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有感通用[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三國演義》有感1
今年寒假,我利用10天的時間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有智勇雙全的關羽,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還有老奸巨猾的曹操......
我對諸葛亮印象頗深,他是蜀國君主劉備的軍師,字孔明。想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諸葛亮,我對他舌戰群儒一事很感興趣,他受到劉備的囑托,去勸說東吳之兵合力抵抗曹操,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孫權和他的手下的一大群謀士、戰將。他和魯肅一起過江,并且憑他的.機智和雄辯的口才贏得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讓我聯想到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他來拜見趙王,趙惠文王第一句話就問他:“秦國要用十五個城來交換我的和氏璧,你看我應不應該答應他呢?”藺相如毫不遲疑的說:“秦國強,趙國弱,我覺得你不答應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國拿了我的和氏璧,卻不把城池給趙國,怎么辦?”趙惠文王憂心忡忡的問。藺相如說:“因此,照我的看法,還是派人去比較好!碧A相如自告奮勇到了秦國之后,把玉給了秦王,他對秦王說:“雖然這塊玉是趙國的稀世之寶,但有一些細微的瑕疵,請我來指給你看看!”秦王一聽:“有瑕疵?快指給我看看!”藺相如拿到玉,連忙說到:“你要是不把十五座城池給趙國,我就與這塊玉撞墻而死!鼻赝跖聯p失了這塊玉就放了他。五天過去了,當秦王舉行禮節時,藺相如連夜把這塊玉送回趙國去了。秦王一聽玉已經被送了回去,十分生氣,但也佩服藺相如的英勇頑強,不但沒有殺他,反而讓他回趙國去了。
《三國演義》還有許多諸葛亮的故事,比如火燒赤壁、空城計等等,一個聰明絕頂、機智過人、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形象躍然紙上。透過他向我們展示了東漢末年分三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紛紛擾擾的三國鼎立之事。我就是通過主人公孔明的這根主線通讀全書的,讓我遨游在三國的紛爭之中。
當然,蜀主劉備也是我學習的一個榜樣,他見賢思齊,為了將孔明請出茅廬,親自三次拜訪,不達目的不罷休,這表現了一個帝王對于人才的渴望,對于學識的向往,他是那么求賢若渴,這教會我在學習中也要有他的這種精神,不斷地向別人學習,這樣才能取得進步和成功。
讀《三國演義》有感2
《三國演義》,最初讀了這本書時并并不是分掌握,僅僅大約了解,三國劉備,曹操,三國曹操為爭漢土打來打去,最終司馬炎漁翁得利罷了。但之后,當我們細嚼這本書的時,發覺它不僅是那樣,還是寫成了一個時期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悠長全過程。
在其中,書里的人物皆是以勇氣而著稱,她們是這精彩紛呈劇情的創始者,但我禁不住捫心自問:假如是我自身,是我那樣的`勇氣嗎?能造就這精彩紛呈的小故事嗎?假如是我,會像趙子龍那般沖進敵陣中救下主公之子嗎?不,我寧愿獻媚逃得遠遠地的也不必沖進亂軍當中搶救,我哪里有那類古來爭霸扶危主,僅有常山趙子龍的膽識呀>!假如是我,會像三國諸葛亮那般在遭遇諸葛亮的十五萬精兵趕到夢殤前,鎮定地施計解危嗎?不,如果是我,毫無疑問,我已經棄城而逃,所以我有時間想辦法!我沒有三國諸葛亮的勇氣!假如是我,會像關云長那般一邊下象棋一邊讓神醫華佗為其刮骨療傷嗎?不議論作文高中,我果斷沒治了。刮骨之痛,承受不住,我能像關云長那般泰然自若嗎?不,我無法那般。蓋上書籍后,我突然覺得到自身太微不足道了,為何?由于我欠缺了生活的磨練,另外也欠缺了取得成功最重要的要素———————勇氣。
在上課的時候議論作文高中,本來自身知道回答也害怕舉起手來;在問與答時,本來自身與別人回答不一致也害怕發布出去;在生活里,本來了解他人做不對,也害怕站出去指證其不正確,幫其糾正。人不缺智,最則乏勇。我必須學習《三國演義》中人物的勇氣,因為勇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讀《三國演義》有感3
寒假里,我閱讀了四大名著,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三國演義》。接下來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其中的人物,分別是諸葛亮、關羽。接著往下看吧!
