弘的語句中,我仿佛,看見運籌帷幄,指點江山的謀略場面;又仿佛,看見刀光凜冽,規模浩大的戰役現場;更仿佛,兵敗而逃,得勝回朝的戰后瞬間。看著這一次次的屈辱與榮耀,我總是想到一句古賢的哲語“三思而后行”。
《三國演義》中,那些因為深思熟慮而得到戰績產生取得戰略上的巨大成功,就不必多講,而那些因為沒有“三思而后行”而導致戰略性失敗,或直接喪失自己性命,便格外值得深思了。
關羽水淹七軍之后十分驕傲自滿,在諸葛亮入川之時,將守衛荊州的重大任務交給了他,并囑托他一定要連孫抗曹。隨后,他不假思索便大軍出擊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完全沒有想到他走后荊州會怎樣,便沒留下多少守軍。很快,孫權便大軍趁虛而入,攻占荊州。接著,他便敗走麥城,最終而喪命于逃亡途中。
一位叱咤風云,威震天下的大將,卻因為輕敵且不加以思索,而命喪黃泉,產生巨大的戰略失誤。由此可見,本領再高,也需三思而后行。
在關羽,張飛被殺后,劉備惱羞成怒,遂不聽諸葛亮勸告,意氣用事,一意孤行,率大兵攻打吳國,雖起先連連得勝,而后卻被火燒連營,蜀軍大敗,劉備逃亡于白帝城,此后不久便病逝,使蜀國處于不利地位。
身為一國之君,卻意氣用事,而損失戰略大局,喪命于九泉。由此可見,情義再深,也需三思而后行。
蜀后主建興六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親自率大軍北伐,派馬謖所謂戰略重地—街亭,并給以戰略上的指導,而馬謖到達街亭后,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隨即,便被進攻的魏軍發現破綻,將其圍困于山上,蜀軍大敗,喪失了戰略要地,在諸葛亮的戰略方針上,產生了極大的不利,隨后便被諸葛亮處死,以震軍風。
為一國宰相,用人不明,作為一國將領,驕傲輕敵,戰前不加以思索,流出巨大的破綻,丟失了戰略要地,使蜀國處于危險之中。由此可見,兵法再強,也需三思后行。
想到了這,也自然想到我自己,我三思而后行了嗎?
曾經,我行動在思考之前,常常等到行動結束,我才思考這些行動是好是壞,也因此干了許多不該干的事。比如數學考試,一開始寫時總是有些急躁,常常無法充分思考,更別說三思而后行了,導致有些題是錯的,在檢查或者訂正的時候,總是常常發現這個我會,我明白怎么寫,也因此常常追悔莫及,但沒過多久總是會忘記。父母也多次提醒我要三思而后行,但我總不在意,自以為不這樣做對生活也沒什么損害,所以不必過多關注。
而如今讀了《三國演義》之后,我恍然大悟,明白了三思而后行是多么的重要,一切關乎大局的事件的成敗,往往都在那思考之間,事前思考錯誤或者不思考,必將墜入深淵,而深思熟慮之后,必將取得成就,獲得無上的光明,如此恐怖的結果,只是因為這兩個字—思考!
我們未成年人,雖然無需為國征戰沙場,但是,在生活中與學習中沒有一件事,不是要三思而后行的。時時刻刻,點點滴滴,分分毫毫,都需要思考,只有思考的全面且準確才有著成功的希望有可能!
讀《三國演義》我頓悟,為了我們的明天與社會的和諧,我們必須牢記這五個字—“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讀《三國演義》有感】相關文章:
凡事三思而后行07-11
讀《三國演義》有感06-08
三國演義讀有感11-04
讀三國演義的有感11-11
讀《三國演義》有感11-23
讀《三國演義》有感07-19
讀三國演義有感05-26
讀《三國演義有感》02-02
讀三國演義有感[經典]01-19
經典讀《三國演義》有感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