如果用兩個詞語來形容這兩位,我會用“智慧”“勇猛”這兩個詞語來形容。你問我為什么用這兩個詞語來形容,我舉兩個事例,你就知道了。話說在孔明打入吳軍內部之后,周瑜怕孔明是臥底,想考驗一下,如果不成功,就處死他。于是他找個借口讓孔明在十天之內交十萬只箭,不然就處死?酌飨肓讼耄f:“可以是可以,不過請魯肅借我二十條船,三十個軍士,用布蒙好,兩邊各扎一千個草把,我便三天就可交箭!罢娴?”周瑜問。“軍中無戲言。”孔明答道!叭羧旖徊怀觯酌鞲试甘芰P。”第一天沒動靜,第二天也沒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分,孔明叫魯肅去取箭。來到江上,孔明把船開到曹營,曹操見敵軍,叫弓箭手放箭。過了一會兒,孔明開船回去,將草把子上的箭取下來,數了數,足有十萬支有余,周遇見這也沒難住孔明,便放心下來。
話說,在關羽暫時降了曹操之后,接到劉備的消息,于是匆匆趕去與兄長相會,半路上,關羽受到曹操派出的.大將阻攔,他不僅沒有退縮,反而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將幾位大將一一殺掉。最后找到劉備時,他已經連闖了五個關卡,勇斬六位大將。
諸葛亮三天之內“造”了十萬支箭,多虧了他的智慧。而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毫不退縮,都靠他的勇猛與忠義。所以,我們也要多多向他們學習。
讀《三國演義》有感4
巴金說過:“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目的,就是讓人變得更好。”讀書如吃飯一樣,飯可以一日不吃,但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在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故事是:草船借箭,它主要講:
曹操大軍南下,勢如破竹,對東吳志在必得,周瑜巧妙利用行使反間計,成功除掉了蔡琩、張允兩個心腹之患。這一計策被諸葛亮看破。周瑜忌妒諸葛亮的才子,以散體安內造好十萬只箭為由,企圖暗算諸葛亮。諸葛亮憑著自己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以及善于識別天象的'能力,預先測算曹操可能的放音好舉動,利用大霧做掩護。巧妙地像曹操借了十萬只箭。使周瑜不得不嘆服諸葛亮的才干和神機妙算。
故事以“借箭”為主,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先寫借箭原因,接著寫借箭的準備,重點寫借箭的過程,最后寫事情的結果——十萬支箭如期交付給周瑜,周瑜自嘆不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周瑜心狠手辣、暗藏殺機。周瑜為自己的計謀得逞而喜形于色。而諸葛亮料事如神,將計就計,胸有成竹卻不露聲色。兩者相比,諸葛亮較高一籌,一目了然。
讀了這本書我發現:有情有義的人擁有勇闖天地氣概,他們的事跡感人肺腑,催人奮進。古往今來,領導者都是求賢若渴的。人才,是一個話題,因為,一切爭斗最終比拼的都是人才。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買來看一看哦!
讀《三國演義》有感5
自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后,就一起走向了投軍之路,他們一路上驚驚險險,幸好三兄弟齊心協力,打了不少勝仗。可是他們也有兵敗的時候,因為他們缺少一個軍師。劉備從司馬微那兒得知:得到臥龍、鳳雛先生二者之一就可以安定天下。于是劉備三顧草廬。終于請來了臥龍先生,他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因為他的得力相助火燒赤壁,草船借箭,七情孟獲……后來不幸的是關羽不聽勸導致敗走麥城遇難,張飛又因為自己的有勇無謀而送命。劉備又以兄弟為重不聽賢臣之勸出兵東吳,被陸遜算計以致兵敗。劉備因為年高也去世了。后來后主劉禪繼位,但他昏庸無能,不聽諸葛亮的`勸言,在諸葛六出祁山兵敗逝卒之后,降于西晉。東吳因大勢已去也降于西晉。也應證了諸葛亮的話:天下三分,分久必合。
在這本小說中,我明白了:什么事都要以大局為重,就算心中又恨,也要等待時機。
讀《三國演義》有感6
談到《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大家立馬會想到:關羽、張遼、諸葛亮?傻降渍l才是三國里的真雄呢?這個問題一直在我的腦子里揮之不去。
劉備?曹操?還是孫權?曹操在《青梅煮酒》這一章時稱劉備與他是英雄,那就先比較一番這倆人。劉備在《三國演義》中因他而起的戰役有不少,可他自己卻極少參戰,若不是諸葛亮、趙云、關羽等英雄好漢相助,恐怕此生連一場勝仗也打不了。而曹操,做一名君王,在無數場大大小小的戰役中親自領兵,靠著自己過人的才華,贏得了多次戰爭的勝利,難道這不是英雄之舉嗎?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歇后語吧,“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當趙云拼盡全力,好不容易才救出了劉禪,而劉備卻故意將劉禪摔在了地上,這實在不像英雄之舉。而曹操的將士們并非如此,荀彧,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吧,荀彧在曹操還毫無名氣之時就離開東吳,投奔曹操,而這又是為什么呢?正是因為曹操的英勇果斷,會選人用人,不論戰役是勝還是敗,始終都為之一笑,這種種原因合在一起,難道曹操還不配為真正的`英雄嗎?
好了,說完劉備,再說說孫權。孫權的這一切,都是他哥哥孫策拼盡全力打拼出來的,而曹操的江山是他自己一點一滴打拼出來的。曹操作為一代軍事文學家,詩詞歌賦,文學武藝,樣樣都行,而孫權在東吳一直沒有什么大作為,還把整個東吳的兵權交給了周瑜,這還有可比性嗎?
但是,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辈懿僖灿腥秉c,他太多疑了,就因為多疑而害死了華佗,但是他的優點勝過缺點,不然也不會讓魏氏江山如此穩固。
不過,能在《三國演義》中出現大名,必定也是有過人之處的英雄好漢,能讓我們記憶深刻的人物一定是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學習曹操的博大襟胸,學習劉備的為賢為德,學習諸葛亮的過人才智。
“東漢末年分三國,說不清對與錯!蔽矣窒氲搅诉@一句歌詞,這個問題終于在我心中有了答案。
讀《三國演義》有感7
暑假里,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深刻的了解到三國時期三王爭天下的精彩。
這本書主要講了東漢末年,皇帝昏庸無能,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為朝廷效力,剿滅黃巾軍,后來曹操有意加害,謀反朝廷,又奪得荊州、益州等地,漸漸成了氣候,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但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曹氏被司馬家族掌握了兵權,威逼皇上下了臺。于是,天下一統,政權歸了司馬氏,徹底改了朝換了代。
讀完這本書,我既為劉備感到高興,又為劉備感到惋惜,高興的是他一下子從一介草民變成了一個威風凜凜、氣宇軒昂的王。惋惜的是最后病死于白帝城,沒有雄霸天下,兒子劉禪也是一個十足的'昏君。
我由此聯想到自己,如果我是劉備,我會和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嗎?我會冒著風雪,三顧茅廬嗎?我會一直忍著曹操嗎?我不會,正因為我不會,所以我認為劉備這個人重感情,講義氣,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想到我自己,我不免慚愧,因為有一次,我的好友胡林濤打電話給我,說他明天會來我家玩,可第二天,我到大伯伯家去吃飯了。把胡林濤要來我家玩的事,早就忘到九天云霧之外了,結果他沒有找到我,失望地走了。
劉備永遠是我精神上的榜樣。
讀《三國演義》有感8
翻開書頁,嗅到了中國文化的芳香;看到了中國文化的璀璨;聽到了中國文化那輕巧的步伐,向日漸強大的祖國邁來。這是我對《三國演義》最初的印象。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云,作者羅貫中用他那如椽的大筆,描繪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藝術地再現了這一段歷史畫卷。作者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部屬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斗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的動蕩和黑暗,譴責了封建統治者的暴虐,反映了民眾的苦難和他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強烈愿望。小說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寬厚仁愛的劉備,多疑奸詐的曹操,正氣凜然的關羽,勇猛異常的張飛,還有頭戴綸巾、手搖羽扇的諸葛亮,以計謀見長的司馬懿。《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經典故事,如:曹操“官渡戰敗袁紹”、陸遜“連燒七百里”、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巧擺八陣圖”等,他們斗智斗勇的故事早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的典范,是研究歷史的根本。是你值得信賴的歷史導師,走進他,會讓你受益匪淺。
讀《三國演義》有感9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
讀了這本書后,我了解了從東漢末年大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在這近百年的時間里也涌出了不少武將和學問淵博的人物,如英勇無比的常勝將軍趙子龍;武功高強,講義氣,但是自恃清高的關羽;還有足智多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軍師諸葛亮等眾多人物。在《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經典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也告訴了我不少道理。比如“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個故事中就告訴我做事不能粗心大意,要分清主次。做人不能驕傲自滿,自恃清高。在學習中也是這樣:當我們在取得優秀成績的時候,不能驕傲,而是要把這次的好成績當成給自己的鼓勵,更加努力地的學習。
讀《三國演義》有感10
在學校開展的“書香校園”讀書活動中,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三國演義》,我從中獲得了許多知識。
這本書講的`是劉備、孫權、曹操三人爭天下的故事,我最喜歡故事中劉備這個人物了。開始時,劉備的勢力很小,而且沒有地盤,但是他尊重人才,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來輔(fǔ)佐(zuǒ)自己。在諸葛亮的鼎力輔佐下,劉備奪得了荊(jīng)州等地,三國鼎(dǐng)力的局面初步形成。讀到這里,我很替劉備高興,以為劉備就要得天下了。但是爸爸對我說:“孩子,干什么事情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蔽也灰詾槿唬J為劉備一定會得天下。但讀到最后,我知道劉備的兒子劉阿斗無才無能,沒有諸葛亮的輔佐,最終也被滅了。
我原以為曹操是個大奸臣,但看完書后,我了解了曹操也是很有才干的,雖然他疑心重,但也能任用賢良。爸爸對我說:“《三國演義》中沒有忠臣也沒有奸臣,只是3個人物爭天下而已!
在這次讀書活動中,我了解了魏、蜀、吳三國近百年的歷史,也知道了對歷史人物的看法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觀點,這樣才能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
讀《三國演義》有感11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期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書中有上百個人物有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張飛、周瑜、魯肅等,還有無數的軍事謀略。這些人物和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兩位英雄人物——劉備和諸葛亮。
先說劉備吧,他深受將臣、百姓的愛戴。劉備的能力主要體現在用人上,拜訪先生司馬徽,進而獲得忠實的徐庶,受此二人指點三顧茅廬,成功請到天下奇才諸葛亮。而后又收服數位博學多才的謀士助他抗東吳、戰曹操。他愛民如子,寧失性命也絕不丟棄漢室百姓;愛將勝子,看看趙子龍大將抱著阿斗殺出曹軍重圍,心疼得將親生骨肉棄之于地。一個賣草鞋的.人能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正是因為他有這些高尚的品質,贏得了百姓們的愛戴和將士們的忠心。
諸葛亮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具備文韜武略,足智多謀。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使空城計……這些都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書中描繪的諸葛亮形象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與常人無異,但他的所作所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完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為國家棟梁。
讀《三國演義》有感1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俗話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最近,我利用假期時間看了《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其中《赤壁之戰》最讓我難忘。
《赤壁之戰是孫、劉聯盟一同破曹,曹操大軍八十三萬應對孫、劉五萬大軍,而且孫、劉還大勝,真不愧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
要說《赤壁之戰》還得從群英會蔣干中計開始說起,蔣干可是曹操的大謀士,蔣干和周瑜是少年朋友,曹操讓蔣干來說服周瑜投降,周瑜已料到蔣干之來意,想借曹操的刀殺了曹操的水軍大都督蔡瑁和張允。周瑜寫了一封信放在書臺,故意讓蔣干發現,信上大概內容是:蔡瑁、張允要和周瑜聯盟除曹操,曹操聽蔣干的話后,把蔡、張兩人就殺了!周瑜真是智勇雙全,很讓我佩服!
讀《三國演義》有感13
當我合上《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后,我不禁感慨萬分!現在我來談談我自己對于這本書的感受吧。
這本書的作者是羅貫中,這本書是由《三國志》變化而來的!度龂萘x》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體現在作者對人物的成功刻畫上,全書四百多個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劉備,孫權這些群雄之首,還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子龍,黃忠,魯肅,周瑜這些巨謀勇將,都具有鮮明生動的'個人特點。
這本書里的人物,我最為之動容的還是諸葛亮和關羽!疤烊招娜珑R,春秋義薄云”的關羽,,面對曹操的百般誘惑卻毫不動心,為了將劉備的家人平安地送回去,不惜冒著重重危險,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當然,還有神機妙算,無所不知的諸葛亮,他可謂是《三國演義》中智慧的化身,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等等,都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本書里的每個故事都使我受益匪淺,比如,在諸葛亮草船借箭中,我懂得了在危急之際也要保持冷靜,認真的思考,對自己有害的東西或許在關鍵時刻也可以發揮作用。我希望以后我也可以像孔明一樣在困難面前保持冷靜,同時也可以像關羽一樣英勇無畏。最后,希望大家看了這本書之后也有所體會和改變。
讀《三國演義》有感14
讀《三國演義》有感《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內容驚心動魄、蕩氣回腸,我讀后感到果真不同凡響。那里面被刻畫得栩栩如生的人物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中間被設計得跌宕起伏的情節讓我情不自禁地嘖嘖贊嘆。這本書的大意是這樣的:劉備、關羽、張飛在黃巾之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卻得不到應有的賞賜,幾經磨難后,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創立了蜀漢,越加興旺起來。孫權則創立了吳國,與蜀漢聯盟,共同抗擊曹操的魏國。幾次大戰之后,劉備、孫權、曹操相繼去世,被晉國一一攻下。書中描繪了許多生龍活虎的人物形象,例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驍勇善戰的趙云,昏庸無能的`劉禪,心胸狹窄的周瑜等等。這本書還將歷史情節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比圖畫更艷麗,比視頻更刺激,那戰爭的情景,那對話的場面,每一件事情都歷歷在目。想要寫出如此引人入勝的作品,作者必須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學功底。由此看來,想要寫出《三國演義》一樣精彩的文學巨著,必須從現在抓起,刻苦練習,即使寫的文章達不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但也可以說是妙語連珠了。 寫作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愿同學們愛上寫作,成為又一代文人。
讀《三國演義》有感15
“隆中對”乃戰略失誤嗎?
——讀《龍之魂》札記
閑暇之余,于書欄上覽毛澤東的歷史筆記解析《龍之魂》,書中毛澤東自成一家,反叛歷史定論,挑戰史學權威,他認為百世流芳文景帝是維持會長,竊國大盜新王莽是代表農民,荒淫暴君殷紂王是開拓功臣,千古絕唱隆中對實乃決策失誤,荊州,這座在蜀漢政權建立過程中立過汗馬功勞的地盤構成了蜀漢政權不可克服的戰略缺陷。
毛澤東認為蜀國的失誤在“隆中對”中,孔明曰:“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固之以成帝業。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可身卒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這就是史學上堪稱極品的“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從圖中原”的隆中決策。毛澤東指出這個戰略的缺陷就在于使本來有限的劉備兵力又分散了。劉備占據荊州后,再占益州,就必分兵讓關羽守荊州,這就是毛澤東所說的“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焙髞,劉備占了漢中成都之后,諸葛亮又長期領兵經營漢中,這就是毛澤東指出的“三分兵力”,千里之遙而分兵,必首尾不能相顧,結果關羽失了荊州。劉備起兵伐吳,大敗而歸。至此,蜀漢的`鼎盛時期就過去了。諸葛亮無論多么能耐,亦無力回天了。從總的戰略角度看,孔明兵出祁山,無荊襄之兵呼應,戰勝的可能性不大,且祁山道路險峻,不易運送糧草,司馬懿只守不戰,孔明糧盡必退,因此從征伐割據的戰略角度看,兵出祁山并非良策,似乎只能是一種以攻伐守的防御戰略;從戰術角度看,孔明每次兵出祁山,都是大軍進攻,用兵方法缺少變化,過于呆板,不符合“以正合,以奇勝”的用兵原則。《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才,優于戰略!俄椉分刑K洵亦言:“吾嘗觀蜀之險,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繼,兢兢而自完,猶且不給,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
赤壁之戰后劉備借孫吳之力巧奪荊州,以此結束了劉備流連忘返,寄人籬下的悲慘流寇軍事生涯。劉備若不得荊州,無立錐之地就無從談得益州,璋州等地;若劉得益州后而不讓關羽守荊州,而讓“二分兵力”合為一處,這雖然符合了毛澤東的“集中優勢兵力”的原則,但荊州乃富庶之地, 實乃糧食補濟和后勤供應的重要基地,若棄之,實如毛罵宋襄公般“蠢豬似的仁義”,不要荊州的上上策, 即與東吳交換一塊與蜀漢相鄰的土地,而若大一個荊州,從社會經濟而論,益川地的糧食單產量豈可與荊州相比肩耶?待天下有變, 則令一上將出祁山,一軍出荊州, 這就突出了荊州對劉氏圖取中原的重要性,孔明的防御戰略是攻擊性的,孔明所想的出必不是合兵一處再圖取中原,而是以祁山之敵擊之,而荊州兵為現在所謂的“預備役”吧,荊州兵以荊州民眾養之,亦不需成都憂慮,且進兵時還可以互為犄角,彼此牽制中原兵馬,然后再會師于曹操魏之地, 也或許如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把戰爭區引向敵區!從歷史的發展來看,云長都督荊襄九郡事,“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友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徒許都以避其銳!笔份d:“卻說關公擒了解于禁,斬了龐德,威名大震,華夏皆驚,聚方武商議曰:‘孤素養知云長智蓋世,今據荊襄,如虎生翼。徜彼率兵直至許都,如之奈何,孤欲遷都以避之。’”由史可知 ,云長守荊州時曹操魏政權的統治中心亦構成威脅震攝,完全達到了當初諸葛孔明的戰略構想,而云長之大意失荊州,才是蜀漢政權淪為悲劇導演的真正因素。
【讀《三國演義》有感】相關文章:
讀三國演義有感05-26
讀《三國演義》有感06-08
讀《三國演義》有感11-23
讀《三國演義》有感06-13
讀三國演義有感06-12
讀《三國演義》有感07-19
三國演義讀有感11-04
讀三國演義的有感11-11
【精】讀《三國演義》有感08-06
【熱】讀《三國演義》有感08-06